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5728086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84KB
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docx
《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
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思考题
1.分析货币的本质特征。
答: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这就是货币的本质的规定。
首先,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从货币起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即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如果货币没有商品的共性,那么它就失去了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在交换过程中被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然而,货币又是和普通商品不同的特殊商品。
作为一般等价物,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普通商品直接表现出其使用价值,但其价值必须在交换中由另一商品来体现。
货币是以价值的体现物出现的,在商品交换中直接体现商品的价值。
一种商品只要能交换到货币,就使生产它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因而,货币就成为商品世界唯一的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第二,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普通商品只能以其特定的使用价值去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因而不可能同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
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商品,是财富的代表,拥有它就意味着能够去换取各种使用价值。
因此,货币成为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追求的对象,货币也就具有了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其次,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无论是表现在金银上,还是表现在某种价值符号上,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手段,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同时,货币还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商品交换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形式。
社会分工要求生产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建立必要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私有制社会中只有通过商品交换,通过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来进行。
因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货币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
在私有制社会中,大量的货币掌握在剥削阶级手中,体现着阶级剥削关系。
在这里,货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这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而不是货币本身固有的属性。
从货币的社会属性来看,货币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货币是没有阶级性的,也不是阶级和剥削产生的根源。
2.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哪些职能?
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
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交换所赋予的,也是人们运用货币的客观依据。
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以下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在执行这个职能时,可以用观念上的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它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2)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运动形式,使物物交换分解为买与卖两个环节,突破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3)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而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不能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4)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转移,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是一切信用关系的基础,一方面克服了现货交易的局限,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另一方面又造成买卖进一步脱节,使商品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复杂化。
(5)世界货币。
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货币的一个单独的职能,它只是商品生产和交换超出国界,使货币的以上四种职能在世界范围内延伸的结果。
货币的五种职能,各自具有相应的内涵与作用,但相互之间又紧密相连。
其中,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两个基本职能,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世界货币职能则是其他各个职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发展的结果。
3.货币制度主要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货币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
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金准备制度等。
(1)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确定货币币材是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选择什么样的本位币币材是建立货币制度的基础,选择什么样的金属作为本位币的币材,就会构成什么样的货币本位制度。
这是由国家法律确立的,并受到客观经济发展需要的制约。
规定货币单位,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量。
规定货币单位及等分,货币就有了统一的价格标准。
(2)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
通货的铸造是指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
本位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亦称主币。
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即国家规定本位币具有无限支付的能力,不论支付额多大,出售者和债权人都不得拒绝接受。
同时,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自行熔化,并且流通中磨损超过重量公差的本位币可向政府指定的单位超差兑换。
辅币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
辅币具有有限法偿性,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在一定限额内,辅币可与主币自由兑换,辅币不能自由铸造,只准国家铸造,而且铸币收人归国家所有,作为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
(3)金准备制度。
金准备制度就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
黄金储备可以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准备金,也就是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
4.简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答:
在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
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所谓“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所谓“劣币”)则充斥市场,即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5.金本位制的特点及其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答:
(1)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包括三种主要形式,即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
它是以黄金作为货币制度的基础,并实行金币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
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
这样,金币数量可以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并保证金币的名义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相符。
第二,金币与价值符号(辅币和银行券)同时流通并可自由兑换,既节约了大量黄金,又保证了价值符号的稳定,从而稳定了货币流通。
第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
黄金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并起着世界货币作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外汇汇率的稳定。
金块本位制下,没有金币流通,但国家为纸币或银行券规定含金量,对黄金的兑换也作出了限制,规定居民持有的货币量达到一定限度后才可向银行兑换黄金。
这样既节省了货币性的黄金用量,又减少了黄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也使黄金的货币职能逐步缩小了范围。
金汇兑本位制下,没有金币流通,但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本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金币或金块。
本国将黄金与外汇存于另一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允许以外汇间接兑换黄金。
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使黄金的货币职能进一步减弱。
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都取消了金币的流通,而代之以价值符号,这样就失去了货币自动调节流通需要量的作用,货币流通不如金币本位制时稳定。
(2)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
金本位制的崩溃从其自身的缺陷来讲,有其必然性:
①黄金的藏量和产量的有限性与商品生产和交换扩大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金本位制崩溃的根本原因。
货币流通规律要求在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要与社会商品价值总额相适应。
然而黄金的产量与存量有限,远远跟不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
尽管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个矛盾,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
②金本位制下的货币价值稳定只是相对的。
黄金本身的价值受黄金的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而且黄金的相对价值还要受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
这使金本位制下的币值稳定与物价稳定都是相对的。
③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因而不利于各国实行独立的经济政策。
6.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商品的数量(T)、商品价格(P)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规律。
若以M代表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数量,则货币流通规律可以表述为:
。
这一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存在于一切发生商品交换的地方。
7.为什么说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
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与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货币供求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
因此,调控货币供应量,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
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它便于经济分析,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观察,可以分析国民经济的波动。
第二,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中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第2章信用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银行信用在现代信用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答:
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它是现代信用经济中的重要形式,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并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银行信用的特点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资本类型上看,银行信用中贷出的资本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不从属于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阶段,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
正是有了这一特点,银行信用才能够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因为银行信用能聚集社会上的游资,如各种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和社会货币储蓄,从而超越了商业资本只限于产业内部的界限。
此外,由于银行信用是以货币资本提供的,可以不受商品流转单方向性的限制,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
第二,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它是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中介,以货币形式对社会提供的信用。
通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聚集社会各工商企业以及国家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并贷给工商企业,因而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第三,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不一致的。
由于银行信用贷出的资本是独立于产业资本循环的货币资本,其来源除了工商企业外还有社会其他方面,因此银行信用的动态同产业资本的动态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数量。
近几十年以来,银行信用不断发展,借贷资本逐渐集中在大银行手中,后者又为大垄断组织服务,促进了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
2.马克思如何揭示利息的本质?
答:
马克思指出,利息并非产生于货币的自行增值,而是产生于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
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借贷资本成为资本商品是利息产生的经济基础。
职能资本家从货币资本家手中借人货币,占有了它的使用权,将其投入生产,并使其价值得到了增值,即得到了利润。
利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主收人,是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另一部分是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报酬。
以上马克思关于利息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
(1)利息以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为前提。
(2)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是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体现的是资本家全体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3.现代经济中利率的杠杆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
在现代经济中,利率的杠杆作用体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
(1)从宏观角度来看,利率的经济杠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积累资金。
利息是使用资金的报酬,通过调整利率,可以吸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投入生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②调整信贷规模。
当银行体系的贷款利率、贴现利率上升时,有利于缩小信贷规模;反之,当贷款利率、贴现利率下降时,有利于扩大信贷规模。
③调节国民经济结构。
通过利率的高低差别与升降,可以直接影响资金的流向,从而有目的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④合理分配资源。
利息作为使用资金的成本,可以通过成本效应使资源在经济各部门间得到合理配置。
一定的利率水平,总是促使资源向使用效率高的部门流动,从而改善了资源配置。
⑤抑制通货膨胀。
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可以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使社会需求趋于稳定,从而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⑥平衡国际收支。
当国际收支发生严重逆差时,可以调高本国的利率水平,从而减少资金外流,吸引资金内流,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2)从微观的角度看,利率的杠杆功能主要表现在:
①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利息是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是利润的抵减因素,为了自身利益,企业必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减少利息的支出。
②影响家庭和个人的金融资产投资。
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与利率密切相关,通过调整利率,可以影响人们选择不同的金融资产。
③作为租金的计算基础。
现实生活中,租金的度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通常是参照利率来确定的。
4.各种利率决定理论的优缺点及比较。
答:
(1)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一个自由竞争的经济在它自身内部包含着达到和维持充分就业的强大力量,这些力量会防止经济背离充分就业。
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与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
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的利率。
古典学派认为,投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需求,而储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供给,而利率就是资本的价格;因此当资本的供求达到均衡时,也就决定了资本的均衡价格,也就是均衡的利率水平。
由于储蓄和投资都是由实物层面上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利息所得完全是由技术水平、劳动供给、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真实因素决定的,而不受货币因素的影响,货币就像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与利率的决定全然无关。
因此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也被称为“真实的利率理论”。
(2)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和他的追随者们在利率决定问题上的观点与古典学派的正好相反。
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一种货币理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纠正了古典学派忽视货币因素的偏颇.然而它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将储蓄与投资等实际因素完全不予考虑,这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3)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剑桥学派的罗伯逊和瑞典学派的俄林。
该理论作为新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一方面肯定了古典学派考虑储蓄和投资对于利率的决定作用,但指出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另一方面指出凯恩斯学派完全否定实质性因素(如资本生产率等)是不对的,但肯定了其关于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作用的论述。
所以说,可贷资金理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了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在利率决定的过程中,虽然它考虑到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但是忽略了两个市场各自的均衡.当可贷资金市场实现均衡时,并不能保证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由此可见,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尽管克服了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缺点,但是还是不能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该理论仍是不完善的。
(4)利率决定的宏观模型——IS—LM模型
IS—LM模型克服了古典学派利率理论只考虑商品市场均衡的缺陷,又克服了凯恩斯学派利率理论只考虑货币市场均衡的缺陷,同时还克服了新古典学派利率理论不能同时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均衡的缺陷;它尝试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多种利率决定理论,在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考虑了它们的各自均衡。
虽然IS—LM曲线本身在解释利率形成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弱点,模型的说服力也有待加强,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是目前对利率决定机制相对最为完善的解释。
5.央行向社会公众出售债券以期减少货币供应,请运用可贷资金结构分析该行动对利率的影响。
(画出正确的供求图形)
答:
根据可贷资金理论,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
(如图所示)从资金的需求方面看,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构成要素:
一是要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二是政府必须通过借款来集资弥补的实际赤字数额;三是有些家庭和企业为了增加它们的实际货币持有量而借款或减少贷款。
从资金的供给方面看,可贷资金的供给也有三个构成要素:
一是家庭、政府和企业的实际储蓄;二是实际资本流入,即外国人购买本国的债券或提供贷款;三是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可贷资金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决定了均衡点E及利率水平r。
当中央银行向社会公众出售债券,以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左移,新的均衡点变为E′点,此时均衡利率re′>re,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使利率上升。
6.预期理论是如何解释利率的期限结构?
答: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利率与金融资产期限之间的关系,是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
预期理论认为,任何证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证券的预期利率有关,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是决定现有利率结构的主要因素。
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那么长期利率将高于短期利率。
因为一方面证券需求者因预期以后可获得更高的利率,从而不愿购买长期证券,而只愿购买短期证券,这样,对证券的需求就从长期市场转向短期市场;另一方面,证券供给者预期以后将支付更高的利率,从而急于将长期证券售出,这样,证券的供给则从短期市场转向长期市场。
结果,短期证券市场上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于是价格上升,利率下降;而长期证券市场上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其价格下跌,利率上升。
这样,短期利率便低于长期利率。
反之,若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下降,则短期利率会高于长期利率。
基于以上的分析,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利率是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函数,它等于当前短期利率与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数。
7.试用IS—LM模型解释下列情况是如何使收入和利率水平发生变动的:
①政府税收减少;②公众的流动性偏好提高;③政府支出减少,同时货币供应量增加。
答:
(1)IS-LM模型是新古典学派的利率和收人决定模型。
该理论认为,利率是一种特殊的价格,必须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研究它的决定,因此需要将非货币因素和货币因素结合起来,运用一般均衡的方法来探索利率的决定。
有关利率决定的数学方程式为
①投资函数,;
②储蓄函数,
③货币需求函数,
④货币供应量,。
均衡条件为I=S和L=M。
将以上各式分别代人得:
和。
在商品市场上,投资与利率负相关,储蓄与收人正相关,根据投资与储蓄的恒等关系,可以得到一条向下倾斜的IS曲线,线上任何一点代表商品市场上投资与储蓄相等条件下的局部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
在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与收人正相关,而货币供应量一定。
根据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的相等关系,可以得到一条向上倾斜的LM曲线,曲线上任一点意味着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相等情况下的局部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
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就可以得到货币市场与实物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一般均衡利率和收人水平。
(2)①政府税收减少,使公众的实际收人增加,支出也因此而增加,结果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至IS’,这使利率由ro上升至r’,同时国民收入水平由YO上升至Y’,如图所示。
②当公众的流动性偏好提高时,货币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到LM′,这使利率上升至r’,利率上升会使投资减少,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YO下降至Y’,如图2所示。
③当政府支出减少时,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至IS′;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至LM′,这使利率下降至r′,但收入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须视IS曲线与LM曲线各自移动的幅度而定,如图3所示。
第3章金融市场
本章思考题
1.何谓直接融资?
何谓间接融资?
答:
(1)直接融资是指由赤字单位直接向盈余单位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其间不需要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或虽有中介人,但明确要求权的仍是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双方是对立当事人的融资方式。
(2)间接融资是指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没有直接契约关系,双方各以金融中介机构为对立当事人,即金融机构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并利用所得的资金去取得对赤字单位的金融要求权的融资方式。
2.为什么说资金的直接融通和间接融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答:
(1)由赤字单位直接向盈余单位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其间不需要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或虽有中介人,但明确要求权的仍是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双方是对立当事人,这种融资方式称为直接融通。
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①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双方是对立当事人,易于互相了解。
②没有金融机构作中介,因而双方均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③手续简便,节省时间。
④这种金融要求权通常采取有价证券形式,适合市场的需要,可以转让,具有流动性。
但是,直接融资也会受到时间、期限以及融资金额的限制。
(2)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没有直接契约关系,双方各以金融中介机构为对立当事人,即金融机构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并利用所得的资金去取得对赤字单位的金融要求权,这种融资方式称为间接融通。
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①金融机构有专门人才来对筹资者的各种状况进行深入了解。
②可以节省直接融资中的佣金、印花税等费用。
③由于发行股票和债券有一定限制,所以银行借款成为最普通的一种筹资方式。
④银行的资金来源充足,可以从银行获得期限较长、金额较大的借款。
综上所述,直接融通与间接融通各有优缺点,双方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直接融通与间接融通两部分共同构成统一的金融市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两种融资方式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简单的商品经济中,直接借贷占重要地位;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时代和地区,以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资金调度力求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直接融资的地位又日益重要。
3.何谓证券回购协议?
答:
回购协议是以出售政府证券或其他证券的方式暂时性地从顾客处获得闲置资金,同时订立协议在将来某一日再购回同样的证券偿付顾客的一种交易形式。
大多数回购协议都是隔夜的。
回购协议一般在相互信任的经济单位间进行,期限短,交易的证券又是政府发行的证券,因而是安全可靠的短期融资。
回购市场是大额资金的批发市场,大多数的回购交易都在100万美元以上。
回购协议的利率由双方商定,与作为抵押的证券的利率无关。
其利率与联邦基金的利率相近但略低于后者。
回购协议交易依靠电话安排,通过一组“市场专家”进行。
回购协议的资金需求者主要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这个市场上大量融资;回购协议的资金供应者主要是工商企业。
工商企业在经营中常常因应付日常开支而积累起大量现金,同时为扩大再生产支出而积累了大量短期流动资产。
过去,企业在商业银行通常以活期存款方式持有这些现金和流动资产。
但活期存款没有利息,因此,企业总是将这些活期存款缩减至最小量,而要使持有的流动资产收益最大化,证券回购协议成为最佳的选择。
回购协议还常以“持续合同”的形式进行。
企业承诺在某段时间向银行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在合同有效期内回购协议每天重新订立一次,交易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在任何时候撤销合同。
“自动转账”证券回购协议,又是银行为企业提供优惠金融服务的新形式。
企业每天将其全部活期存款集中于银行的一个账户。
每日收账前,企业账户中任何超过最低限度的资金余额自动转化为证券回购协议资金,第二日上午,资金再回流到企业活期存款账户中备用。
这种形式把活期存款与证券回购协议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银行学 课后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