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信的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5727668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54KB
关于书信的资料.docx
《关于书信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书信的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书信的资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关于书信的资料
篇一:
关于书信的古诗文
关于书信的古诗文
《饮马长城窟行》
——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
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
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
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
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赠猎骑》
——唐·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
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
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
佩玉采丝文竹器。
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
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
物会见郎人永弃。
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篇二:
书信的演变
知识看台书信的演变
书信的前身是实物信,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有形信件。
作为中介的信使“口说无凭”,为了更好地取信于对方,同时也为了避免遗忘和差错,便在口信的基础上逐步创造了“实物信”,即用各种各样的实物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
这种实物具有公认的性质,人们接触到实物,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与这种实物相联系的意思,接受到不为别人知道的信息。
比如,现在还有人在书信中夹寄几粒红豆,以表达相思之情。
在人类正式创造文字以前,在一些民族通信史上出现过“贝壳信”、“结绳信”。
当然这种实物信,有的已经成为普遍公认的信物,有的成为双方约定的信物。
所谓“结绳信”,就是在绳子上结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疙瘩,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我国古书上很早就记载:
“上古结绳而治”,又说: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绳信就是用此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
文字出现以后,还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书信,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纸。
在纸张这样的信息载体出现以前,人们的“文字信”又是用什么来书写的呢?
古时候人们把信写在一种又轻又薄的丝绸——绢帛上,这种信叫“尺素书”。
“尺素书”是把写好的信笺(素)夹在两块刻成鲤鱼状的木块之间封装起来,故又称作“鱼书”。
但由于绢帛价格昂贵,只有有钱人家用得起,因此,那时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信件,是写在价格比较便宜、又容易制作的木简、竹简上。
这已有大量考古实物为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竹子和木板作为书写的工具。
首先用刀子把竹子或木头刮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滑的小薄片,用毛笔蘸了墨在上面写字。
竹片叫竹简,木头片叫木简,又称牍。
用来写信的木简通常三寸宽、一尺长,所以人们就把书信称为“尺牍”。
尺牍一般由两块木简组成,写信的时候,先在底下这块木简上写上要说的话,写完了在上面再加盖一简,并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
然后用绳子从中间将两简捆扎结实,这个绳子就叫做“缄”。
为了防止别人路上拆看,在打结的地方,还要加上一块青泥,再盖玺印,这盖有玺印的泥叫封泥。
然后就可以派信使把信送出了。
这种信封形式一直到唐代还在仿
制。
一般书信均简短,以便于邮传。
信长,用的竹简就多,邮传负荷就重。
据历史记载,西汉文学家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史记〃东方朔传》)在交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书写材料对邮递影响较大。
所以,传播内容越来越多的需求,是人们创造更轻便的书写材料的重要原因。
由于西汉时纸已经发明,到东汉中后期,民间已逐渐把纸当作信件的书写材料了。
史料中有不少这样的记载。
比如,《艺文类聚》留下了一篇东汉著名文人马融给窦伯向的书信,信中提到:
“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无量,次于面也。
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一十二言耳。
”又如武威太守张奂《与阴氏书》写道:
“笃念既密,文章灿烂,名实相副,奉读周旋,纸弊墨渝,不离于手”(《全后汉文〃卷六十四》)。
还有《北堂书钞》引延笃给张奂书,也说到“惠书四纸,读之反覆,喜不可言”。
《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但他们的著作、书信中居然未提到蔡伦。
如果蔡伦此时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毫不在意的。
当时由于交通阻隔传递书信的不便,所以读之反覆,喜不可言。
可以看出,这时候纸已作为书信材料逐渐普及,收信人习以为常了。
晋代仍然具有汉朝时尺牍的遗制。
但纸张作为信息实物,使得邮驿运输更简便省力,所以,纸张最终淘汰了尺牍。
后来社会上的书信交往越来越多,形成了书仪。
书仪,从一般的意义理解,是书信的程式与范本。
它的最早制定,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
其时由于书札和所谓“尺牍”之学受到重视,撰写及掌握书仪,被视为世族应当具备的“仪表”之一,而书仪本身也就渗入了世家大族引为规戒的礼仪及各种实用杂仪(吴丽娱《敦煌书仪中的唐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xx年01月23日)。
如下级官员要给长官写状,这种状的用途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与公事相关的杂奏陈请(也包括荐举),或云奏事状,另一种便是礼仪性的贺、谢状或私人请问往来的笺状。
如李商隐有《为濮阳公官后上中书门下状》、《为中丞荥阳公桂州上后上中书门下状》、《为弘农公上虢州后上中书状》、《为弘农公上虢州后上三相公状》、《为怀州刺史上后上门下状》。
前一为加官,后四者均为上任谢。
这类谢状大多数报告到任上讫,再向宰相致谢,表励精图治、誓将报答之心。
如《为怀州刺史上后上门下状》:
右,某伏奉月日制书,授持节怀州诸军事,守怀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者。
以今月日到任上讫。
某特以门资,早登朝选,尝奉出疆之任,曾3非泛驾之材。
直以扬大国之棱(棱?
)威,奉良相之成算,幸无挫屈,兼免滞流。
业官未多,无罪为幸。
岂意相公上引睿旨,下念勋家,既假宠于中司,又颁条于名部……当此之时,受任尤重,岂伊庸懦,可以指令。
惟当非忧人之不思,非利物之不念,罄忠武在行之众,奉盟津揽辔之威,冀无后艰,以答殊奖。
伏惟俯赐恩察,谨录状上。
(《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四)
贺状常常用于官员之间特别是下属贺长官,名目众多,如贺任职升迁、贺节、贺(问)起居、贺雨雪,贺破贼、贺赦甚至贺祥瑞。
这些内容,与给皇帝的贺表贺状并立,在地方是以僚属贺节度使为中心,也包括藩镇彼此间的往还。
这类官员之间的礼仪性书状并不完全是公务,而是既有个人私交的成分,又有许多足以影响官场生活和官员升迁的内容,种种官场需要造成了公私不分的官牍套用。
唐代有一种特殊的信函,叫作“别纸”。
赵和平通过对《新集杂别纸》的考释,指出“别纸是一种有别于正式公文,如表、状、牒、启等正式公文程式的公私信函的泛称”(赵和平《新集杂别纸》的初步研究,《唐五代书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53-255)出现在官牍文范或表状笺启书仪中的别纸,甚至成为某种官文的别称。
如崔致远《上座主尚书别纸》、《贺除礼部尚书别纸》、《济源别纸》(见《全唐文》附《唐文拾遗》卷四三)等多首。
可以肯定,以上别纸基本上都具有官牍性质,或者是官场应酬之作。
这种书仪无论是作为公文还是私人信函,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邮驿通信中的官方文书,多为国家大事;民间书信则为私人小事,但人们对书信仍很重视。
如明清两代是古代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
到了近代,近代邮政的建立,书信开始普及,成为人们交流、民间通信往来的重要手段,能否写信、如何写好信,对于当时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
书信的演变,是与信息载体的进步相适应的,与传播媒介的演变是一脉相承的。
篇三:
主题活动信完整资料
主题活动材料目录
主题活动背景与目标
大班主题《信》产生背景:
信——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工具。
在人们的生活中,信,无处不在:
普通书信、贺卡、电报、更加便捷和快捷的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等,充溢着人们的生活。
信,使人们联系的必要纽带。
“信”的表达形势日益新月异更加标志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中国“信”更是具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早在2000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邮政,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用于传递文书
在“信”这一主题活动中蕴含着历史文化和发展的过程都包藏着多元而又丰富的教育价值,值得幼儿了解、学习、传承与发扬创造。
皮亚杰的幼儿发展学认为:
大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和直觉行动思维已有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逐渐发展。
大班幼儿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一定发展。
幼儿在周
围生活的耳濡目染之下,积累了一定的有关“信”的知识经验,尤其对于新建的传递、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这种高科技的信息交流充满探索和学习兴趣。
通过“信”这一主题活动,幼儿在教师预设或共同生成的各种活动中,充分自主、能动的探索和创作,帮助幼儿建立“信”的正确认识,了解信的书写、邮寄的一般过程,感受和体验人们进行信件交流的快乐和便捷,并激发幼儿和他人进行“书信文字”交流的兴
奋。
活动目标:
1、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细致耐心、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2、能够清楚连贯地用普通话大胆地和同伴交流对“信”的认识。
并鼓励幼儿用文字、图形等书写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
3、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幼儿了解信的种类、书写、邮寄和收发,帮助幼儿建立“信”的初步概念。
4、鼓励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积极交往,互相交流分享,感受和体验“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5、鼓励幼儿大胆设计贺卡和邮票,书写书信、贺卡等,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主题活动网络图
主题活动计划表主题活动计划表
主题活动区域创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书信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