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说教学充溢生长性.docx
- 文档编号:25724232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75KB
让小说教学充溢生长性.docx
《让小说教学充溢生长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小说教学充溢生长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小说教学充溢生长性
让小说教学充溢生长性
张冰清
[摘要]目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着雷同化、脸谱化、牵强化等问题。
我们应探索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作品的阅读特征和教学要点,从文学欣赏的层面寻找小说阅读和教学的生长点,让小说教学充溢生长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课堂生成;文学欣赏
文学教学在初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学文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作为语言训练材料在课堂中展开,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朱自清说:
“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
”在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理解到两层意义:
⑴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是欣赏;⑵文学作品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感受领悟作品的广度深度高度,在此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本文所指的让小说教学充溢生长性即是从这两层意思生发的。
一、不能把小说等同于一般记叙性文章
先来看一位年轻教师的小说《窗》(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基本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
概述《窗》写了怎样的故事。
(记叙文六要素)
二、研读课文
近窗病人所描述的窗外的景色如何?
是真的吗?
近窗病人为何要这样做?
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两个人?
(结合文本字词句,分析人物描写)
三、思维火花
小说到底要表现什么主题呢?
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本文有什么哲理?
明确:
扬善贬恶。
四、延读课文
⒈续写结尾情节,要求既切合小说的主题,而又有创意。
⒉小说结尾有何妙处?
五、人生寄语
六、教师课堂小结
不难发现,这位教师把小说教学当作了一般记叙文教学,因此,削弱了小说的文学影响力。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
⑴阅读教学雷同化,缺少文体教学特征。
如,《窗》一课中从第一个环节开始就把小说等同于记叙文。
学生在这里解读的不是小说本身,而是经过教师过滤加工以后的记叙性语言材料。
⑵人物形象脸谱化,缺少典型性分析。
教师在课堂上是先知先觉的,是全知的,小说人物已经先行解读定型,学生没有探险和攀登的空间。
比如第二个环节研读课文,教师问“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怎样两个人?
”这样简单化的问题,使学生对人物的感受只是停留在善恶的脸谱化定论上,削弱了文学的感染力。
⑶主题揭示牵强化,缺少深度挖掘。
例如“扬善贬恶”是对《窗》主题的简单化理解。
“人生寄语”和“教师小结”的推出也显得有点生硬和牵强。
所以,不能把小说教学等同于记叙文教学。
漠视小说的文体特征,语文课堂必定缺少生长性,学生也就不可能和文本产生深度碰撞。
二、小说教学的基本特征
小说教学要把握其基本特征。
(一)要界定小说的文体特征
什么是小说呢,小说和其他文学体裁比较起来有哪些特征?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小说是“近代市民阶级的史诗”,这里强调的是小说的庄严感、历史感和使命感。
俄国流亡作家纳波科夫说过:
“事实上好小说都是好神话”。
作家刘谦说“伟大的小说总是对彼岸人性变化的一种企望。
”
正是小说的“史诗性”和“神话”性,使它的内涵非常丰富,需要我们透过语言表象,去感悟言外之意。
海明威说过:
“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
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冰山下的八分之七都是沉在水底,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探寻的。
”散文如此,小说更如此,隐藏在小说深处的“史诗”意义和作者神话般的“企望”就是冰山之下那”八分之七”。
所以我把小说界定为“冰山下的神话”。
(二)要把握小说的教学要点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在新课标中有相关的陈述,一是“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二是“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由此来看,初中小说阅读应该抓住两个要点:
⑴文章阅读的要点,即小说文体阅读知识和能力的构成。
⑵文学欣赏的要点,即通过解读语义表面的人物和情节,探究作品对现实世界的史诗性观照,领悟作者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追寻,并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如小说《窗》,它的场景和情节都很简单,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小说阅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要深入解读小说的“神话”意义,即人物的典型意义。
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分析特殊场景中人物的特殊心境,作者其实是想通过不靠窗病人内心的痛苦煎熬告诉我们,每个现代人在特定的环境中都可能向恶,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
总之,小说阅读就是从文学“样式”到“冰山”“神话”的跨越。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鉴赏,从中感受小说艺术的魅力!
三、让小说教学充溢生长性
所谓小说课堂的生长性,包括三层含义:
⑴小说内容具有生长性;⑵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⑶学生心灵具有成长性。
怎么让小说课堂具有生长性呢?
我觉得应该抓住小说阅读教学的生长点,并让之有效地生长。
所谓小说阅读教学的生长点,就是文本中起杠杆支点作用的关键点。
如果说每一篇成功的小说的都是史诗性的“冰山下的神话”,那么这个生长点,就是导引学生从冰山之上的语言形式穿越到冰山之下的精神梦想的触发点和爆破点。
如疑点、接点、视点、亮点。
(一)疑点的发掘
疑点就是小说解读时遇到的疑难点,可以作为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点。
深圳市名师唐劲松在《点击中美课堂——中美教学模式操作性比较》一文中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冲突模式。
冲突模式的核心就是提出一个足以引起阅读者心理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疑点。
同样是小说《窗》,一位骨干教师是这样展开的。
在分析了小说三要素后和了解基本主题后,然后逐次提出三个问题,并加以追问。
问题㈠,这件事可以用悲剧两个字来概括,悲剧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假如当初的位置不是这样的?
悲剧会避免吗?
追问
(1):
他一直是坏人吗?
追问
(2):
“他为何变坏?
”
追问(3):
你是不是也想坐到窗边去?
不靠窗病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欲念?
追问(4):
同样是这个病房的压抑的病人,靠窗的病人为什么那么美好?
追问(5):
这颗这么善良的心,病友理解吗?
他为什么不让临床的病友知道自己描述的只是善意的谎言呢?
接着老师,让学生在那堵光秃秃的墙贴上一颗心,说一句话。
问题㈡:
假如一切可以重来,靠窗病人还会编织这些美丽的谎言吗?
你赞同他这么善良地对待隔壁的病友吗?
老师追问:
“不是招来杀身之祸吗?
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你还有更好的建议吗?
”
问题㈢:
假如可以重活一次,不靠窗的病人又会有怎么样的改变?
老师让学生说一句赠言。
教师读自己写的激励语。
不难发现,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在于“疑点”的精巧设置。
问题㈠导入对人物复杂心理的解读,引入悲剧发生必然性问题的探究。
问题㈡从靠窗病人的角度巧妙切入人物典型意义问题的探索。
问题㈢生发现代人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的个性化解读,导引学生探索小说的社会性意义。
这些疑点的设置,成功引发了阅读者心理冲突,使阅读成为一种充满期待的探险。
孩子们在课后对这节课这样评价:
“这一课具有深刻的意义,让同学们觉得生命无限好,只因为有你的心灵向上!
”“老师真希望您提更多的问题,带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深。
”
设置疑点要注意在文本语境中发掘,比如某个章节,某个细节。
疑点要具有包容性和发散性,要具有张力和爆发力,切不可大而空。
一节课中疑点讨论不能过多,要有中心点。
应该鼓励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二)接点的探究
接点,就是文本中能回答疑点问题的相关照应点,包括相关情节的相关描写等。
疑点到接点的延伸研究是课堂生发的主体,是完成初中学生小说阅读两个要素(文章样式、文学感悟)的关键环节。
“接点”的研读要指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各种知识和技巧,指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回溯作者的写作思路,精准触及作者创作的思想精神原点。
如,《窗》中与“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可以避免吗?
”这个疑点相照应的,是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刻画。
这个部分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鉴赏的知识和方法,也要使其深入感受蕴含在语言内部的思想情感。
(三)视点的开放
视点,就是小说作品立意的观察点。
作为虚构作品,立意的观察点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人物本身。
观察的视点要开放,要升华到一定的高度。
最重要的是要开放阅读视野,把小说放到社会时代历史背景中,联系作者的创作实践和人生追求,探究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如,《窗》围绕“假如一切可以重来,靠窗病人还会编造这些善意的谎言吗?
”这个疑点,在阅读分析中,我们会产生很大的困惑,文中靠窗病人的真诚善良和悲惨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开放和升华视点,即拓宽阅读视野,从社会历史意义的层面来挖掘作者的深层企望。
《窗》是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的作品,发表在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
上世纪末,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精神力量削弱、道德力量丧失的困境。
本文体现了澳大利亚新派小说的创作风格,即“把小说的触角伸向人内在深层的领域并从各个层面来剖析人物理念,探究某些心理体验以拓展小说的表现空间”。
可见,《窗》的创作目的应该是对现代人心理和生存状态的探究和思考,在悲剧性的场面渲染和心理细节展示中,含蓄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企望。
有了这样一个视点的升华,那么,会不会继续编造善意的谎言就不再是问题。
所以,视点开放和升华的意义,在于让文本疑点和接点的探究实现真正的阅读价值。
(四)亮点的感悟
亮点,就是这篇小说不同于其他小说的最大的艺术特点。
如,《窗》的最大亮点是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小说中的不靠窗病人既可恨又可怜,表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面性。
小说中极度逼仄和压抑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人物嫉妒心理产生的合理性。
人物内心的痛苦煎熬矛盾斗争,暗示着我们每个人在特殊的环境和身体状况下,都可能成为这样的恶者。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小说对人性的思考,还表现在悲剧氛围的设置和渲染。
封闭的环境,孤独的心理,冷漠的背景揭示了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窗》这篇小说中毁灭的是人最宝贵的生命,在令人痛恨和痛心之余,也引起了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思考。
阅读到这里,谁能说小说不是人类发展的史诗,谁能说它不是冰山下的神话呢?
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说“有些课文的价值就是为了学生日后生命成长的某一次感动或领悟准备的。
”小说阅读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只有抓住疑点、接点、视点、亮点等生长点和生发点,才能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让作家和作品跨越时空播撒精神和生命的养料。
[原文刊登在《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第8期]
***************
让小说教学充溢生长性
一、不能把小说等同于一般记叙性文章
教学案例分析[一年轻教师的小说《窗》(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基本教学环节]
二、小说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要界定小说的文体特征
(二)要把握小说的教学要点
三、让小说教学充溢生长性
(一)疑点的发掘
(二)接点的探究
(三)视点的开放(四)亮点的感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说 教学 充溢 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