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创新教育.docx
- 文档编号:25723116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1.80KB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创新教育.docx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创新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创新教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创新教育
一、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该考虑什么?
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直接目标:
实现有效教学
终极目标:
学生的和谐发展
教学设计需要解决四个基本问题:
(1)制订教学目标,即用具体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语言精确表述教学目标。
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2)进行教学任务分析,即确定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到教学目标之间需要获得的能力及其组织关系。
(3)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4)对教学的监控和评价。
(张大均:
《教学心理学》,82页,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
(一)目标定位
思考:
课堂教学是什么?
课堂教学干什么?
课堂教学要让学习者获得什么?
对于课堂教学,思考:
学生将获得什么?
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
如何教?
教到什么程度?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如何获得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如何获得是什么”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东西
(崔允漷主编:
《有效教学》,第11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知识与技能:
学会
过程与方法:
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学
(余文森: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如同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
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
其次,“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
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再次,“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
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
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
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教学、智能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方法和过程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感受,还应努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创造出学生亲历、体验,即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何用具体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语言精确表述教学目标?
案例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
1.知识与技能: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2)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收集证据,有逻辑地使用证据。
2)根据证据作出合理的判断。
3)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
4)初步体会建立模型、提出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现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的历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养成科学的逻辑的思维方法。
(杭跃男、刘宁《借科学史还原科学探究过程》 《生物学通报》 2010第45卷第6期)
案例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原因。
2通过举例阐释负反馈的含义。
3说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意义。
4区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差别,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5通过实例描述出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微破坏后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过程的分析,提高分析及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同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的关系,培养辨证的、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复杂与奇妙,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的情感。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案例3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案例3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二)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半透膜的特点;分析渗透现象发生的原理;辨别原生质层的组成;解释细胞发生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2、能力目标
简述探究性实验的步骤;指出实验组与对照组,辨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等实验设计的基木要素;说出相关的探究性问题,阐明假说与预期,并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合作与交流意识;通过对渗透现象原理的分析和相关的探究活动,认同活细胞与周围环境可以组成一个渗透系统,并初步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任务分析
即确定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到教学目标之间需要获得的能力及其组织关系。
学习内容分析
学什么?
如何学?
学后知道什么?
能做什么?
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
学生者的一般特征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任务分析要思考:
什么是最值得学的?
如何规划和传递教学使大部分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如何选择评估手段和程序以提供有关学生学习效果的准确性?
如何确保目标、教学与评估彼此一致?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是对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因素进行总体考虑。
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中的最核心环节,直接反映了设计者的教学思想与观念。
替代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工具、媒体或设备)而进行的师生交互活动的总体考虑。
就学习的发动者来说:
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全身心投入、自我负责的学习(自主的、主动的学习)
就学习的方式而言:
学习应该是以学生以接受为主、发现为辅的学习
就学习的环境和任务而言:
学生基于情境、基于任务、基于问题、在行动和反思中的学习
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不仅范围广泛,而且形式多样,因而需要辩证地把握。
我们既要承认有效学习的自我负责主动建构性、接受为主性、基于情境性、社会合作性,也要认识到人类经验的缺乏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探究学习对于丰富人的直接经验的作用)和机械学习的存在价值(强调知识学习的层级性及“刻意训练”对于提高技能的价值,给“死记硬背”以合理的地位等),以发挥社会文化一历史理论对于人发展的影响作用(要谨防硬性灌输和思想暴力)。
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法的改善
学习动机、加工深度、学习策略
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至少五个因素: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某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熟练掌握的程度;
学习内容的客观要求;
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教学的时间安排。
1.讲授演示策略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绝大多数教师最熟悉和最有把握的策略,授课中教师便于控制,教师面对的挑战也小一些,这也是多数教师将这一教学策略作为主要策略的原因。
当然,一些教师熟练掌握了探究式教学策略以后,会尽可能多的使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因为后者可以给教和学的过程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更好的效果。
2.一般来说,十分抽象的内容和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更适合讲授演示教学策略。
比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DNA的结构与功能等。
这样的内容难以让学生直接去探究发现。
高中生物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讲授演示策略更加有效。
3.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经历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一个学生始终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到了高中以后,他们不会立即接受主动学习的方式,因此,学生接受探究式的教学-学习策略也要有一个过程。
当学生不熟悉、不接受主动学习的策略时,教师要让学生逐渐适应。
这个逐渐适应过程中,讲授式教学也必不可少。
4.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内容相对于给定的课时(必修108学时)来说,仍然不算充裕。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使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时间和频次。
基于上述原因,多数高中生物学教师会将讲授式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总体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分类,形成逻辑上的联系;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分析;
针对学习目标,联系上述两因素,找出最近发展区,构建相关情境;
根据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设计教学流程,合理布局。
在教学设计时通常还要考虑以下这些问题: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
了解了多少?
达到什么程度?
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铺垫、点拨和引导?
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案例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
课题引入: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膜的功能基础上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开始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复习了前一课时所学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进一步明确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性。
在此基础上,借用了教材所设的问题探讨,讨论在制作细胞模型时该选用哪种材料(所提供材料有塑料袋、普通布以及弹力布)作为细胞膜更合适,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选择材料的理由。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从细胞膜的功能入手引入教学,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细胞膜具有这些功能?
”确立该节课第一部分研究的主线: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学生自主学习:
因为教材对生物膜的探索过程描述得浅显易懂,同时,学生在课前会进行相关内容的预习。
因此,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我们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学习生物膜的探索过程,并且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探索过程的每一步依时间顺序列出有关科学家所进行的实验以及所得出的推论或结论,并且思考这一系列探索过程中“环环相扣”的连接点。
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相关知识背景:
一是相似相溶原理。
因为高一学生还未涉及有机化学的知识,因此,补充说明相似相溶原理,有助于学生对“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推论的理解。
二是电子显微镜的原理。
因为一般情况下,高中生不可能使用电子显微镜,因此,补充说明电子显微镜的作用原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膜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暗—亮—暗”三层结构所得的推论。
除了补充相关知识背景外,我们还收集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教师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成怎样的连续两层?
荧光标记实验中被标记的均匀分布实际上是哪种物质运动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拨的结合,学生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生物膜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在整体上认识到生命科学的研究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环环相扣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对于有关知识体系也有了比较粗浅的认识。
引导升华:
学生初步认识了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知道在生物膜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事件,并且得出了哪些推论或结论,并且进一步引发出哪些相关的问题,但他们往往还不能深刻领会科学探索过程中所依据的科学思想。
从这个角度上,要求教师必须加以再引导,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清楚了解生物膜的探索过程围绕怎样的线索展开的,在“反思”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结构的真正建构。
因此,我们设置了以下两组问题:
第一组问题:
(1)从整个探索过程看,你认为对生物膜的探索过程依据了怎样的主线?
(2)当时人们对罗伯特森所提出的细胞膜的结构模型为什么不能认可?
这种否定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
你还能列举出哪些现象对此模型进行否定?
这两个问题,目的是能够让学生重新审视生物膜的探索过程,归纳总结出这一历程始终围绕着“膜具有怎样的物质组成?
这样的物质组成是如何构建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生物膜?
”在重新审视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在探索生物膜结构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思想所起的导向作用,强化对该思想的认识。
第二组问题:
(1)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进行相关实验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2)20世纪40年代,人们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
但为什么直到50年代才由罗伯特森提出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单位膜模型?
为什么又相隔十多年才有了“流动镶嵌模型”?
(3)教材中“流动镶嵌模型不能为所有人接受”传递给我们怎样的信息?
这样一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而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直接观察膜的分子结构的较为方便的技术和方法,所以我们对膜结构探索的脚步还在前进着。
在解决这样一组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补充了“细胞冰冻蚀刻”实验等,一方面说明实验技术对生物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为认识蛋白质在脂质的分布作必要的铺垫。
另外,我们还介绍了介绍了其它几种模型:
晶格镶嵌模型、板块镶嵌模型以及脂筏模型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理论的发展性。
通过这样一组问题的讨论,学生一方面能够体会到实验技术与生物学研究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也能够体会到科学结论的可修正性与发展性。
总结归纳:
通过对“生物膜的探索过程”的学习与认识,学生对生物膜中相关物质是如何构建的、所构建的结构如何与生物膜的功能相适应等问题有了比较好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尝试对“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进行修正。
这样,“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就顺理成章地由学生总结而得出了。
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有效:
教学目标有效
教学容量有效
教学方式有效
教学过程有效
教学时间有效
训练定点有效
二、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1. 针对性的预设
2. 开放性的预设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擅画者留白,擅乐者稀声,养心者留空”
在行进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教学 设计 案例 分析 创新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