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背景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5720583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4.98KB
德阳背景资料.docx
《德阳背景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阳背景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阳背景资料
、德阳房地产现状分析
德阳房地产在2005-2009年经历了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市场并未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09年整个楼市交易量同比上升。
虽然目前市场上供应充足,但是买方市场显著。
市场竞争层面也呈现区域化、品牌化、专业化。
1.1德阳基本情况
德阳市是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德阳位于川西平原北部,南靠成都,北接绵阳,东壤遂宁,西邻阿坝。
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地级市。
全市幅员面积5954平方公里,人口376万,辖旌阳区、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中江县、罗江县六个县(市、区),是改革开放后在成都平原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鹿头山》一诗中对德阳的恰好概述。
德阳属都江堰灌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四川省粮、油、棉、猪、蚕、菸的重要生产基地,素有天府粮仓”之称。
地下矿藏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30多种,特别是磷矿、煤矿、石灰矿、硫磷铝锶矿和浅层天然气等储量可观,其中磷矿属全国五大磷矿之一。
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水杉、秃杉和二、三级连香树、樟叶械等,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云豹等。
德阳历史悠久,属巴蜀文化发祥地之一,人文景观量多质优。
广汉三星堆'
的发掘,展现了光辉灿烂的古蜀文化,改写了巴蜀文明史。
德阳孔庙建筑精美,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孔庙之一。
庞统祠、落凤坡、诸葛双忠祠、张任墓等三国遗址以及碧波荡漾的旌湖和雕艺精湛的东方魂”石刻艺术墙,令人流连往返。
德阳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
宝成铁路、达成铁路、成绵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已建成以市区为中心,以县(市、区)高等级水泥路为骨架,市、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环型公路网络。
全市等级公路比重、路面铺装率、好路率等各项指标均名列全省前茅,基本实现了管养公路标美化和乡乡镇镇通水泥路或油路化。
邮电通讯发展迅速,已建成移动通讯网、程控电话网、无线寻呼网、市话网和地球卫星站等现代通讯网络。
能源供应充足,变电总容量205万千伏安,年售电量26亿千瓦时。
境内天然气开发初具规模,年供气量4亿立方米以上。
市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成区面积已达23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25万,城市道路总长164公里,日供水能力20.6万吨,城市绿化覆盖率25.8%德阳正在构建新兴的生态园林城市。
德阳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有与安徽凤阳同时搞包产到户的广汉金鱼乡,有率先在全国摘下人民公社牌子的广汉向阳镇。
随着改革的深入,旌阳八角井镇、绵竹汉旺镇等一批“中国乡镇之星”又先后涌现出来,成为乡镇“两个文明”建设的典范。
县域经济发达,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中,德阳连续几年占居4席。
四川省200强乡镇中,德阳占51个。
什邡、广汉、绵竹、旌阳先后通过省“小康县”验收,成建制达到小康标准。
中江是全国农业百强县之2009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的双重压力,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止滑提速,加快发展。
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同比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0亿元,同比增长2.6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4.99亿元,同比增长33.9%。
(一)灾后恢复重建进度加快,10大类项目并行推进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累计开工项目4980个,完工项目3574个,累计完成投资974.3亿元,占调整后规划总投资的62.6%。
其中,城乡住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14.5亿元,城镇体系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4亿元,农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4亿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2.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累计完成投资257.18亿元,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累计完成投资0.5亿元,生态恢复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66亿元,精神家园建设累计完成投资0.2亿元,分别占调整后规划总投资的120%、21%、36%、45%、43%、48%、8%、16%、73%。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2009年1-11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3.12亿元,同比增长266.57%。
2009年1-11月,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1.4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0.5%。
其中,竣工投产项目17个,完成投资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4%;加快建设项目46个,完成投资88.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3%;争取开工项目19个,完成投资6.8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7%;加快前期项目18个,完成投资27.16亿元。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重新进入快速增长轨道
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全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30亿元,同比增长2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10亿元,同比增长24%。
二是工业主要财务指标持续向好。
2009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8.53亿元,同比增长28.3%;分别实现利润和利税69.21亿元、11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2%、42.6%;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28.4%,同比提高42.6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技改投入持续加大。
2009年1-11月,全市工业共完成更新改造投入177.07亿元,同比增长134.91%。
四是区域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工业空间布局的安全化、园区化、特色化进程明显加快,北京-什邡、绵竹-江苏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其余4县(市、区)的工业园区特色和规模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四)农村经济平稳推进,农产品市场供给稳定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全市粮食总产达200.4万吨,增长2.8%。
其中,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59.66万亩,总产55.7万吨,同比增长2.8%;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11万亩,总产144.7万吨,同比增长2.96%。
二是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
全市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47.11万吨,同比增长5.5%;全市出栏肉猪、肉用家禽分别为424.5万头和9032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56%和8.1%。
三是产业投资大幅上涨。
2009年1-11月,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5.3亿元,同比增长181.06%。
四是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
全市建成生猪养殖万头村13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小区达69个,畜禽养殖规模户达1.5万户;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0户,形成农村专合组织971个,带动农户64.5万户,带动户人均增收150元;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5个。
五是劳务经济发展良好。
全市全年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03.8万人,劳务收入53.5亿元,培训农民工20.3万人次。
五)社会消费态势活跃,旅游市场持续回暖
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8亿元,同比增长22.6%。
全市全年实现旅游收入30.05亿元,同比增长23.1%。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500人次,创汇收入342.7万美元,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游客480.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17%。
“十一”黄金周实现旅游总收入0.94亿元,同比增长31.5%。
(六)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对外贸易有所回落
2009年1-11月,全市实际到位国内市外资金172.26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省外资金137.6亿元,同比增长85.3%;实际到位外资1.2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市全年到位市外内资228.84亿元,同比增长66.3%;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
2009年1-11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达15.2亿美元,同比减少11.9%;其中,实现出口6.4亿美元,同比减少25.1%。
全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其中实现出口7亿美元。
(七)财政收支趋于好转,金融存贷运行良好
截至2009年12月20日,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19.6亿元,同比增长29%。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27%。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27%。
全市完成财政支出151亿元,同比减少2.4%。
全市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加大,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80.1亿元,同比增长23.7%。
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85.3亿元,同比增长48.9%。
(八)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在加大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力度和加强排污治理、大力兴建环保设施等关键环节上推进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市全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基本完成。
以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修复工作全面开展,完成植被恢复营造林8.56万亩。
(九)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300元,同比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700元,同比增长10%。
全市新增就业31071人,先后培训失业返乡农民工10万人次以上,帮助3500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失业保险参保19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36万人。
城乡低保人群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低保”人均补助147.5元,农村“低保”人均补助59.8元。
全市8.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完成红层找水打井9962口,新建沼气池54129口。
统计、广播、电视、出版、地震、文化、体育、卫生、气象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进展。
过去的一年,是全市经济止滑回升、加快发展的一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
一是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项目建设与管理还需加强;二是经济运行面临要素保障、结构升级等问题,恢复发展势头还需巩固;三是涉灾、征地拆迁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四是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灾区群众重建后的生计问题还需更多关注;五是个别地方和部门作风不实,公务员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德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一)基本思路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是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重要的一年,也是全省经济处于释放发展动能、攻坚破难、建立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奠基期的关键之年。
全市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按照“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实现工业提速增效,保持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推动第三产业有较大幅度增长,加快构建区域经济高地。
为此,建议全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
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5%;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0000吨以内;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8000吨以内;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涨幅3%左右。
(二)重点工作
1、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重建任务
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到2010年9月底确保累计完成灾后重建投资和项目的85%,力争年底完成投资90%左右,完工项目达到98%左右。
一是切实抓好规划项目的推进实施,倒排时间进度,加强跟踪检查,督促项目单位加快建设进度。
二是优先抓好民生项目重建,确保春节前后受灾农户全部住进永久性住房,城镇住房重建5月底前基本完成,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
三是促进产业和经济恢复提升。
切实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重点城镇恢复和产业恢复重建,增强“造血”功能。
四是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和港澳援助工作。
进一步搞好协调服务,确保援建项目按期完成。
切实加强港澳援助项目的实施监督管理,保证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
2、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全社会投资
在全市经济处于恢复性增长的时期,投资拉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2010年投资工作的重点仍然是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重点建设项目。
一是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600亿元结转项目,力争完成400亿元。
二是加快推进60亿元的扩大内需结转项目,争取完成40亿元投资计划。
三是努力推进2010年的113个重点项目,争取完成200亿元投资计划。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在德阳全域范围内突出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城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确保列入国家专项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开工的基础上,加强一批重大交通能源设施项目的组织实施。
年内要确保成兰铁路工程、成南高速中江段、市区一环路西半环工程、成绵高速公路复线德阳段、绵茂公路绵竹段等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快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工程、德阳电网康桥工程、广青路工程、汉旺镇新镇、高新区八角搬迁房工程、江苏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等工程的建设进度;抓好旌江快速干线等工程的前期工作。
——围绕民生民本和公共服务,重点抓好城乡教育、卫生、能源、生态环境治理等公共基础项目建设。
一是确保列入国家灾后重建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社会福利、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政权专项规划项目全部开工和竣工完成。
二是着力组织建设一批市级重点社会事业项目。
完成德阳开发区学校、德阳东汽小学、德阳一中等灾后重建项目建设。
继续加快东汽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德阳五中等灾后重建项目建设。
3、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
要把壮大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我市的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
——加快促进工业经济提升。
一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围绕机械、食品、化工和建材行业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配套发展中小企业,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二是继续强化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鼓励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着力壮大园区产业产值规模。
三是重点加强一批产业核心骨干项目建设。
完成东电中型电机、万力重机技改、东锅1000MW发电机组技改、美丰复合肥技改等项目建设;加快二重8万吨模锻压机、东锅600MW临界机组技改、龙蟒50万吨磷酸盐基地等项目建设。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重视产业链集合引进,努力形成纵横配套的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围绕重装基地建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二是加快现代物流发展,大力发展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努力培育和壮大一批物流龙头企业,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业的成长壮大。
三是加快建设中心商务区,打造商贸区、商业街,积极推进专业市场建设。
四是加快旅游业发展,整合挖掘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地震纪念。
五是开工建设一批服务业项目。
加快东力钢材炉料市场、绵竹自驾游营地、剑南春老街、什邡沿山旅游等项目建设;加快西部锻铸件交易中心、西部国际商贸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加强农村道路、水利、能源、市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发展能力。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恢复重建。
确保农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年内基本建设完成,产能恢复提高。
三是推进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产业化经营,建设壮大优质粮油、生猪、烟叶、果蔬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
四是加快组织和实施一批农业和农村重点骨干项目建
设。
加快推进绵竹官硼堰取水枢纽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绵竹灾后生态修复,温氏集团生猪畜禽养殖一体化等项目建设。
4、加强财税金融工作,创造更为宽松的融资环境
一是按照中央宏观调控和财政信贷投入方向,努力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投入,同时完善地方财政投入联动机制。
二是继续加强银企、银政合作,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国内外金融资本加入到我市灾后产业重建行列。
三是加强资本市场融资服务,重点抓好市内知名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和大中型优势企业的债券发行工作,大力支持中小型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大力拓展产业重建资金来源。
四是建设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加强投资与经贸合作,加快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振兴。
5、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双高”行业、产业、企业用能和排污指标。
二是全面推进和落实项目环评和能评,严把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准入和执行关口。
三是明确目标责任,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落实《德阳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
四是建立健全全市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激励体系,加快建设全社会能源使用的动态管理机制,力争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年度和“十一五”目标。
6、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以12个区域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结合灾后重建,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争取在一批试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明显突破。
二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
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开展改革试点;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的股份制改革试点,重点推进国有农场和集体林权体制改革。
三是深入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
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稳妥推进供水价格和收费改革,新型医疗体制改革。
四是继续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成都都市经济圈增长极建设,抓好与灾后重建对口支援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五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着力吸收先进技术和产业资本来我市投资发展,继续鼓励和支持本地有优势的产业、企业、产品到海外拓展市场。
7、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城乡住房建设。
重点加强城乡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灾区城乡居民全部住上安全舒适的永久性住房,稳步扩大城镇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安居事宜。
二是加强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建设。
努力增加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稳定对口就业支援和城乡劳务输出规模,着力增强灾后重建对城乡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三是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强化“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加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社区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成果,完善社会化养老和特困群体帮扶制度,
进一步巩固“两个确保”和“低保”成果。
四是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结合灾
后重建发展信贷消费,努力巩固“家电下乡”成果,重点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家电和家居消费政策扶持,扩大社会消费。
五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扶持,切实加强安全监管,深入推进“惠民”行动工程,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局面。
“一中心三片区”组团城市群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把德阳建设成为“发展最有活力、就业最充分、城乡差别最小、社会治安最好、生态环境最佳、市民文明素质最高”的西部最和谐城市。
1.2人口与经济环境
德阳市于1983年建市以来,全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GDP从1983年的17亿增长为2005年的462.17亿,居四川省第三位,财政收入从1983年的1.9亿增长为2005年的57.3亿,居四川省第二位。
德阳市雄厚的工业基础,机械、食品、化工支柱产业优势突出,医药、新材料、服装(服饰)、电子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全市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运行速度和效益稳步提高。
德阳市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厂等一大批大型工业骨干企业。
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居四川省第二位。
现已形成了食品、建材、化工、轻纺、医药等支柱产业,拥有“剑南春”、“蓝剑啤酒”、“琪达衬衣”等40余个全国、全省的名牌产品。
德阳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法国核电集团、上汽集团、维达纸业、通威股份、鲁能集团等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德阳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和谐安定。
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旌阳区通过了四川省“小康县”标准的达标验收。
德阳市人口与经济发展情况统计
1983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7年
总人口
(万)
335.68
357.58
369.15
379.3
385.31
出生人口
(万)
34212
46676
39572
36371
28412
计划生育
率(%
95.80
97.89
98.30
93.97
93.73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16.65
53.15
153.74
237.32
648.40
财政收入
(亿元)
1.99
5.95
14.64
30.92
105.31
农民人均
收入(元)
361
738
1491
2413
4585
根据这份统计资料可知,德阳的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随着德阳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对生活的消费投入也相应地上升,住房需求量也有所增加。
1.3住房建设情况
2006年,市区面积40万平方米。
下半年住房建设总量约为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其中,建设9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商品住房建筑面积30.96万平方,城市住房建设总量约为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9500套。
上半年已竣工建筑3440套;建设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820套;建设廉租住房建筑面积1.044万平方米,176套。
2007年,市区城市住房建设总量约为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10400套。
其中,建设9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商品住房建筑面积64.5万平方米,7170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920套;建设廉租住房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165套。
二、政府近两年城市规划
2.1市域发展目标:
德阳市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名优食
品基地、综合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实现城乡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重建灾后美好新家园。
2.中心城区发展目标:
德阳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以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现代物流、商务会展、职业教育、技术研发和休闲娱乐为支撑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集山水景观、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阳 背景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