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习题及答案加强版.docx
- 文档编号:25717443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92KB
药理学习题及答案加强版.docx
《药理学习题及答案加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习题及答案加强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理学习题及答案加强版
药理学习题及答案加强版
题型:
单选题 章节: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一节概述 1、消费者不凭医师处方直接可以从药店购买的药物称为 A.处方药 B.非处方药 C.麻醉药品 D.精神药品 E.放射性药品 题型:
名词解释 章节: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一节概述 1.药物 ——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1.药理学 ——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1.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为确定药物的适应症提供依据。
1.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 尤其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题型:
单选题 章节: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二节药物效应动力学1.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为A.时效关系 B.时量关系 C.最小有效量D.治疗量 E.量效关系 1 1.药物的治疗量是指药物的剂量范围在 A.最小有效量与最小致死量 B.常用量与极量 C.最小有效量与极量 D.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 E.常用量与最小中毒量1.关于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B.只能与药物(激素、神经递质)结合而引起药理或生理效应 C.药物受体复合物能引起生理或药理效应 D. E.正常情况下,受体的数目是相对固定的1.毒性反应是在下面的剂量下产生的 A.治疗量 B.大剂量 C.与剂量无关 D.停药后的残存的剂量 E.无效量2.变态反应是在下列剂量下产生的(C) A.治疗量 B.大剂量 C.与剂量无关 D.停药后的残存的剂量 E.无效量2增强器官机能的药物作用称为 A.抑制作用 B.兴奋作用 C.预防作用 D.治疗作用 E.防治作用2.药物作用选择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药物剂量的大小 B.脂溶性扩散的程度 C.药物的吸收速度 D.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 E.药物水溶性的大小2.用药后可造成机体病理性损害,并可预知的不良反应是 A.继发反应 B.特异质反应C.毒性反应D.变态反应 E.副作用 2.下列对选择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2 A.选择性是相对的 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C.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D.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E.大多数药物均有各自的选择作用2.药物随血流分布到各组织器官所呈现出的作用,称为A.局部作用 B.吸收作用 C.首关消除D.防治作用 E.不良反应E.以上皆否2后遗效应是指 A.血药浓度有较大波动时产生的生物效应 B.是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效应 C.血药浓度低于有效血药浓度时的效应 D.血药浓度高于有效血药浓度时的效应 E.仅可能出现在极少数人的反应2与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的是 A.剂量大小 B.毒性大小 C.过敏体质 D.年龄.性别 E.用药时间长短2.药物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是 A.时效关系 B.最小有效量 C.时量关系 D.治疗量 E.量效关系 2、决定药物副作用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药物的选择作用 C.药物的安全范围D.病人的年龄和性别 E.给药途径 2.药物在治疗剂量时的出现和治疗目的的无关的作用称为 A.治疗作用 B.预防作用C.副作用D.局部作用 E.“三致”反应2.药物的副作用是指 A.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反应 3 B.长期用药产生的反应 C.指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D.指药物产生毒性作用,是不可预知的反应 E.属于一种与遗传性有关的特异质反应2.药物的两重性是指 A.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B. C.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D. A.能与受体结合 B. C.有很强的内在活性 D. E.与受体有亲和力且有内在活性2.受体阻断剂(拮抗药)与受体 A.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B.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C.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D.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 E.具有较强亲和力,仅有较弱内在活性 2.与用药目的无关,用药后对机体产生不利或有害的反应称为 A.治疗作用 B.不良反应 C.毒性反应D.继发反应E.过敏反应 药比B药安全,正确的依据是治疗指数 药的LD50/ED50比值比B药大 药的LD50比B药小 药的LD50比B药大 药的ED50比B药小 药的ED50/LD50比值比B药大2.治疗指数是指 /LD50 /LD5 /ED50 /ED50 EED95/ED52.药物的安全范围是指 4 A.LD50/ED50 B.ED50/LD50 C.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D.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E.LD95与ED5之间的距离2.服用催眠量的巴比妥类药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是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变态反应D.后遗效应 E.特异质反应 2.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很少的剂量即可产生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称为(C) 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高敏性 D.特异质反应 E.耐受性3.可靠安全系数是 A.LD50/ED50B.ED50/LD50C.LD5/ED95 D.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范围 E.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的范围3.阿托品治疗胃肠绞痛时引起的口干属于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过敏反应 D.成瘾性 E.后遗效应 3.服用巴比妥类药催眠时,次日出现乏力、困倦属于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过敏反应 D.成瘾性 E.后遗效应3.长期应用链霉素造成的耳聋属于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过敏反应 D.成瘾性 E.后遗效应 3.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可以使体内相应的受体数目增多,称为 A.受体向上调节 B、受体向下调节 C、耐受性D.高敏性 E、部分受体激动药3.部分激动剂的特点为 A.与受体亲和力高而无内在活性 5
C.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和速度 D.可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 E.能反映机体对药物吸收的程度2.药物依赖生物膜两侧的浓度,从高浓度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的转运称为 A.主动转运 B.被动转运 C.出胞和入胞D.单纯扩散 E.易化扩散 2.容易受首关消除影响的药物应该避免哪种给药方法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口服 D.直肠给药 E.舌下给药 2.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是 A.时效关系 B.最小有效量 C.时量关系 D.治疗量 E.量效关系2.药物在体内的消除 A.经肾排泄 B.经消化道排出 C.经肝药酶代谢破坏 D.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 E.与血浆蛋白结合暂时失去药理活性2.生物利用度是口服药物 A.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 B.吸收的速率 C. D.实际给药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药量 E.以上都不是2.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是 A.半数有效量 B.治疗指数 C.半衰期 D.生物利用度 E.安全范围 2.有些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入肝时即被转化灭活,使药效降低的现象称为 A.首关消除 B.耐受性 C.耐药性 D.特异性 E.以上皆否2.药物的吸收是指 A.药物进入胃肠道 B.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各组织器官 11 C.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D.药物与作用部位结合E.静脉给药 2.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称为 A.药酶诱导剂 B.受体激动剂 C.药酶抑制剂 D.受体阻断剂 E.部分受体激动剂 2.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血浆药物浓度降低的过程称为 A.代谢 B.消除 C.解毒 D.灭活 E.活化2.药物起效快慢取决于 A.药物的吸收过程 B.药物的血浆半衰期 C.药物的排泄过程 D.药物的转运方式 E.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2.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肝脏 B.肾脏 C.肠道 D.腺体 E.呼吸道2.药物的排泄过程是 A.药物的重吸收过程 B.药物的再分布 C.药物的彻底消除过程 D.药物的排毒过程 E.药物的分泌过程2.若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坪值,需 A.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B.每隔半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C.每隔两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D.首剂加倍 E.增加每次给药剂量2.半衰期长的药物 A.消除快,作用维持时间长B.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短 C.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D.消除慢,给药间隔时间短 E.对消除无影响 2.当肝功不良时,经肝进行生物转化的药物 A.显效快,作用时间短 B.消除慢,作用时间长 C.消除慢,作用时间短 D.显效慢,作用时间长 E.排泄快,作用时间短 12 2.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吸入给药时 A.显效快,作用时间短 B.消除慢,作用时间长 C.消除慢,作用时间短 D.显效慢,作用时间长 E.排泄快,作用时间短2.药物在肾脏的排泄速度影响 A.药物作用发生快慢 B.药物的药理活性 C.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D.药物的分布 E.药物的代谢2.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速度影响 A.药物作用发生快慢 B.药物的药理活性 C.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D.药物的分布 E.药物的代谢2.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影响 A.药物作用发生快慢 B.药物的药理活性 C.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D.药物的分布 E.药物的代谢3.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中主要的氧化酶 A.黄嘌呤氧化酶 B.醛氧化酶 C.醇脱氢酶 酶 E.假性胆碱酯酶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量越多,药物的作用 A.起效越快,维持时间越长B. C.起效越快,维持时间越短 3、主动转运的特点是(D) A.不耗能,无竞争性抑制 B.耗能,无选择性 C.无选择性,有竞争性抑制D.载体进行,耗能,逆浓度差转运E.载体进行,不耗能 3.酸化尿液,可使弱碱性药物经肾排泄时 A.解离↑.再吸收↑.排出↓B.解离↑.再吸收↑.排出↑C.解离↓.再吸收↓.排出↑D.解离↑.再吸收↓.排出↑ 13 E.解离↑.再吸收↓.排出↓3.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A.解离度降低 B.脂溶性增加 C.易透过血脑屏障D.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E.经肾排泄加快3.采用首剂加倍的方法,在几个半衰期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5个 3.病人李某,男,20岁,因患流脑入院。
医生给予磺胺嘧啶+TMP等药物治疗,嘱其服用磺胺嘧啶时首剂倍量,此目的是(A) A.在一个半衰期内即能达到坪值 B.减少副作用 C.防止过敏反应 D.降低毒性反应 E.缩短半衰期3.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易转运 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活性消失 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能代谢 D.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作用增强 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饱和现象 题型:
名词解释 章节: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2.生物利用度 ——药物制剂被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
可用吸收量与给药量的比值。
2.半衰期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是表达药物消除速度的指标。
2.首关消除 ——口服药物于受到胃肠黏膜和肝脏的代谢灭活,吸收入血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3.肝药酶 ——肝细胞微粒体内一组以细胞色素P450为主要组成,具有氧化、还原、水 14 解、结合等混合功能的酶系,能催化药物等外源性物质的代谢。
专一性低,酶活性和数量可变。
3.药酶诱导剂 ——能使药酶酶活性增强、数量增加的化学物质,如;苯巴比妥、利福平等3.药酶抑制剂 ——能使药酶酶活性减弱、数量减少的化学物质,如;异烟肼、阿司匹林等 题型:
简答题 章节: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2.简要说明半衰期及其的意义 半衰期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是表达药物消除速度的指标。
依据半衰期,可以初步确定给药间隔,可以估计以半衰期为间隔、恒量、连续给药,药物起效的时间和停药后药物作用消除的时间 题型:
单选题 章节: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四节影响药物合理应用的因素1.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服药时间宜在 A.饭前 B.饭时 C.饭后 D.空腹 E.睡前1.催眠药服药时间宜在 A.空腹时 B.饭前 C.饭后D.睡前 E.定时服2.反复多次应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 A.习惯性 B.成瘾性 C.依赖性 D.耐受性 E.耐药性2.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学治疗药敏感性降低称A.耐受性 B.耐药性 C.高敏性D.精神依赖性E.身体依赖性2.停用麻醉药品后有戒断症状产生称 15
A.耐受性 B.耐药性 C.高敏性D.精神依赖性E.身体依赖性 题型:
名词解释 章节: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四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联合用药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先后或同时应用,这种给药方法称为联合用药。
2.协同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用药时,药物的作用或疗效比药物分别单用强。
2.拮抗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用药时,药物的作用或疗效比药物分别单用若。
2.配伍禁忌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在体外混合于同一容器中,若因物理或化学反应,药液出现浑浊、沉淀、变色,甚至失效或毒性增加等现象,这样的联合用药属于配伍禁忌。
2.极量 ——又称最大治疗量,是能产生最大治疗作用且未引起中毒的给药剂量。
超过极量可能引起中毒反应。
2.常用量 ——在药物有效量范围内,大于最小有效量小于极量的中间剂量范围,往往既安全又有效。
2.依赖性 ——连续应用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使机体出现的对药物的精神或躯体上的依赖或追求,一旦停药可能引起戒断症状或觅药行为。
3.安慰剂 ——具有药品外观但不含活性药物成分的物质。
16 题型:
简答题 章节: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四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简述机体方面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机体方面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
年龄和体重、性别、病理状况、心理因素等 题型:
单选题 章节:
第三章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第一节概述1.下列哪项不是M受体激动的效应 A.腺体分泌 B.瞳孔缩小 C.骨骼肌收缩D.心脏抑制 E.平滑肌收缩受体激动时可产生 A.心率加快 B.内脏平滑肌松驰 C.骨骼肌收缩D.瞳孔括约肌收缩 E.支气管平滑肌松驰1.?
受体激动时不产生下列哪一效应 A.心肌收缩力增强B.糖原分解C.支气管平滑肌松驰D.心率加快 E.血管收缩2.乙酰胆碱作用消除的主要方式是 破坏破坏破坏D.磷酸二酯酶破坏E.再摄取2.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消除方式主要是A.氧化B.还原C.水解D.结合E.再摄取题型:
单选题 章节:
第二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第一节镇静催眠药1.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的机制是 A.阻断α受体 B.激动M受体 C.阻断多巴胺受体 D.阻断N受体 E.激动苯二氮卓受体1.巴比妥类药物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 17 A.肝脏损害 B.循环衰竭 C.呼吸麻痹D.体温降低 E.肾脏损害1.地西泮的作用不包括 A.催眠 B.抗惊厥 C.抗癫痫 D.抗焦虑 E.抗抑郁1.地西泮与巴比妥类共同的作用是 A.抗精神病 B.中枢肌松 C.抗癫痫D.镇痛 E.麻醉1.地西泮对下列哪种病症无效 A.失眠 B.破伤风惊厥 C.癫痫D.中枢性肌强直E.精神病1.下列何药不属于苯二氮卓类 A.艾司唑仑 B.地西泮 C.水合氯醛D.奥沙西泮 E.氯氮卓1.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不包括 A.镇静 B.抗抑郁 C.催眠D.抗惊厥 E.麻醉1.地西泮不具有的作用是 A.镇静 B.催眠 C.麻醉 D.术前用药 E.抗癫痫1.常用于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是 A.苯妥英钠 B.地西泮 C.苯巴比妥D.乙琥胺 E.异戊巴比妥2.关于苯二氮卓类药叙述错误的是 A.是目前常用的镇静催眠药 B.肌肉注射吸收缓慢而不规则C.可治疗焦虑症 D.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 E.长期应用不产生依赖性2.关于水合氯醛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镇静催眠作用B.口服和直肠给药均可 C.有抗惊厥作用 18 D.久用无依赖性 E.消化道潰疡病人不宜口服2.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的特异解毒药是 A.氟马西尼 B.苯妥英钠 C.阿托品D.氯丙嗪 E.肾上腺素2.关于苯巴比妥作用错误是 A.镇静 B.催眠 C.局部麻醉D.抗惊厥 E.抗癫痫 2.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加速排泄,应静脉滴注A.维生素C B.碳酸氢钠 C.甘露醇%葡萄糖 E.低分子右旋糖酐2.消化道溃疡病人不宜口服的药物是 A.地西泮 B.苯巴比妥 C.水合氯醛D.艾司唑仑 E.劳拉西泮3.下列属于短效类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是 A.氟西泮 B.地西泮 C.硝西泮D.三唑仑 E.氯氮卓 3.治疗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静滴碳酸氢钠的目的是 A.碱化血液,促进药物代谢 B.碱化尿液,减少药物重吸收C.碱化血液,加速药物被药酶氧化D.对抗巴比妥类对呼吸的抑制作用E.对抗巴比妥类中枢抑制作用 3.李某,女,56岁,患焦虑失眠症伴有腰肌劳损.肌强直等表现,应选择下列哪种药物治疗 A.地西泮 B.司可巴比妥 C.水合氯醛D.苯巴比妥 E.氯丙嗪 3.地西泮中枢抑制作用是增强下列何种神经功能 A.胆碱能神经 B.肾上腺素能神经 能神经 D.多巴胺能神经 E.以上都不对 19 3.有关地西泮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口服吸收迅速而安全 B.肌注吸收慢而不规则C.青光眼及重症肌无力者禁用 D.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E.为迅速显效,静注速度应快 3.治疗巴比妥类中毒时,下列哪项措施是错误的 A.静滴碳酸氢钠 B.酸化血液和尿液C.用利尿药加速药物排泄D.维持呼吸、循环和肾功能 E.必要时应用呼吸兴奋药3.刘某,男,63岁,失眠症伴有青光眼,应选择下列哪种药物治疗A.地西泮 B.三唑仑 C.氟西泮 D.水合氯醛 E.苯巴比妥题型:
问答题 章节:
第二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第一节镇静催眠药1.地西泮的作用和用途有哪些?
答:
①抗焦虑:
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焦虑症。
②镇静催眠:
用于各种失眠及麻醉前给药。
③抗惊厥和抗癫痫:
用于防治疾病和某些药物中毒引起的惊厥。
还可用于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大发作和小发作。
④中枢性肌肉松弛:
用中枢性肌强直以及腰肌劳损、内镜检查等所致的肌肉痉挛。
2.地西泮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答:
①治疗量连续用药有一定蓄积性,过量中毒时可致昏迷和呼吸抑制,必要时可应用特效拮抗药氟马西尼解救。
②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时可引起心血管和呼吸抑制,故静注速度宜缓慢。
③长期应用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出现戒断症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
④老年人和小儿应慎用,重症肌无力、青光眼、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题型:
单选题 章节:
第二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第二节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学 习题 答案 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