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5715695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85MB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试题及详细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a-23 S-32 Ca-40 Zn-65
第I卷(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你认为下列做法与这理念不相符的是
A.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B.使用一些新型可降解的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C.自带水杯出行,不用一次性纸杯
D.将校园散落的塑料袋、树叶集中焚烧,保持整洁的环境
【答案】D
【解析】
A、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水污染,;
B、减少“白色污染”,通过减少塑料使用量,回收再利用,使用一些新型可降解的塑料的措施都是可以的;
C、自带水杯出行,不用一次性纸杯,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D、将校园散落的塑料袋、树叶集中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造成空气污染。
2、下列物质中。
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煤C.蒸馏水D.赤铁矿石
【答案】C
【解析】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煤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硫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D、赤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含有多种杂质,属于混合物。
3、下列数据为常见水果的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答案】A
【解析】当溶液的pH=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7时,呈碱性,且数值越大,碱性越强;当溶液的pH<7时,呈酸性,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A、柠檬pH(2~3),小于7,呈酸性;
B、橙子pH(3~4),小于7,呈酸性;
C、西红柿pH(4~5),小于7,呈酸性;
D、柿子pH(5~6),大于7,呈酸性;
在呈酸性的物质中,柠檬的pH最小,酸性最强。
4、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二氧化碳B、氯化钾C、铜D、氧气
【答案】B
【解析】金属单质、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氢气、水等;一般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等。
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B、氯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C、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
D、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5、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气体性质不需考虑的是
A、密度B、可燃性C、溶解性D、能否与水反应
【答案】B
【解析】
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一般考虑气体物理性质中的密度和溶解性,化学性质中看它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和是否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而不需要考虑可燃性。
6、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
从石英砂制取芯片的重要反应是
SiO2+2C
Si +2CO↑,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A、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
B、给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1/3,大拇指不能握在试管夹的短柄处;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
D、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
8、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硫酸钾[K2SO4]B、尿素[ CO(NH2)2]
C、硝酸铵( NH4NO3]D、磷酸二氢钾[KH2PO4]
【答案】D
【解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硫酸钾[K2SO4]中只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B.尿素[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C.硝酸铵(NH4NO3]中只含有氮元素;
D.磷酸二氢钾[KH2PO4]中含有磷元素与钾元素,属于复合肥。
9、下列物品所使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答案】B
【解析】有机合成材料包括: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A铝合金炉架是铝合金制成的,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B手机塑料外壳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玻璃杯是用玻璃制成,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
D羊毛围巾是用羊毛制成的,羊毛属于天然材料。
10、制造C919大飞机采用的非金属材料氮化硅(Si3N4) ,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则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 +2C、 +3D、+4
【答案】D
【解析】
氮元素显-3价,设:
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3x+4×(-3)=0,则x=+4价。
11、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氢氧化钠溶液
B、霉变的大米经洗净、高温蒸煮后也不能食用
C、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用豆浆、牛奶等解毒,并及时就医
D、遇到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现场
【答案】A
【解析】
A、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使用氢氧化钠溶液;
B、霉变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霉变的大米经洗净、高温蒸煮后也不能食用;
C、重金属盐能破坏人体的蛋白质结构,牛奶中含有蛋白质,服用牛奶,可防止人体本身的蛋白质被破坏,能用于解毒;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可防止吸入有毒气体或烟尘;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会聚集在上方,逃生时应低下身子。
1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铜——做导线B、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C、碳酸钡——用于钡餐透视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C
【解析】
A、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作电线;
B、胃酸的主要成份是盐酸,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C、碳酸钡能与胃液中盐酸反应生可成可溶性的氯化钡,氯化钡有毒,所以不能将碳酸钡用于钡餐透视;
D、干冰易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水蒸气凝结成液态,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13、全球近140个国家将根据签署的《国际防治汞污染公约》,在2020年前禁止生产和出口含汞产品,如电池、荧光灯、化妆品、温度计、血压计等。
汞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汞为非金属元素B、汞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80
C、汞原子的质子数为80D、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
【答案】A
【解析】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
A、该元素的名称是汞,属于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0,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汞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80;
C、汞的原子序数为80;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汞原子质子数为80;D、从图示可知,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
1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电解水时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
1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答案】A
【解析】
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
2;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C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
D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15、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及其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B、4H——4个氢元素
C、Ca+2——一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
D、2CO2——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答案】D
【解析】
A、1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不含有氢分子;
B、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只有微观概念,4H表示4个氢原子;
C、离子的写法是在元素符号可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带电荷的数量和正负,数在前,正负号在后。
所以1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表示为Ca2+;
D、化学式前有数字时一般的表示几个分子,所以2CO2:
表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16、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属于同种元素B、③⑤化学性质相似
C、②③④均表示离子D、②④形成的化合物是MgCl
【答案】B
【解析】
A、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①②的质子数不相同,两者不属于同种元素;
B、元素的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似,由于③⑤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3,化学性质相似;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离子。
③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②④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离子;
D、②是镁离子,化合价为+2价,④是氯离子,化合价为-1价,②④形成的化合物是MgCl2。
17、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物质的分离
B、物质的鉴别
淡化海水一蒸馏
海水晒盐一蒸发
氨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带火星的木条
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三种固体——水
C、化学与健康
D、化学与生活
缺铁——易引起贫血
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洗洁精
使媒燃烧更旺——把煤做成蜂窝状
【答案】B
【解析】
A、蒸馏可以除去海水中的可溶与不溶性杂质,从而淡化海水;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蒸发可用于海水晒盐;
B、氧气能支持燃烧,氨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分别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氨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无法鉴别氨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C、缺铁易引起贫血,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D、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把煤做成蜂窝状,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1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B、6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能得到90g饱和溶液
C、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分别将甲、乙物质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甲析出晶体较多
【答案】C
【解析】
A、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乙适用蒸发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而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适用于降温结晶;
B、6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即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甲60克。
所以将40g的甲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30g,能得到80g饱和溶液;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要对比不同物质的溶液析出晶体的多少,必须具备等质量的饱和溶液这一前提,而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所以无法确定将甲、乙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溶质的析出质量。
19、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程I依次向粗盐水中加入过量C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适量稀盐酸去除杂质
B.流程II吸氨是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C.上述流程涉及到三种基本反应类型
D.流程IV、V是通过化学方法富集氯化镁
【答案】C
【解析】
A、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Cl2、MgCl2等可溶性杂质,过量的Ca(OH)2溶液,Ca(OH)2+MgCl2=Mg(OH)2↓+CaCl2,能除去MgCl2,同时还有剩余的氢氧化钙。
再加过量的Na2CO3溶液,Na2CO3+CaCl2=CaCO3↓+2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除去CaCl2和过量的Ca(OH)2,过滤,溶液中除氯化钠还有过量的碳酸钠,则在最后加适量的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溶液和生成的氢氧化钠,则最后只剩余氯化钠,所以流程I能除去杂质;
B、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氨水显碱性,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碱性环境中二氧化碳被吸收的量增大,所以流程II吸氨是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C、流程I中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II发生的反应是NH4HCO3+NaCl=NaHCO3↓+NH4Cl,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Ⅲ中发生的是碳酸氢钠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流程IV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V是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Ⅵ是氯化镁通电分解生成镁和氯气属于分解反应。
上述流程涉及到两种基本反应类型即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D、流程IV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流程V是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通过化学方法富集氯化镁。
20、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 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 +2NaOH==Mg(OH)2↓+2NaCl
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答案】D
【解析】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l因为氢氧化镁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所以氢氧化镁不能在盐酸的环境中存在。
所以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把盐酸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
所以ob间表示的是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过程,b点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点。
Bd段表示加入的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d点则表示与氯化镁恰好完全反应的点。
D以后表示氢氧化钠过量。
A、a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没有反应的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没有反应的氯化镁三种物质,盐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bc段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MgCl2+2NaOH==Mg(OH)2↓+2NaCl;
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没有生成沉淀或气体,也没有加入,所以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d点时,氢氧化钠和盐酸、氯化镁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一种。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本题包括3小题,共12分)
21、(4分)“水循环”、“氧循环”和 “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请结合下图回答问 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____________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
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
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
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 微粒观:
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 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
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填数字序号)。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因此人类要积极采取措施维持循环体系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4)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
把CO2含量高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然后再通过化学反应在分解池内放出二氧化碳进入合成塔,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使之变为甲醇(CH3OH)和水。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分子
(2).AC (3).①⑥ (4).3H2+CO2
CH3OH+H2O
【解析】
(1)“碳循环”中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氧循环”中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的三态变化而引起的,从微观则是因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A、每个人都要进行呼吸,吃食物,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A正确;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生成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0价,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改变,故B错误;
C、在碳、氧循环中的有氧气、二氧化碳的消耗也有二氧化碳、氧气的生成,碳、氧循环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C正确;
D、植物光合作用是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绿色植物的作用不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故D错误。
(3)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消耗二氧化碳,故选①⑥;
(4)根据流程可知,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H2+CO2
CH3OH+H2O。
22、(4分)宏观和微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1)微观探析化学反应的规律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
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A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B所示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微粒是___________(写出微粒的符号)。
(2)化学上有一种能将微观粒子数目与宏观物质质量联系起来的量,叫物质的量,其单位是摩尔。
1摩尔任何物质中含有构成它的微粒个数都是6.02×1023个,1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都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如1摩尔水的各种量关系如下:
①1摩尔水中氢原子数目是______个;②1摩尔水中氧元素质量为______g。
【答案】
(1).H+和OH-结合成H2O或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2).Zn Cu2+ (3)1.204×1024或2×6.02×1023 (4)16
【解析】
(1)①从图A可知,该反应的微粒在反应前后的变化是:
反应前存在钠离子、氢氧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氢离子四种离子,反应后存在钠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
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A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成H2O或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②从图B可知,该反应的微粒在反应前后的变化是:
反应前存在锌原子、硫酸根离子、铜离子,反应后存在锌离子、硫酸根离子、铜原子。
所以图B所示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微粒是Zn、Cu2+;
(2)①水的化学式是H2O,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1摩尔水中含有2摩尔氢原子,1摩尔水中氢原子数目1.204×1024或2×6.02×1023;②1摩尔水中含有1摩尔氧原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6,1摩尔水中氧元素质量为16g。
23、(4分)利用坐标系建立物质间的关系是总结化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A-M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九种物质,下图是根据这九种物质的类别和其中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构建的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图中”→“表示一种物质转换成另一种物质) ,已知A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俗名是______________;
(2)H、G均可与M溶液反应,分别生成含该金属元素的两种盐溶液。
G与M的反应常用于工业除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
(3)D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B溶液中加入一定量 D溶液,过滤后取滤液,滴入过量M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写出所有可能情况,填化学式);
(4)A - H八种物质中能与M溶液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种。
【答案】
(1).生石灰
(2).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 (3).NaOH、NaOH和Ca(OH)2 (4).7
【解析】本题是推断题,首先要从文字部分的叙述中找出一些对应的物质或物质类型或范围,结合图表信息及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知识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等,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1)根据图示可知,A是某元素+2价氧化物,A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A可能是氧化钙,俗名是生石灰;
(2)G与M的反应常用于工业除锈,G是氧化物,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则M是盐酸(或硫酸),H是单质,H、G都与酸反应生成含该金属元素的两种盐溶液,因此H是铁,已知化合物中铁元素有+2和+3价,对应的盐有亚铁盐和铁盐,氧化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铁(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
(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B是氢氧化钙,E是碱,其中金属元素显+1价,氢氧化钙能转化为E,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E可能是氢氧化钠,E能转化为D,D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D可能是碳酸钠,在B溶液中加入一定量D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方程式为:
Na2CO3+Ca(OH)2=2NaOH+CaCO3↓ ,过滤后取滤液,滴入过量的F(盐酸或硫酸)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碳酸钠没有剩余,溶液中肯定含氢氧化钠,而反应物氢氧化钙可能剩余,因此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OH、NaOH和Ca(OH)2;
(4)氢氧化钙能转化为C,C是盐,则C是碳酸钙。
M是酸,A-H八种物质中能与能与酸发生反应的有A(氧化钙),B(氢氧化钙),C(碳酸钙),D(碳酸钠),E(氢氧化钠),H(铁),G(氧化铁)7种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
24、(5分)以下是初中化学一些基本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下图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氯化纳溶液的实验。
①相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主要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②配制11%的氯化钠溶液100g。
如按下图进行称量和量取,其它操作均规范无误,最终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填“大于”、“小于”或”不能确定”)11%。
(2)下图为某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两组实验。
①实验I中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实验II中C试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II中要验证Cu、Fe、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泰安市 中考 试题 详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