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年味心得体会.docx
- 文档编号:25708475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6.09KB
寻找年味心得体会.docx
《寻找年味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找年味心得体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寻找年味心得体会
寻找年味心得体会
篇一:
年味消失社会实践心得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追寻消失的“年味儿”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
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
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成年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5%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
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
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
穷。
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
但是现在人们的春节已经省去了传统春节里面很多的节日和习俗。
当在问卷调查中问道:
“提到春节习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团年饭、臵办年货、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常见的过年方式。
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里面。
元宵节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见花灯的热闹,而此时的人们大都处于自己的工作间。
人们对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应在鞭炮声渐少了,一些传统的习俗简单化甚至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热络,宁愿呆在家里等。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无暇去顾及繁复的春节文化,从简的春节,春节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根据这一情况,在寒假里我们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活动。
通过街头的调查问卷反馈情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标准,人们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由此大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着在异地的工作或学习的境况。
但是春运带来的各种交通压力,给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减少了归家的次数,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
家里的气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还有另一些人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归家晚,年后几天又必须得往工作岗位、学校赶的现象,真正过春节的时间也就大大的缩短了。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过年没有了期待。
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
以前过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对过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压岁钱、有糖吃,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盼望过年,所以对于没有愿望的春节在他们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
而对于大人们而言,只有春节才可以让他们悠闲下来,忙碌一年的人当然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得以轻松。
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们也悠闲自在,更加没有理由让他们觉得过年好,也许过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包袱,过年要准备很多吃的,很麻烦,所以他们宁愿不过年。
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缺一种东西,那就是心情,没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春节。
在调查中反应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情况,只有10%的知道祭灶这个节气,并能够清楚的指出它的具体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45%的人根本就
不知道这个节气。
调查表中人们对于出现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传统习俗的淡化导致失传。
第五,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
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
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
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六,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春节假期的长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学生这个群体用来感受和进行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
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也让人们感受到春节变得更加冷清了。
综上所述,春节的传统味道已被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所淹没。
我们不能阻止社会它不断向前,但是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中继承,保留我们的传统文化。
不要忘记历史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不要抛弃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传统。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是唯一拥有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优秀民族,也是唯一享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民族,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曾经带给我们童年欢乐和期盼的节日越来越没有从前的滋味。
羊年春节的一大特色就是手机抢红包了,支付宝、微信、微博的手机端软件齐上阵,让全国民陷入了疯狂的红包大战之中。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新华社也在今天发文批判“电子红包让春节失去了亲情”。
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时刻,向亲友派发红包是传递祝福与关爱的民俗传统。
移动互联迅速发展,让抢红包从线下走到线上,一些远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一些电商巨头也借机为观众奉上“红包大礼”,给人们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欢乐。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
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从消遣的“伴奏曲”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歌”。
游子千里归家,依旧没有跳出方寸屏幕,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旧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
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
难怪有人惊呼,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
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
试想这个假期,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有看上完整的节目,没有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的话语,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
这样的春节过法,未免本末倒臵,得不偿失。
篇二:
寻找年味
寻找年味
新时代鞭炮风俗的改变
主要内容:
放鞭炮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过年放鞭炮的意义
放鞭炮风俗的改变
关键词:
鞭炮、热闹、团圆、环保
春节日渐临近,北京等地再次遭遇重度雾霾天袭击。
春节期间是否燃放烟花爆竹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更成为不少人内心难以取舍的纠结。
在中国,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文化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明天的美好祝愿,也是不少地方年味儿的组成部分。
而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人身伤害、环境污染、噪音扰民,同样引起不少非议。
一些地方的相关公共管理政策不时陷入不管、禁放、限放的动荡摇摆,并受到社会上各种声音的裹挟而无所适从。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大大超过从前,疏落的平房小院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发展带来的污染排放、大城市的环境压力、汽车尾气等,不时为空气质量亮起红灯,让广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到焦灼,而春节燃放成为加重这种焦灼情绪的又一枚砝码。
在新时代环境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春节期间的鞭
炮燃放问题更是使环境问题再次进入大家的视线。
根据过年期间究竟是否应该燃放烟花爆竹的话题我对亲人和朋友进行了调查。
其中大部分人对是否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表示无所为,其中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应该减少燃放,保护环境。
其中绝大部分人认为放鞭炮只是要一个热闹的气氛,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全家人在一起时的团圆和快乐。
合家团圆之际,亲朋好友一起快快乐乐地燃放鞭炮,会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但春节庆祝也可以更加丰富多彩,采取更加环保绿色的方式来庆祝春节。
燃放烟花爆竹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视。
大规模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给鸟类、小动物带来惊恐,每年也会有很多人因燃放烟花爆竹不当造成人身伤害,给家庭带来痛苦。
除夕夜过后,在人们喜迎新年,沉浸在欢声笑语之中时,面对满地狼藉,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却要增加好几倍。
所以在新时代我们也应该选择更环保的方式来庆祝春节,比如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或者是全家人一起去逛庙会,同样可以感受到家庭团聚的喜悦。
在新时代过年时的年味不在于一时的放鞭炮的热闹而在于团圆的喜悦。
展望未来过年期间各个城市对鞭炮的禁放、限放规定会逐渐加强,人们也会渐渐适应了禁放、限放规定,年味是一
种文化,体现在大红对联的墨香里,也体现在烟花爆竹的硝烟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变化,很多人开始主动减少燃放烟花爆竹,追求更加健康、更有意义的过年方式。
篇三:
综合实践寻找年味教案
第一课寻找年味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过年的情景。
2、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体会过年时的热闹气氛,学会运用环境渲染的手法。
3、根据主题学会正确的选取材料。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环境渲染的手法。
2、正确选材并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课件、果盘、食物、教案本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果盘让学生闻、尝、看引出年味这一主题
同学们,瞧一瞧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果盘,里面装着许多的东西,请你闻一闻是什么味道?
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呀!
尝尝看到底是什么?
哦,原来有这么多的味道,看一看图片上体现出了什么味道?
(过年的味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找找年味、聊聊年味(板书:
寻找年味)先总说年味的表现,再细说
2、大街上张灯结彩、办年货
年的味道在哪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大街上都有哪些变化?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春节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各个商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子们手里都是大包小包的,脸上洋溢着节日快乐的笑容。
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热闹非凡)
3、外出务工人员高高兴兴回家
过年了,在外的人们都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高速上拥挤的小车、摩托车大军、提着大包小包赶车的人们、爱心顺风车、坐飞机回家)
4、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贴年画
你和家人是怎样贴春联的?
(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你们家的春联是什么内容?
有什么寓意?
贴春联时心情如何?
在贴春联中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情呢?
(比如贴歪了,原来是墙歪了,一高一低······)
5、吃年饭
过年当然少不了那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
年夜饭在什么地方吃的?
有哪
些特色的菜?
这些特色菜有什么寓意呢?
你和家人吃的开心吗?
开心表现在什么地方?
(气氛的描写)大人喝酒、小孩和饮料,全家人其乐融融,屋子里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6、守岁、压岁钱放爆竹
大年三十晚上你和家人是怎么度过的?
(守岁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你知道为什么要守岁?
春节联欢晚会中有没有什么节目最吸引你?
比如:
小品真好看,好看在哪里呢?
(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上空。
)
大人们都坐在客厅里看着晚会,可我们小孩子却坐不住都跑到外面去干什么呢?
(放鞭炮)当时放烟花的情景是怎样的?
放出来是什么样子的?
看着这满天璀璨
二、放喜庆的音乐,大家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体验过年的喜庆
篇四:
寻找年味
寻找年味
安阳云中仙客
时进腊月,透过街上急匆匆赶路的人群,我用力去寻找儿时的年味,但终于没有看见大包小包办年货的人流;没有闻见空气中弥漫着的炸酥肉、炸鱼、炸丸子的香味;没有听见小贩们的吆喝和不时在空中炸响的爆竹声。
望望空中飘落的雪花有些失落,思绪也回到了童年时代。
那时进入腊月家家就开始忙碌,大人开始上街陆续采购年货,小孩会跟在大人后面,拉着大人的衣角,撅着屁股,喊着要新衣、冰糖葫芦、鞭炮等等,这时大人也会格外大方,总能满足孩子要求,于是欢笑声弥漫整条街;大姑娘、小媳妇会成群结队赶集过市,挑选过年做“盛装”的花布,于是谈笑声,讨价声不绝于耳,随着清脆的扯布声,她们便心满意足的把布块小心的夹在腋下;老太太更不甘落后,手提肩扛着各种年菜,到小河边去清洗,准备蒸年馍。
晚上家家户户会传出缝纫机的哒哒声,小孩子会彻夜守在缝纫机旁等着试新衣。
临春节前几天,年味就更浓了,每家都会架起锅灶,
炸酥肉、豆腐,蒸花糕,皮渣。
年糕特好看,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老人们说,花糕不能蒸熟,要蒸成半生,这样才意味着来年会高升(糕生)。
皮渣是我们安阳的特产,家家会做,人人爱吃。
皮渣像一块块水晶,不要说吃,就是看看就
会让人垂涎三尺。
除此之外还蒸各式各样的馒头,诸如素包、肉包、豆馍-----。
这时候如果你去窜门,会看到各家都在忙碌,到处是风箱的哒哒声,和风机的蜂鸣声。
小村被袅袅炊烟笼罩着,充满着节日的喜庆和温馨。
大年三十年晚上,大人围在一起谈天说地,小孩子听得入神也激动得没有睡意。
在大人催促吓唬下,才钻进被窝并蒙住头假装睡觉,不时发出滋滋的窃笑声。
12点鞭炮会像暴风骤雨一样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整个村子好像在晃动。
小孩子们便急急忙忙穿上崭新的衣服,拿些二踢脚,跑出家门找小伙伴去疯,大人们也走上街相互拱手拜年。
这种热闹气氛会一直持续的正月十七。
期间大年初二走亲戚拜年,这天路上车水马龙,
人们穿着新衣,带着年货,脸上堆着笑、似乎还有几分自豪。
初五吃饺子“捏嘴”,这天家家户户吃饺子,传说
这样就会使一年家里没吵架声。
初六送穷,晚上人们把家里最不值钱的东西送到大
路上,然后小心的烧上香、点燃爆竹,让穷气随风而去。
送穷回来时,要求走路不能走快,也不能走慢,更不能回头。
老人说:
“走的慢了穷撵上,走的快了撵上穷”所以送穷人走路格外小心。
最热闹的要数正月十五点灯笼,那时的灯笼是用彩
纸、柳条做的,纸上的图案还是手工木板印刷,虽然有点土气但颜色鲜艳,样式也别致。
我们这里点灯笼要点三天,从正月十四开始,直到正月十六结束。
十四“试灯”小孩子会点上灯笼在街上走招,展示一下自己灯笼的风采。
十五“正灯”这天一合黑,漆黑的村子就立刻闪起无数的灯笼,灯笼一闪一闪的像飘动的萤火虫,整个村子成了灯的海洋。
十六“碰灯”孩子们会提着灯笼相互碰撞,直到有一方的灯笼燃烧为止,人们称之为“烘灯”(红灯),代表着来年红红火火,因此随着“烘灯”的燃烧,人们也跟着呼喊、鼓掌,欢声笑语响彻整个村子上空。
如今依旧过年。
但年味中夹杂着一缕缕的伤感,年味还没有闻到,一股浓浓的“怪味”就早早袭来,人们为送礼而处心积虑,该“送给谁”、“送什么”和“怎么送”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焦头烂额。
人们聚在一起大多谈的话题也
是“在哪里发财?
”、“房子有多大?
”、“赚多少钱?
”、“孩子学习怎样?
”如此而已,透着一股股浓浓的“攀比”酸臭味。
雪下得更大,我依旧透过匆匆走过的人群在寻找儿时的年味
篇五:
寻找年味调查
寻找年味调查
导语:
随着不同文化的冲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原因,我国过年年味越来越淡,对此,WS神教展开了小调查
Part1:
回忆:
小时候我们天天盼着过年
老一辈对曾经的“年”的记忆:
小时候,孩子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时,家里要准备很多好吃的。
由于经济条件不好,那时家里平时吃的基本上都是稀饭馍馍,很少吃到米饭馒头,肉就更别提了,几个月不知道能不能吃上一次。
平时家里的好东西都不舍得吃,要留到过年吃。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筹备各种年货,运气好的话孩子可以提前吃一些解馋。
过年的时候崭新的衣服,也让人激动得整晚睡不好觉,初一早上迫不及待地穿上出去拜年了,亲戚夸衣服好看,说一些吉利的话。
过年可以拿压岁钱,小时候平时零花钱很少,过年时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可以攒着买喜欢的玩具,和一起过年的孩子们互相比试,看谁的好玩,花样多,那个高兴劲,从早玩到晚都不会感到累。
Part2:
现场:
现在的年越来越淡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筹备年货的时候选择成品,很少人自己写对联,自己做灯笼,自己包饺子做汤圆,速冻货越来越畅销。
同时,小孩的足迹越来越少,更多的小孩在学期结束后选择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消遣时光,老少同堂大扫除,备年货的环节分量越来越轻。
在走亲访友时,总会听到一些声音:
生活越来越好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啥意思了,想吃什么东西也不一定在年关才会做。
年夜饭上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一进门就问有没有WIFI,不再是侃谈生活上的事,收成,事业等等。
看春晚的人也越来越少,即使外面挂着红灯笼,鞭炮的声音,烟花的颜色在传递,但越来越多人把这个当作消遣,而不是曾经那种温馨团聚的欢乐
Part3:
收尾:
怎么做才能让年有味
以前很多家庭生活上还不富裕,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时才能吃上一顿好的,因此进入农历腊月以后,小孩子们便开始盼着穿上新衣服和吃上好吃的,大人会在年前一个多月张罗过年的伙食,那个时代的“年味”就在大人的
忙碌和孩子的期盼中显得特别浓厚,现在和过去比起来,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大鱼大肉已经是餐桌上的家常菜,人们对物质方面不存在期盼,因此“年”就不那么“新鲜”了。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近年关的时候才会有一些群众组织的传统文艺节目,男女老少都聚在路边一起观看,显得特别喜庆。
现如今,电影院、电脑、电视早已普及,人们可以随时观看到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不必等到春节才“过瘾”。
另外,现在的一些孩子‘崇洋’思想严重,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一些国外传进来的节日却越来越受他们的喜爱,很多孩子熟知圣诞节的来历却说不出“春节”的典故,久而久之,年轻一代对于“过年”就更没有任何概念,甚至觉得只是一个可以休息娱乐的长假而已,也就有了进门问有没有WIFI这种闹笑话的事。
从更本质来看,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年味就是一种温馨祥和的气息,是一种亲情交织、共享天伦的味道。
新年期间,放弃那些“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主动让自己融入到节日的气氛中。
譬如,尽管超市里各种各样的速冻水饺和点心应有尽有,但大家何不麻烦一下,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坐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择菜剁肉、擀饺子皮,老少皆来包饺子,边包边有说有笑,如此一来,年就渐渐有味道了。
同时,我们还应当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中国的传统佳节浓缩了很多文化,当下亟需呼唤这些日渐消逝的精神家园。
当然,对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文化,需要去创新形式和内容,才能形成多元、自由和开放的民俗风尚,使传统文化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Part4:
遗留:
我们还剩些什么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在老辈人唱给孩子的歌谣中,道出了中国人传统的年俗。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灶台前都会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灶台边上摆一个碗,里面放上很多好吃的东西,这叫“送灶”,希望灶王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来年多施些恩惠。
二十四是小年,从二十四开始到二十九大家都会忙着大扫除,准备吃的,比如家畜等肉类。
二十九早上要贴春联,除了在门上贴,家里的门上缸上等地方都要贴上“福”字。
年三十,包扁食。
我们这边的扁食其实就是饺子,包扁食时人们常常将数枚硬币包入扁食里,初一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不过现在大多数家庭已很少这么做了,但扁食还是一直吃的,只不过可能是速冻的。
年三十晚上,人们会在大门口放一根木棍,意思是拦住去年的好运气。
夜里要熬年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但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这一习惯。
零点一过,各个地方的焰火和鞭炮都会
开始燃放。
在传统年俗中,初一早饭吃过后,就开始出去拜年了。
孩子们挨家挨户给老人拜年,长辈同时要给小辈包压岁钱。
从初二开始,最为繁忙的事就开始了,那就是走亲戚。
正月初二,要接出嫁了的闺女回娘家,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到了年初五,嫁出的闺女是不能待在娘家的,要赶紧回到婆家去。
按照旧的习惯,饺子要从年三十晚上连吃五日,到了初五才可吃其他的东西,但如今好像很少见这样的家庭
正月十五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就是元宵节。
历代在这一节日都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我们这边习惯蒸面灯,面灯里放上香油,彻夜点亮,而且家里每个房间都要点上一盏。
到了晚上,小孩子们手提纸灯笼或端着面灯,满村子跑着笑着打闹着,大人们都出来聊天,放花炮,直到很晚才散去。
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完了。
篇六:
心得体会
年味淡了,还是年俗新了?
亲友之间相互馈赠红包、寄予祝福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
可今年的春节长假,这一习俗却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下悄然发生着变化——手机上“抢红包”的热潮席卷了全国。
这场全民参与的络“红包暴雨”让传统红包黯然失色,也让春节年俗开始散发日渐浓郁的现代气息。
长辈赠红包、领导发福利、朋友送祝福、同事抢红包……今年过年期间,不少市民的手机微信群里可谓热闹非凡,“红包雨”下得格外猛烈。
“手机红包”掀起的新风潮在社会各界引发争论不断:
有人觉得它给春节增添了趣味,有人却认为它冲淡了年味,扭曲了年俗的本来面貌。
“大多数抢到的红包都是几元、几角,大家就是过年图个开心热闹,家人、单位同事、朋友都建了群,边抢红包边聊天,也增进了感情。
”记者发现,微信群中派发的红包比现实中收到的要“薄”不少,而参与抢红包的人却较多。
“经常有朋友拿出一元几角钱分成几个红包,大家抢得热火朝天。
”对许多人来说,红包金额多少并不是重点,主要是通过红包金额背后的寓意来传达欢乐、送去祝福、表达心意。
然而,“抢红包”这种形式在许多人看来却不欣赏。
家长们在看到自家孩子春节这几天整天抱着手机“抢红包”,完全不顾其他,心里会是既失落又无奈。
“好不容易盼个过年团聚,孩子们却只顾着在手机上抢红包,把家里人冷落在旁边。
”今年62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以往过年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说说话、串串门的氛围令人怀念,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
而“抢红包”正从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曲”。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除夕当晚,络支付宝“咻一咻”友互动共计3245亿次;微信红包除夕全天收发量达亿个,是羊年除夕亿个的8倍。
游子千里归家,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好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
有媒体评论,“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噼啪作响的鞭炮声、热气腾腾的饺子、热火朝天的民俗表演,都难以“叫醒”一些埋头于虚拟世界的人。
难怪有人质疑,“抢红包”是淡了年味,还是新了年俗。
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
这个假期,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有看上完整的节目,没有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的话语,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
这样的春节过法,未免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把它当成春节小插曲,没事抢个红包增添过年气氛,是好事,但如果为了区区几个红包,忽略父母或长辈期盼交流的眼神,未免得不偿失。
篇七:
身边的年味
XX年春江小学寒假综合实践活动
三
(1)班严韬
身边的年味
-----寻访桐庐传统美食文化
随着寒假的结束,走出校门发现身边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在距离春节还有几天的时间,我们自行组织了“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寻找桐庐传统美食”的活动。
2月12
日一早,我们组的同学就早早起床,整装待发,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桐庐的花海----狄浦,去寻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寻找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