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法复习.docx
- 文档编号:25708437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21KB
学科教学法复习.docx
《学科教学法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教学法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科教学法复习
学科教学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
⒈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注。
⒉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钟启泉。
2001年6月,义务教育改革。
2003年7月,高中语文课程改革。
⒊语文课程的性质观和理念体现着语文课程的整体价值取向,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取向,它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实施,都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
★⒋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⒌语文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语文能力目标。
⒍语文课程的理念:
①②③④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含义: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全面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三个思考维度: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②语文课程的应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A.应用性B.审美性C.应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文字知识的应用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
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③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A.基础性B.多样性
注重基础是我国语文教学一贯坚持的原则。
语文能力的基础性要求:
学会汉语拼音,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④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与有序性的一致。
★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网络资源,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第二章:
1.课程目标属于主体部分。
2.教学目标:
就是希望学生学习后发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说明,是表述学习者的经过学习达到的状态。
★3.语文课程评价:
以语文课程目标为依据的教学活动,他和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过程共同构成完整的语文教学。
4.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A.导向作用B.激励作用C.制约作用
5.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
A.对于语文教材编者的意义B.对于语文教师的意义C.对于学生的意义D.对于学校和社会的意义
★6.语文课程目标包括:
语文知识目标.语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填空题)7.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并把知识和能力放在首位,可见其对知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8.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
A.教师要尽可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B.吸取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使教学目标在师生互动中形成。
C.增加教学目标过程性的要求而减少对结果的要求。
D.增强教学目标内容的选择性和程度的层次性。
9.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
A.导向教育功能B.促进激励功能C.研究预测功能D.评定选拔功能(对教师实行专业合格证和教法合格证制度,就是资格认定的评,它对教师的晋级,职称评定,奖励等都有重大影响。
)。
10.语文课程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步骤,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等因素构成。
11.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
在课程评价的准备期,即收集教学性息阶段,主要采用测验法,观察评价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实验法等。
在实施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即处理教学信息阶段:
一般采用定性处理的方法,如哲学分析法,分析系统法,逻辑分析法等,以及定量处理的方法,如测量法,累积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模糊教学法等。
12.以上内容无论采用哪些方法,都要遵循以下要求:
①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
②注意评价的角色转换。
③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④形成性和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
⑤.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定性评价。
⑥教评与生评相结合,加强学生自评与互评。
⑦评价方式多样化,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⑧要以正面的积极评价为主。
13.依据语文课程的特点:
①立足于学科本身的基础性。
②着眼于语文运用的实用性。
③侧重于能力培养的发展性。
★14.鉴别试卷的质量优劣高低:
效度,信度,区分度。
15.优选试题的题型:
A.客观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符号题)B.主观题型(填空题,操作题,简答题,论述题,作文题)
16.试卷编制的要求:
①题多量大,知识覆盖面广。
②难度适度,深浅适中。
③各题分立,避免暗示。
④同类相聚,合理排序。
第三章:
语文课程资源的含义:
指形成语文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语文课程的必要条件,它包括语文教科书以及其他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
17.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
①按功能特点分:
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语文课程资源。
②按空间分布分:
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和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③按资源的载体可分:
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
④按物理性质和呈现方式可分:
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等。
★⑤按存在方式可分为显示语文课程资源和隐形语文课程资源。
⑥按三级课程管理可分国家语文课程资源,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语文课程语文资源。
18.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①强化语文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②创造性地多次使用语文教科书。
③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19.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A.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整合。
B.课内语文课程资源与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C.语文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整合。
D.语文课程资源与信息化资源整合。
)
20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原则:
①优先性原则②适应性原则③和谐性原则。
2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①筛选语文课程资源
A.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门课程,他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行为体系,等都是一种课程的范例。
B.学生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中又一重要群体。
②重视教师,学生资源
③挖掘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④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a.社区资源b.家庭资源c.自然资源d.信息化资源)
⑤改革语文教育评价
⑥加大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支撑力度。
22.语文教材的定义:
就是遵循语文教学理念和目标,由作为教师教和学生习得内容构成的物化了的语文教育媒体。
23.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师,学生和教材
语文教材的价值:
一.语文教材的多方面价值二.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价值(a.思想情感教育价值b.知识传播教育价值c.技能训练教育价值
第四章:
1.★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多种对立统一关系是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2.★文本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客观依据和物质保证。
阅读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
3.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关系:
A.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关系。
B.写作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关系。
4.我国语文教学模式的产生A.黎锦熙的语文教学模式B.朱自清的教学模式C.中国国语学会的教学模式。
5.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
A.机械模仿B.结合自己的经验,有一定创意地运用通行的教学模式。
C.研究模式,创新模式。
第五章:
1.阅读的性质:
阅读首先是一种感觉活动
2.阅读的定义: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书写符号,从中获得思想的一种过程。
3.阅读能力的构成:
A.认知能力B.理解能力C.鉴赏能力D.评价能力
4.阅读教学的作用:
①丰富知识,提高认识能力②训练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③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④陶冶情操,早就品格⑤学习规范化得语言,提高表达能力,为写作起示范作用。
5.阅读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①天文教学②阅读教学③段落教学④篇章题意教学⑤布置作业。
6.阅读教学的理念与目标:
①对话互动的理念②自主性理念③培养阅读理念能力。
7.教学过程由教学目标,内容,步骤,形式和方法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也称为教学程序,教学阶段或教学说程。
————75-87页空。
8.布置作业的意义:
①.具有巩固知识和形成语文运用能力的意义。
②.具有培养认真态度和养成良好习惯的作用。
9.布置作业的要求:
①实践性②综合性③互动性④个性化
10.布置作业的内容:
①口头作业②书面作业
★11.阅读可分为直觉的阅读,理解的阅读,评价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四个阶段。
11.多角度阅读指导:
①转换读者的社会地位(立场)形成多角度。
②转换学科形成多角度.③转换时空形成多角度
④设置假定性问题形成多角度⑤从怀疑形成的多角度
⑥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形成多角度.
12.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1是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汉语,感受汉语的历史演变,进而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是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法,借以提高现代汉语的写作能力。
3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批评地继承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
4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13.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②提高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
③批判继承文化传统。
14.文言文教学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⑵深究阶段(a.要把握词句的含义b.要确定虚词在句中的意思。
c.要认清特殊句式d.要认清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⑶复读阶段
15.阅读的基本方法:
①朗读和默读都是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重要的重要阅读方式。
②精读和粗读。
(宋代教育家朱熹: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精读)
③速读和品读
④提要和摘记
第六章:
1.写作教学理念:
①作文即做人理念②.生活本源理念③多元思维理念
④个性化表达理念⑤写有对象理念
2.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3.写作教学目标:
⑴写作能力目标
⑵写作态度目标(自觉地写作状态:
①对客观事物的关心②对现实生活的态度③对文字表达的喜悦④对写作的愿望)
4.作文教学的过程与策略
一.构思过程的特点:
①构思过程具有个体独立性②作文的整个过程都是构思过程,也就必然影响到作文全局。
③构思过程易受外界影响。
二..构思过程实施:
①激起学生写作动机(包括自我要求和他人需求)②激活学生思维((方法:
A.创设情境B.学生相互激活思维C.为学生提供作文知识))
三..构思过程的专项指导:
㈠专项指导的基本策略
A.专项指导要与作文范例紧密结合
B.专项指导要与作文实践紧密结合
C.作文指导要促使作文的规范性与创新性紧密结合。
(规范是基础,创新是目的)
㈡.如何拟题:
题目要准确贴切,不可文不对题,含糊其辞;题目要简洁精练,不可拖泥带水;题目要新颖独特,避免陈词滥调;题目要形象生动,不可僵硬呆板。
5.记叙文写作要求:
①内容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诚实真切。
②语言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朴素和具体性。
6.举凡讲授科学知识的教科书,专题知识的介绍文章,出版和设计说明书,作品分析文字以及某些调查报告和工作总结等,都属于说明体。
7.说明文的写作要求:
①确切的事实依据②恰当的结构形式③简明易懂的语言
8.议论文就是通过论证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说服读者的文章。
9.苏霍姆斯基: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
★10.课本149页150-165页看一下
11.日本的写作教学,是专门从形式上着眼的范文模仿教学。
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
⑴口语交际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⑵口语交际教学应促进人际的沟通交流。
⑶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12.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①总目标: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②,阶段目标:
略
13.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
阶段性,完整性,可行性,开放性。
14.口语交际的态度:
①耐心专注的倾听。
②自信,负责地表达。
15.口语交际的能力:
①倾听能力②表达能力③应对能力。
16.口语交际的要求:
①准确清晰②文明礼貌③适合语境④理解差异
17.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
①营造氛围②创设情境③提供台阶④选择话题⑤实现
互动⑥注重实践
18.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⑴口语交际教学对阅读教学的促进。
⑵阅读教
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促进。
⑶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19.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①.口语交际教学对写作教学的促进。
②写作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促进。
③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第八章:
1.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的直接动力。
2.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①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展并更新了语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②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改变语文教师已有的工作方式。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①整合教育思想
②实践教育思想(含义:
指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
)
③自主教育思想(含义:
指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是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
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原则:
①恰当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②恰当处理统筹规划与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③整合校内,课内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5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A.教师和学生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B.将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积极运用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以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时空范围,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水平。
6.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①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②与阅读教育密切照应,又自成体系。
7.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①确定主题②活动展开③交流总结
8.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
②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别差异。
③时刻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④妥善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第九章:
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的一般流程:
㈠理解文本,追索原意。
(①认读文字,扫除障碍。
②理解内容,走进文本。
)③④
㈡评判文本(①咀嚼回味,体会含义。
②评价,判断,确定意义。
㈢超越文本,重构意义(l联想和再现,激活积淀。
②联想与创造,建构新义。
㈣㈤㈥㈦
2.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心里障碍:
㈠不愿动脑筋的依赖心理。
(①不主动阅读的等待心里②不积极阅读的懒惰心理)
㈡害怕出错的畏难心理。
(知识能力障碍产生的畏难心理②阅读受挫产生的畏惧心理。
)
3.中学生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
㈠激发阅读兴趣,培养主动阅读的意识与习惯。
㈡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与心理交流的过程。
㈢掌握方法,培养阅读的求异心理和创新能力。
①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②培养学生的求异心理
4.非智力因素对写作的影响:
①兴趣②动机③情感④意志⑤态度⑥习惯
5.智力因素对写作的影响:
①观察②注意③思维④想象⑤记忆
6.中学生写作心理因素的培养:
①写日记②写书信
7.学生口语交际的心理素养的构成:
㈠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和想象力,思维力)
㈡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情绪与情感,方法)
8.学生口语交际心理的现状分析:
㈠注意力差,态度不够积极认真。
㈡记忆力差,不良习惯较多。
㈢缺乏联想和想象力
㈣思考力差,语无伦次
㈤紧张,羞涩,缺乏自信
㈥情绪不稳定,缺乏感情投入。
9.学生口语交际心理因素的训练:
㈠引发动机,是学生形成进行口语交际的需要和期待。
㈡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㈢培养习惯,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㈣训练思维,提高交流质量。
㈤传授方法,学会倾听和表达的技巧。
㈥结合读写,注意整体效应。
第十章:
1.现代教育媒体的特征
①形声性②再现性③多样性④交互性⑤共享性⑥虚拟性
2.现代教育媒体的功能:
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㈡开发智力,培养技能。
㈢扩大语文学习环境,开阔学生视野。
㈣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㈤及时反馈信息,促进教育改革。
2.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的原则:
㈠目的性与时效性结合的原则;
①教学目标要在设计教学之间明确②选用现代教育媒体还要追求有效性。
㈡视听和思考结合的原则。
㈢媒体选择与组合的优化原则。
㈣信息传递与及时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㈤集体施教与个别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的方法:
①一般方法:
②程序教学法:
③成绩考查法:
④综合教育法:
第十一章:
1.语文教师的责任:
①对学生的责任②对学校的责任
2.语文教师的工作:
①.教学工作②教学辅助工作③教学相关活动④教学业务研究活动⑤事务工作
3.备课内容:
(①熟悉教材②了解学生③研究教学研究方法)
4.说课的类型:
(①学习型说课②研究型说课③评比型说课)
5.说课的内容:
(①说目标②说教材③说教学程序)
6.说课的要求:
(①事理结合②现实与预期结合)
7.上课的要求:
实.活.新
8.评课的要求:
①要客观公正②要尊重和鼓励
9.语文教学研究的意义:
①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②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③社会文化进步的需要④增添人生乐趣的需要。
10.进行研究工作,教师应符合三个要求:
①责任感和兴趣②必要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③认真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
11.语文教师提高的要求:
㈠客观要求①是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需要②是适应专业知识急剧变化的需要③是适应学生身心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④是适应教学媒体现代化的需要。
㈡主观要求①认识意义②坚定意志
12.语文教师提高的内容:
㈠学业提高①普通学识提高②专业学识提高③更新和扩展知识④专业能力提高
㈡思想品德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科 教学法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