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选择题.docx
- 文档编号:25699834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0.36KB
马原选择题.docx
《马原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选择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选择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 A )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D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C )
A大同思想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B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 )
A理论联系实际 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 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B )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C 5、B 6、C 7、A 8、B 9、A 10、A 11、B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是( )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 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5、一切物主义都坚持(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
9、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
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1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观点B.经验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6、“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7、“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8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客观规律性 C.普遍联系D.永恒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
19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0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1.1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二元论D.不可知论
21.2《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C.形而上学运动观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22.1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C.否认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 )
A.运动的一种偶然现象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运动的外在表现D.运动过程的结束
23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4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2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6 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本质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27 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28 空间是( )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29 时间是(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30 时间的特点是( )
A.间断性B.不可逆性 C.广延性D.伸张性
31 空间的特点是( )
A三维性 B一维性 C可知性 D连续性
32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D.时间的相对性
33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4 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B.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否认意识对人脑的依赖性
35 意识的本质是( )
A.各种感觉的综合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现
36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
37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手脚分工B.语言产生 C.生产劳动D.社会交往
38 规律是(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3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B.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C.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D.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4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42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 )
A、是不是普遍联系的问题B、是不是永恒发展的问题C、是不是有一个共同本原的问题D、是不是有共同规律的问题
43 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有( )
A.共同的发展规律B.共同的发展过程 C.共同的本原 D.共同的形式
4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普遍性B.物质性C.规律性D.连续性
45 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46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宿命论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47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48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49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50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唯物的辩证法
5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B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5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3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 )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5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B.普通联系规律C.永恒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5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
56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7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这是一种()
A.唯条件论观点B.外因论观点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58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59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0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61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2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63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64 .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65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66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67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B.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D.辩证否定的原理
68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69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70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71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
72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A 7、B 8、D 9、D 10、B 11、A 12、C 13、D 14、B 15、C 16、B 17B 18A 19、D 20、D 21.1、A 21.2、A22.1、B 22.2B23、D 24、A 25、D 26、C 27C 28、C 29、A 30、B 31、A 32、C 33、D 34、B 35、B 36、B 37、C 38、A 39、D 40、A 41、D 42、C 43、C 44、B 45、C 46、A 47、C 48、C 49、D 50、A 51、C 52、D 53、D 54、A 55、B 56、D 57、D 58、B 59、A 60、B 61、B 62、D 63、B 64、B 65、B 66、C 67、D 68、A 69、A 70、C 71、C 72、D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 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9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20 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1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
22 感觉、知觉、表象是( )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3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
A.概念B.表象C.知觉 D.感觉
25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6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
A.直接性B.主观性C.摹写性D.抽象性
27 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形象性B.间接性C.全面性D.主观性
28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9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30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31 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不断发展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
A.都具有客观性B.都具有能动 C.都具有社会性D.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32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