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语文老师最后的叮嘱之一二三.docx
- 文档编号:25697229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11KB
高考前语文老师最后的叮嘱之一二三.docx
《高考前语文老师最后的叮嘱之一二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前语文老师最后的叮嘱之一二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前语文老师最后的叮嘱之一二三
高考前语文老师最后的叮嘱之三
现代文阅读(22分):
现代文大阅读要注意: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
技巧、内容、效果。
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
条分缕析。
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
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4)语言运用要注意激发思维
“语言运用题”将依然是块试验田,也是高考命题求新、求活、求亮的密集区,新举措也将会在此推出。
该题具有创新性。
近些年高考除原有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用、选用、变换句式,提取关键词,拟写广告词,撰写串联词,图文转换等题型外,又出现了推荐词、图形联想、开场白、稿件处理、续写歌词等新题型,这些新题型都体现了命题者的创新精神,2010年高考将继续翻新或回归老题型。
同时要注意该题与生活联系紧密。
语言运用试题将始终贯穿“语文生活化”的先进理念,所选材料多来自于生活,考查考生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语言运用现象,如写节日贺词、写请柬、写广告词、写新闻点评、概括消息、作解说词和写串联词等,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工具性的作用,对语言的运用考查得实际而具体。
考前作文如何应对?
(一)注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形式交替训练
(二)作文命题的内容范围将会继续拓宽
按照“不可重复、不能怪诞、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命题规律,命题不重复前几年出过的作文题,又不会背离前几年的命题思路;既要发扬前几年在命题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又要继续探索新的命题方法,不断创新。
那么2012年的命题范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揣摩和准备。
1、人生态度:
可以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乐观积极豁达的方面去思考。
2、爱国主义:
可以从民族尊严、国家繁荣、构建和谐社会、感动中国、上海世博会等方面去思考。
3、理想信念:
可以从怎样树立自己的理想、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理想、怎样克服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勇敢面对挫折,自强不息和不懈追求等方面去思考。
4、传统美德的继承与现代人格的培养:
可以从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珍惜时间、乐观进取等方面去思考。
构建美好人格(爱心、自信、自强、追求、奉献、双赢、坚强、诚实),坚守传统道德(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知恩图报)。
5、科学思维方法:
可以从辨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创新的观点等方面去思考。
6、情感关怀(亲情、友情)人际关系(和谐平等、沟通交流互助)
7、教育成长(放手、文明、律己、尊重、执着、兴趣、个性)
8、敬畏自然(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抗旱救灾)
(三)审题上要审出最佳立意
同学们在作文审题时,往往见仁见智,似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然而总有一种理解是最接近题意的,这就好像是一个靶子,纵然有八环、九环,但毕竟有个十环。
这就需要比较选优,破解题意,保障作文符合最佳题意,方能获得高分。
如:
(1)辨证分析--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辨明这些关系和角度,注意辩证思考,全面考虑,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2)找关键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3)以果溯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注意提升发展等级。
发展等级的考点要求: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意: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建议:
有意识地在文章中设计“亮点”:
或精心设计“凤头”、“豹尾”;或设计一个精彩的段落;或精心选取一个切题的事例、名言;或精心组织文章的结构形式,如凤头豹尾三分四环节法等。
只要同学们用心为文,一定会有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亮点”。
五、考场上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1、及时填涂答题卡。
做完选择题要立即按顺序涂卡。
免得最后一道题做不出来,苦思冥想而忘记了时间,到考试结束时就来不及了。
2、注意使用0.5毫米黑色水笔答题,在规定区域内答题,不能答错位置。
3、草稿纸的使用要得当。
可以用于翻译和作文提纲。
祝同学们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高考前语文老师最后的叮嘱之二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高考选文标准是: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据有关人士估计今年很有可能考两汉时期的文章。
将从五个方面来考查:
1、文言实词2文言虚词3信息组全4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5翻译二题
(1)从第三大题中选一句进行翻译3分;
(2)另从一文言小段中选二句翻译5分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带着“什么人?
”、“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
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
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
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此题,要注重回顾所学课文中的词语,要看语境,弄明词语意思,做出正确的选择。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
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
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在细节上多比照。
此两题,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注意一下时间!
)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
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文句翻译题(10分)
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诗歌鉴赏题(8分)
诗歌鉴赏:
总结规律方法,提高做题速度。
学会紧抓答题规律,规范答题。
鉴赏古诗,可以从标题入手,了解写作特点、描写对象等;感受作品的形象(也叫意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寻求作者感情的聚焦点以及点示文旨的关键句,以评悟作品的意境;揣摩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以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
答案的表述,应就着相关的诗句做简要的分析,而不能抛开诗句作空洞的评论,或乱用一气诸如“情景交融”之类的概念来搪塞。
分题材、主题、意境、风格、感情、表达技巧等方面,分别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用的文学术语,以备临场之需。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
古诗鉴赏常见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注意联系诗句。
修辞手法有: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名句名篇题(5分)
答题技巧:
按规定默写,要求默写5句就默写5句。
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
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
脑子里根本没有印象,则不必苦思冥想,浪费时间,要把时间用在能够挣来分数的句子默写上,要注意养成“一字不差”的习惯。
①今年有可能考察名篇,所以一些短小精悍的古文名篇要背熟,尤其注意古诗词的篇名要和句子能对应。
②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象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
严禁空白!
③也可能将名言名句与文学常识混在一起考,所以著名人物不可或缺,要适当记一些。
分享
高考前语文老师最后的叮嘱之一
一个考生的失利可能失在知识的掌握上,也可能失在答卷的策略和技巧上,还可能失在心态上,这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是成功的必要保证,不可忽视。
一、 心态的调整:
保持平常而乐观的状态,合理安排考前时间。
语文科是第一场考试,尤其是今年报志愿特别重视语文成绩,因此打好这第一仗非常关键。
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调节越重要。
如何调整好心态,概括为16个字:
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
要主动适应高考的气氛。
把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当作是一种动力;把学校和社会对高考的宣传,当作是一种鞭策;把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和体贴当作是一种支持。
要使自己保持一种平静之心、竞争之心和自信之心。
高考前每次考试都是一次角色训练的机会,无论是考前的小考还是高考模拟考,都应进入高考角色,体验考场的紧张气氛,采用一些适当有效的行为方法如放松四肢、调整呼吸、闭目静坐等使自己焦虑情绪平静下来。
通过这种反复操练可逐步降低对考试境遇的敏感性,在以后进入正式高考中,可提高投入考试的应变能力。
平时习惯了高考的紧张,高考时便能适应。
事实上,用一位高考状元的话说:
“高考也不过是一场考试而已,只不过要求更细心一点罢了。
”
要把时间划分好。
临考前的时间大致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归教师支配,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在跟着教师复习的时间内一定要力争学会,应把它看成是考前的“最后一次”见面,不要再寄希望于以后自己再找时间复习,因为事实上很难再找到这个“时间”了。
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主要目标是适度学习,调整好生活节律,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不要晚上来了精神,到了白天就犯困。
应该使头脑清醒的时段出现在白天,这样才能调整好、准备好临考的精神状态。
事实上,在考试临近的十几天里,要提高所谓的能力和水平是不现实的,这时候的战略重点是加强记忆,记忆答题模式,记忆素材名句,读读高考范文,读读易错字词成语等基础知识。
因此,不要再攻什么难题,而是翻阅一下需要记忆的、背的。
这时遇到感到陌生的,不用担忧,能补就补,不能补,就要敢舍弃一些。
二、时间的安排策略
走进考场,大多数考生都会紧张的,这时要注意平衡心绪,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
“我备考很充分,我一定能行”;然后通过浏览全卷,大致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试题的难易,进而确定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
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
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记住:
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必须精打细算,其核心是让时间为你高考得分最大值这一目的服务。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
大约1分钟做1分题。
建议时间分配:
Ⅰ卷30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35分钟;ⅠⅠ卷11—21题120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50分钟。
三、答题思路与方法
拿到试题后,可以先大致浏览一下,初步摸清题情,估计时间,并认真做好头一两个题目,让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
要先易后难,先熟后生,但要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
回答问题时不仅要善于回忆,更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
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书写的规范和工整。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
A、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
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B、善用排除法。
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字形辨析题
答题技巧:
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
A、音辨法。
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B、形辨法。
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C、义辨法。
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D、结构辨析法。
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
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
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
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
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最后提示自己补做。
3.词语运用题
主要是近义实、虚词的分辨。
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这里要特别注意具体的语境,析同辨异,把握细微区别。
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实词辨析题:
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
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
虚词辨析题:
虚词它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
在高考中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
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
总之,注意采用排除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4.熟语辨析题可能会采用“用意义相当的成语代替画线的俗语”。
5.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
必须记号来提示自己。
做题思路通常是:
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注意有时候隐含的两面。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标点题
标点符号题答题技巧:
标点符号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括号与表停顿的点号连用,点号在括号内还是括号外;二是引号与点号的连用,后面的点号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三是有疑问词的句子,句末用不用问号,几个疑问句相连,问号如何打;四是几个并列的短语相连,如何使用逗号和顿号等。
这些难点,希望认真准备。
7.排序题(逻辑关系、观察顺序、关联词语、前后搭配)
(二)科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5-7题)
科技文并非要考生增加多少科技知识,主要是从语文角度出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的能力和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该题的设题规律:
1、正确项的设置规律:
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变形、重组(改变顺序、跳跃相加——把不在一处的几个信息组合在一起)解释、概括(关键看是否抓住本质、全局)。
2.错误项的设置规律往往是对原文内容作很小的变动。
从命题人常设的几个干扰角度(或张冠李戴,曲解原意;或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贬损;或真真假假,正误参半;或以偏盖全,妄加推断;或无中生有,夸大事实)认定题干与原文说法是否有出入。
拨开这些华丽的高科技术语的外衣,我们只要把各个选项返还到原文材料中一一对应,并对此咬文嚼字,一般是能够得出正确答案的。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混淆时态等。
词语理解题答题技巧: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句子理解题答题技巧:
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
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
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
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分辨先后顺序。
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要点概括题答题技巧:
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推断想象题答题技巧:
找出推断的根据。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三道选择题。
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一一比照,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老师 最后 叮嘱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