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与法规》部分参考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5695314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4.27KB
《社会政策与法规》部分参考资料.docx
《《社会政策与法规》部分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政策与法规》部分参考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政策与法规》部分参考资料
第五章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法论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测方法
一、 政策法规预测的基本涵义
●政策法规预测就是运用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未来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法规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
●
(一) 政策法规预测的必要性
●1、政策法规预测避免或减少政策法规失误2、政策法规预测可以为制定社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3、政策法规预测可以改善经济、社会环境
●
(二)政策法规预测的分类和内容
●1.政策法规预测的分类
●
(1)按预测时间划分,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
(2)按性质与方式划分,可分为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
●(3)按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政策法规预测,即国家政策法规预测;中观政策法规预测,即地区政策法规预测、部门政策法规预测;微观政策法规预测,即企业政策法规预测、单位政策法规预测。
2.政策法规预测的内容
(1)政策法规施行的条件和环境
(2)政策法规效能和前景(3)社会心理因素(4)政策法规系统内的配套和协调
●3、政策法规预测的步骤
(1)确定预测目标
(2)进行政策法规及其环境现状调查
(3)研究并确定政策法规的合理结构(4)选择预测方法(5)论证预测结果
二、政策法规预测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理论
(一)基本原理可知性原理也称规律性原理。
因为,社会政策与法规预测的对象的发展具有规律性,所以可以为人们所认知,掌握其未来发展趋势。
可能性原理社会政策与法规预测的对象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状况不是单一的。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有各种可能性存在。
社会政策与法规预测,就是对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连续性原理社会政策与法规预测的对象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现状是过去的继续,未来是现状的继续。
但在整个连续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突变和断裂。
所以预测的结果可以无限的接近事实,但是,不能替代后者。
类比性原理将作为预测对象的一个事物与一个已知的相似事物作比较,尤其比较两者之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
通过已知的来类推未知的,也被称为类推法或历史类比法的预测方法。
可控性原理把预测到的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未来信息传递给可以影响、调节和控制社会政策与法规未来发展的人或其他因素,就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或其他因素的变化来达到调节和控制社会政策与法规未来发展的目的。
反馈性原理与可控性原理相对应,反馈调节是根据预测结果和活动目的之间的差距,对预测活动的依据进行调节。
系统性原理作为预测对象的社会政策与法规,从纵向来看,有一个从形成到发展的连续统;从横向来看,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方方面面都相互关联,内外作用,纵横交错,自成系统:
创造性原理根据已有的认识和成果,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社会政策与法规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2)现代科学理论在政策法规预测中的作用1、控制论的运用2、信息论的运用
3、系统论的运用三、社会政策与法规预测的方法
(一) 政策法规信息预测方法
(二)确定型预测方法和非确定型预测方法
1.确定型预测方法是指能够确定地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收益或损失,并能从中选取最优方案的方法,包括直观择优法和模型预测法。
2.非确定型预测方法是指决策者对预测事件的未来结果不能确定,但可以通过对决策事件各种因素分析,估计几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状态及各个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从而选取最优方案。
3.决策树预测法决策树预测法是确定型预测方法和非确定型预测方法的综合应用。
决策树,即利用树形的分枝和修剪法去寻求最佳方案,它把决策的不同方案和可能产生的几种不同自然状态画成树的分枝,形成树状结构,再逐枝求出不同方案的收益值,从中选出收益最大的方案。
决策树的要点是:
第一,列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部备选方案;第二,列出各种方案可能遇到的各种状态;第三,计算各方案在各种不同自然状态下可能的收益的概率值;第四,根据期望收益值,进行最优方案选择。
决策树预测法的具体步骤。
第一,绘制决策树图形。
决策树图形是人们对某个决策问题未来发展情况的可能性所做的预测在图纸上的反映。
画决策树的方向由左向右展开。
第二、预计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三,计算期望值。
期望值,又称损益平均值,是衡量利弊的数量表示方式和用以比较各个抉择方案经济效果的一个准则。
损益期望值的计算要从右向左依次进行。
首先根据各自然状态的发生概率和相应的损益值计算各自然状态的损益期望值。
当遇到状态结点时,计算其各个概率分支的损益期望值之和,标于状态结点上。
当遇到决策点时,则将状态结点上的数值与其前面方案分支上的数值相加,然后把汇总数中的最大值标于决策点上。
第四,剪枝。
剪枝是根据不同方案的期望收益值或损失值的大小进行选择,是由左向右的方案选优过程。
凡方案枝上期望收益值小的一律剪掉,最后所保留期望值最大的一个方案枝,即为选定的最优方案。
第二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决策方法一、 专家决策法
(一)政策法规的专家决策法的涵义
专家决策法也叫专家评优法,是借助于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维来探索未来信息的一种直观型决策方法。
其涵义是指组织各领域的专家,运用各自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决策对象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通过直观归纳,对决策对象过去、现在的状况和变化发展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找出决策对象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状况作出判断。
一、专家决策法
(二) 专家决策的类型依据专家人数,一般将专家决策法分为两大类1.个人判断决策法个人判断决策法,是指领导者依靠某位专家的智能结构,来对决策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作出判断。
2.集团头脑风暴法集团头脑风暴法,亦即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的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作出集体的。
●直接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是集团头脑风暴法的两种基本形式。
二、德尔斐法德尔斐原是古希腊的一处遗址,亦即传说中神谕灵验并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殿所在地。
后来借用德尔斐来比喻高超的决策能力。
20世纪5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与道格拉斯公司合作,研究一种比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更为可靠地收集专家意见的方法时,以“德尔斐”为代号,德尔斐由此得名。
德尔斐法的实质是采用函询调查,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对决策对象分别提出意见,然后将他们所提的意见予以综和整理和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询意见,随后再加以综合和反馈。
如此多次循环,最终得到一个比较一致大并且可靠性较大的意见。
1964年,兰德公司的戈登和和赫尔默发表了长期预测研究报告,将德尔婓法应用于技术预测。
随后,这一方法在政策法规制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模拟决策法模拟决策方法,是指人们为取得对某一客观事物的准确认识,通过建立一个与所要研究的实际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类似的微观模型,也即同态模型,然后运行这一模型,并对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模拟运行结果进行评价和选优,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方案前提分析决策法和鱼缸决策法
(一)方案前提分析法
方案前提分析法是近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较新的政策法规决策行为方法。
这一方法并不直接研讨备选方案本身,而是注重对方案的前提假设进行分析。
其依据是:
任何方案都有几个前提假设作为依据,方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这些前提假设是否能够成立。
如果前提假设能够成立,则说明这个方案所选取的目标和途径基本上是正确的。
鱼缸决策法鱼缸决策法也是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决策的方法。
运用这个方法,所有决策人员围坐成一个圆圈,通过某个中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
因其形似鱼缸,故而得名。
这里所说的中心人物是指某个特定时间发布信息的人。
他既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
这个人坐在圈子的中间,只有他才可以讲话。
他可以提出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看法,或者附议别人已经提出的某项建议,并且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将所有会议参加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心人物身上,而且还可避免插话干扰和不切题的讨论。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分析方法一、系统分析方法一)系统分析的概念与作用
1.系统分析的诞生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的30年中,系统分析沿用着两条明显不同的路线迅速发展。
一条路线是运用数学工具和经济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新型防御武器系统。
另一条路线体现在与大学相联系的研究与教学的活动之中。
目前,系统分析作为一种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已被各国所认可和采用。
构成了政策法规研究以及政策法规分析的主导性方法。
2.系统分析的概念系统分析或系统方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于部分、整体与结构及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以及政策法规分析方法。
二、政策法规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一)理性、有限理性和渐进主义政策法规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技术是建立在理性或合理性概念的基础之上的。
理性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解决一定的问题,人们使用冷静、客观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或统计资料,对目的和手段进行分析,以求得最佳最适当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有效地达成目的。
显然,理性方法是一种强调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数学计算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定量的分析方法及其技术。
政策法规分析中的理性主义模式就是为了一个理性的决策,政府的决策者必须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偏好及相对权重,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每一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必须能构估计每一政策法规方案可能得到或者失去的社会价值比例,能够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法规方案。
理性模式由于忽视了决策过程的复杂性,片面夸大理性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的地位和作用,而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其中包括西蒙、林德布洛姆等人的批评。
西蒙提出用有限理性模式去取代(纯粹)理性模式。
其要点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这一模式并未全盘否认理性的作用,但突出了非理性因素在政策法规分析中的重要性。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分析
(一)什么是价值分析价值分析就是对政策法规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较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必要功能,借以提高政策法规价值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政策法规方案的价值取决于提供可靠功能的最低消耗。
用公式表示如下:
价值(V)=功能(F)/成本(C)三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分析
(二)价值评价标准1.价值评价标准的类型
(1)义务论
(2)目的论(3)本质论2.价值评价标准一致性的问题
(1)确立标准的必要性。
(2)标准的局限性3.价值分析的方法
(1)详述价值假设
(2)应用通用的评定标准(3)评定情节恰当程度。
第六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者一、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者的构成
●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根据其在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可以把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者分为两类:
●一是直接拥有社会政策与法规决策权的,称为直接决策者;
●二是间接拥有社会政策与法规决策权,但事实上对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有影响力的,称为间接决策者。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者
●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者主要包括:
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
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3、政党: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者中的一支核心力量。
4、利益团体:
利益团体是由具有共同的立场、观点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并试图影响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社会组织。
5、公民:
公民是一种最广泛的间接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者。
6、司法机关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者二、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者的职能1、立法机关的职能2、行政机关的职能3、政党的职能二、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者的职能4、利益团体的职能5、公民的职能6、司法机关的职能第二节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依据一、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现实依据三、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历史经验依据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
一、社会效率和公正原则实现社会公平和提高社会效率是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基本要求。
“社会公正”要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确立和覆盖面要兼顾相关主体各方的利益,不可偏私偏废。
●公平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数量上的完全相等。
公平是权利的平等,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机会的平等。
●“社会效率”要求社会政策与法规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必须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实现社会效率是达到真正公平的桥梁。
●中国的社会政策与法规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对于社会弱势人群,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在价值取向上,要给予优先考虑。
●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二、利益原则,就是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必须反映、表达和综合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满足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要求;必须对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群体利益、个人利益进行恰当的协调和规范,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在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过程中贯彻利益原则必须坚持:
第一,全面贯彻利益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必须正确处理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三系统原则,就是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时,把社会政策与法规看做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把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过程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纵向上使各层次的社会政策与法规上下一致,在横向上使各方面的社会政策与法规相互协调。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系统原则是发挥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整体效应的保证。
在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过程中,系统原则要求:
首先,要注意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整体配合;其次,社会政策与法规在纵向上一定要上下一致。
再次,社会政策与法规在横向上一定要协调一致。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四、连续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就是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必须注意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过程的继承性和衔接性,使社会政策与法规具有稳定性,以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连续性原则要求:
首先,要研究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其发展的过程,保持合理内容的继承性;其次,要使社会政策与法规具有相对稳定性;再次,要把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连续性与变动性统一起来。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
●五可行性原则,就是在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时要使社会政策与法规符合事物的规律性,立足实际,易于落实,便于执行,以顺利实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目标。
可行性原则要求:
首先,社会政策与法规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代表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其次,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实施的各种条件;
●再次,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必须恰当、明确,社会政策与法规措施必须具体、切实,使人们易于理解记忆,便于掌握,利于贯彻执行。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
●六、试验原则
●试验原则,即把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放在经过精心选择的典型单位进行试验,在群众的实践中验证其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可行性。
●试验是落实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重要途径。
●政策与法规试验必须有领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首先,要有合适的人选开展试点工作;其次,要选择适当的试点单位。
第四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议程的建立
各种利益要求被提上执政党、政府等决策主体的决策议事日程的过程,即为社会政策与法规议程的建立。
包括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两种途径。
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两者往往同时起作用。
●总的说来,促使和导致社会政策与法规议程建立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领导人的倡议,突发性事件或危机性事件,广泛的民意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
●由于社会政策与法规议程的创始因素不同,就形成了建立议程的不同模式。
大体上说,有内在创始模式、外在创始模式和动员模式三种类型。
第四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规划
●1、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的界定
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就是指那些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的、纳入社会政策与法规议程的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通常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相关性。
②主观性③历史性。
④动态性。
●对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的界定即问题的诊断阶段,通过诊断,了解其症状,查明其病因。
●诊断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症结分析;二是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2、社会政策与法规原则的确立社会政策与法规原则是指某一特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指导原则。
包括: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作用范围;社会政策与法规作用的时间方式;社会政策与法规所达到的状态。
3、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的选择在分析和确定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性。
二是可行性。
三是先进性。
四是规范性。
五是协调性。
六是系统性。
4、方案设计第四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
●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设计是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中心环节。
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设计包括方案轮廓的构想和细节设计两步。
●轮廓勾画,就是要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设计,这是方案设计的第一步。
●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细节设计,就是将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具体化,对所构想的方案轮廓做进一步加工,确定实现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的具体途径、措施和手段等。
第四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5、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评估择优
●经过方案设计形成的若干初步可行的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还要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优方案。
这就是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评估择优。
第四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
●
(1)对复杂的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因其相关因素很多,必须对评估因素加权。
●评估分析的主要变量有:
①价值性评估分析,即目标取向分析。
●②可行性评估分析,即根据现实条件是否切实可行,估计能否贯彻执行。
●③效应性评估分析,估量各个被选方案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权衡得失。
●④协调性评估分析,即同其他有关的社会政策与法规是否配套。
⑤风险性评估分析。
第四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
●
(2)在评估时,必须围绕所确定的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进行,以实现目标的效益和速度为标准。
●择优就是在若干经过评估的可行性方案中,选择或综合出最优方案的过程。
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抉择基本参考标准:
①设计方案本身体现基本国策的精神,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②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
这是方案抉择时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
③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少。
④实现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小。
⑤方案实施中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
●在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评估择优中,必须考虑无为政策,即一定要分析,如果我们不做决定,那么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四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
●6、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就是围绕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是否可行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不当之处予以补充或修改。
●可行性论证主要包括:
政治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行政上的可行性;法律上的可行性;各种社会因素的可行性,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生态、伦理道德和文化传统等等。
这几种可行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经过方案抉择后选出了最优方案或满意方案,标志着方案规划过程的结束。
但这一方案还必须经过法定主体的审批公布后,才能最终进入实际执行过程。
第四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合法化
●行所谓的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行为过程。
●1、行政机关的政策法规合法化过程
●行政机关的政策法规合法化过程与决策领导体制紧密相连。
第四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
●2、立法机关或权力机关的政策法规合法化过程
(1)提出议案
●社会政策与法规合法化是将已经过规划的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提交审议批准
(2)审议议案
(3)表决和通过议案(4)公布社会政策与法规经过社会政策与法规合法化就是意味着政策过程由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进入到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阶段。
第五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模型一、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模型的含义二、建立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模型的要求三、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主要模型1、理性决策模型2、渐进决策模型3、综合决策模型4、综视决策模型
第七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涵义、特点和意义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涵义
●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是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者
●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指令或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
●3、社会政策与法规受动者。
●4、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手段或条件。
●5、外部环境。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涵义、特点和意义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特点
●现实性、具体性、灵活性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作用与意义
●四、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者
●1、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组织
●2、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人员
第二节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原则
●一、坚定性原则
●二、目标与手段相统一的原则
●三、创造性原则
●四、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整体性原则
●五、及时果断与效益实现相统一
●六、领导与群众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程序
●一、制定执行计划
●二、组织落实
●三、学习宣传社会政策与法规
●四、物质准备
●五、试验总结推广
●六、指挥实施
●七、协调监督反馈
第7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
第8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是社会政策与法规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法规的目标转化为现实的惟一途径。
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有效与否关系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成败。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涵义、特点和意义一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涵义
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作为一个过程,又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是指某项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决议等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
它不包括某些准备工作和善后工作,以及对执行的监督和反馈。
广义的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则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与法规指令,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它涉及方方面面、各个步骤和环节以及各要素与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执行的全过程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动态性、现实性、具体性、层次性、灵活性以及执行与决策统一性等特点。
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是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者。
执行者是肩负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责任或使命的行为主体,或为个人,或为团体。
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工作能力、品质作风等方面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效果和质量。
②社会政策与法规指令或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
这是执行者在实践中所需把握的对象和方向。
偏离了社会政策与法规指令或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的执行,都是没有意义的,当然,礼会政策与法规指令或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本身也有一个清晰度、合理性问题。
③社会政策与法规受动者。
社会政策与法规受动者,即社会政策与法规受益或受损者。
分析、把握社会政策与法规受动者的情况,既是社会政策与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评价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检验社会政策与法规自身的根本途径。
④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手段或条件。
执行社会政策与法规要有相应的执行手段,具备充分必要的条件。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技术、规章制度等等。
⑤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政策与法规 社会 政策 法规 部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