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绩效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docx
- 文档编号:25692322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3.73KB
普通高中绩效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docx
《普通高中绩效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绩效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绩效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绩效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校长穆建福
摘要:
本文在分析借鉴国内外有关绩效文化建设理论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绩效文化建设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界定,初步形成了学校绩效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特征等理论体系。
在绩效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学校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制定和建立了校级分管领导、中层管理者、教学与教科研管理系统、德育管理系统、教学辅助系列、后勤保障系统等六大系列的评价标准;形成了部门考评、考评的分析与统计、考评汇总、考评反馈四步循环的考评运行机制;并以绩效工资管理为载体,通过两年多的积极稳妥的运行,效果明显。
关键词:
普通高中;绩效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一、普通高中绩效文化建设提出的背景
1、学校绩效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1)、教育体制改革下学校内部管理开始走向绩效评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国家改革的大潮,中国的教育改革也拉开了大幕。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明确规定校长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等;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实行四制,即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奖励考核制。
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给学校内部管理带来了新变化,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也开始由被动服从变为主动自觉,这一切客观上要求学校对教职员工的工作实绩和效率要重新评价,要求学校探索构建与员工工作实绩和效率挂钩的管理体制,进而形成相应的学校文化。
绩效文化的建设就成为长期以来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绩效文化的探索由此肇始。
(2)、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刺激学校绩效文化建设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以来,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力量办学导致私立学校兴起。
私立学校的兴起导致教师资源的短期稀缺,私立学校高薪挖公立学校教师“墙角”的现象相当普遍,使得公立普通高中学校的内部管理再一次受到冲击,教职工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再一次发生变化。
教师的流动,使公立学校处于尴尬的境地,为了留住人才,稳定教师队伍,不得不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调整学校激励机制,重建学校文化,以应对来自于私立学校的竞争。
但是,当时的评价与管理更多的是从量的角度进行的,如“结构工资=课时津贴×课时数”。
这样的评价与管理体制乃至学校文化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虽有调整,但没有根本性变化。
2、学校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
“十一五”中期,是我校由原省级重点中学转向建设省级示范校的时期,也是我校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全国普通高中办学走向多样化、特色化、名校如林竞争激烈的时期,我校的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学校管理需要思考如下问题:
(1)十多年前创建的“结构工资=课时津贴×课时数”带来的思考——工资与成绩或者绩效是什么关系?
(2)教师在校工作过程的优劣与教学成绩的高低是何关系?
是否要和工资挂钩?
(3)十多年前创建的评价方式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制约?
(4)怎样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和活力,使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多地想到效果或效率?
在制度上有何保障?
怎样上升到文化的层面?
(5)作为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如何起到示范校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6)学校要发展、要可持续发展,并能跻身与名校行列,由什么来保障?
3、新形势下,学校绩效文化再度重建的需要与可能
我校进行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改革的思路,是于2008年暑期提出的(当时,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改革还未提出)。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改革思路,是基于如下的思考:
(1)国家推行绩效工资改革要求学校进行绩效文化建设.
2008年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后,普通高中学校也将实施这一改革。
形势发展正是如此,2009年“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普通高中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也将实施这一改革,作为高中教育的管理者,我们在2008年暑期就提出绩效评价与管理改革的超前意识是对路的。
(2)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施行需要学校绩效文化作新的调整
2008年我省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
新课改引起学校的管理层面、管理技术、管理内容发生较大的变化,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工作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课堂效率、学生学习效率都有了全新的要求。
这些新变化,需要对原来的评价与管理模式进行新的调整,建立新的教师、学生评价管理模式。
新课改促动新的绩效观,新的绩效观产生新的绩效文化,通过绩效管理这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模式,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增强学校发展活力,必将能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行,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3)社会力量办学与公立学校之间经过十多年的竞争与发展,呈现区域性平衡,教师队伍基本稳定。
经过十多年的“优胜劣汰”,全国的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基本趋于稳定,师资队伍的流动日趋缓和,学校全方位的发展,在竞争中更加成熟起来。
我们重新审视在与私立学校竞争中制定的应急措施,反思过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旧有的评价体系进行变革,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文化需要再度重建。
(4)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建设形成了先进的学校管理文化
学校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构建学校绩效文化,用绩效的理念,对学校进行现代化的绩效管理,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挖掘学校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这是我校在建设省级示范高中时全校上下形成的共识,也为我们创建学校绩效文化提供了实践经验。
(5)良好的教师队伍素质是我校进行绩效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方面,我校有着很好的和谐文化传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学校意识、大局意识很强;另一方面,我校中青年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80%多,他们最希望在工作中体现其价值并得到学校的承认,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
二、绩效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
本研究以绩效管理为基础,目的是通过学校绩效评价的制度研究,绩效管理的过程研究,绩效工资的发放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学校管理的新方向,发掘现代学校发展的新活力,寻找现代学校发展的新途径,建立科学的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新机制,形成和谐向上的学校绩效文化新理念,为建设新型的学校管理模式开拓新出路。
学校绩效文化建设可以实现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职工福利待遇的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可以解决学校长远生存发展问题,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精神文化,提高学校的质量品位,体现学校的人文情怀,形成“以认为本、和谐发展”的内涵发展局面,是激发全体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无形力量。
学校绩效文化建设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价值,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发掘人力资源的潜力。
随着现代管理普遍地从粗放型管理向理性数据系统支持的规范化管理过渡,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必然指向效率。
效率的客观表现是绩效,学校绩效文化可以驱动团队成员不断改进个人绩效,提高工作效率。
以人为本并不排斥效率,不排斥绩效管理,劳动成果才是幸福感的来源。
三、绩效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1、绩效的定义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那些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
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个人来说,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考核”
“绩效(performance)是指员工根据其职位要求,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下,通过努力所获得的工作成效,他体现了员工履行其工作职责的程度,也反映了员工能力与其职位要求的契合程度”
绩效是员工履行岗位职责、通过努力所获得的工作成效,绩效=结果+过程(行为)。
即“好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做事的结果,而且取决于做这件事时所采取的行为”
2、绩效评价
“所谓绩效评价(PerformanceEvaluation),就是对员工的工作现状和结果进行考察、测定和评估。
它是对工作行为和结果的测量和评判过程”是学校对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程度和结果的考察、测定和评估。
普通高中教师绩效评价是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对教职员工履行工作职责的程度和结果的考察、测定和评估。
它在对教师工作行为和结果进行测量和评判的过程中,还在进行着双向交流和沟通,以期改进教师工作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
绩效评价的内容:
教职工履行《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责情况;教职工完成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包括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过程、工作实绩等方面的情况。
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多元评价的原则;公正和公开性原则;反馈性与激励性原则。
3、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依据组织战略计划而制定的,为了保证组织目标顺利执行的一整套全面的动态的员工考评与管理系统,它既是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又是评估的具体操作方法。
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效激励人力资源,通过人的努力将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向社会财富转变率最大化。
绩效管理是一个注重结果的体系,是评价、激励、精确地量度每个成员的工作状况标尺;绩效管理也是一个过程的体系,其基本的沟通功能可有效实现信息交流,使管理者将最明确的信息和责任传递给系统成员,并让系统成员将最直接的工作效果反馈给管理者。
所谓学校的绩效管理,是指一套有机的流程和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职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绩效及能力和态度进行综合测评,为教职员工的报酬、培训、激励、辞退和职业生涯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的管理方法。
4、绩效文化
绩效文化是通过绩效管理而形成的被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守的绩效价值观、绩效制度和物质文化等的总和。
绩效文化影响组织中每个人的行为,使个体的行为最终调整到与组织的战略方向相一致,通过激励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潜能。
绩效文化培养需要有先进的理念来指导,也要有具体的制度和科学的标准来指引,重点在设定有挑战性的高标准目标,利用一切手段、动员所有的资源为达成这个目标而奋斗,从而形成绩效文化的价值观。
绩效文化鼓励创新的行为,倡导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精神,强调的是一种相当于“连带责任”的成员之间的绩效默契。
绩效文化建设重视考评观、效益观与分配观,强调公平、服务、和谐。
提倡和弘扬绩效文化,就必须注意有关人的各项决定:
岗位安排、工资报酬、提升、降级和培训等。
5、普通高中绩效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学校绩效文化基于学校绩效管理。
学校绩效文化建设必须符合学校文化的特殊环境,并要广泛宣传。
实现高绩效需要学校有科学发展的规划,建立高绩效的工作环境(这是内部管理的最高目标),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所谓普通高中绩效文化,就是在普通高中学校,用绩效观来管理、评价学校组织系统中的诸要素,利用绩效的价值取向来诱导学校的核心价值——教育与发展——生成的人文精神和物质印记。
普通高中绩效文化的特征
①继承性。
绩效文化是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重建和升华。
②社会性。
学校文化的发展和努力方向以及人才培养,受社会文化背景、文化取向和社会需求的影响。
③人本性。
学校绩效文化关注学校中每个人的发展,特别强调教育与发展,即对学生和教师的教育与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又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因此,学校绩效文化表现为以教师的绩效促进教育的高效。
④时代性。
学校绩效文化建设是时代的产物。
⑤创新性。
学校绩效文化建设的表征是一种“新文化”,在传承中“进化”,在传承中发展。
四、绩效文化建设的推进
1、宣传培训,统一认识
进行教学评价与管理改革首先需要统一思想认识。
为此,我们对全校管理者及教职员工进行一系列培训,通过培训,使全校教职员工了解、认识了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与内涵实质,了解、认识了进行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改革的目的意义,并基本统一了思想。
如校长培训;聘请高校专家做全校教职工参加的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辅导讲座;召开不同层次人员座谈会,达成共识: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改革势在必行,绩效评价改革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
2、制定和建立绩效评价标准
绩效管理是学校绩效文化建设的基础,绩效管理的核心是绩效考评。
这就需要制定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考评体系,选取考评内容和项目,制定考评制度。
学校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教职工就会按照这些标准去进行工作,就会朝向标准所指引的方向去努力。
因此,绩效评价标准既是对教职员工工作行为和成效进行考量的依据,又是衡量的尺度,同时还具有改进工作、促进教职员工自身发展的指向性。
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或设计绩效评价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岗位职责要求,要考虑绩效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要考虑教职员工的可接受性,要考虑对原有评价体系中科学的、精华部分的继承性。
总之,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与制定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现代学校管理规律,符合师生发展成长规律,符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我校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与制定,从2008年9月份开始,到2009年6月份基本完成,历时10个月。
全校共分校级领导、中层管理、教学与教科研管理、德育教育管理、教学辅助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六大系列。
学校办公室负责《绩效评价改革方案》、《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和中层管理者绩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助系列方面的绩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教研室负责教科研管理方面的绩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政教处、团委负责德育教育方面绩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总务处负责后勤保障方面绩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校长和其他校级领导共同制定校级领导绩效评价标准。
所有评价标准在校务委员会通过之后,于2009年6月召开的“浑源中学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代表会议”上,由教师代表们审议通过。
至此,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改革的理论体系、评价体系和初步框架基本形成,为2009年秋季开学的全面启动做好了准备。
3、绩效考评方法
绩效评价的方法有两大类:
一是过程取值法:
主要有表格类、文本类。
表格类就是将考核标准按权重大小以表格的形式供考评者考核赋分的评价方式。
表格类评价方式的项目明确、导向性强,便于操作统计,区分明显,容易对照,但赋分是主观性强。
如《教师常规教学绩效考核评价标准》。
文本类就是将考核标准以书面文字形式逐项设定分数供考评者考核赋分的评价方式。
这种方式考核内容全面细致,结果客观公正,形式灵活,但容易出现统计误差。
如《班主任绩效工资考核办法》。
二是结果取值法:
主要有质性法和量化法。
质性法,这类考评是依据评价者给予被评价者作出的评定或评语进行绩效评价的方式。
评定等级通常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
这种评价方式便于对被评价者形成整体印象,具有一定的人文性。
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问卷调查表》。
量化法,这类考评是直接使用某些能用于绩效考评的数据对被考评者进行数字化考评,即利用数量或相关数据对被考评者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价。
这种方法精确直观,说服力强,可信度高。
如《考试成绩表》。
4、绩效考评运行机制
在进行绩效文化建设中,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来确保绩效管理的正常运行。
绩效考评的运行机制可简要概括为如下流程:
产生
过程结果
过程结果
产生
5、绩效考评结果的使用
绩效评价结果用于对员工的薪酬管理,发挥其激励作用,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
主要为绩效工资的发放。
绩效工资=过程工资1+过程工资2+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工资
过程工资1:
指教师的课时、辅导津贴或其他人员的岗位津贴;
过程工资2:
指教职员工完成学校规定工作内容所得考核工资;
学业成绩考核工资:
按班级、科目考核平均分、优生率以及班级总成绩所得考核工资,不同的年级二者所占的比重不相同。
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促进学校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使员工了解学校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改进工作,有利于提高个人及整体的绩效水平。
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员工的奖励、晋升、工作轮换或聘用的依据。
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员工培训的依据。
6、绩效考评与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
从200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正式实施绩效考评与绩效管理。
这是一次薪酬管理的革命。
2009年秋季开学,旧有的结构工资体系“课时津贴标准×授课时数”被打破,代之而来的是,依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发放新的绩效工资:
“过程工资1+过程工资2+成绩考核工资”。
这不仅仅是发放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更重要的是教职工对待薪酬、对待工作的思想也需要革命。
绩效工资的诞生。
2009年10月,按照绩效评价结果和绩效工资构成方式,进行了第一次绩效工的资发放。
学校增加了工资总额投入,所有教职工较旧有的结构工资来说都有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尽相同。
其基本特点:
与上一年度同时期旧有结构工资相比,原来课时津贴标准高的教师,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加;原来课时津贴标准居中或偏低的中青年教师普遍提高。
第一次绩效工资发放后的强烈反响:
原来课时津贴标准高的老教师和个别中年教师认为,学校虽然增加了投入,但在我们身上体现的不多,有些年轻教师现在比我们都挣得多了,我们心里不平衡;原来课时津贴标准居中或偏低的中青年教师认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绩效工资的总体框架是好的,但考核评价的内容、方式是否科学合理?
问题产生的根源:
旧有的简单量化评价的思想惯性不可能一下之消除,新的绩效评价与管理的思想还未被教师所接受,这既是问题产生的思想性根源,也是文化性根源;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是产生问题的政策性根源;旧有结构工资体系中的论资排辈现象既是利益性根源又是社会性根源。
应对策略:
进一步培训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塑造绩效文化,使教师们明势、明责、明利、为业;修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绩效工资的健康发育。
期中考试成绩揭晓后,进行了第二次绩效工资的发放。
这是在基本解决第一次绩效工资发放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后的新一轮绩效工资的发放。
基本特点是:
政策性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个别问题或个别人有争议。
基本结论是: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改革、包括核心的绩效工资的发放是健康发育的。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改革走向成功。
2009年秋季学期末针对绩效评价与管理进行了教师问卷调查,调查显示:
96%的教职工支持这项改革,并能够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但也有一半多教师对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的内容不了解或不理解。
由于过程工资2给定的基础工资是平均的,出现了个别教师不愿多代课的现象,因为,工作任务越多,被考核的地方越多,丢分的可能就越多,划不来。
对此我们修改了工作量标准和过程工资2基础部分等。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基本走向成熟。
一年当中所有修改完善的评价标准,全部提交2010年6月举行的第四届第三次教代会审议并通过。
2010年9月起至现在,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运行情况良好,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期间接待了两起来至外省市兄弟学校的考察学习,并在我校成功举办了全国性的高中学校绩效文化建设展示交流活动。
绩效文化初步形成。
五、绩效文化建设我给校带来了什么?
绩效评价激活了学校管理;绩效考评带来了教学成绩的有效提高;绩效考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绩效评价推进了我校新课程实验的实施;绩效评价提升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思考的几个问题
国家绩效工资与学校绩效工资的有机融合;绩效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研究;学校绩效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关系研究;学校绩效文化建设的技术手段研究;绩效文化建设与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胡东芳著.学校管理新思维—成为智慧的学校管理者[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吴遵民,李家成著.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21世纪中国新型学校管理理论与构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关鸿羽主编.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林泽炎著.3P—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1.
[5].冯虹,陶秋叶编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郭继东著.学校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
天津出版社,2006.
[7].王继华著.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8].吴恒山著.学校领导者成功之道[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9].安文铸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0].程正方著.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李家成著.关怀生命: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高中 绩效 文化建设 探索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