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5692127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98.47KB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三次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的政治意识
中国是政治意识非常浓厚的国家,它不仅以顽强延续的社会制度,享有四千年的文明史,还以名家辈出的政治家彪炳于世。
这是中国人的幸事,因为有运筹帷幄的人才治国理政,使王朝绵延亘久,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也是中国人的不幸,当世界迈进近代化的潮流,中国却束缚于沉重的政治桎梏,步履维艰,长期领先世界发展的中国,落后于时代,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的创伤。
中国人政治意识之强,不仅表现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体制,激励各阶层的人士学而优则仕,走上从政的道路,源源不断地涌现政治精英,还在于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广大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政治教化。
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文化,形成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化,这是培育政治家的最佳土壤。
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的主要表现,是无所不在地维护等级序列。
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一饮一食,一衣一帽,莫不有具体生动的样式和内容,在中国的衣食住行、节日喜庆、休闲娱乐、日用器物,无一例外成为等级序列的栽体。
穿衣着装是衣食住行之首,封建制度的等级性首先在衣冠服饰方面有强烈的体现。
如果说人人不可须臾分离的衣服,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形态中都有等级之别的话,但在中国列为道德化的表徵,王朝礼制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服装史上也属罕见。
一身衣衫从质料、色彩、款式、花纹无不被历代礼制所规范,赋以等级序列和身份地位的涵义,由此形成衣冠之治的规章和传统。
冒犯的被认为越礼逾制,要受到法律制裁,因穿衣服不当而获罪的,史不绝书。
衣冠服饰在古人看来,不仅是防寒、实用、审美的消费品,更是等级身份、伦理政治物质化的形态。
从这里可以理解,明代男子常见的发型是将头发盘在头顶,蒙上巾帕,称之为“一统天下”;清代男子与此相反,在头上剃去四周的头发,留下中间,梳成一条辫子,垂于脑后,寓意“削平四周,留守中原”。
明清易代之际,为剃发还是留发,梳辫子不梳辫子,多次酿成血腥暴力,甚至引发屠城的严重事件,这是生活方式政治化到极致的表现。
生活方式如此政治化,在前现代中国无处不在,无处没有。
古人倡导“百姓日用即道”,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穿衣吃饭,家常日用,无一不是天道伦理的体现。
最典型的是故宫建筑群,这种左右对称、高低有序的组合,实际上是政治格局的延伸。
平民百姓家居的四合院也是如此,布局体现的是家长制中尊卑有别、贵贱分明的人际关系。
从形式到内容,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展示。
再看,中国最著名的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前三部是政治性小说,即使是儿女情长、充满脂粉气的<红楼梦》,被现代人阐释为世家大族由盛而衰的百科全书,也属微型的政治小说。
在明清风行的讲史、评书、戏曲,诸如《隋唐演义》、《封神榜》、《杨家将》等等脍炙人口,为民众津津乐道的,也多为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
中国人何以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凸现浓厚的政治意识?
归根结底,是中国具有生活方式、等级序列、伦理道德三位一体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中,衣食住行和民众娱乐不仅仅是生活、享受的消费品,也是非文本的思想教本。
中国人从权贵到平民都有浓厚的政治情结,这对凝聚广土众民的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正是生活方式政治化的机制,又导致民族心理承载封建意识的重负,百年来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从生活领域发端,冲击政治秩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顽强延续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人的幸事,它使中国绵延亘久,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传统的文明吉国。
B.曾经在世界发展中长期领先的中国,面对近代化的潮流,却因浓厚的政治意识而步履维艰,并落后于时代。
C.中国历史上政治名家辈出,这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体制对人才的激励和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分不开。
D.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文化促使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生活中的一饮一食一衣一帽,都可以体现不同的等级序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亮明观点,并从正反两方面对中国人政治意识浓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B.第2段通过对比政治意识在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上的表现,突出强调了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的重要。
C.文章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方面分析了政治意识在中国人生活方式上的影响。
D.本文结尾采用设问方式,指出中国人在生活方面政治意识浓厚缘于中国独特的文化模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穿衣着装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形态中都是有等级之别的,但因穿衣服不当而获罪的情况却只有在中国才存在。
B.因为明代男子将头发盘在头顶,清代就要求在头上剃去四周的头发,衣冠服饰在古人看来是伦理政治物质化的形态。
C.中国传统的房屋多是左右对称、高低有序的组合,这体现了生活方式的政治化,是尊卑有别等天道伦理的体现。
D.中国古典小说多为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如《红楼梦》,虽更多儿女情长和脂粉气,却依然属于微型的政治小说。
【答案】1.A2.B3.C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拥有顽强延续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人的幸事,它使中国绵延亘久,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说法错误,对第一段“这是中国人的幸事”中的“这”理解错误。
原文内容为“这是中国人的幸事,因为有运筹帷幄的人才治国理政,使王朝绵延亘久,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
故选A。
2.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项,“通过对比”说法错误,不是对比,是中国人政治意识强的两个方面;且“突出强调了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的重要”说法错误,本段也并没有突出强调后者。
故选B。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是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穿衣服不当而获罪的情况却只有在中国才存在”属于无中生有。
B项,“因为明代男子将头发盘在头顶,清代就要求在头上剃去四周的头发”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是列举明清两代男子发型政治论。
D项,“中国古典小说多为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如《红楼梦》”说法错误,《红楼梦》不是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
故选C。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灯光
阿成
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世界便属于你一个人了。
窗前的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是啊,这是三十年前的岁月了。
我开着卡车,独自一人行驶在荒野上。
尤是寒冷的冬夜里,那老银色的雪光会一直延伸到迷蒙的远方,四野似乎是一个偌大的银铸世界,只有我开的这辆小若蚁虫的卡车在行驶。
三十年前,那些沉驻在荒野上的乡村,仅由十几幢简陋的茅草房拼成,村口处照例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上面吊着一盏亮刺刺的灯。
.早年时村子里是没有电的,乡下人只能点油灯或蜡烛照明。
为了节省一碟油、一截蜡,会早平地熄掉它。
是啊,只有村口处那高高竖立的灯,是黑夜里唯一的光亮。
开着老式的卡车行驶在荒野上,当看到那远处的灯光,在孤寂与清冷中,便有了一点橘色的希望。
这烁闪着的亮团引导着你朝它开去——是啊,这黑沉沉、泛着涩色雪亮的大野之上,只有这么一盏灯在远方活活地闪烁着——它出现的那一刻,便成了夜行人不弃的伴侣了。
这孤寂的灯光会让你想起许多陈年往事,它一帧一帧地照亮了你早年的某些画面。
这些画面里有你的父母、兄弟,也有你的同学,这些影动着的人们经过岁月的沉淀、灯光的抚绕,竞变得那样的温馨和纯净,让你那原夯凉凉的心,在墨色的夜中感到了一束春阳般的暖。
是啊,在这样的回放中,的确很少出现让你齿冷的往事,它们似乎害怕这孤寂的夜、远处的灯,即便是偶一地浮现出来,也会被过滤得那样亲切起来。
远处的灯光终于近了。
常做冬夜的行客,知道前方的那一盏孤灯,或者是用冰做成的灯罩,里面点着一支微微摇曳的蜡烛,远远的,如一钵文火闪耀着——那儿呀,或许是一爿小旅店吧。
我曾多次住过这样的店。
店的夜呵,从不寂寞,车老板们进进出出,须不断地去院子里喂马,解手,或者几个人盘坐在火炕上,边巴着呛人的旱烟,边唠嗑儿。
前面那盏灯下,或许是一个公路检查站。
检查站里有一颁长长的火炕,在墙角处有几个齐胸高的大瓦缸,里面分别腌着酸菜、咸菜,存着杂粮。
行路人只要交上一两块钱,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高粱米饭了。
卡车终于从那一域灯光下开了出来,渐次地将那灯光远远地、远远地甩在后面,直到化作天上的一颗星。
你继续在老银色的荒野上行驶了,听着发动机发出的嗡嗡声。
是呵,便是风雪中的英雄也是孤单的哟。
在迷蒙舞落的雪中,你会看到远近地有移动的灯光,那同样是一台夜行的老式卡车,正从你对面驶来。
似乎是司机们都担心破坏这夜的沉静,双方只是用闪烁灯光的方式彼此打一个招呼。
迎面的卡车从你身旁驶过去了,前途又变得浑沌起来,似乎这雪夜里,只有你这一台卡车在孤单地行驶着。
进入山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兴安岭的盘山道,一山一山地缠绕着,卡车驶上这盘山遭时,常会看到在山顶上一辆卡车的灯光,它就在你高高的上方,似乎正朝着天上的方向行驶。
当你驾驶的卡车驶上山顶,前面那辆卡车的灯光却倏然地滑落到山腰那儿了。
就是这样,两辆卡车上上下下地盘旋着,有意或无意地追逐起来……
出了山,卡车便进入无涯的平原了。
正当你这个夜行者感到疲倦时,前面又有一束灯光闪烁起来,于是,你再次地振作了起来。
流水似的岁月湍急而过,当你开着私家车又行驶在冬日的大野上时,眼前的景象与三十年前已截然不同。
夜下的高速公路被路灯照得如昼如织,铺成了一条辽远灿亮的灯带。
远处的特庄不再是一盏孤灯下的老式乡村了,它已被灯光璀璨、堆砌如冠的城镇所取代。
行驶当中,不断地有车子从你的迎面驶过来,完全没有打招呼的必要了。
昔年的盘山路消失了,变成了一条被风呼啸着的隧道。
夜,不再宁静了,灯光也不再是回忆之桥,你只是开着车木然地看着前方,行驶着……
哦,下雪了。
你披上衣服起来,站在窗前。
已是凌晨3点,透过布满霜花的窗,久久地凝望着空空荡荡、灯火簇拥着的高速公路。
是啊,在这飘雪的夜里,你在等待什么呢?
是在等待从远处驶来的卡车的灯光吗?
(选自《2014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灯光”既指作者当年驾驶卡车时所见到的各种灯光,也具有象征意义,它代表了宁静、温馨、力量、辉煌、信念等,这是属于过去的。
B.孤灯下的老式乡村被灯光璀璨、堆砌如冠的城镇取代,盘山路被隧道取代,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对过去记忆的失落感和对现代文明的失望感。
C.结尾写站在窗前,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圆台,感情上通过对等待对象的追问,回扣上文对灯光的追忆,表达了对当年卡车灯光的一往情深。
D.文中使用的“是啊,……”的句式,其中包含着肯定、感慨的意思,前后反复这样写,则为全文涂抹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结合全文,说明标题“遥远的灯光”中“遥远”的含意。
6.散文以“灯光”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4.C5.①指空间遥远,那灯光在遥远的前方,给人挑战孤寂的能量。
②指时间遥远,那灯光距现在有三十年,只留存记忆深处,让人深情回忆。
6.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和描写,使内容更简洁。
②集中描写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受,使追怀的感情更强烈(使主旨更突出)。
③串联贯通文章内容,使内容更集中、紧凑。
④紧扣标题,文、题相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⑤突出“灯光”这一意象,使文章色彩更鲜明,增强形象感。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A项,“文中的‘灯光’……它代表了宁静、温馨、力量、辉煌、信念等”说法错误,文中“灯光”没有“辉煌、信念”的象征意义。
B项,“对现代文明的失望感”理解偏颇。
D项,“为全文涂抹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分析错误。
故选C。
6.试题分析:
题干是“散文以‘灯光’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会把握散文谋篇布局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然后从文章选材内容、情感主旨表达、线索结构等方面考虑谋篇布局的好处。
本文,作者写自己三十年前,开卡车赶夜路时,远处的各种灯光给自己的感受,以及现在的路虽然灯光如织,却失去了以前行夜路看到灯光的感觉,表达了对当年灯光的怀念,一往情深。
文章以大量的笔墨几种描写三十年前,开卡车夜行这个特定的环境下,看到远处的灯光给自己那种特定的宁静、温馨和力量的感受,突出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也充分让作者对归去的追忆怀念的感情更强烈地表达出来。
文章以“灯光”为中心,串联贯通文章内容,使内容更集中、紧凑。
文章的题目是“遥远的灯光”,文章以“灯光”为谋篇布局的中心,使文章的内容紧扣文章的标题,是文章和标题浑然一体。
另外文章以“灯光”为中心,突出“灯光”这一意象,使内容更简洁,增强形象感。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仿佛一夜之间,很多城市意识到了“人”的价值。
眼下,这场自去年开始的“户籍风暴”正愈演愈烈,堪称中国史上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继北京之后,上海也遭不及待地加入了“抢人大战”。
3月26日,《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正或出、台,宣布实施“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
等政策。
2016年以来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归人才净流入量均居全国首位。
郑州,落户零门槛,学位有补贴;武汉,“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成都,大学生“先落户后就业”;西安,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
专家称,所谓抢人才大战实质就是抢人大战,这也反映出中国严重的人口危机。
目前,中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问题也相当严重。
(摘编自《光明日报》、新华网等传媒2018年4月报道)
材料二:
注:
①入口出生率:
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入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
生育率:
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
亦称育龄妇女生育率。
②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lt18,倒数前五名分别是北京0.71、上海0.73、辽宁0.74、黑龙江O。
75、吉林0;76。
材料三: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出生率逐渐下降,低生育率带来社会老龄化危机的同时,消费和生产也将同步缩减。
因为老年人的消费意愿低,消费萎缩可能快于收入萎缩,引发通货紧缩。
同时,家庭累积的名义财富将泡沫化,可能表现为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基础设施更新步伐也将放缓甚至停滞,已有的基础设施将面临老化,规模效应下降。
随着老龄化加深,一方面,老年人增多,推高养老金支出;另一方面,工作者减少,降低养老金征缴收入。
此外,低生育率还会削弱未来创新和创业的活力。
长期低生育率不仅减少年轻人的比例,也减少他们的创新动力,让整个经济患上“老年病”。
如果低生育率长期持续,最终将会削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如果人口颓势无法挽回,在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
近几年来,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低迷就是一个警示。
2017牟2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十三五”全国计潮生育事业发展规则》,其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中国生育率要从2015年的1.6回升到1.8的水平,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
(摘编自《中国正陷入人口危机》,腾讯网2018年2月)
材料四:
2015年7月底,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中国人口到本世纪末将回落到10,04亿。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
“目前中国人口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总量依然超过适度人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4年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16.5%,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状态,大大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65岁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伴随人口危机论争议的,还有我国“人口红利”是否消失了的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7%。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可避免下滑。
坊间甚互有观点认为,人口增长率过快下滑、人口结构过快少子化和老年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扬宜勇并不赞成上述观点,在他看来,那是在低层次竞争上看人口红利,但是中国经济要上新台阶,从中低档次的产业往中高档次的产业功能迈进,就得放弃人口红利,创造人才红利,即不在乎人口的数量多少,而在乎人能不能干。
中国要创造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向中央强调的人才强国战略方向迈进。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7期)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抢人大战”中,多个城市争抢的大多是高端、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这些城市“抢人”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当前面临的人口质量、人口结构问题。
B.根据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大概可以推测同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例如东北三省2016年人口出生率排名全国倒数,相应的当地近几年经济持续低迷。
C.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占比越来越高,专家认为,中国当前的人口问题是总量超过适度人口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人口结构的问题。
D.基于对低生育率带来的人口问题的管控等原因,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对全国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提出了要求。
9.在“人口红利”的论争中,蔡防、杨宜勇两位专家有什么共识?
各地“人才争夺战”是否是对“人口红利”的认同?
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7.A8.B
9.第一问:
两位专家都认可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第二问:
观点一:
是。
①人才,不管是“海归”,还是大学生、研究生,大都是适龄劳动人口,他们进入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②这些人才进入城市,有利于改变城市人口结构,延缓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观点二:
不是。
①引入的人才不是普通劳动人口,城市更看重他们的才能,不是“量”的多少,而是“质”(才识能力)的高低。
②“人才争夺战”着眼点在“人才红利”,而不是“人口红利”。
【解析】
7.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材料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梳理和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A项,“人口结构问题”“导致”“人口危机”错误,人口结构问题是人口危机的表现之一,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低生育率导致人口危机”。
故选A。
8.试题分析:
题干是“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文本内容要点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B项,“人口出生率”和“经济发展快慢”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人口出生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滞后性,不能推测同时期发展速度的快慢,另外,文中还提到技术进步等因素。
故选B。
9.试题分析:
题干是“在‘人口红利”’的论争中,蔡防、杨宜勇两位专家有什么共识?
各地‘人才争夺战’是否是对‘人口红利’的认同?
请结合材料分析”,是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
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
在“人口红利”的论争中,蔡防、杨宜勇两位专家有什么共识?
通读文本,可知本问的答题区域在材料四,仔细阅读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7%。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可避免下滑”“扬宜勇并不赞成上述观点,在他看来,那是在低层次竞争上看人口红利,但是中国经济要上新台阶,从中低档次的产业往中高档次的产业功能迈进,就得放弃人口红利,创造人才红利,即不在乎人口的数量多少,而在乎人能不能干”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发现两位专家都认可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第二问:
各地“人才争夺战”是否是对“人口红利”的认同?
请结合材料分析。
是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
解答本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阅读材料与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
如果同意各地“人才争夺战”是对“人口红利”的认同,可侧重围绕蔡昉的“人口红利”作答,从引进人才就是引进劳动力,利于改变城市人口结构,延缓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创造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方面陈述理由。
如果不同意各地“人才争夺战”是对“人口红利”的认同,可侧重围绕杨宜勇的“人才红利”,就是认为各地“人才争夺战”不是对“人口红利”的认同,可从引入的人才不是普通劳动人口,引进人才是看重被引进人的才识能力,不是人口数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不管答“是”,还是“不是”,都要观点明确,然后从材料中找出持有该观点的理由。
理由要依据材料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
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延试日,召升殿讲《师》、《比》二卦,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知秦州盐城监。
明年,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
迁尚书博士,出知仪州,就转国子博士。
真宗即位,玫司勋郎中,俄知审刑院,以呙儒者不迭刑章,命刘元吉同领其事.。
是冬,呙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谏议大夫。
咸平二年,受诏与社镐、舒雅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粱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
景德二年,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呙经版几何,昺曰:
“国初不及四千,今干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上喜。
上又访以学馆故事,有未振举者,昺不能有所建明。
昺居返职,常多召对,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叹其沦丧殆尽,唯昺独存。
翌日,赐白金千两。
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营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四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是日,特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洛阳市 第三次 统一 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