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15 读懂诗歌一了解诗歌相关知识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5690412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94.03KB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15 读懂诗歌一了解诗歌相关知识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15 读懂诗歌一了解诗歌相关知识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15 读懂诗歌一了解诗歌相关知识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15读懂诗歌一了解诗歌相关知识解析版
专题15读懂诗歌
(一)——了解诗歌相关知识
一、真题速递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
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答案】
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二)【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
银河。
②太清:
指天空。
③散关:
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
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诗歌意境题。
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写景精细”,可见应从写景的角度入手。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
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有“风”“林”“叶”“露”“草”“虫”;然后分析每个景物的特点,风是微风,叶子“下”,露水沾湿秋草,虫是“鸣”;接着把这些景物合为一处,分析其营造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树叶飘落,露水沾湿秋草,这个画面是凄清或萧条的,虫“鸣”以声衬寂,写出秋夜的寂静。
场,报效国家。
二、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1.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3.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4.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三、知识梳理——了解诗歌相关知识
(一)
古诗类别
Ⅰ.从诗歌的形式划分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Ⅱ.从诗歌的内容划分
1.山水田园诗,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3.咏史怀古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怀古伤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4.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5.送别怀人诗,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6.羁旅思乡诗,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7.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二)古诗基本特点与结构特点
1.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2.结构特点
词
(三)诗歌语言——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因此按现代汉语的方式来理解往往不准确,所以很有必要将古诗歌中的“诗家语”做一系统的解读。
古诗词作品对句子作变形处理的方式有3种:
1.特殊句法
技巧
阐 释
省略成分
古代诗词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示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李弥逊《春日即事》)
分析:
诗句上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下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
所以我们在理解时应把诗的下半句中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倒装结构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示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分析:
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与语意省略相比,倒装(或词语错位)结构更易使人对诗句产生错误理解。
在古诗歌阅读中,要重视倒装(或词语错位)现象,积累常见类型,以助于读懂诗句,避免机械理解,产生误读。
古诗歌常见倒装(或词语错位)类型:
类 型
举 例
谓语前置
①入院将雏鸟,寻萝抱子猿。
(将雏鸟入院,抱子猿寻萝)
②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秋苑(中的)鹿林下听经,夕阳(下的)僧江边扫叶]
宾语前置
①风光新柳报,宴赏落花催。
(新柳报风光,落花催宴赏)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主宾互换
①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黄花报霜信)
②薰琴调大舜,宝瑟和神农。
(大舜调薰琴,神农和宝瑟)
定语前置(以主语面貌出现的定语)
①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
(收岷岭紫芋,种陆池白莲)
②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定语后置(以宾语面貌出现的定语)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
②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罗衣带缓,蕙炷香残)
定语与中心语互换
①江山故国近,风物饶阳美。
(故国江山近,饶阳风物美)
②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步崎岖翠麓,泛窈窕溪)
状语前置
①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殷勤惹飞絮)
②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竹声新月依旧似当年)
状语后置
①登高临远虽多感,叹老嗟卑却未曾。
(却未曾叹老嗟卑)
②乱叶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多少:
多么)!
[乱叶(于)窗(外)翻,碎声敲砌,多少愁人!
]
名词作状语前置(以主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休(向)北阙上书]
名词作状语后置(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①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
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清角(于)寒(中)吹(响)]
2.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分 类
教材典例
阐 释
名词活用
作动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
作形容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
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形容词活
用作名词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
“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
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绿”。
春风又使江南岸的树木变绿了,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呢?
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重”,意为“以……为重”。
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用作
状语
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
曹操的水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三)互文见义
1.概念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2.理解方法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3.典例剖析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月”、“水”“沙”互文,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中的“主人”“客”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又一起到了船上”。
四、考点精讲
1.补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答案】省略谓语。
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解析】诗句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2.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答:
【答案】
(1)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使诗句更富有韵味。
【解析】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
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后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2)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答:
【答案】宾语前置,使诗句更富有韵律美。
【解析】诗句应理解为“青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前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律美。
3.指出下面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答:
【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解析】全句意为:
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4.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
【答案】“岐王”“崔九”、“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解析】本句中“岐王”“崔九”、“见”“闻”互文,诗句意为:
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五、考点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析】重点把握“柔桑”“嫩芽”“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
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
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解析】本题设置是在提供前三句鉴赏的基础上,要求考生对第四句进行鉴赏,从答题思路的贯性上可以仿而得之,又要针对第四句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进行仔细把玩才能真正答好。
答案要点共分五点,关键词为想象、通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月圆
(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3)未缺:
指月圆。
(4)列宿:
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
【答案】
(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15 读懂诗歌一了解诗歌相关知识解析版 高考 语文 复习 考点 专题 15 读懂 诗歌 了解 相关 知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