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模板批注版教材.docx
- 文档编号:25678082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2.96KB
论文模板批注版教材.docx
《论文模板批注版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模板批注版教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模板批注版教材
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论李白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作者姓名杨欢
指导教师王莉
二级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5B126XXX
论李白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摘要
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想象雄奇、浪漫飘逸、形象宏伟、气势磅礴、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清新自然、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见长,他的山水诗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独具艺术特色;李白的山水诗在创作手法上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山水的精神、山水的魂魄,蕴含丰富的内涵;李白的山水诗,最能为山水诗的传神写照;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具有很高的人文、旅游审美和生态价值。
李白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
李白;山水诗;艺术风格
TheoryOfLiBaiLandscapeArtStyle
Abstract
LiBaiisoneofthestarsshininginthetangdynastythemostdazzlingstarone.LiBaiisafamouslandscapepoetryisnot,however,LiBai'spoemstoimaginethegrand,elegant,romanticimagegrandandmagnificent,isafusionof,longlastingappeal,clearandnatural,opentheartisticfeaturesofartisticconceptiontogrowperceptibly,hislandscapepoemsbrokethroughthetraditionalChineselandscapepoetrycanborrowlandscape'smisconduct,uniqueartisticfeatures.LiBai'spoemsincreationonthetechniqueofwritingisnotthelandscapedetails,butthemomentum,andthespiritofmountainsandrivers,mountainsandriversofthesoul,containsrichconnotation.LiBai'spoems,thepoemsforourreflection.LiBai'spoems,withoutstandinguniqueartisticstyleandstrongspiritoftheday,totheaestheticandsocialunity,hastheveryhighbirthhumanities,tourismaesthetic,ecologicalvalue.LiBaistandontheromanticartofvertex,tolatergenerationshavehadaprofoundimpact,laidhislandscapepoemsinChinesehistoryofliterature"qifeng,yea,artisticconceptiononlymonarch"specialstatus.
Keywords:
LiBai;Landscapepoetry;artstyle
引言
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
它不仅限于描画山水,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其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中国古代有许多描绘祖国山水的诗作,深挚地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喜爱、沉醉以及赞赏之情。
另外,还往往同忧国伤时、怀古咏史、羁旅行役、送行游宴、田园隐逸、求仙访道等题材内容结合,抒发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
唐代山水诗在继承与发展的同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正如叶燮在《原诗》中所说:
“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止也。
”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有“谪仙”、“诗仙”之称,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李白一生创作了千余首诗歌,其中,“山水诗的数量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
”他的山水诗有继承庄子散文意境宏阔、浩渺奔放的浪漫主义传统的放浪诗作,如《将进酒》;有借鉴陶元亮融情入景的田园诗作,如《早发白帝城》;有袭二谢余风,而意境结构日渐佳境的山林诗作,如《山中问答》。
另外还有与王孟等初唐山水诗人风格相似的意画诗作,如《清溪行》;还有游仙缥缈入天地山海的意念诗作,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等。
这些山水诗描写了祖国的壮丽山川景物,充满着雄奇壮美的色彩和磅礴的气势,想象丰富,具有强烈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展现了诗人炽热的内心情感,达到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具有“惊风雨”“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雍也》)作为一个诗人,李白充分调动了一切诗歌创作手法,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从而使其山水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价值。
1 李白山水诗的独特艺术风格
“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
(乔象钟《论李白的山水诗》)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格屹立于浪漫主义的文学巅峰,他的山水诗不仅超越了中国传统山水诗自娱自乐的窠臼,而且一首山水诗往往兼具想象雄奇、浪漫飘逸、形象宏伟、气势磅礴、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清新自然、意境开阔多种艺术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学影响。
1.1想象雄奇,浪漫飘逸
李白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风格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继承并发展了庄子、屈原所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
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为了承载其驰骋不羁的思想,他就用种种奇丽惊人的想象,创造一个虚拟的想象世界,形成浪漫主义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如最能体现诗人超凡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该诗写的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它不是对现实的描写。
思想渗透形象,形象展示思想,两者融合无间,表现了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这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主要成就所在。
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情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
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在此诗中,诗人全然不写惜别之情,而是借“别”抒怀,另有寄托,借此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他大胆的展开想象,夸张地予以挥洒,任凭主观意愿在幻觉里自由的驰骋。
吴小如在《诗词杂丛》中对李白这首山水诗的评价很恰当:
“似乎飘忽无定,实则次序井然,有本有末,耳闻目睹,历历如画。
吟诵时如大气包裹,几无喘息余地,玩味时又结构紧严,一一严丝合缝。
非太白之天才无以纷呈此奇幻之景,非李白之胆识无以控驭此神来之笔。
此真李诗中上上乘之作也。
”
李白山水诗的浪漫主义特色还体现在他诗中弥漫着飘逸、超脱仙气的山水意境。
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在道教盛行的巴蜀之地,巴蜀雄奇秀丽的自然山水孕育了他的浪漫气质与豪放胸怀,他的浪漫气质和神仙道教一拍即合,用他的神笔构建起了一个神仙世界。
如《寻雍尊师隐居》写道: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陡峭的山峰之中,是隐居的好地方,在这里可以忘记尘世间的一切,生活得逍遥自在。
李白在途中与白云为伴,置身云雾中,似乎飘浮于山林中,脱离了尘世,“云”、“烟”烘托出一种仙境般的气氛。
在这仙境中,李白逍遥飘逸,飘飘乎而来,又飘飘乎而去,表现出李白逍遥飘逸的气质。
入仕的坎坷与挫折,使李白感受到了生命的大起大落。
李白洗涤了心灵的污垢,投身于山林之中,这时,自然山水的灵秀便流淌于他多彩的笔下。
如《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形象地表现山水里“别有天地”,可以超脱“人间”的羁绊,意蕴悠远。
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到一片乐土,一处精神的栖息地,将自然山水之灵与诗人山水之魂融合为一,构建成为其心中的美好仙境。
1.2形象宏伟,气势磅礴
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他的山水诗往往以其雄浑博大的气魄,壮丽磅礴的气势,非凡奇丽的想象,兼具了雄浑与清奇之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蔡百纳诗评》云:
“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
”他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竟然是那么随心所欲。
可以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可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也可以是“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还可以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黄河之水能冲决昆仑,触动山岳,咆哮万里,滔天响雷,可见其形象之壮观,声势之浩大。
还有那“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的蜀山,“登高壮观天地间”(《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庐山、“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天姥山等无不宏伟壮观。
诗人捕捉大自然的奇观异景,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浓缩在大自然雄伟奇丽的风光之中,艺术地创造出动人心魄的壮美境界。
李阳冰曾说:
“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草堂集序》)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的确切评价。
李白山水诗以飞动的气势,峥嵘的气象,阔大的空间开拓了山水写景诗的新天地。
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
全诗共分四段:
噫吁兮,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
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禾川,再加上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
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
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
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人在段中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
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
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故而唐人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还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壮的美。
1.3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间词话》)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
诗作试图通过悠游山林或隐居山中,来忘却尘世的忧愁和痛苦,获得如陶潜所言的羁鸟归林,网鱼如海之乐。
当诗人的心灵沉浸在山川景物之中,心与景通,人的恬淡与景的清幽便达到了微妙的契合。
戴容州云: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司空图《与极浦书》)真可谓道出了李白诗意与境谐的真谛。
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艺术风格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
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
当时作者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
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着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
明代杨曾赞曰:
“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又如《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
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
《岁寒堂诗话》云:
“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
兼而有之者,李杜也。
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
李白的山水诗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近人王国维先生说: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人间词话》)来评说李白的山水诗可谓恰如其分。
1.4清新自然,意境开阔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是李白始终不渝坚守的艺术创作手法,也是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审美要求。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落和打击。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浪迹天涯,以诗酒自适”,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清新自然,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
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
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
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
再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理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
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阔。
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崭新特点。
就此而言:
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
“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环溪诗话》)。
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
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白的山水诗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清新自然、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2李白山水诗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白在继承前人山水诗艺术成就的同时进行了精辟的独创,形成了自身山水诗的艺术风格,丰富了山水诗的内涵,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如下。
2.1时代原因
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李白在诗歌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所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李白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帝国鼎盛时期,经过“贞观之治”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封建经济的繁荣达到顶点,大唐帝国也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
作为诗人的李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情绪昂扬,想要大有作为,而且表现得比别人更强烈。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对他的人生理想作了详细地描绘:
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
吾未可去也。
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飡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
此则未可也。
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清晰地记录了李白为走上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天生我才必有用”(《将进酒》),诗人对生活充满了理想,充满了信心,正因为他对生活、对祖国充满热爱,才会写出这样热情奔放的诗篇。
可以说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是李白唱出如此动听的山水赞歌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的诗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特别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上层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玄宗奢侈享乐、求神慕仙、穷兵黩武,朝廷良莠不分、贤愚颠倒,权贵馋臣斗鸡媚上、以杀人邀功的政治危机日益暴露。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诩: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
但是,理想与现实相悖。
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追求自由的狂放作风使他一生在政治生涯上屡屡受挫碰壁。
玄宗皇帝虽待他礼遇非常,曾“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李阳冰《草堂集序》),可李白不久便清楚地看到,朝廷赏识他的只是词章才华,命他“供奉翰林”不过用以点缀升平,标榜风雅,他感到理想落空,长安不可久留,于是毅然上书请还,才使得他把赤子般的天真情谊奉献给同道和纯朴善良的下层人民,倾诉于无私无猜的大自然。
诗人杜甫赞扬李白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子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2.2个人原因
2.2.1思想原因
李白在其坎坷矛盾的一生中,受到多方面思想的影响,思想非常复杂。
既有儒家“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的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道家清静无为、消极出世的一面,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权贵,鄙夷世俗平庸;同时他又涉猎过佛教思想,有不屈己、不干人的一面。
另外他还深深地钦慕策士的作风和游侠精神。
因此,多重取向就成为理解其山水诗审美价值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李白的才学博大精深,他自幼用功苦学,博览群书,正是“读万卷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
他将儒释道三家学说集于一身,使他的山水诗呈现出三种境界:
入世一出世一永生。
李白相信尽管前面的路障碍重重,但终将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入世思想。
另外,道家的思想对李白也有较大影响,李白对道学有过深入的研究,又好访道炼丹,诗心与道心相通,因而以“诗仙”著称于世。
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倪其心撰文指出:
“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殊荣如同万物。
‘心歇皆自然’。
”道家主张清净无为、追求长生不老,追求现实享受,御风而行,翱翔宇宙之间。
李白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之一,这也决定了李白山水诗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 模板 批注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