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构建.docx
- 文档编号:25676401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53.66KB
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构建.docx
《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构建.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构建
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构建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与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
就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就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分层教学的本质:
以个性发展为本。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
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就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与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
学生的个别差异就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与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与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
而分层教学正就是实现她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3)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
一就是现有水平,二就是潜在水平,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与“教学最佳区”,教学就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三、分层教学就是数学、英语教学的必然
1、学校扩大招生的必然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各重点中学在不断地扩班,其结果导致生源的质量逐年下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与个性差异越来越大,这给数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还就是按照以往整齐划一的要求来实施教学,结果只能就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势必导致内部分化更加严重。
2、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需要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与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就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与英语的兴趣与爱好,对数学、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就是客观存在的。
尤其就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高中数学、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英语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与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
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3、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就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而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与教学,而就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式、方法与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起点、教学进度、以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毕业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同。
同时,不同类学生在高中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个人特长的发展方向、个人潜能发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4、我校学生的数学与英语成现状的必然需要
以本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为例,鹤城区班数学成绩分段情况如下表:
分数段
90以上
80-89
70-79
60-69
50-59
40-49
30-39
30以下
人 数
5
2
58
41
面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更好的贯彻课堂教学的四大原则,即方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与因材施教原则,尤其就是因材施教原则,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
就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就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
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与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1、学生分层操作模式:
(1)将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班打散,按每个学生的数学或英语成绩、潜力与学习态度重组教学班级,每三个行政班组成三个新教学班,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行政班可分成九个新教学班。
每个行政班级分成A层、B层、C层,每层约20人左右,成绩较差的组成1个“A层”教学班,成绩较好的组成1个“C层”教学班,其余的同学组成1个“B层”教学班,三个层次的学生采取走班制分别在三个教室,有三个英语老师同时上课,除数学与英语外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在原行政班进行。
(2)分层时采取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建议、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的办法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平与能力的层次。
(3)学生分层依据。
A层:
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B层:
知识基础与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
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2、学校分层教学班级师资配备原则
分层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与管理。
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每个任课教师都要任教至少两个层面的学生。
(2)师资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
根据以上原则师资配备由教务处协同年级组、教研组与备课组安排。
3、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基本实施程序
(1)分层教学领导小组要搞好分层教学的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与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她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自我选择。
(2)学生根据学校清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并考虑到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进行选层,填写选层单。
(3)年级对各班学生选层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调整、编排出分层教学班学生名单。
(4)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所能开设的不同层级数、所能接纳的学生人数以及对教室、场地设施的要求,讨论并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与方式并报分层教学领导小组。
(5)学校分层教学领导小组对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并考虑教室、时间、科目分布等因素,统筹安排,编排课表(课表至少应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要求)。
4、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管理
(1)组织建设:
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与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就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新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做好。
(2)动态管理:
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期期中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层,不存在“一劳永逸”的“A层生”与“C层生”,将对部分学生调整层次。
(3)座次安排:
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与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
新教学班学生在走班期间,不得翻动其她同学的物品,如有损害,将严肃处理。
(4)作业辅导、自习安排:
学生晚自习在行政班自修。
由于每个任课教师承担2个班的教学工作,所以每位老师的学生来源就是年级3个班,这给课后辅导与作业收发带来了较大困难,安排了每周1-2个晚自学,要求全体数学任课教师下班辅导答疑,备课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辅导。
(5)学情反馈:
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分层教学模式对老师与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保障与评价体制,保证分层教学的质量,使分层走班能真正地“走”出实效。
六、分层教学的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分层模式
层次
数 学
英 语
教学策略
A层
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与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
①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②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③扎实基础;④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难度适当降低;速度适度放慢,补缺漏,补方法;少变化,多反复,多示范,重基础,教方法,常反馈,多鼓励。
加强重点辅导。
B层
遵循教学大纲与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与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
①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②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③落实教材与大纲的大部分要求;④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
C层
遵循教学大纲与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与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与能力要求实施教学,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
①落实教材与大纲的全部要求;②培养英语竞赛人才;③英语输入与输出能力的培养;④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经验;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
分层次地给学生落实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学习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为宗旨;第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给她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她们最近的发展区,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
第三、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层面上,对A类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思维要求与训练。
2、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模式
根据新教材难易度的差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基础知识,如每课的新单词、短语、日常交际用语,这部分内容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就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如每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
内容
层次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A层
掌握
一般理解
不作要求
B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与提高
一般理解
C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与提高
突破难点
分层施教时,可遵循A层“下要保底”、C层“上不封顶”的原则。
A层学生降低起点,保证完成大纲最基本的要求。
C层学生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外,还要增学其它辅助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对A层次的学生重“灌”,对C层次的学生重“引”,而对B层次的学生则根据情况采取比较折中的办法。
对于A层次的学生,强行要让她去“悟”,很多时候就是悟不出来的,一次次悟不出来,便就是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失败。
所以,对于她们,还就是以“多灌少引”为好。
对于C层次的学生,许多问题引导她们自己去“悟”,这远比直接告诉她们答案好得多。
她们一旦提高了这样的悟性,会受益终身。
3、作业分层模式:
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
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应有所不同。
A层学生:
基础题加补差题;B层学生:
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C基础题加能力提高题。
当然,B、C两层学生完成自己的练习题后可以向高一级练习挑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与热情。
4、分层评估模式
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定期随时进行测试。
试题均根据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
基本题60分,提高题20分,综合能力题20分。
降低基础题难度,让A层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
提高题让B层学生经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体验,C层学生则从综合能力题中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
另外在设计试卷时,可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
“两部”就是指试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两部分;“三层”就是指教师在处理试题时要具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与基础试题,就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
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分层教学操作中要坚持“四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就是学生,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她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感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2、流动性原则:
层次选择不就是固定不变的,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就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择优性原则:
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留得住”,“学得进”,各取所需,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有效开展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4、整体性原则:
全年级学生就是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把握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学生整体就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
同时教师也就是一个整体,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
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瞧,有以下一些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与水平。
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就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就是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就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
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就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就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
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
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
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3、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
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
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她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就是一个问题。
4、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与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就是“没了面子”。
可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
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5、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与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
由于A、B、C三个层次就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就是尖子’、‘我就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她们的成长进步。
6.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她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
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与教学水平就是一个大问题。
九、相应的措施
1.继续完善“走班制管理体系”
对于流动班级的管理,采取临时班长与该课程的课代表制。
对于师资队伍,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都能高质量地承担一门基础型课、一门拓展型课,并指导以自己所教学科为主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逐渐建设、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套餐”。
强化综合管理,构建班主任(辅导班)、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树立“人人都就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新观念。
强化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
2.建立健全分层教学班的教学体系
首先,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
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协商选定课代表1名,这样保证在每个教学班里都能够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
这些课代表就是班主任与各教学班之间的联络员,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
其次,为教学班设立辅导员。
辅导员一般由业务能力强、敬业爱生的学科教师担任。
辅导员负责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与课后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学生在各层教学班中的流动进行指导,并与行政班的班主任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
第三,建立学生周记制,以此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
学生通过周记向教师反映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第四,加强学校的校务管理。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记来了解学生当时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
调整教学分层的比例,改进教学法扩大B班学生。
根据常态分布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一般水平,只有少数学生就是优秀的或较差的,因此,不能平均设置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数,而应多设B层班级,因此,目前A、B、C三个层次的平均分配就是不符合规律的。
在未来的分层教学中可增加B班的数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二,对A班实行小班化教学。
现阶段A班一般有50名左右的学生,一些学生基础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与态度上有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有时甚至要花大量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A班的小班化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关爱后进上。
其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
分层应以发展眼光来瞧学生。
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每学期末对学生层次作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作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竞争力。
3.合理配备各层任课教师,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班级评价体系
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与管理。
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高低,但各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应有多大差距,特别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A层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敬业精神强与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
虽然各层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应有多大差别,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明显不同。
C层班:
总体上遵循教学大纲与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与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与能力要求实施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
B层班:
遵循教学大纲与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与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
A层班:
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与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要低起点,多反复,补欠缺,教方法,重基础,常反馈。
为调动每个教师与每个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可实行各教学班成绩单独考核而同科同层次班之间互相比较与“走班”学生回行政班综合考核而不同行政班间相互比较的双重考核办法。
4.丰富课外辅导形式,加强合作学习
在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后,A层次的班级中仍会有小部分学习能力较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与要求,C层次的班级中,也仍会有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困难,为此,要建立“合作小组”,好学生与差等生同在一组,起到优势互补的效应。
同时开设学科特长班与基础班,并定好辅导时间、地点与人员,确保辅导成效,以此作为“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必要补充。
5.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学生与家长们均能认识到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要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机,形成“德育靠自我塑造、智力靠自我开发、身心靠自我磨砺”的进取理念,培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分层走班制就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虽没有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广泛推行,但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广东等地区率先进行了部分课程走班制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实验结果表明,分层走班制就是一种很有发展远景的教学模式。
转自
“分层走班制教学”学习资料
默认分类 2010-09-2518:
15:
21 阅读29 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层 走班制 教学 模式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