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及推断题专练07 收集证据解释类实验探究题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25673577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376.24KB
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及推断题专练07 收集证据解释类实验探究题教师版.docx
《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及推断题专练07 收集证据解释类实验探究题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及推断题专练07 收集证据解释类实验探究题教师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及推断题专练07收集证据解释类实验探究题教师版
拉分练07收集证据解释类实验探究题
1.碱式碳酸镁是白色粉末,不溶于水,可用于镁盐制备、制药工业等,其组成一般以xMgCO3•yMg(OH)2•zH2O表示。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参观了碱式碳酸镁的生产流程,并设计实验确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
Ⅰ碱式碳酸镁的制备(图1)
(1)操作③的名称是________。
(2)上述流程中NH3被循环使用,流程中生成NH3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CaO+H2O═Ca(OH)2;②________。
(3)判断碱式碳酸镁是否洗涤干净,可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 (填字母),观察现象判断.
A. 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液
B. 硝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液
C. 碳酸钠溶液
D. 稀盐酸
(4)实验室可用复盐MgCO3•(NH4)2CO3•H2O作原料制备碱式碳酸镁.取一定量原料放入三颈烧瓶中,并将三颈烧瓶放在恒温水浴锅中加热(如图2所示),加入一定量蒸馏水,开启搅拌器同时加入预定的氨水,待温度达40℃时滴加卤水并继续滴入氨水,一段时间后通过系列实验操作得到碱式碳酸镁产品.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水浴加热的优点是________。
(5)Ⅱ测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
【查阅资料】
①MgCO3
MgO+CO2↑.②Mg(OH)2
MgO+H2O.
【实验设计】(图3)
C中的物质是________(填名称).实验过程中,当关闭K后,加热B装置,判断碱式碳酸镁完全分解的方法是:
当观察到C中________,则其已完全分解.D处常用浓氢氧化钠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的原因是________.
(6)【数据分析】取碱式碳酸镁[xMgCO3•yMg(OH)2•zH2O]4.66g,高温煅烧至恒重,得到固体2.00g,CO21.76g,试通过计算确定该碱式碳酸镁中x:
y的最简整数比(请写出计算过程)。
(7)若没有A装置,则测定得到的z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答案】
(1)过滤
(2)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
(3)B
(4)使反应物充分混合接触,提高反应速率;反应物受热均匀
(5)浓硫酸;无气泡产生;等体积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含有更多的溶质,能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6)解:
设碱式碳酸镁中碳酸镁质量为x,生成氧化镁质量为y,
MgCO3
MgO+CO2↑
844044
xy1.76g
=
=
,
x=3.36g,y=1.6g,
设碱式碳酸镁中氢氧化镁质量为z,
碱式碳酸镁分解生成氧化镁质量为:
2.00g﹣1.6g=0.4g,
Mg(OH)2
MgO+H2O
5840
z0.4g
=
,
z=0.58g,
:
=x:
y,
x:
y=4:
1,
答:
该碱式碳酸镁中x:
y的最简整数比是4:
1.
(7)偏大
【解析】
(1)操作③的名称是过滤,提供过滤把液体和固体分离.
(2)上述流程中,加热条件下,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3)判断碱式碳酸镁是否洗涤干净,可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硝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液,如果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已经洗涤干净.(4)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混合接触,提高反应速率;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反应物受热均匀.(5)C中的物质是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
实验过程中,当关闭K后,加热B装置,判断碱式碳酸镁完全分解的方法是:
当观察到C中无气泡产生,则其已完全分解;
D处常用浓氢氧化钠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的原因是等体积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含有更多的溶质,能充分吸收二氧化碳.(7)若没有A装置,空气中的水蒸气会进入C装置中,则会导致反应生成的水偏大,从而导致测定得到的z值偏大.故填:
偏大.
2.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CO2并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的反应。
查阅资料得知: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
Na2O2+2CO2═2Na2CO3+O2,2Na2O2+H2O═4NaOH+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CO2中混有的HC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
(4)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该气体还可以用下列图2装置中的________进行收集(填写字母序号)。
(5)为探究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3实验:
根据判断,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________。
【答案】
(1)CaCO3+2HCl=CaCl2+H2O+CO2↑;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NaHCO3+HCl=NaCl+H2O+CO2↑
(3)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4)O2;a、d
(5)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解析】
(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A可以通过压强的作用是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
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4)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会生成氧气,氢氧化钠可以将二氧化碳除去,所以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是O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所以还可以用下列图2装置中的a、d进行收集;(5)过氧化钠和水会生成氧气,碳酸钠和氯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
固体加水没有气泡,所以不含过氧化钠,加入氯化钙会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加盐酸,会生成气体,所以含有碳酸钠,反应后滤液的pH值是12,所以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查阅资料】
(1)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两种物质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2、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3、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________.
A.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B.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
C.生成的暗红色固体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D.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耗尽
(2)【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图1),但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明显偏小.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
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改进课本实验装置?
【猜想】
甲同学:
可能烧杯中的水倒流结束后,导气管内有部分水滞留,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乙同学:
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的缘故;你还能做的猜想是________(写一点即可).
(3)【交流与讨论】
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水的作用是________;
(4)丙同学认为,用木炭代替红磷也能完成图2的实验,但事先要在集气瓶中放入一定量的________;
(5)【探究与反思】
为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将铜粉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变黑,所以乙同学的猜想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6)大家采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图3)进行实验(左边玻璃管上面的空气平均分成了5等份,并标刻度线),待玻璃管冷却、管内白色的烟幕消失,同时能观察到________,得到了较准确的数据,但又意外发现左玻璃管内壁上端附着白色固体.左玻璃管上端的白色固体主要成分可能是________.
【答案】
(1)B、C、D
(2)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等
(3)吸收热量,使集气瓶内的温度迅速冷却到室温
(4)氢氧化钠溶液或石灰水
(5)正确
(6)左边玻璃管中水上升到1刻度线(左边玻璃管中水上升了玻璃管中空气体积的
等
;白磷或者五氧化二磷
【解析】【经典赏析】
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集合耗尽,故选BCD;
【进行猜想】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或实验前没有夹弹簧夹、实验装置可能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等);
【交流与讨论】(3)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水的作用是吸收热量,使集气瓶内的温度迅速冷却到室温;(4)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被碱性溶液吸收,故事先要在集气瓶中放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石灰水;
【探究与反思】(5)铜粉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固体,所以若观察到铜粉变黑则说明装置残留有氧气,即乙同学的猜想合理;(6)左边玻璃管中水上升到1刻度线,根据【查阅资料】可以知道,白磷为白色或黄色固体,所以左玻璃管上端的黄色固体主要成分可能是白磷固体受热蒸发后的附着在玻璃管上的;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验证“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认真查阅资料并做出以下准备。
(1)资科准备:
I.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II.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原理2NH3+3CuO
3Cu+N2+3H2O
实验准备:
请回答:
①为达成“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目的,装置A、B、D、E的正确连接顺序________ (填序号);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装置B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装置E的作用________;
④装置A产生的气体通人装置C中,石蕊试液浸泡的纸花变监色,原因是________。
(2)小凡同学利用氯化钡和氢氧化钠两种试剂,从硫酸钠、硫酸镁和氯化镁三瓶未贴标签的无色溶液中鉴别出硫酸镁溶液,设计并进行以下实验。
请你补齐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三支持净试管,分别倒入三种无色溶液,然后滴加________,振荡,观察现象;
________
________
②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1)A、C、D、B、E;Ca(OH)2+2NH4Cl=CaCl2+2H2O+2NH3↑;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环境;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紫色石蕊显蓝色
(2)氯化钡溶液;两支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一支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镁;取两支试管,分别倒入生成白色沉淀的两种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一支出现白色白色沉淀,一支没有明显现象;有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镁,没有明显现象是硫酸钠
【解析】
(1)①先经过A装置制取氨气,而后用C装置检验氨气,再由D装置除去水分,再经过B装置还原氧化铜,最后由E装置除去氨气,故顺序为.A、C、D、B、E;②装置A中是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2H2O+2NH3↑;③装置B中的现象是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环境;④石蕊变蓝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紫色石蕊显蓝色;
(2)向三种溶液中加入氯化钡,不变浑浊的是氯化镁,变浑浊的是硫酸镁和硫酸钠;故现象是一种溶液不变浑浊,两种溶液变浑浊,结论是不变浑浊的是氯化镁;取少量的硫酸钠和硫酸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变浑浊的是硫酸镁,不变浑浊的硫酸钠;
5.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研究课题】探究水壶内部水垢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天然水和水垢所含的物质及其溶解性如下表:
物 质
Ca(HCO3)2
Mg(HCO3)2
Ca(OH)2
Mg(OH)2
CaCO3
MgCO3
溶解性
可溶
可溶
微溶
不溶
不溶
微溶
【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Mg(OH)2和________,可能含有Ca(OH)2和________。
【设计方案】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
取上层清液滴入Na2CO3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水垢中无________ (填化学式)。
(2)乙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一步确定水垢中含有碳酸盐的成分。
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将50g水垢试样放入锥形瓶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
若D瓶增重22g,则水垢全部是CaCO3。
②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③称量D瓶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④重复②和③的操作,直至D瓶内物质质量不变。
测量滴加稀盐酸体积与D瓶内物质增加质量的关系如 右图曲线所示
【评价】
(1)A瓶中的NaOH溶液起到________作用。
若A瓶中无NaOH 溶液,D瓶中的质量将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一般情况下,两种不同金属形成的碳酸盐与足量盐酸反应时,若两金属的化合价相同、两种盐的质量相同,则相对分子质量小者放出的气体多。
分析曲线图可知:
水垢中一定含有________ (化学式),理由是________。
【答案】【提出猜想】CaCO3 ;MgCO3
【设计方案】Ca(OH)2
【评价】吸收CO2;增大;MgCO3 ;实际生成CO2的质量是24g,大于22g
【解析】【提出猜想】水垢为固体,所以水垢的主要成分应该是不溶的或是微溶的物质,结合题给的“查阅资料”部分可知,不溶的是Mg(OH)2和CaCO3,可溶的是Ca(OH)2和MgCO3。
【设计方案】
(1)结合猜想分析,向上层清夜中加入碳酸钠时,如果存在着氢氧化钙,就会产生沉淀,但是实验结果是没有沉淀产生,所以可判断水垢中没有氢氧化钙。
【评价】
(1)由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在通入空气时,要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除去,如果不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会导致D装置中的氢氧化钠多吸收了二氧化碳,所以会导致D瓶的质量增加。
(2)根据题给条件可知,如果全部是碳酸钙则生成22g气体,而题目中生成了24g二氧化碳,再根据“两种不同金属形成的碳酸盐与足量盐酸反应时,若两金属的化合价相同、两种盐的质量相同,则相对分子质量小者放出的气体多”,根据Mr(MgCO3)=84小于Mr(CaCO3)=100,则可以判断在水垢中还含有碳酸镁。
6.某小组查阅资料发现:
①CO2与H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4与H2O;②CH4在高温下能与CuO反应生成铜、二氧化碳和水.为探究上述反应,设计如下装置:
(1)仪器M的名称是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与CO2和Ca(OH)2的反应相似).
(2)设计装置C的目的是________,若要证明D中有CO2生成,则需在E、F之间增加盛有________的洗气瓶.
(3)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白色固体变蓝,该小组由此得出结论:
以上实验证明CH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CuO反应.你是否同意他们的结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酒精灯;吸收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2)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澄清的石灰水
(3)不同意;氢气和甲烷气体都具有还原性
【解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
M酒精灯;装置B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CO2与H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4与H2O,所以应该先用洗气瓶C除去水,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若要证明D中有CO2生成,则需在E、F之间增加盛有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的洗气瓶.(3)D中的黑色固体变红,说明已被还原,氢气和甲烷气体都具有还原性,都能生成水,所以不同意他们的结论;
7.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发现均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产生。
查阅资料:
4HNO3
O2↑+4NO2↑+2H2O;C+4HNO3(浓)
CO2↑+4NO2↑+2H2O
(1)浓HNO3(浓硝酸)易挥发出HNO3,浓硝酸的挥发性是浓硝酸的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实验1)中所用碎玻璃与浓硝酸不发生化学反应,灼热的碎玻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3)(实验2)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并不能证明(实验2)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理由是:
________。
(4)(实验3)发现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于0.03%),但也不能证明(实验3)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理由:
________
【答案】
(1)物理
(2)加热(3)红热的木炭可以为浓硝酸直接分解提供热量
(4)C+O2
CO2
【解析】【解答】
(1)浓HNO3(浓硝酸)易挥发出HNO3,挥发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挥发性是物理性质,浓硝酸的挥发性是浓硝酸的物理性质,故填:
物理;
(2)由于[实验1]中所用碎玻璃与浓硝酸不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灼热的碎玻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提供热量,故填:
加热;(3)[实验2]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并不能证明[实验2]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因为红热的木炭可以为浓硝酸的直接受热分解提供热量,故填:
红热的木炭可以为浓硝酸直接分解提供热量;(4)[实验3]发现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于0.03%),但也不能证明[实验3]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因为红热的木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故填:
C+O2
CO2。
8.某实验小组对“载人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一般都要安装盛放过氧化钠(Na2O2)颗粒的装置”感到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人体呼出的哪些气体发生反应产生氧气?
【信息提示】
①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未被利用的氧气等。
②二氧化碳能与氮氧化钠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③氮气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
【提出猜想】
①过氧化钠能与人呼出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氧气。
②过氧化钠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
【进行实验】
实验一:
验证过氧化钠能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氧气。
(如图1)
小组成员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略)。
(1)其中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
将带火星木条放在装置B干燥管的右侧管口,观察到小木条复燃。
(2)实验结论:
过氧化钠能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氧气。
请补充完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Na2O2=________+O2。
(3)实验二:
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
(如图2)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上述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略),并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向装置A中加入大理石,打开分液漏斗上活塞,缓慢滴入稀盐酸
装置A中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装置C装置中有气泡出现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装置C作用是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装置C的右侧导管口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
【实验结论】过氧化钠能与人体呼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分别反应生成氧气。
(4)【实验反思】
某同学对实验二的设计提出疑问:
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你认为他的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1)提供水蒸气
(2)4NaOH
(3)产生大量气泡,固体逐渐溶解;CaCO3+2HCl═CaCl2+H2O+CO2↑;吸收二氧化碳,净化氧气
(4)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
【解析】本题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以及反应产物氧气和碳酸钠的检验,解答时可以依据题文提供的信息以及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进行实验:
实验一:
(1)实验一是验证过氧化钠能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氧气,根据图中题意判断:
装置A的作用是提供水蒸气;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氢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是6个氧原子,反应后应该是6个,其中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是4个钠原子,反应后应该是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Na2O2=4NaOH+O2;
实验二:
(3)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向A中缓慢加入稀盐酸,A中产生大量气泡,固体逐渐溶解,C中有气泡产生。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经过过氧化钠颗粒后,仍有部分没有反应的二氧化碳,所以C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净化氧气;
实验反思:
该实验不能充分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理由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
9.氮化镁是一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无机化合物,它可用于制备高硬度、高热导、抗腐蚀、抗磨损和耐高温的其它元素的氮化物,制备特殊的陶瓷材料等.某校化学研究小组用镁与氮气反应制备氮化镁(Mg3N2),并用实验方法测定氮化镁的纯度.
I.制备氮化镁
【查阅资料】
①(NH4)2SO4+2NaNO2
2N2↑+Na2SO4+4H2O,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能吸收氧气;稀硫酸能吸收氨气.
③在常温下或温度不高的条件下镁几乎与水不反应.
【实验】
制备氮化镁的装置示意图如图1
(1)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G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
(2)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
(3)实验时先进行________ (选填“A”或“E”)处加热,理由是________
II.测定氮化镁的含量
氮化镁是浅黄色粉末,极易与水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氮化镁(Mg3N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________ .
【定性分析】,
步骤一:
取少量氮化镁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试管口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步骤二:
弃去上层清液,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沉淀全溶且冒气泡.该步骤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定量测定】
按如图2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4)取氮化镁样品16g进行实验,I装置增重3.4g,求该样品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5)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
(1)吸收水蒸气(或干燥氮气);防止空气中氧气进入E装置
(2)3Mg+N2
Mg3N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及推断题专练07 收集证据解释类实验探究题教师版 中考 化学 拉分题专练 实验 探究 推断 题专练 07 收集 证据 解释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