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docx
- 文档编号:25672983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41.82KB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docx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
年课题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缘由
(一)现状分析
上了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的资料收集、辨析能力相当薄弱,而这并非一朝一夕能练就的,这无疑阻碍了教师的课堂调控与目标的达成,由此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是,目前我们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还没有清晰的理性认识,对信息素养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地位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从本校二年级小学生的一份调查卷中发现,90%的学生不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有什么用。
96%的学生不会主动为了学习去查找资料获取知识。
如果老师需要学生去查找资料,只有35%的学生会去查找。
有些学生即使查到一些资料也不会选择,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用。
在低年级生活课堂教学中,常见学生回答问题时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读,却无力针对资料有选择地介绍并谈自己的理解……可见,教师忽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以及信息技能非常薄弱。
这些都在提醒我们:
从低年级开始初步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三)研究意义
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基本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体现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其中还涉及信息意识、信息理论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引入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是指让他们初步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能主动为解决问题去查找资料。
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的目标是,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初步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它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它并不是单一的技能问题,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它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与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
如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等等。
可以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
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三、研究的理性认识
(一)本课程目标不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总目标和分目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要求,力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达到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统一发展。
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课程目标”有效实施的必备条件。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课程性质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而本课程把“乐于探究”的价值作为课程总目标的一个构成要素,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从小就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勤于动手、动脑、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去采撷、捕捉生活课程的辅助资料,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
(三)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物怎样做有密切关系的。
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进行的,是在“做中学”展开的。
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的展开和难点的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往往需要学生亲自操作才能完成。
这种方式适合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
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思路: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
1、从游戏中来
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是坐不住,对于单调的学习逐渐有些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活学生的信息意识。
如教学《春天说了什么》时,教师可以在充满童趣的“捉迷藏”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更多春天的足迹,组织添诗添画的游戏,强化对春天大自然的美好体验。
2、从活动中来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学习内容应贴近生活,如教学《亲亲大自然》时就可以采用娱乐活动的教学方式,让儿童亲自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在大自然中活动的乐趣。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和植物,结合课外查阅得到的知识,展开自己的想象,去体验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生活乐趣。
做一朵蒲公英自由自在地四处飘荡;变成一只小松鼠,在遍地是野花的林间欢乐地跳跃;想象自己是只蜻蜓,在水边丛间翩翩起舞,让夏日的暖风轻轻拂过自己的翅膀……
3、从故事中来
我们可以感受到沉闷、机械化的生活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
而如果课堂上能够能适当添加上“趣味”这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教学《兴趣与坚持》这课时,教师可请学生课外去搜集一些因坚持努力不放弃而取得成功的人的事迹,课堂上请学生用故事的形式讲解给大家听,并且比一比谁的故事更加动听。
(二)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
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
1、把师生合作的成果搬上课堂,拓宽信息渠道。
通常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
这就需要老师注重训练,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获取信息的能力。
查阅书籍学生要获取更为全面、丰富的信息必须去查阅大量的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等。
为此,学校图书室特安排每周三都有阅览时间,学生对自己所需的知识可以及时查阅。
同时,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在班级中我们开放学生可以向老师、同学互借报刊,并且要求学生必须和同学交流。
组织调查、参观访问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除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外,不定期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加强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生活化、情趣化,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
如,在教学《上超市》一课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就近的超市逛一逛,获取关于购买商品的相关信息,丰富知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利用现代媒体学生可以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相关VCD、光盘获取信息,甚至可以去因特网查询所需信息(初步统计,班级中家庭有电脑的约占20%,差不多每一个活动小组有一名学生家里有电脑)。
如教学《我们共庆六一节》中,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儿童和儿童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回家上网查资料,用于课堂交流。
2、把校园生活当作一块实验地,做到有效利用。
在校园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利用、创新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话题。
这对于老师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学生的现状以及对此作出指导,对学生来说在共同的环境下,可以检测出自己在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加工、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应该修改的地方,而且《品德与生活》课的有些课文正是结合校园生活而设计安排的,如第二册〈快乐的学习生活〉这单元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生活加以引导学生去搜集校园生活的资料、关注平时的校园生活(学习、游戏、兴趣、个性)。
(三)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
1、在帮助中积累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我所实验的农村学生的现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课前搜集准备一些信息供学生参考、选择(范围需广一点,要让学生有选择的必要)。
如学习《快乐的春游》时设计了“春天的歌”朗诵会,教师事先收集有关春、夏、秋、冬的古诗或者是儿歌可供学生选择性地使用,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不断训练。
2、在交流中积累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信息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
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来源的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信息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
(四)、适当示范,培养学生集成信息(加工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中,老师示范、引导学生读懂自己的信息资料,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1、切实利用新教材,从“看图说话”走向“看图对话”
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搞成“看图说话”,我们需要“看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
有专家指出,只有在对话中的儿童才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
在使用新教材时,我们要竖立这种对话观。
例如二年级下学期《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主题,在教学中,不要简单地上成书上的儿童是怎么做的,我要向他们学什么。
而要通过书中的小女孩聚精会神地观察她养的金鱼,引发学生讲出“我”养兔、养蚕时怎么样……“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正是教材上所画不出来的儿童的真切感受吗?
通过这种对话,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体现;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
2、加强课堂信息交流,从“有所体验”走向“有所思考”
课堂上,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自己已获取的多种有关来源的信息相联系,把有关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通过示范、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交流信息,解决问题。
(五)适时切入,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及时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
1、将新型教学模式与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相结合
在研究教学模式中,无论什么模式,其中最基本的因素都是分析、策略和评价三大要素。
于是我有了如下的构思:
信息素养培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媒体可以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也用来对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作一种示范,进行协作学习和对话交流。
教学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呈现信息;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师生对话、协商学习、信息呈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2、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与《品德与生活》评价考核相结合
评价考核也应该因地制宜,比如你所接触的大部分是农村学生,就应该大力开发农村资源,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利用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果园、田园、林中、溪边,亲身投入拾麦子、搬玉米等实践性课堂中让学生受到教育。
把农村田间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学生学力评价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我们的探索仅仅是一些尝试。
我们提出我们的观点,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思想碰撞,在碰撞中会迸发出智慧和灵感,引领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3、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与家长评价相结合
家长是评价的参与者。
比如,让学生在家中栽培一种植物或饲养一种小动物,家长应当定期检查学生观察记录,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例如:
学习《和小树一起长大》中,同学积极参加种植活动,一位学生和妈妈到花店买了从台湾进口的满天星的种子,按照说明书把种子种在营养土里,浇上适量的水,放置在阴凉的地方。
十几天过去了,种子还在睡觉。
他和妈妈先后两次到花店去咨询,满怀希望地等着种子破土而出。
第18天,全家人看见种子终于发芽了,高兴极了。
“原来以为种植小植物很简单,没想到却让人牵肠挂肚的。
”这是孩子的妈妈发自肺腑的一番话。
妈妈对孩子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作了这样的评价:
“孩子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了解了有关小植物生长的知识,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并且懂得花草树木是有生命的,要关心它们。
孩子还学会了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来自家长的信息,使老师对孩子的了解更加全面、客观。
利用家庭中的资源,还应当注意适度,不要造成学生和家长过重的负担。
五、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进行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初步认识到信息是学习的朋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逐步养成学习中主动利用信息的习惯。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初步学会使用各种信息工具。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能根据学习需求有目的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
4、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对自己收集的信息结合课本学习进行整理、加工、展示和交流。
5、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能通过符号与他人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情感等,在多元化的交往、交流中形成伙伴关系,促进合作与探究学习。
6、培养学生信息免疫能力——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能有意识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六、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校二年级四个班学生。
(二)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之观测法、调查法。
在教学实践中观测,在调查研究中反思,在行动研究中积累、分析、总结、提高。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主要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目标,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同时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力争使研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6月)
(1)修订实施方案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要求、方法等;
(2)学习、讨论、开课、研究为主要形式,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边提高。
3、总结(2007年7月)
(1)结题讨论、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整理课题研究过程的自测、调查等数据、资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与生活 小学 品德 生活 教学 培养 学生 信息 素养 实践 研究 架起 通向 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