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docx
- 文档编号:25667953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79KB
技工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docx
《技工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工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技工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技工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009年1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广东省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考察时强调: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不会有一流的产品!
总书记的这句话揭示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1年以来,无论是珠三角改变了世界制造业版图而成为世界工厂,还是广东进入经济发展升级转型的快车道;无论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还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实现这些目标的不可或缺的元素都是:
需要大量的一流技工。
江泽民同志在出席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庆祝大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就是创新。
而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学校应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
何为创新教育呢?
根据中央教科所阎立钦教授所言: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如何体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
没有一流的师资,就不会有一流的技工!
那么技工学校教学应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笔者结合自己担任十几年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和近二十年来对机械专业理论、实习课的教学改革实验的探索研究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教育要改变制约学生创新的思维定势
1.权威定势――权威者的言论至上
思维中的权威定势来自于后天的社会环境,是外界权威对思维的一种制约,“人是教育的产物。
”来自教育的权威定势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索地盲信盲从,其结果正如我们传统的“听话教育”那样:
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教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
在权威的鼻息下生活惯了的人们,习惯于听从权威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而一旦失去了权威,他们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创新常常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或者说,敢于提出推翻权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下落的物体,质量越大则下落速度越快,质量越轻则下落速度越慢。
伽利略不相信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他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逻辑推论,便把流传1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结论推翻了。
“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鲜明地表现了与旧的权威决裂的决心和勇气。
为了保持创新思维的活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威定势;我们尊崇权威,但是决不应该把“权威者”的结论作为不可更改的“圣旨”灌输给学生,更不能以权威定势来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从众定势――随大流不会错
“从众”就是服从众人。
在从众定势的指导下,别人怎样做,我也要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社会上人们大部分的行为选择其实都是盲目从众的结果,而很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思熟虑。
“从众”有利于群体的一致行动。
“从众”有利于稳定局面的形成。
然而,“从众”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和创新培养。
如果一味地“从众”,个人就不愿开动脑筋,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
青年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弱化学生的从众定势,在各种场合尤其是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发表新观点、新看法。
要求他们即使面对大家的嘲笑、指责和不屑一顾,也要心平气和地辩解,更不能惧怕大家的批评和不理解。
创新往往就是冲破从众定势的结果。
“大家都这样想,我不这样想。
”创新必具有这种“反潮流”意识。
从众定势是阻碍青年学生创新的桎梏。
3.唯经验定势――经验是最宝贵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验的社会里。
从幼儿到成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亲身经历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事件,它们都进入我们的头脑而构成各种各样的经验。
创新要求我们必须拓展思路,海阔天空,不能被一些经验框框束缚住。
19世纪80年代,医学界发现了破伤风菌,但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了很长时间,都不能把这种细菌人工培养出来,因而也无法进一步研究消灭它们的方法。
34岁的日本科学家北里柴三郎当时在德国也从事这方面研究,他发现人们培养破伤风菌时总是按照传统的经验总结方法,即把它们当作“好氧菌”来对待,提供空气流通的实验条件。
他决定抛开前人的传统经验做法,采用无氧条件下的反传统经验方法,把破伤风菌当作“厌氧菌”来对待。
果然成功培养出破伤风菌,并进一步发明了防治破伤风的血清疗法。
经验是可贵的,但切不可把各种各样的经验作为行动准则,或者作为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的行动手册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学生的“经验少”并不是一种缺点,而是一种优点。
在中外历史上的许多学科里,都有年轻人做出杰出贡献的事例。
在成才的青年人中,缺少“经验”,没有框框,敢想敢闯,显然是导致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我们更不可以固定的经验反应模式来框住学生。
否则,学生就难有发现与创新,“初生牛犊”也会走上“老路”。
4.唯书本定势――书本就是知识和力量
一般来说,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千百年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
应当肯定,书本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有了书本,前一代人能够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观念、知识和价值体系传递给下一代,使得下一代人能够从一开始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必每件事情都从零开始。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很好的方法。
但是,我们要教育学生不应该成为书的奴隶,不能淹没在书本知识的海洋里面浮不上来;否则,还不如不读书的好。
用孟轲的话来说,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二、实施创新教育要“与时俱进”
1.与“时空”俱进
课本的内容往往是特定时代与理论的高度浓缩,它提供的是条目化的、纲要式的知识。
如果教师只同于传授书本上现有的东西,学生接受的只能是零敲碎打、残缺不全的死知识,难以形成丰富多彩、完整系统的活知识。
因此教师要眼界开阔,大胆创新,改变照本宣科、划地为牢的教学通弊,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使理论能从实践中找到着陆点、共振点。
2.与“时事”俱进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有时这些事情发生得很突然,令人始料不及,比如玉树地震等,我们技工学校的学生时刻关注着。
因此,要及时地将时事知识引入课堂,以鲜活的事例去补充、佐证书本知识,以系统的理论去挖掘、剖析现实问题,和国内外时事紧密结合在一起,及时澄清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并以此辐射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观念。
3.与“时代”俱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是多种理论碰撞的时代。
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让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时走进课堂,让学生接受科学理论的洗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崇高的理想,把满腔的热情化为拳拳报国之志。
同时要让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及时走进课堂,让学生感受时代的气息,自觉以他们为榜样,修身立性,不断进取,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唯有如此,我们的明天才能更辉煌,我们的未来才能更灿烂。
三、实施创新教育要做到“六少”“六多”
1.少一些师道尊严,多一些民主平等
给学生以心灵的安全与自由,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民主的氛围和相对自由的空间。
但不少教师却仍恪守“师道尊严”,蹲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视自己为权威,老是板起面孔训人,将课堂上成“训戒课”。
殊不知,教师的严历苛刻换来的往往是学生的敬而远之,甚至是冷漠敌视。
学生的心灵之门永不会向让他们感到可怕的人打开。
广大教师必须真正视学生为完全平等、相对独立、可与之进行对等交流的生命个体,努力创设宽容、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还学生本来的主体地位。
惟有如此,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得以激发。
2.少一些生硬灌输,多一些心灵对话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课堂上“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不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不考虑学生需求,只视学生为填装知识的容器。
尽管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声嘶力竭,但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这样的课堂教学又如何能实施创新教育?
其实,学生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潜藏着动人的生命光彩。
在教学上要给学生无数次阐发思想、交流认识的机会,在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中,彼此敞开心扉,畅吐心语,在心灵与心灵的相互碰撞中,引导学生步步走上创新的殿堂。
3.少一些标准与模式,多一些个性与创造
无庸讳言,我们在教学上有着太多的“标准”与“模式”,教学“唯书”、“唯上”、“唯标准答案”,要求学生不越雷池一步,希望用统一的程式、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要求来塑造“统一”优秀的心灵。
这种“标准件”式的教育,压抑了学生斑斓异彩的个性,强化着他们的思维定势,泯灭了其创造力。
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允许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犯点错误,并引导他们逐步改正错误,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教育艺术;而对“症”施教,也能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应敢于抛弃一些“标准”和“模式”,让学生自主地读、大胆地想、自由地议、尽情地说,知无不言,各抒己见,放飞其思维,张扬其个性,在自主探究中培养起学生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
4.少一些堆砌知识,多一些注重素质
诚然,知识是形成能力与素质的基础,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有较高的创新能力。
然而,传统教学却是教知识、记知识、考知识、一切围绕“知识”这个中心打转转,大搞教材内容习题化、习题要点化、要点精确化,将本来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教材内容剥成几个瘦骨嶙峋的“条条”,可怜巴巴地摆在那里,将学生变成机械记忆的工具。
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这种精神、能力、素质是单靠知识的简单积累难以形成的。
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较高的素质,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求难、敢于批判的创新素质,为学生创新人格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5.少一些一味指责,多一些率先垂范
一提到创新教育,不少教师总是幽怨有加,说什么大会小会没少讲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没少提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时也“耳提面命”,可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淡漠,创新能力就是不强等等,一味指责学生,似乎创新教育开展不力就是学生的责任,却看不到自己讲课老路子、教法老一套、观点老调子等有悖于创新教育的做法。
“师者,榜样也”,要求学生创新,教师需先创新。
身教胜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我们广大教师要用自己创新的理论视角、创新的作业布置等一系列创新实践,去唤起学生沉睡的创新潜能。
6.少一些课堂演练,多一些社会实践
不可否认,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全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但课堂教学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其教学对象也是全体学生,难以顾及到不同学生的创新个性差异,况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也要最终拿到火热的社会现实中去接受检验。
所以,应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
要结合教材内容,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观、调查、访问、慰问、社会服务等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自求自得,大胆探索,在活动中展示他们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实施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教学活动规范化,培养学生创新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拓展与发挥,鼓励学生有疑必问、多思善问,把学生当作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变化的认识主体,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去认识、去掌握,培养学生以创新为荣,不唯书、不唯上、敢为人先、敢破常规。
2.教学手段现代化,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开拓思维,启发想象。
教师精心设计、制作和恰当运用多媒体软件、有关网络,做到声画同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感知,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
3.教学方法多样化,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恰当选用启发式、讨论式、质疑式、操作式、商讨式等多种教法,精心创设情景,巧妙加以点拨,还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多自主学习、多自主发表意见、多实践锻炼,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教学组织个性化,增强学生创新信心
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从个体实际出发,采用层次化、个体化、分散化等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多正面引导,多正面激励,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教育素材形象化,培养学生创新意志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种思想教育素材,为学生树立榜样,介绍锻炼意志的方法,并辅以必要的赞扬、鼓励,让学生从动人的事例中体验到崇高与伟大、优美与善良,体验到人的智慧和才能,从亲身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创新的满足。
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培养他们坚毅、顽强、果断、勇敢的优良品质,让他们的意志在创新中表现,在创新中成长。
6.实践活动经常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的能力必须经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独立思考、观察、表达、质疑,多安排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如思考、阅读、对话、讲座、争辩、练习、游戏、欣赏、表演、制作等,让学生人人参与其间,得到锻炼,形成个人独立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活动、全班共同活动的动态组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改革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更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
所以,把创新教育纳入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作为立足点,以此来搞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灵活多变的手段,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达到理论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这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作者单位:
广东省云浮市技工学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技工学校 实施 创新 教育 方法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