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G10教育联盟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25667940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82.60KB
湖南省G10教育联盟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G10教育联盟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G10教育联盟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G10教育联盟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
湖南省G10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4月联考理综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信息分子的识别都要依赖于膜上受体蛋白
B.小球藻和念珠藻都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
C.合成酶的场所是细胞中的核糖体
D.除RNA病毒外,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答案】D
【解析】细胞之间信息交流依赖产生的信息分子,能够接受信息分子的是膜上的受体蛋白,但是细胞还存在膜内受体,A项错误;念珠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内不含叶绿体,B项错误;细胞内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少数酶是RNA,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C项错误;除RNA病毒外,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项正确。
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在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可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B.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能检测到人体成熟红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02
C.用淀粉溶液、蔗糖溶液和淀粉酶溶液为实验材料来验证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检测
D.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根尖先用卡诺氏液固定,再用体积分数为95%酒精溶液冲洗
【答案】D
【解析】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有颜色,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材料,会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应选用洋葱鳞片叶的白色内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A项错误;人体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能产生CO2,B项错误;碘液只能检测出淀粉是否被水解,而蔗糖与碘液混合没有现象,因此不能检测出蔗糖是否被水解,C项错误;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根尖先用卡诺氏液固定,再用体积分数为95%酒精溶液冲洗,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课本上的几个常考的重要实验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和操作步骤等,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3.2018年3月14日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他曾经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渐冻症”。
有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于突变的基因是神经元合成了某种毒蛋白,从而阻碍了轴突内营养物质的流动;也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作前驱细胞,然后移植给渐冻症实验鼠,能延长其寿命。
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将控制合成破坏运动神经元的毒蛋白基因替换,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B.植入神经干细胞,使受损的运动功能得到恢复,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C.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分化成多种细胞中核遗传物质不完全相同
D.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分化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
【答案】C
【解析】替换毒蛋白基因,导致神经元不能合成破坏神经元的毒蛋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A项正确;植入神经干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运动神经元,使受损的运动功能得到恢复,B项正确;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分化成多种细胞属于细胞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变,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应用、胚胎干细胞的应用、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题干信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4.研究发现人体的生物钟机理如图所示,下丘脑SCN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振荡周期为24h,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核糖体在图中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
B.一条mRNA链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翻译出多条相同的肽链
C.per基因只存在在下丘脑SCN细胞
D.过程③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根据多肽链的长短,可判断核糖体在图中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A项正确;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相同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B项正确;per基因存在于包括下丘脑SCN细胞在内的所有正常细胞中,C项错误;过程③表示PER蛋白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抑制per基因的转录,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D项正确。
【点睛】
本题以下丘脑SCN细胞和PER蛋白为素材,结合转录和翻译图,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解,结合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
5.下图为某同学建立的一个“模型”(图中甲、乙、丙表示相关的物质或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模型”表示“望梅止渴”的反射弧,则丙表示唾液腺细胞
B.若该“模型”表示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乙为垂体,则甲表示的器官是下丘脑
C.若该“模型”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丙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
D.若该“模型”表示体液免疫,丙为浆细胞,则淋巴因子可提高其对抗原的识别能力
【答案】B
【解析】若该“模型”表示“望梅止渴”的反射弧,则甲表示感受器、乙表示神经中枢、丙表示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A项错误;若该“模型”表示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乙为垂体,则甲表示的器官是下丘脑,B项正确;内分泌腺(如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作用于靶细胞,但不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C项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项错误。
6.图1和图2表示某二倍体生物体的细胞分裂的图像;图3表示该生物体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该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和图2细胞的分裂方式不同,图2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B.图1和图2所示细胞均处于图3的BC时期
C.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有图3中BC时期的细胞、图4中b→c时期的细胞
D.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d时期的数量变化,图2对应图4的a时期
【答案】D
【解析】图1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已经分裂,染色体正在移向细胞两极,且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故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图2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且生物体的性别未知,所以图2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项错误;图3的BC时期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即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而图1和图2细胞内均没有染色单体,故B项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
图3中BC时期的细胞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但图4中b→c时期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没变,应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故C项错误;图4中d时期表示染色体数∶DNA分子数=2∶1,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数量关系。
图2的a时期染色体数=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而且细胞内不含染色单体,所以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如图2),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解题细胞分裂图像和坐标图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理解和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并且构建数学模型。
二、非选择题
7.图甲是在20℃、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的Ⅰ、Ⅱ两种植物CO2呼吸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图乙是在图甲C点的光照条件下测得的相关曲线。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表明,Ⅰ、Ⅱ植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差异主要是_____________不同。
C点时,Ⅰ植物叶绿体吸收的CO2为_____________μmol·m-2·s-1。
(2)图乙中限制M点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
在温室中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作物的产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若CO2浓度对植物呼吸作用强度不产生影响,请在下图中用虚线画出在乙图中N点条件下测得I植物光照强度与CO2吸收速率关系的曲线图。
______________
(4)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场所进行了如下实验:
选一盆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先在暗处放置几个小时,然后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如图丙所示。
过一段时间后,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在该叶片不同部位取下①、②、③三个圆片,经酒精溶液脱色,清水漂洗、碘蒸气处理后,观察其颜色变化:
a.叶圆片①和②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叶圆片②和③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光照强度
(2).8(3).C02浓度(4).提供C02和无机盐(5).
(6).光合作用需要光照(7).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影响光合作用因素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以及实验分析能力,综合性较强,特别是曲线绘图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复习时,要多进行相关知识的综合训练。
考生可从题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再结合题意梳理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1)甲图表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Ⅰ、Ⅱ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同,表明二者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差异主要是光照强度不同;据图甲可知,C点时,Ⅰ植物叶绿体吸收的CO2=Ⅰ植物CO2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Ⅰ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呼吸速率=5+3=8μmol·m-2·s-1。
(2)图乙中M点时增大CO2浓度,光合作用速率加快,表明此时的限制因素是CO2浓度;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并生成C02供植物利用。
因此在温室中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作物的产量,其原因是能为作物提供C02和无机盐。
(3)据图乙可知,N点处于饱和CO2浓度和20℃条件下。
在饱和CO2浓度下,温度不变,呼吸速率不变(CO2浓度对植物呼吸作用强度不产生影响),A点不移动,由于光合速率增大,B点左移、C点右上移。
I植物光照强度与CO2吸收速率关系的曲线图详见答案。
(4)a.图丙中①处与②处的区别是有无光照,②处有光照,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所以遇碘变成蓝色,故叶圆片①和②对比,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b.图丙中②处与③处的区别是有无叶绿体,③处没有叶绿体,实验的结果是a处没有变蓝,故叶圆片②和③对比,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
8.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因此,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
(2)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天气之后又遇大雨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霉素作用的发挥也同动物激素一样,需要受体。
现有赤霉素突变矮生玉米品种,初步确定其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
一是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或赤霉素水平低),二是受体异常(不能与赤霉素结合发挥作用)。
请设计实验来探究该突变矮生玉米品种产生的原因属于上述哪一种。
材料:
突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赤霉素溶液、根据需要的其他用品自选。
(需求:
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反馈
(2).在高温下,脱落酸易被分解,解除了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雨天气又为种子萌发提供了水分(3).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相似)的突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用赤霉素处理,另一组不作处理作对照实验,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比较两组的植株平均高度(或生长情况,或长势)(4).若两组株高一致,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受体异常引起(5).若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引起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脱落酸的作用、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赤霉素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以及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探究实验设计的考查,考生可回忆植物激素的作用、赤霉素的作用机理等相关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对于补充实验步骤,需根据实验目的准确确定实验变量,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
对于预测实验结果,需认真分析实验目的和相关知识,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1)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题目中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的机制即为正反馈。
(2)在高温下,脱落酸易被分解,解除了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雨天气又为种子萌发提供了水分,所以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天气之后又遇大雨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
(3)探究该突变矮生玉米品种产生的原因属于上述哪一种,实验的自变量是赤霉素的有无,因变量是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因此可设计实验如下:
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相似)的突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用赤霉素处理,另一组不作处理作对照实验,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比较两组的植株平均高度(或生长情况,或长势)。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两组株高一致,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受体异常引起;②若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引起。
9.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B、b;D、d;R、r)控制。
研究发现,当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基因数时,R基因的表达会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
图甲表示基因控制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图乙表小粉红花突变体①、粉红花突变体②、粉红花突变体③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其它基因数量与染色体均正常)。
(1)图甲体现基因对性状控制的方式是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突变体①、②、③的花色相同,这说明花色色素的合成量与体细胞内___________有关。
(3)基因型为bbDDr和bbDDR的突变体自交所形成的受精卵中都约有1/4不能发育,推测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确定bbDdRrr植株属于图乙中的哪种突变体,设计实验如下。
假设:
图乙所示的染色体上不携带B与b、D与d基因,实验过程中不存在基因突变与交叉互换;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
让该突变体植株与基因型为bbDDrr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预测结果:
Ⅰ.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①类型;
Ⅱ.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②类型;
Ⅲ.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③类型。
【答案】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R与r基因的数量(3).R或r基因是受精卵发育所必需的(4).红:
粉红:
白为1:
1:
2(5).红:
粉红:
白为1:
2:
3(6).红:
白为1:
1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以及解答遗传类实验探究题的能力。
考生要能从题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比如根据图甲和题干信息推知各种花色对应的基因型;根据图乙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能写出三种突变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
然后再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1)由图甲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这是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间接途径。
(2)已知当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基因数时,R基因的表达会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
突变体①、②、③细胞中均含有2个r基因、1个R基因,三者的花色相同,说明花色色素的合成量与体细胞内R与r基因的数量有关。
(3)由于基因型为bbDDr和bbDDR的突变体产生的配子均有1/2不含R和r基因,二者自交所形成的受精卵中都有1/4不含R和r基因,而且恰好有1/4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所以可推测R或r基因是受精卵发育所必需的。
(4)由于bbDdRrr植株中多了一个r基因,又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时,R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
因此用bbDdRrr植株与基因型为bbDDrr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
可用逆推法预测结果:
Ⅰ.若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①类型,该突变体产生的配子为bDRO∶bDrr∶bDRr∶bDrO∶bdRO∶bdrr∶bdRr∶bdrO=1∶1∶1∶1∶1∶1∶1∶1,基因型为bbDDrr的植株产生的配子是bDr,二者杂交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DDRrO(红)∶bbDDrrr(白)∶bbDDRrr(粉红)∶bbDDrrO(白)∶bbDdRrO(红)∶bbDdrrr(白)∶bbDdRrr(粉红)∶bbDdrrO(白)=1∶1∶1∶1∶1∶1∶1∶1,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粉红∶白=1∶1∶2。
Ⅱ.若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②类型,该突变体产生的配子为bDRr∶bDr∶bDR∶bDrr∶bdRr∶bdr∶bdR∶bdrr=2∶2∶1∶1∶2∶2∶1∶1,基因型为bbDDrr的植株产生的配子是bDr,二者杂交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DDRrr(粉红)∶bbDDrr(白)∶bbDDRr(红)∶bbDDrrr(白)∶bbDdRrr(粉红)∶bbDdrr(白)∶bbDdRr(红)∶bbDdrrr(白)=2∶2∶1∶1∶2∶2∶1∶1,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粉红∶白=1∶2∶3。
Ⅲ.若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③类型,该突变体产生的配子为bDR∶bDrr∶bdR∶bdrr=1∶1∶1∶1,基因型为bbDDrr的植株产生的配子是bDr,二者杂交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DDRr(红)∶bbDDrrr(白)∶bbDdRr(红)∶bbDdrrr(白)=1∶1∶1∶1,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白=1∶1。
10.“稻—萍—鱼”生态系统,能有效防治稻田虫害。
在该生态系统中,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生长。
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题中信息所述的生物中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是____________。
水稻遭遇虫害时,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____________的功能。
(2)水稻花开的时候,站在田地中央,深吸一口气,阵阵稻香扑鼻而来,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心也顿时平静下来,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3)当该生态系统遭受到轻微虫害时,仍然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
(4)如果稻田因为某些原因被荒弃,第二年稻田里长出许多杂草,多年后出现了一些灌木和小树,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演替,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红萍和蓝藻
(2).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3).直接(4).自我调节(5).(负)反馈调节(6).次生(7).荒弃农田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群落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可根据题意梳理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1)题中信息所述的生物中,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生长,说明红萍与蓝藻存在互利共生关系;水稻遭遇虫害时,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的功能。
(2)水稻花开的时候,站在田地中央,深吸一口气,阵阵稻香扑鼻而来,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心也顿时平静下来,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陶冶情操的美学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当该生态系统遭受到轻微虫害时,仍然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由于荒弃农田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在荒弃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11.某生物活动小组为测定当地农田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进行了随机取样、系列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培养、计数等步骤,实验操作如下: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筛选和分离尿素分解菌,培养基中需要添加____________作为唯一氮源,除了必需的营养物质外,培养基中还需要添加____________。
尿素分解菌能产生脲酶,把尿素分解成____________。
(2)在上述系列梯度稀释时,吸取前一试管(或锥形瓶)中lmL菌液到后一试管的工具是____________,该工具在使用前需要进行____________灭菌。
(3)实验结果:
3号试管涂布的三个平板的菌落数为560、601、24,4号试管涂布的三个平板的菌落数为57、59、61,5号试管涂布的三个平板的菌落数为8、15、28。
该10克土壤样品中含有尿素分解菌的估算数目是____________。
通过该方法计算出来的数值往往比实际值低,原因是____________。
在进行实验时,除了涂布的三个平板外,还需要至少准备一个空白培养培养基做对照,目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
(1).尿素
(2).琼脂(3).C02和NH3(4).移液管(5).干热(6).5.9×108(7).可能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活菌形成一个菌落的情况(8).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尿素分解菌的筛选与分离过程的稀释与计数,以及所用的培养基,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考生要明确图中5支试管为梯度稀释,最后经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进行计数,然后再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即可分析作答。
(1)为了筛选和分离尿素分解菌,培养基中需要添加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细菌时需要将细菌接种到琼脂固体培养基上,所以除了必需的营养物质外,培养基中还需要添加琼脂作凝固剂;尿素分解菌能产生脲酶,把尿素分解成C02和NH3。
(2)在上述系列梯度稀释时,吸取前一试管(或锥形瓶)中lmL菌液到后一试管的工具是移液管,移液管属于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所以移液管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干热灭菌。
.........
12.科学家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巨型小鼠”。
图1为含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DNA及限制酶切割位点示意图;图3是转基因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请回答:
(1)据推断,在获得目的基因时,应使用限制酶____________酶。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选择图2中的质粒____________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理由是____________。
(3)图3表示基因工程中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该步骤采用的技术方法是____________,通常____________选择作为受体细胞。
(4)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细胞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G10教育联盟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 湖南省 G10 教育 联盟 三联 考理综 生物 解析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