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第二单元.docx
- 文档编号:25666229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45.93KB
古诗词三首第二单元.docx
《古诗词三首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三首第二单元.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三首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5.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二首古诗,识记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词,并能背诵。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重点难点
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方法初步了解古诗词大意。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前置性作业
1.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快乐(lèyuè)清平乐(lèyuè)剥落(bōbāo)剥莲蓬(bōbāo)
亡羊补牢(wángwú)亡赖(wángwú)草铺(pùpū)铺开(pùpū)
2.我能通过()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弄、蓑衣、蒿、棹、怪生、茅檐、相媚好、亡赖
3.通过反复朗读,我发现诗人描述的儿童生活给我的印象是,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PPT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童年,引诗题
师: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悠扬动听;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五彩缤纷;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情。
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两位诗人的笔去感受古时儿童的快乐生活。
(板书:
诗情画)
二、读诗文,正诗音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词,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读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师配乐范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学习《牧童》
1.师:
我们往常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大意有什么好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一首古诗。
出示小组学习清单: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插图等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提出疑惑,交流探讨。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谈收获,读诗情,品诗境
1)你能给这幅画取个名吗?
(板书:
牧童晚归休息图)
2)谁能用语言给我们描述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从古诗的哪些词句中看到牧童?
PPT预设一: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这样的生活真是——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
PPT预设二: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同学们,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
3.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4.你们看这无忧无虑的小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多么悠闲自在的生活呀,让我们再读全诗,展现这一副牧童晚归休息图。
5.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吗?
(PPT出示吕岩小传)你知道了写什么?
(吕岩(简介作者。
吕岩即吕洞宾。
传说是“八仙过海”的其中一仙。
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
6.总结:
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
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
指名读诗。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
轻轻地诵读诗歌。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
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二)学习《舟过安仁》(板书)
1.牧童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让我们跟随诗人杨万里乘船,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跳过安仁,是怎样一副画面吸引了诗人的目光,引发了诗兴呢?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学第二首故事。
2.诗人看到一副怎样的图画?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
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
忽然,他明白了,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
——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
4.请同学们想象:
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
(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5.小结:
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朗读,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7.拓展:
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
(出示诗篇)
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8.总结:
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
不光写儿童,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拓诗文,情延伸。
1.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牧童》、《舟过安仁》去感受了古时儿童的快乐生活,那还有哪些诗同样给我们再现了童年生活的场景呢?
同学们还可以收集积累。
板书:
5.古诗词三首
诗《牧童》《舟过安仁》
情悠闲自在无忧无虑聪明可爱天真顽皮
画牧童晚归休息图两儿戏耍图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指名读——评读——赛读——齐读)
生交流
板书牧童
学生根据清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给图取名
生交流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板书)◆展开丰富的联想
◆各种形式读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摆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引导学生理解“铺”给人舒适感。
“六七里”:
眼前似乎是宽阔的原野。
随身一躺,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清脆悦耳欢快的牧童的笛声
学生伴随音乐想象
学生再次诵读全诗(配乐)
学生了解诗人吕岩
生自学
板书:
两儿戏耍图
怪生(理解“怪生”)
指导朗读
带着表情朗读
板书:
聪明可爱天真顽皮
指名朗读
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教学内容
5.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⒈学习《清平乐村居》,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⒊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⒋把其中一首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积累课外有关描写儿童的古诗词。
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把其中一首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教具准备
PPT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板书:
清平乐村居。
(“乐”这个字读yuè)
2.简介:
清平乐,是词牌名。
出示小资料:
清平乐,词牌名。
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而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
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3.提问: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我们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
再次齐读课题,理解“村居”的意思。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
重点正音:
剥bāo、媪ǎo、亡wú赖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1.读出节奏。
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
《清平乐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2.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
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读好韵脚。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
古人说,诗中有画。
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情景?
1.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词中景:
茅屋、小溪、青草。
脑中景:
除词中的这些景物外,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谈谈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2.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引导学生感悟:
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重点2: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问:
文中的“亡赖”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
(交流: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
趴是脸朝下,说明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自由自在。
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
)重点3:
“醉里吴音相媚好,谁家白发翁媪?
”理解:
醉里、相媚好。
指导感情朗读。
展开想象,口语交际:
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听到)。
3.词外人——作者
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作者的心情怎样?
4.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
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①酒醉。
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②心醉或陶醉、沉醉。
词人为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也为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
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
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①向往。
他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向往这种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
②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
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
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
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
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积累背诵,改写短文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小练笔)
A结合词的意境,写出画面美,流露作者的思想,200字以上。
B语句通顺,写出词的内容,写出作者的感受,150左右。
齐读课题
理解词牌名。
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指名学生朗读。
学生练习读好节奏
学生练习读好韵脚
感受词中的画面。
感受词中的人物特点。
指导朗读。
展开想象,口语交际。
感受作者及心情。
感情诵读。
默读全词,感受词眼“醉”的含义。
介绍词人,再赏“醉”字。
学生感受对“醉”的理解。
感情朗读。
积累背诵,改写短文。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6.《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
理解“毡帽”、“咀嚼”、“寂寞”等词语。
3.了解作者围绕骆驼队写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重点研读第一个片断。
重点难点
重点:
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
理解“毡帽”、“咀嚼”、“寂寞”等词语。
难点:
通过研读第一个片断,感受作者学骆驼咀嚼时样子的傻气。
前置性作业
1.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毡帽(zhānzhàn)卸煤(xièyù)咀嚼(jiáojué)慢慢地嚼(jiáojué)
2.我能通过()方法理解课文中的新词语:
3.通过读文,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这样几件事:
4.我体会到()。
教具准备
PPT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说.作者.课题
1.小说:
出示小说《城南旧事》这部书。
师补充: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校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
2.作者:
介绍小说的作者林海音。
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小说作者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1918年3月,在日本大阪出生。
不久后随父亲回国,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20世纪80年代,《城南旧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
)
3.课题:
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小说《城南旧事》中的序言。
4.出示画面:
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你看,还响着悦耳清脆的驼铃声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中,来感受作者笔下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二、合作学习,了解课文大意
1.检查生字词:
毡帽卸煤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事
2.出示合作清单: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独立完成)
②想想作者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哪几件生活片断,在书中作简要批注。
(独立完成)
③在组长组织下有序交流。
(交流完成)
3、精读感悟,解读四幅童年生活画面
1.在作者童年生活的四幅画面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幅?
用“”画下这个生活片断,反复朗读,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2.整体交流:
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要求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出这个画面的特点。
(学骆驼咀嚼傻气驼铃的遐想情趣骆驼脱皮毛不整齐追问骆驼队天真)
3.解读第一幅画面---学骆驼咀嚼
(1)指名朗读这幅画面的有关语句(第4自然段),闭眼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讨论交流:
骆驼咀嚼的样子:
丑脸长牙,态度安静,上下牙交错地磨,慢慢地嚼,大鼻孔冒热气。
“我”的样子:
看呆了,自己的牙也动起来,傻傻的。
(3)请选择这幅画面的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童年生活的片断?
(骆驼咀嚼的样子有趣,学骆驼咀嚼的样子傻气,这幅画面充满情趣。
)
四、设置悬念
作者学骆驼咀嚼这幅画面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读着读着,我们的牙也忍不住像骆驼那样咀嚼了起来,这幅画面和这段友情的文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
那么,接下去关于驼铃的遐想、骆驼脱皮毛、追问骆驼队的画面一样的充满情趣,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深入阅读感悟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第1、2题。
2.完成练习中的第1、2、3题。
生交流《城南旧事》,了解作者林海音、简介课文。
齐读课题,闭眼想象,说说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检查生字词,朗读并理解词语。
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读后交流作者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哪几件生活片断,小组派代表说。
①学骆驼咀嚼②驼铃的遐想③看骆驼脱皮毛④追问骆驼队(答案不唯一)
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第3题。
学生用“”画下最喜欢的生活片断,反复朗读,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指名朗读这幅画面的有关语句(第4自然段),闭眼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读出这幅画面中的“趣”来。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表演朗读,熟读成诵。
完成作业本中的第4题
(一)。
教学内容
6.《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研读另外三个生活片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
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怀念之情。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具准备
PPT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学骆驼咀嚼”这一片断。
2.过渡: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一同感受驼铃的遐想、看骆驼脱皮毛、追问骆驼队中的情趣。
二、精读感悟,解读四幅童年生活画面
1.解读第二幅画面——驼铃的遐想
(1)自读自悟第二幅画面(第5至自然段),思考:
为什么要给骆驼戴上铃铛?
(2)讨论交流:
先引导学生分别说清爸爸和“我”的不同观点,进而引发学生展开深入讨论:
你同意谁的观点?
为什么呢?
你有自己的“驼铃的遐想”吗?
教师点拨要点:
爸爸的观点是现实的,是理性的,驼铃能驱赶狼;“我”的观点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驼铃增加行路的情趣;同学们还可以展开丰富的遐想,为驼铃赋予更诗意的内涵。
(3)读了这段“驼铃的遐想”,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解读第三幅画面——骆驼脱皮毛。
(1)指名朗读第三幅画面(第10自然段),闭眼想象,说说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讨论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
“我”为什么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
体会“我”的幼稚天真、心灵纯洁。
(3)出示重点句:
“麻袋空了,驼铃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
引导学生联系这幅画面,真切体会这里“轻松”的意思。
3.解读第四幅画面——追问骆驼队。
(1)自读自悟第四幅画面,从“我”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讨论交流。
出示妈妈的话: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
联系上文,说说“我”都问过些什么问题。
既然是“总是问,总是问”,联系文中的有关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问题呢?
面对着“总是问,总是问”的“我”,妈妈是在生气吗?
谈谈你对妈妈这句话的理解。
4.联系四幅画面的内容,说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走出童年的画面,体会怀念之情
1.师述过渡: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在一天天长大,后来“我”又去了台湾,直到四十二岁人到中年时,才提笔追忆童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同学们,当作者写下这些童年往事时,他还会再学骆驼咀嚼吗?
还会有那样的驼铃遐想吗?
还会在想着替骆驼剪皮毛吗?
还会再向妈妈追问骆驼的去向吗?
2.引读:
可是(学生读第15、16自然段)
3.自读自悟,画下15、16自然段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词或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4.讨论交流。
重点:
多么想念、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又听见、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15、16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之情。
6.熟读成诵。
四、走出作者的童年,走进自己的童年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作者记忆中童年生活的美妙浓缩。
同学们现在正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童年生活之中,读了这一课,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呢?
你想起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哪些有趣的经历呢?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首童年小诗,以诵读作结。
五、分层作业迁移模仿练习:
那样……那样……那样……
……过去,……过去,……又来了,……又来了,……却……了
……慢慢地走,总会走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迁移:
我慢慢地想,();慢慢地写,()。
A.试着运用这样的句式写几句话表达情感,二选一。
B.试着运用这样的句式写几句话表达情感,两种都写。
板书设计学骆驼咀嚼
冬阳.童年.骆驼队讨论驼铃怀念童年
看骆驼脱皮毛
追问骆驼队
背诵“学骆驼咀嚼”这一片断。
讨论交流“驼铃的遐想”。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5至9自然段,读出“我”的遐想的天真与美好。
讨论交流“骆驼脱皮毛”。
学生体会“轻松”。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讨论交流“追问骆驼队”。
师生配合读。
自读自悟,画下15、16自然段中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词或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之情。
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第4题的
(二)。
学生交流自己童年生活中的有趣的经历呢。
试着运用这样的句式写几句话表达情感。
可以二选一,也可以两种都写。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7*祖父的园子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景物之自由”。
2.赏读“景物”、“我”之自由,感受祖父园子的自由、快乐,体会祖父的爱。
3.体会“反复”、“借景抒情”、“抓最典型事情”的写作手法,通过小练笔进行迁移仿写。
重点难点
重点:
赏读“景物”、“我”之自由,感受祖父园子的自由、快乐,体会祖父的爱。
难点:
体会“反复”、“借景抒情”、“抓最典型事情”的写作手法,通过小练笔进行迁移仿写。
前置性作业
教具准备
PPT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原著导入,引出自由。
1.出示句子: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2.引出课题。
这是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下的心声。
在《呼兰河传》里,她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第七课——《祖父的园子》。
3.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
蚂蚱倭瓜樱桃蚌壳水瓢啃树叶毛嘟嘟蓝悠悠
(2)纵观这些词语,加上你事先对文本的了解,你初步觉得——出示句式: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的园子。
(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快乐、自由……)
二、赏读“景物”之自由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快乐、自由……)的园子。
打开课文,大声地、自由地读17自然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完后,把看到的事物圈出来。
(1)出示段落,学生自由交流反馈。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
)
(2)纵观这一段,你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3)(哪个字重复出现?
)这“就”字在文中出现了10次,(读)像这样某个词重复出现的方法叫反复。
(板书:
反复,齐读)。
采用反复手法的句子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
老师用诗歌的形式把这段话进行了组编,谁来美美的读一读。
(见课件)
(4)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待会儿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5)说说看到了什么?
(6)你感觉这里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好,就把“自由、欢快”的语气送进去读一读。
(7)先自由练读。
前7句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 第二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