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杂谈.docx
- 文档编号:25660086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18KB
《孤独之旅》教学杂谈.docx
《《孤独之旅》教学杂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之旅》教学杂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孤独之旅》教学杂谈
《孤独之旅》教学杂谈
〖立足课堂教研,提升教学质量开课教师说课〗
这一环节的说课,不再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环节的呈现,而是将重点放到教学设计意图的阐释上。
比如为什么采用某一教学环节,渗透了什么教学理念,又是如何加以贯彻的等等。
比如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后,开课老师的说课就紧紧围绕怎样让学生体验到孤独这一主题,介绍了为此采用的几种活动及其设计意图。
体验,是阅读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对文章内容的共鸣,没有与作者或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入文体,而这又是当前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题。
我们这堂课的开课老师,就针对这一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引入材料、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角色替换、语言感染、环境赏析等多个侧面激起了学生的孤独体验,给听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说课,就更好地阐明了这样处理的意图,一定程度上也从理论的高度给听课者很大启发。
这种进行重点阐释的说课,我们称之为微格说课,它能更好地激发教师深入思考,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例谈主问题设计的切入口〗
以九年级上册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为例:
①课文标题:
课文叙述了怎样的一次旅途?
──孤独有哪些含义?
──为什么要写孤独之旅?
(由孤独之旅即成长之旅,请学生找出表现心理历程的语句,理解成长的原因。
)
②关键语句:
抓住课文结尾处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
蛋!
爸!
鸭蛋!
鸭下蛋了!
一句,可以设计成主问题──这个蛋与众不同吗?
说说你的理解。
③学生兴趣点:
由P73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
设计成──是怎样的一个计划?
你觉得残酷吗?
〖培养农村学生的质疑能力指导质疑的方法〗
对学生观点的质疑:
新课标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主张学生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对话,只有在对话中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然后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学生之间在对话时,教师不能作过多的评价,只能起一些中介引导的作用,比如,在讲授《孤独之旅》时,我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然后要学生谈收获,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到杜小康在找到鸭子时,哭了。
这哭是觉得自己特委屈,自己那么小,却跟着爸爸到遥远的地方放鸭,柔弱的肩膀过早挑起重担,所以委屈地哭了。
我当时没有马上评价对还是错,只是把学生的说法重复了一遍后。
问其他学生是否同意。
沉默一会儿后,就有学生说,他不赞同,因为原句是他(杜小康)哭了,但并不是悲哀,而且是在自己找到了鸭子之后。
可见,这里应该是幸福的泪,因为他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已战胜了孤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仍然没有下结论孰是孰非,而是由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引导,最后同意第二种意见。
因为这是在特殊情况下流的泪,而且杜小康已意识到了自己成长了。
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问题来引导阅读教学回读课文,质疑文本内容〗
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了他预设的和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还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回读课文,质疑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宽加深。
在回读《孤独之旅》的过程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杜小康是头天下午受的伤,可是第二天早上他的一只脚板底还在流血。
难道这血流了一整夜?
那不把杜小康流死才怪!
大家一想,真是这样啊!
结合生理卫生知识,大家认识到这的确是作者的一时疏忽,这个细节描写显然是作者的一厢情愿。
老师就鼓励那个学生给曹文轩写封信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当时同学们都对那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投以钦佩的目光。
〖浅谈新课改后的阅读教学联系生活,激发情感,感悟人生〗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
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看到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
为什么?
那是因为我们阅读时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把阅读内容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加能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教学《孤独之旅》时,我利用电影《草房子》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小主人公杜小康离家时的孤独,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
学生在朗读时,角色的感情把握的更准确,特别是读到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学生对杜小康那种不愿离开家乡的感情把握的非常准确,指名朗读这几句话时,许多同学都为之动容。
为下文理解杜小康经历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锤炼自己的身心、从而长大的过程,打下了感情的基础。
〖汉语文教学中藏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由于藏族学生汉语文基础较差,对语文信息的接受与反馈过程长,采用一些公放的教学工具(如挂图、课文录音、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定的情景,不但增加课堂的教学容量,而且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执教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这篇课文之前,让同学看了电影《草房子》,课上分析杜小康这个人物时,同学们纷纷发言。
有的同学说,苦难是生活的老师,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一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家庭的大起大落对杜小康来说是不幸的,然而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杜小康由恐惧、胆怯、孤独逐步走向成熟;有的同学说,鸭子对杜小康成长起推动作用,由于他和父亲的精心照料,鸭子长得很肥硕,因而当暴风雨来临之时,他勇敢地追赶鸭群,经受住了磨练,长大了,坚强了。
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着自己成长的过程;有的同学说,读了这篇小说,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同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在放牧,正经历着杜小康相似的生活。
与他们相比,我们很幸运,能来到内地上学,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不能辜负西藏人民的重托。
〖校本研修教师成长的沃土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佳处再赏: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有很成功的地方值得自己欣赏品味,有时或许就是一个小小的细节,灵活的一个临时设计,却给整节课带来生机和活力甚至转机,教师要随时记下来,反思自己的成功,以后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和完善,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位老师在上《孤独之旅》时,看到同学们都和文章中的主人公杜小康的感情融为一体,借此机会,他让同学们给本文再拟一个标题,并说出理由。
很快,让老师惊喜的答案出来了,同学们都饱含激情,诉说着自己对杜小康的理解,对自己成长路上的思索。
课后,这位老师在备课本上这样写道:
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随时注意学生的情感动向,找准切入点,不仅能提高兴趣,还能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育。
〖漫谈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的声音和图片信息可以创设美好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对散文、戏剧进行品读。
上《孤独之旅》的课文,茫茫的大海上一群可爱的黄色小鸭子悠然向前,赶鸭人坐在小船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划着桨,主人公的迷茫,失落之情不言而喻。
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
戏剧作品则涉及到舞台说明、人物的扮演和出场、环境的烘托等内容。
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像设计等,使戏剧艺术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则有利于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针对文?
绿饽恐室伞?
题目犹如文章的窗口,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窗口,窥视文本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可以通过推敲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审题能力、概括能力。
如教《孤独之旅》时,我教学生这样质疑:
本文写的是谁的孤独之旅?
他为什么要完成孤独之旅?
作者怎样描写主人公旅行中的孤独心理感受?
完成了这次孤独之旅,主人公是否长大了,变得坚强了?
他的坚强表现在哪里?
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受到怎样的启发?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体验、感悟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既能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又能激发学生观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作文教学中构筑学生的人格精神大厦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情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注意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怀着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比如,学了课文《孤独之旅》,主人公杜小康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之后,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
我让学生随意谈,你有没有这种长大的感觉?
学生有的谈在亲情中成长,有的谈在快乐中成长,也有的谈在作业中成长。
学生敢于说真话,令我欣慰。
课堂上的即席发言,我让学生晚上回家整理成作文,结果学生写得都很感人。
〖管窥中学语文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揣摩课文人物的心理,潜移默化心理自育。
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中,引导学生抓住主人公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杳无人烟的芦荡放鸭的孤独之旅中10次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我们对待孤独的正确态度和经受磨炼对成长的作用。
我想,通过这种感同身受的心理揣摩与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心里。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的加工和表达〗
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信息之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及时的加工,并把它表达出来。
这时,我经常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
例如,在教学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这一课的时候,学生收集到了很多的资料,但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这些资料一一地全部读出来,那就必须选择一些最有价值的资料,我就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让学生从中领会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确:
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暴风雨后──坚强。
指导学生紧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主线,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选择加工。
另外,有些学生对于收集来的信息资料只能照本宣科,不加取舍地机械宣读,这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学会对资料进行消化吸收后学会表达。
我曾每星期让学生围绕一个专题收集整理论据材料,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搬抄,我每天利用课堂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脱稿讲述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并就材料信息交流各自的感想看法,有时则结合写作,围绕一个题目写作文。
这样不光强化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锻炼了学生整合课内知识与课外信息的能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法效率的提高通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复述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这种或详或略的课文内容的一般复述,难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而把一般性复述变为创造性复述,情况则大不一样了。
由于创造性复述不是要求复述者对课文内容讲出来就可以,而是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对课文内容或有所取舍,或有所详略,或变更顺序,或改变人称,或变换角度,或变换题目这样,就有了学生的创新,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
例如,在教读《孤独之旅》一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作者复述要求。
复述要求是以《我杜小康》为题进行复述,省略号处可填写,一是给杜小康加上定语,二是在我后加上一个表明我对杜小康态度的词。
这是一种评析性的创造性复述,学生在熟读课文并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孤独之旅 孤独 教学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