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内容摘要说明.docx
- 文档编号:25647565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92KB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内容摘要说明.docx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内容摘要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内容摘要说明.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内容摘要说明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内容摘要说明
1、建设华中“总部之城”
总部经济是体现一个城市服务和管理能级的重要标志。
这几年,随着城市经济加速发展、综合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更加成熟。
要围绕把武汉打造成领先中部、辐射全国的华中“总部之城”目标,开阔视野,统筹规划,打造几个区位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明显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要结合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引进金融业总部、物流企业总部及会计、律师、战略咨询等行业中介机构总部;结合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的地区总部以及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投资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总部。
2、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我市金融服务业在中部城市一直处于首位,目前金融后台服务业全国领先,已有24家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后台机构。
强化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必须加快引进、培育更多金融机构,争取在银行金融机构方面设立更多区域总部,在金融后台服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设立更多全国总部,在外资银行、金融机构方面设立更多亚太总部。
要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和创新资本集聚,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建设“资本特区”。
3、建设内需市场资源整合与组织中心、中部购物天堂
以汉正街搬迁改造为示范,逐步推进三环线内的大型批发市场搬迁改造,沿三环线布局。
以汉口北、白沙洲等区域的大市场为重点,融合电子商务、金融功能,建立大型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和平台,打造集展示、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采购批发交易中心,培育一批千亿元级的全国性大型商品交易城和专业批发市场。
搭建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依托服务外包基地,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建设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区,策划国际贸易技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项目,为推动技术、文化领域开放提供资源整合、资金支持的平台。
支持技术、文化、中医药和软件等重点领域以及信息服务、商贸流通和金融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高端商业流程服务外包。
争取设置免税旅游区,形成布局合理、货畅其流的多层次商业中心、多样化商业业态、多元化商品和服务消费,以及优良的购物和服务环境。
构建以国际知名百货店为主力店,时尚精品店、国际国内品牌旗舰店、奢侈品品牌旗舰店、体验店、免税店等相结合的商业集群业态组合,建立面向中部地区广大消费群体,全天候、一站式的超区域性能量中心和大型综合性都市购物中心。
推进优势传统产业开拓网上市场,加大电子商务应用的行业覆盖率。
鼓励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提供网络购物平台和配送服务,推广汽车消费、旅游服务、娱乐健身、餐饮、租赁、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连锁经营。
重点建设3至5个电子商务聚集区,促进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技术、平台和网商类企业集聚发展。
建立全国“云消费云支付云调度”试验基地,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在公交、地铁、零售网点等小额支付的便民服务。
重点提升解放大道中段、江汉路-六渡桥、王家湾、钟家村、鲁巷、徐东等10大商圈商贸服务能级,形成规模最大、业态功能齐全、聚集国内外一线品牌的超级综合商业区。
依托两江四岸江滩,提升楚河汉街、武汉天地、光谷步行街、首义文化区等特色商业带,推进珞珈山街、吉庆民俗一条街、黎黄陂路名店名品街、车站路老字号一条街等改造提升,建设一批地方特色浓郁、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商业特色街(城)。
加快形成交通枢纽型商业功能区。
在轻轨和地铁沿线及其重要节点,规划发展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发展地铁经济。
完善提升天河机场、汉口、武昌、武汉火车站、港口配套商业,增强门户型商业配套服务功能。
4、建设国家创新中心
发挥科教、人才的综合优势,更加着力于新技术、新产业的创造生成,着力于创新人才、创新制度的培育发展,提升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功能,加快建设全国高端创新要素资源集聚配置中心和自主创新发展中心,推进高技术创造,打造科技资本特区,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努力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5、建设全国工程设计之都
工程设计具有典型的高技术密集、高智力集成、高附加值等特征,是武汉目前在全国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代表,实力仅次于北京。
一批具有中国乃至世界顶尖设计水平的工程项目,都出自武汉的设计企业之手。
如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世界线路最长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世界一次性通车里程最长高铁——武广高铁、中国第一座跨海特大桥——东海大桥,等等。
我们要进一步凸显武汉工程设计在全国的领先优势,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工程设计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设计之都”。
要进一步推动构建从设计、制造到建筑的完整产业链;要加快产业功能区建设,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工程设计产业聚集地;推动工程设计企业联合发展,成立“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形成拳头,开拓国际市场。
6、建设时尚创意中心
依托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江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在服装服饰、珠宝首饰、传统工艺品、装饰、环境设计等方面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时尚创意品牌集聚区(带),形成品牌孵化基地、自主品牌国际化服务平台、时尚品牌展示中心等载体,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时尚品牌传播与推广的策源地。
构建武汉时尚品牌设计、营销推广、加工制造产业联盟。
构建以扶持培育相关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为抓手,及融资担保服务、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人才培训、法律保障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筹建中法时装设计师学院、汉港知名品牌推广中心、中法中意服饰设计师合作工作中心等。
筹建武汉设计资源展贸中心、设计版权交易中心项目。
高标准建设汉正街中央活动区和东沙中央文化区,塑造新的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国际时尚文化元素的时尚品牌新地标,形成时尚企业总部集聚和机构集聚、时尚产品展示展贸、时尚品牌发布和交易、时尚消费群体和文化活动的集聚地。
建立中部时尚流行潮流权威发布和预测平台,积极引进各类国际著名品牌发布会、国际潮流趋势发布会、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国际时尚高峰论坛、名模演示会等时尚主题活动,构建品牌风向标。
建设数字内容体验与展示中心、交易与服务中心,发展包括网络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出版、数字学习、移动内容、数字视听、其他网络服务、内容软件等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对一些传统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并加以整合运用,提供数字传媒、数字娱乐、数字学习、数字出版和面向专业应用等信息产品与服务。
7、建设全国旅游目的地
武汉建设全国旅游目的地,条件优越,潜力巨大,关键是要在改善软硬旅游环境上下功夫。
国家中心城市,也应该是一个全国旅游中心城市。
要高标准谋划武汉的旅游发展,努力把武汉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全国旅游目的地和世界性旅游城市。
要进一步策划引进一批像东湖欢乐谷、汉秀剧场、电影文化主题公园等大型旅游项目;策划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要大力提升传统旅游景点的层次,充实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充分挖掘城市潜在旅游资源,培育一批具有武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武汉旅游的整体实力。
8、建设全国教育服务中心
我市是教育大市,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
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基础教育实力雄厚。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离不开教育的强大支撑。
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把武汉打造成为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质量一流、多元开放、特色鲜明的全国教育服务中心。
要全力以赴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办学水平,向世界一流学府迈进,使武汉成为全国优秀学子成就梦想之地。
要根据城市和产业发展需要,大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加大国际学校等特色教育学校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
9、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居中部地区之首,有一批国内一流医院,这是我市的重要品牌。
我们要进一步确立“中部第一、国内领先”的目标,努力把武汉打造成为医疗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要抓紧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档次的国际性大型综合或专科医院,满足包括外籍人士在内的不同人群的多层次就医需求。
支持同济、协和等有实力的龙头医院建设国内一流医院。
要培养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批具有国内顶尖水平的医学科研中心,突出打造一批特色专科。
10、建设“智慧城市”
全面实施“光城计划”,基本建成全覆盖的光纤到户网络,实现“三网融合”。
实施物联网、云计算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
加快推进无线城市计划,两年内无线城市规划的中心区域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并且实现高速上网。
加强数字城管信息系统以及城管综合执法、环卫、道路桥梁等行业综合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协同办公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有效开展城市精细化和网格化管理。
扩大“武汉通”卡应用领域和发卡数量,使其应用覆盖公共交通、出租车、停车、加油、商户消费以及水、电、气收费等各个方面,实行“实名制”。
实施物联网感知终端工程。
在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交通要道、电力消耗、药品食品监管、环境保护等领域安装各类感知终端1千万个,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整合政府网站群、政务服务中心、政府服务热线、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档案服务中心、市民电子邮箱、社会保障卡、公共服务终端等便民服务渠道,实现一站办理、一网连通、一号服务、一卡通行。
加强政府采购、食品药品等领域信息化管理。
11、塑造“汉派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传承历史文化,打造、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汉派文化精品、文化大师、文化活动、文化品牌。
按照“三镇三城”的规划理念,规划实施大学校区、园区、社区“三区对接”,以及大东湖、武昌古城、月湖—南岸嘴、汉口沿江等文化集聚区工程,建设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在城市中心区形成大学校园、公共文化设施、演艺创意园区连绵连通的城市人文机理。
12、创建文明城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
开展武汉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发挥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培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文明风尚,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
加强舆论引导,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13、建设幸福武汉
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基本消除养老城乡差别。
积极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事业,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各类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服务形式相互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10分钟养老服务圈”。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构建和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基本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
14、建设全国“创业梦想”之都
全方位推进全民创业,降低创业门槛,建立创业绿色通道,制定激励创业配套政策和措施,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充分发挥百万大学生优势,强化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激活创业热情,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武汉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中心城市 建设 内容摘要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