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5642406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94KB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孝帝改革》学案
七年级历史北魏孝帝改革教学计划内容:
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精彩内容很多哦!
1了解北魏孝帝改革的背景。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
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脑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
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
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473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帝。
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帝改革。
2归纳北魏孝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孝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
总体概括起有以下三点:
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3探讨北魏孝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孝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但从另一方面,孝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
整个中华民族的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知识整合】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化。
使年幼的君主孝帝对汉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二、改革的措施
1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1)制定官吏傣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改革了原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2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帝决定迁都洛阳。
49年正式迁都洛阳。
3移风易俗
(1)易服装: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
孝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性,定门第等级。
孝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
孝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改籍贯:
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目的: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化。
作用: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三、北魏孝帝改革的作用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重难点突破】
1北魏迁都的原因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再次是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基于以上认识孝帝决定迁都洛阳。
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49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2关于孝帝改革建立新制的各项措施之间的关系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3孝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
④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
4孝帝改革的影响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①孝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使鲜卑的牧民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
③孝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向汉化,汉族的习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化精华也融入汉族化之中。
如何评价北魏孝帝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魏孝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东西。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推行均田制,并颁布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摇役。
三长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通过整顿吏治,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汉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专题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帝下诏)“富强者并兼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技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悉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者兼泽”吗?
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帝均田令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农民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同学们觉得本单元功学起有难度吗?
在经过老师讲述知识点之后,还是不了解的话,就赶紧通过七年级历史北魏孝帝改革教学计划加深对学过知识的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魏孝文帝改革 年级 历史 上册 北魏 孝文帝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