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述略.docx
- 文档编号:25634706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81KB
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述略.docx
《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述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述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述略
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述略
摘要:
在杨向奎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中,易学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周易》的来源和性质,关于《周易》和易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关于中国易学的发展等问题,杨先生都有所探究、有所创获。
杨先生的易学研究是多视角、全方位的,既有对《周易》和易学文本及其相关材料的具体而微的开掘、考证和阐释,又有对易学史及其相关问题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
杨先生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象数与义理之分,而是将二者熔为一炉,融会贯通,综合超越,始终注意将易学问题置于宏大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流变中来系统考察,将易学研究建立在文化史、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展示了易学演变的脉络和规律。
关键词:
杨向奎;易学;周易;中国思想史OnMr.YANGXiang-kui’sachievementsontheYilearningAbstract:
ThestudiesoftheYilearningoccupyanimportantpositioninMr.YANGXiang-kui’sprofoundandextensiveacademicsystem.Mr.YANGhadexploredandachievedinallthefollowingresearchfieldssuchastheoriginandqualityofZhouyi,thepositionandinfluencesofZhouyiandtheYilearningintheChineseideologicalculturalhistory,thedevelopmentofChineseYistudies,andsoon.Mr.YANGstudiedtheYilearninginalldomains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Henotonlyhadmadeaconcreteandcompleteexplorationto,textualresearchonandinterpretationoftheYilearningtextaswellasmaterialsrelated,butalsopaidattentiontoamacro-understandingandtotalseizingofthehistoryoftheYilearningandissuesrelated.NotrigidlyadheringtothetraditionaldivisionoftheYilearningintotheschoolofimage-numberandthatofphilosophicalconnotations,butfusingthemintooneandmakingatranscendenceovereither,Mr.YANGwouldputtheYilearninginamagnificentideologicalculturalbackgroundandevolutiontomakeasystematicalobservation,andbasedtheYilearningstudiesuponthestudiesofculturalandsocialhistorytorevealthetracesandrulesfortheYistudiesdevelopmentbetter.Keywords:
YANGXiang-kui;Yilearning;Zhouyi;Chineseideologicalhistory众所周知,杨向奎先生是我国当代着名学者,他的《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西汉经学与政治》、《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清儒学案新编》等着作,他的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都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经学研究的一大重镇,对居于六经之首的《周易》和易学,杨先生也在各种着述中多有探析,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在20世纪中国易学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不揣谫陋,撰成本文,藉以表达对杨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景仰。
一、关于《周易》的来源和性质杨向奎先生指出:
《易经》是卜筮书,但其中蕴涵着深奥的哲学理论,《易传》则是前期儒家本孔子意旨而发挥。
在《易》卦起源问题上,杨先生赞成以张政烺先生为代表的数字卦理论,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说:
“我们……曾经看到在卜骨上的筮卦,即在卜骨上表示卦义的数字,这是古文字学家的发现,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为什么在卜骨上有筮卦?
这数字究竟是记载筮卦的数字,还是和卜骨本身有关,如果是筮卦数字,为什么刻在卜骨上?
这些刻字都和其余卜辞不相干,那么只能说它是记事,即记筮卦于卜骨上。
如果不是记事,即卦数与卜骨有关,也就是由卜而逐渐有卦的内容,即筮出于卜,筮出于卜后,然后筮成《易》而前进;卜则限于骨甲,无发挥余地而渐衰,是龟短而筮长。
战国而后卜几乎消灭,而卦普遍流行。
《易经》外有《易传》,《易》亦由筮书变为有丰富理论的哲学典籍。
殷人已经用筮,说明宗周继承了此一传统……。
”[1]《周礼·春官·太卜》曰:
“太卜掌三易之法:
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2]汉代人提到《归藏》为殷易,而近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也证明,殷人已经用筮,殷易之说是有根据的,杨先生此论也是深中肯綮的。
古往今来,关于“周易”之“周”何指,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或说为周普、普遍之义,或说指周代,《周易》即周代之《易》。
杨先生同意后一种说法,并从图腾崇拜的角度加以论证。
他说:
“周易”之“周”是指周朝,宗周是黄帝一系的正统,他们的图腾崇拜是龙,这与《周易》之以“龙”为主要象征是有关的。
同时,杨先生又论及刚柔与中这《易》中“三德”的来源,指出:
“‘三德’的命题不是来自宗周正统派的思想体系中,而是来自申楚系统的南国文化。
这个系统出自古老的炎帝一支,齐许申吕是炎帝后,与楚为邻,申为楚吞并后,两者为一,而楚国文化遂多申的色彩,可以称之为‘申楚文化’”。
“南国多申巫,而申巫是古代文明的载体及传播者”。
“孔子时申楚尚多巫卜”。
由此入手,又通过分析《尚书》中的《吕刑》、《洪范》与《易经》的内在联系,杨先生认为,《易经》与申楚关系密切。
[1]的确,近年出土的简帛《周易》及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易经》是南北文化系统综合融会的结果,《易传》和易学是以儒家、道家为主而又综合百家、超越百家的产物。
杨先生的论断是正确的。
与此相联系,杨先生注意从社会信仰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易》之起源。
他说:
“因有信仰而祭神,因祭神而有明堂、太室;祭神为了祈福,因祈福避祸而求神先知;因求神示乃有贞卜;贞卜有术,在商则为龟甲兽骨之卜,西周逐渐由贞卜而转于筮占,于是《易》卦兴而有《周易》,遂为经书之首,由卜筮书转为哲理古籍,《易传》不同于《易》卦,非卜筮所能范围者。
卜筮神秘,理解其内容为巫祝专职,演为哲理亦多不可解,千百年来注解者繁,王弼注代郑玄后,《易》为三玄之一,后来中国传统哲学各流派多与此书有关,由巫祝而哲而玄,乃《易》之三变也。
”[1]这些论述皆颇具卓识。
在《汉书·艺文志》中,承于《易传》及司马迁等人关于《周易》产生过程的说法,班固提出了“人更三圣”的观点,认为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爻辞,而孔子则作《易传》。
后来马融改造、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的说法,并为后来的陆绩、孔颖达等人所接受,以至于宋代朱熹又概括、总结出了“人更四圣”之说。
在杨先生看来,这一说法虽不能完全信以为实,但也绝非毫无所本、毫无学术价值的向壁虚造。
他指出:
“文王演《易》之说,虽有争论,但《易》之来源甚古,殷商已见端倪,宗周之初有所发展当无疑问。
其初因奇偶而有八卦,八卦不能尽变化,重为六十四卦,而加卦辞、爻辞,初为巫祝专职,西伯幽囚演《易》而有所推演”。
“原始卜筮都为巫祝专职,他们是古代最渊博的学者,八卦之重,爻词、彖词之设,没有他们的参与,无法完成。
他们多是无名专家,孰为《易》之加工者,当无可考。
但文王演《易》之说,被轻轻否认亦无据,巫祝卜筮都为王家服务,以文王、周公之才而习《易》,因习《易》而演《易》而重卦,舍巫祝而自为之,此所以有文王、周公之参与。
文王、周公固饱经忧患者,‘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正合符者”。
他还称引高亨先生之说,认为平实近理,最为得体。
[1]论及孔子与《周易》的关系,杨先生不同意所谓《鲁论》之说,肯定孔子学《易》乃史有其事。
《论语·述而》记孔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为政》则记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杨先生将这两段话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在总结何晏等《论语集解》以来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指出:
“‘知天命’与‘学《易》’是相通的,学《易》然后知天,故云‘五十而知天命’。
”[1](第289页)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的记载以及近来一些学者所作的相关考辨,已经基本证实了杨先生的结论。
二、关于《周易》和易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干,《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周易》和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至深,在中国学术史、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
杨先生对此也有所论述。
他说:
“《易经》学者之注释多本于《易传》,而《易传》乃前期儒家本孔子意旨而发挥。
后来变作儒家的正统思想,随着孔子儒家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取得正统派的地位,这种传统思想变作我国正统思想,它教育着我国人民,陶冶着我国人民的情操。
”[1](第398页)孔子“刚健中正”的思想,主要是在继承《周易》之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庸》是子思撰述的书,正是他理解了孔子对于‘刚健中正’的评价而有的着作。
《中庸》之道源自《易经》,所以子思依傍《易传》而着书。
在十翼中《文言》、《系辞》发挥儒家的《易》理最多,而《中庸》无论在义理在文辞各方面都与上述两传相近,完全可以纳入《易传》的行列中,变作‘十一翼’,不会有‘非我族类’之感。
”杨先生还列举了李心传、朱熹、项安世等前贤以《中庸》说《易》的例证。
[1](第404-405页)确实,直到近世,熊十力先生还在强调“《中庸》本演《易》之书”[4](第313页)。
杨先生的观点正是在对前人之说加以综合创新而成的。
由《易》《庸》关系出发,杨先生肯定了易学在儒家自身改造过程中的作用。
他说:
“《中庸》是发挥《易·乾》当位、刚健中正之德的大着,因之列它于《易传》中,不会有生疏之感,在哲学上它完成了《大易》刚健中正的道德哲学体系,这种道德哲学是儒家的‘本体论’。
本体是恒量,表现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上,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表现在个人身上它也是完整的中庸之道。
在儒家本身的改造方面,它使一个以相礼为业而乞食的团体变成一个刚健中正的君子儒。
”[1](第406页)杨先生还高度评价了《周易》和易学的宇宙观,特别强调了其在自然科学史上的价值和影响。
他说:
“《易》以奇偶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遂为中国传统哲学最古老的宇宙观。
在世界科学史上原始阴阳说,盖优于原始原子说;无阴阳奇偶之辩证发展,则原子说亦无能为力。
宇宙渊泉,必须有正负能量之载体,古代哲学家名之曰阴阳,阴阳变化无穷,则宇宙之所由生。
”[1]“‘一’代表阳而‘六’代表阴,符号是‘—’,‘--’;阴阳的发现及其无限的发挥在中国社会思潮中有无比的作用。
我们以为,宇宙的动力是阴是阳,当然阴阳不是无物质的力,它们有载体,也就是任何具体事物都有阴阳两性,不能有脱离具体事物的阴阳‘离子’,但人们可以概括宇宙为阴阳组成。
阴阳的发现,早于西方的原子说而优于西方的原子说。
到现在为止,在哲学上、在基础科学上,正负、阴阳的概念永不可少,没有它们的存在也就没有宇宙,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平衡’。
”[1](第212-213页)“在《易》卦中,有乾坤六爻在变化不已,以‘—’为乾,以‘--’为坤,在世界数学史上,这就是‘1’与‘0’的二进位制,在现在科学上产生了良好的作用,但在先秦儒家的理解中,其中的意义远不止此,他们于其中发现自然万物发生发展的道理。
他们以乾‘—’为阳,以坤‘--’为阴,阴阳两者而成一体,有此阴阳二体的交互变化而生万物,生生为‘易’。
因此他们为《易经》定性,这不仅是一部卜筮术,它是在模拟自然的变化、生生。
现在的自然科学家以大功率的粒子对撞机模拟自然的演变,因而探索宇宙的起源。
我们古代的《大易》学者也是在作这种探索,他们有图有表,在《皇极经世》中,邵康节试图用数学的方法来说明自然界的发展。
我们不能说他们是‘白日做梦’,他们的意图明确,要探索自然,自然不是神造,《大易》是一部模拟宇宙的‘圣典’,虽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1](第411-412页)我们知道,杨先生是一位对自然科学深有研究、颇有建树的史学大师,他对《周易》和易学的上述评价,是很有说服力的。
三、关于中国易学的发展关于中国易学发展史,杨先生也曾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主要集中在汉、宋、清代易学方面。
关于汉代今文经和古文经在易学上的分野,杨先生通过分析《汉书·儒林传》、《艺文志》等文献记载,认为《周易》的今古文学派与其他经典有所不同。
其原因,“一来是《易经》没有经过秦火,文字和师说都可以流传下来,没有训诂章句上的显着区别。
二来《易》是卜筮书,多讲阴阳灾异,而这些是西汉今文经师的特色,就此而论,易学诸家都属于今文学派。
费、荀讲阴阳变化;孟、京更是讲阴阳变化的大本营。
就文字论,他们都可以传授古文,古文一直在流传下来,所以刘向可以看到中古文,因之各家都有古训。
《易经》的今、古文学派,不同于其他经典,西汉所有易学都保存古文,而所有易学也都同于今文学派讲阴阳灾异。
”[5](第903页)在研究中国易学发展史时,杨先生注意从天人之学的角度,将《春秋》和《周易》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春秋》和《周易》都在儒家经典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人们可以从中更好地了解、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得到更为重要的教益和启发。
早在春秋末年,《周易》与《春秋》的原型《鲁春秋》就为人们所并重。
《左传》昭公二年载晋国韩宣子来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
‘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6]这里的《易象》就是《易经》。
在群经中,《春秋》是以人事体现天道,《周易》则是以天道推衍人事;《春秋》是借助史实的记述来表达其中隐含的微言大义,《周易》则是依据普遍的思想原理来揭示具体实际所应遵循的规律和法则。
所以,入汉以后,《易》与《春秋》并重仍是经学领域的一个特点。
董仲舒明确将《周易》与《春秋》并列,谓“《易》、《春秋》明其知”[7](《春秋繁露·玉杯》)。
司马迁也是《周易》与《春秋》并重,立志“正《易传》,继《春秋》”[8](《史记·太史公自序》),认为立足于人事的《春秋》是通过史实的记述来反映其中隐含的微言大义,本于天道的《周易》则是依据普遍的思想原理来推出具体实践所应遵循的规律和准则。
也就是说,《周易》为本,《春秋》为用,二者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周易》和《春秋》都曾推究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源,《易传》提出了太极之说,而《春秋》则提出了元的概念。
西汉末年,刘歆还在《三统历》中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
通过分析这一思想发展进程,在谈到《公羊》学派时,杨先生指出:
“他们是以《易》代表天道,以《春秋》专讲人事;《易》以道天地的变化,《春秋》以辩人事的是非,而人间是非是与天道变化分不开的,这样天人的相应,也是《易》与《春秋》的结合。
这就是他们的‘天人之际’,也就是‘天人之学’。
”[9](第126页)受董仲舒影响,此后不仅治《春秋》的学者往往兼重《周易》,而且治《周易》的学者对《春秋》也极为重视。
杨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如在谈到宋代司马光时,杨先生就指出:
“他的《潜虚》继承《太玄》和《易经》,而《资治通鉴》继承了《春秋》,这仍然是《易》与《春秋》的天人之学。
”[10](第149页)又如关于清代惠栋,杨先生指出:
“惠栋亦多讲‘天人之道’。
他希图沟通《易》与《春秋》,以为《易》是‘天学’,宇宙万物之成长,实与《易》之成长相因,乃二而一者。
而《春秋》纪事,效法《易经》,以人事结合天道,所以他说:
‘《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
’”杨先生认为,根据惠栋的理论,“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即《易》的发生发展;万物的发展,是宇宙的实体,而《易》是宇宙实体的表德。
《春秋》纪事,效法于《易》,历代以纪“元”开始,即为效法《易》以太极为首。
《易》为天道,《春秋》为人事,天道与人事结合,正好是‘天人之学’”[5](第906-907页)。
与此同时,杨先生又注意从儒家仁诚理论的发展来把握中国易学发展的线索。
杨先生认为,孔子、子思先后提出的仁与诚,是儒家的道德哲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仁与诚皆源于《周易》“生”的哲学,源于其生生不息的思想。
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哲学与科学》等论着中,杨先生对此多有阐释,并用以考察中国易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杨先生指出:
宋代程颢借助《易传》“生生之为易”和“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理论,从而使“仁”与宇宙本体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仁诚理论。
[11](第29页)至清代,“戴东原发展了这种思想,以生生为仁,有仁则有诚,既仁且诚,而生生不已”。
与程颢等人一样,“东原在名义上说《易》,其实借《易》以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12](第624页)。
这些都称得上是易学及其相关研究的不刊之论。
清代易学是杨先生用力较多的研究重点之一,其中惠栋、张惠言、焦循等人的易学理论更是受到杨先生的特别重视。
在研究惠栋时,除了考察其天人之学,杨先生又分析说:
惠栋专宗汉学,力求通过古字古音以明古训,通过古训以明经,此乃古文经学的体系,但其说《易》又采取今文学派的学说,多阴阳灾异之说,而且“汉代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不离谶纬,《易经》更多纬书,于是惠氏着作中亦多谶纬思想。
汉末道教的形成本来和今文谶纬学有密切关系,在惠氏《易》学着作中,援引道书随处可见。
儒与佛、道,在魏晋以后互相排斥,两宋理学乃排斥佛学而引进道书,惠栋既张‘汉帜’,遂仍与道教合流”。
惠栋曾引《周易参同契》、《阴符经》以及《抱朴子》、《灵宝经》等以解《易》。
汉学本来是与理学对立的,但二者又通过《阴符经》等道教经典而结合起来。
杨先生特别强调:
“汉学家而有浓厚的道士气息,是评论清代汉学的人,所未曾注意过的事!
”[5](第905-909页)正因为惠栋易学中存在这些杂质,杨先生又充分肯定了王念孙、王引之对惠栋及其所本的汉代荀爽易学的批驳。
杨先生曾以《经义述闻》卷一中的一条训诂材料为例,指出:
“他们驳斥了惠定宇说,同时也驳斥了荀爽说。
这不仅是个别文字的解诂,而是有关整个易学的看法,荀爽易学是惠栋所遵守的汉易学说,这是一个西汉图谶之学的流派,……王氏父子虽然是个别训诂的驳斥,但也触动了荀、惠易学的全身。
惠氏易学,当时是没有人驳斥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论,可见一斑。
《经义述闻》中更有长文驳斥虞氏易。
他们没有从思想的角度出发进行批判,但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起了驳斥乌烟瘴气的汉易学的效果。
”杨先生还高度评价了王氏父子在易学上的考据成果,如《经义述闻》卷二所说:
“凡《易》言君子、小人者,其事皆相反。
”杨先生认为,他们的有些结论已经接近历史的真实,并给人以清新的启发。
[5](第1002-1003页)对焦循易学,杨先生则颇有微词。
他说:
“清人说《易》,不识大体,《易经》为卜筮书,各种变化,都为卜筮服务,社会人事,变化无端,《易》之占卜,必须有以应之,故亦多变。
经中之有义理可言者,为分阴阳,宇宙二分为阴阳,是其卓识,因阴阳而有奇偶,因奇偶而有变化,是谓之易,易即变易,有变易则宇宙生成。
这宇宙论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传》循此路发挥而抛却占卜,遂使《周易》哲学具有完整体系,元和惠氏,及甘泉焦氏皆治《易》世家,但不足语此。
……焦里堂之说《易》,永不能脱离卜筮本身,交易止于八卦中,不能脱颖而出,并《易传》不解,难与言《易》。
”[13](第218-219页)杨先生的这些论述,无论对研究清代易学,还是对探讨整个清代学术、清代思想文化,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中国易学史上的冲突和争论,往往是在义理之学和象数之学这两大流派之间进行的。
如果我们按照这一传统的分野来看杨先生的易学研究,似乎杨先生倾向于义理之学,是义理派。
但实际上,致力于求真求实的杨先生对象数易学并无反感,也不排斥,甚至还有较高评价。
例如,他肯定了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且不忘卜筮亦谈义理的做法。
[11](第35-37页)他对张惠言易学理论的评价,更表现出对象数易学的充分重视。
作为深受惠栋影响的乾嘉学者,张惠言为学渊博而精于《易》,于《易》主虞氏,谈象数自其本色,《易图条辨》是其代表作。
易以数的变化解说象之发展。
张惠言曾说:
“康节之言曰:
两仪,天地之祖也。
太极分而为二,先得一为一,后得一为二。
二谓两仪。
四象者,阴阳刚柔也。
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
夫所谓分而为二者,何耶?
其谓气变之始耶?
太极未分也。
其既分矣,非天非地,非阴非阳,而别有二物耶?
且曰:
先得一为一,后得一为二,则太极生一,而一生二也,又不可言分也。
”[14]杨先生指出:
“先一为一,后一为二的提法,有深刻意义。
在数学上,以‘一’为生成元素,故一可生二,‘二’为后继元素,而‘一’为唯一的非后继元素。
当《易传》分宇宙为阴阳两半,而以‘一’为阳、‘二’为阴的时候,‘二’也是唯一的非后继元素,故《易》为二进位,一、三、五、七、九与二、四、六、八、十,各居一方。
在不统一的宇宙中,数永远是二进位。
‘太极生一,而一生二’,‘一’代表阳,‘二’代表阴。
这代表‘二’的后继元素,此时也是生成元素,而不是后继元素,我们不能违反这种原则。
……阴阳合而生万物。
这样,用数的变化来说明宇宙生成次第是可以成立的,我们不能说‘它是中古的胡涂概念’。
在哲学上,这样来说明宇宙模型是允许的,数学永远是科学的有效工具。
”杨先生认为张惠言是同意邵雍“先得一为一,后得一为二”之说的,是值得肯定的。
杨先生强调:
“张惠言的《易图条辨》是一部有用的书,他对于宋人宇宙模型的解释有恰当处,不能指之为任意胡说,或者是‘胡涂的概念’。
”[15](第211-213页)随着易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杨先生的结论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四、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在杨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中,易学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并与杨先生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相互呼应、密切相联。
纵观上文所述杨先生的易学研究成就,笔者以为,杨先生治《易》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杨先生的易学研究是多视角、全方位的,既有对《周易》和易学文本及其相关材料的具体而微的开掘、考证和阐释,又有对易学史及其相关问题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
第二,杨先生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象数与义理之分,而是将二者熔为一炉,融会贯通,综合超越,始终注意将易学问题置于宏大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流变中来系统考察,将易学研究建立在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从而有所创获、有所发展。
如他从社会信仰的角度来认识《周易》和易学的起源,以天人之学,以仁诚理论的发展为线索来揭示、把握易学演变的脉络和规律。
当然,杨先生易学研究的这两个主要特点,在杨先生的其他研究领域也同样有所体现,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可以说,杨先生的易学研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杨先生学术理念、学术成就及治学风格的无穷魅力和巨大影响。
我们注意到,易学研究是当今学术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研究方法和成果众多,但其中的缺憾也是明显存在的。
比如,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研究每每只是在传统经学的范围内周旋,把注意力放在典籍授受、经传注释、学派演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生 易学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