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5630082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74.27KB
四川省成都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题
成都市2016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没有原生质层,不能发生渗透作用
B.动物细胞都有呼吸酶,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植物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发生能量的转换
D.植物细胞间都有胞间连丝,细胞膜上没有受体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
即细胞←通道→细胞。
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
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但可发生渗透作用,A错误;人和动物细胞都有呼吸酶,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B正确;植物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有线粒体,因此植物根尖细胞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C错误;高等植物相邻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需要受体蛋白参与,除此之外,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受体,有的信息分子的受体在细胞膜上,有的信息分子的受体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B。
2.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死亡率极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IV的遗传物质会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B.合成HIV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
C.感染HIV后的机体没有免疫应答不能产生特异抗体
D.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HIV的遗传物质是RNA,不可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A错误;合成HIV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是RNA,由HIV自身提供的,B错误;感染HIV后的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无法消除细胞内病毒,C错误;HIV通过破坏T淋巴细胞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遭破坏,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感染其他病原体或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繁殖过程等,掌握艾滋病的致病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14C标记的CO2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可证明碳的转化途径
B.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到胰腺腺泡细胞中可证明生物膜间有联系
C.用14C或18O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将15N标记的细菌转移到14N的培养液中可证明DNA的复制方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卡尔文用14C标记的CO2供应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A正确;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进行了研究,发现3H标记的亮氨酸在细胞内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B正确;科学家分别用同位素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通过对照实验,证明了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C错误;将15N标记的细菌转移到14N的培养液中,再采用离心方法,可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D正确。
故选C。
4.在生物体内,控制tRNA合成的基因经过转录生成tRNA前体,tRNA前体经过核糖核酸酶P的剪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tRNA。
据此分析,核糖核酸酶P
A.能够催化tRNA基因的转录B.通过破坏氢键剪切前体RNA
C.可能存在于细胞核或某些细胞器中D.可对双链DNA分子进行剪切和加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生物体内,DNA分子上的tRNA基因经过转录生成tRNA前体,然后被加工成成熟的tRNA。
tRNA前体的加工包括:
切除前体分子中两端或内部的多余核苷酸;形成tRNA成熟分子所具有的修饰核苷酸;如果前体分子3′端缺乏CCA顺序,则需补加上CCA末端。
加工过程都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
【详解】t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因此t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从题意中没有看出核糖核酸酶P能够催化tRNA基因的转录,A错误;tRNA中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其内部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在碱基形成氢键将两段tRNA形成双链结构,若氢键破坏,tRNA分子结构遭到破坏,B错误;DNA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真核细胞内线粒体或叶绿体内也有少量DNA,它们都能转录合成RNA,C正确;核糖核酸酶P具有专一性,只能作用于RNA,而不能作用于DNA,D错误。
故选C。
5.胃粘膜壁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的H+-K+-ATP酶是一种质子泵,它能催化ATP水解,在将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的同时,也将细胞内的H+泵出,从而维持胃液的酸性环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质子泵运输H+和K+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B.该质子泵能促使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断裂
C.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的过量分泌
D.胃液pH的大小与胃腔内的K+浓度成正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题干信息“质子泵能够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K+通过质子泵泵入细胞内”,同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详解】K+泵入细胞内,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消耗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其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质子泵能催化ATP的水解,因此具有ATP水解酶的功能,能促使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断裂,B正确;质子泵使胃上皮细胞排出H+,吸收钾离子,使胃液呈酸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的过量分泌,C正确;胃液pH的大小与胃腔内的H+浓度成负相关,D错误。
故选D。
6.下图甲、乙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病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均可独致病,II-2和Ⅱ-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
据图分析,甲、乙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
A.既可能都是隐性致病基因,也可能都是显性致病基因
B.既可能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都位于X染色体上
C.既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D.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
图中Ⅰ﹣1号Ⅰ﹣2表现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Ⅱ﹣2,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既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图中Ⅰ﹣3号Ⅰ﹣4表现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Ⅱ﹣6和患病女儿Ⅱ﹣3,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甲、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均不是显性致病基因,A错误;甲病致病基因既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而乙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根据题意,II-2与II-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说明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错误;控制甲病和乙病的等位基因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D。
7.某科研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镉浓度对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对照组
低浓度隔组
高浓度隔组
总叶绿素含量/(mg·g-1)
3.537
3.342
0.853
叶绿素a/b(比值)
3.975
3.878
7.246
(1)为得到表中的有关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中的色素,这种方法提取色素的原理是____,提取色素时加入适量碳酸钙的目的是______。
分析上表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有:
________。
(2)该科研小组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浓度镉组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据此推测,高浓度镉组植物光合速率明显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无水乙醇能溶解色素
(2).防止色素被破坏(3).镉浓度越高,降低叶绿素含量的效果越明显;不同浓度的镉对叶绿素a和b的影响不同(4).高浓度镉可能降低细胞中酶的含量,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及其他酶促反应的进行
【解析】
【分析】
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色素分离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详解】
(1)提取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常使用无水乙醇(有机溶剂)研磨法来获取色素,加入少许二氧化硅使得研磨更充分。
纸层析法是分离叶片光合色素的简便方法。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镉浓度对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自变量是隔浓度,因变量是叶绿素a/b(比值)和总叶绿素含量/(mg·g-1),分析上表实验结果,可以得出镉浓度越高,降低叶绿素含量的效果越明显;不同浓度的镉对叶绿素a和b的影响不同。
(2)高浓度镉组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据此推测,高浓度镉可能降低细胞中酶的含量,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及其他酶促反应的进行,使植物光合速率明显降低。
【点睛】本题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以及探究影响色素合成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从题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8.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在不同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的_____集合。
若要研究群落交错区的特殊性,往往需要研究___、____等群落水平上的问题。
(2)群落交错区的光照、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与周边群落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据此分析该区域出现“边缘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各种生物种群
(2).物种组成(3).空间结构(或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4).复杂的环境条件使植物种类更加丰富,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详解】
(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集合。
研究群落交错区的特殊性,往往需要研究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等群落水平上的问题。
(2)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点睛】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在不同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9.高等动物性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与甲状腺分泌的调节机制相类似,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②③代表有关激素,I、Ⅱ代表相关生理作用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可知,激素③的分泌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着_______调节机制,这种调节机制的生理意义是_____。
(2)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能促进雌性动物卵细胞的形成和排卵,但在生产实践中,为促进雌性动物多排卵,通常并不直接使用雌激素,原因是______。
(3)下丘脑和垂体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和体液联系。
若要验证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激素②的方式不是神经调节,可利用小白鼠进行实验,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
【答案】
(1).反馈
(2).维持体内相关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3).大量雌激素会使Ⅰ过程的抑制作用增强激素②的分泌量过少导致性腺功能减退(4).切断下丘脑与垂体间的神经联系,一段时间后检测小白鼠血液中激素②的含量
【解析】
【分析】
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性腺激素,③是雌性激素。
I是性激素含量过多时,反馈抑制下丘脑的活动,Ⅱ是性激素含量过多时,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
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
【详解】
(1)当血液中性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使性激素的分泌量减少,性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该机制对于机体维持体内相关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分析图中过程可知,当性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使过程I、Ⅱ增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作用于性腺;当性激素过多时,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分泌过少会导致性腺萎缩。
(3)要证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激素②的方式是体液调节而不是神经调节,需要切除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神经联系进行实验,检测促性腺激素的含量。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动物的激素调节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10.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该性状受多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可依次用A/a,B/b,C……表示)控制。
某研究小组将两株红花植株杂交,发现子代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3:
3,对该遗传现象的解释,研究小组做出了两种不同的假设。
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一:
该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
为了证明此假设是否正确,有人将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所得子一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红花植株:
白花植株=3:
1。
该实验结果___(填“能”或“不能”)证明假设一是正确的,原因是___。
(2)假设二:
该植物的花色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只有三对基因均含显性基因的植株才开白花。
根据该假设推测,若其中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cc,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应为_____,子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应为_____;将子代中的某一白花植株进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是_____。
【答案】
(1).不能
(2).这两对基因无论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杂交的结果都是3:
1(3).AabbCc或aaBbCc(4).AABbCc、AaBbCc或AaBBCc、AaBbCc(5).7:
9或37:
27
【解析】
【分析】
将两株红花植株杂交,发现子代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3:
3,符合9:
3:
3:
1的变形,说明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当A基因存在B基因不存在或当B基因存在A基因不存在为白花,即A_bb或aaB_为白花,其余为红花,推测双亲的基因型是AAbb×aaBB或aaBB×AAbb。
【详解】
(1)根据题意,假设该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Aabb×aaBb→1AaBb:
1Aabb:
1aaBb:
1aabb=(1AaBb+1Aabb或1aaBb+1aabb):
1aaBb或Aabb=红花植株:
白花植株=3:
1。
如果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Aabb与aaBb个体杂交会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如果A/a和B/b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Aabb与aaBb个体杂交也会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故不能证明A/a和B/b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由于非等位基因间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_B_C_开白花,其余基因型开红花。
两株红花植株杂交,子代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3:
3,A_B_C_占3/16,相当于两对等位基因杂合自交分离比。
若其中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cc,则子代基因型为3/4A_1/2B_1/2C_或1/2A_3/4B_1/2C_,故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应为AabbCc或aaBbCc,子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应为AABbCc、AaBbCc或AaBBCc、AaBbCc。
若子代中白花植株AABbCc进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BbCc×AABbCc→1A_3/4B_3/4C_=9/16A_B_C_,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是(1-9/16):
9/16=7:
9;若子代中白花植株AaBbCc进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BbCc×AaBbCc→3/4A_3/4B_3/4C_=27/64A_B_C_,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是(1-27/64):
27/64=37:
27。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把握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之间的关系,学会应用分离定律解答自由组合问题。
11.乳糖酶能够催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价值。
乳糖酶的制备及固定化步骤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产乳糖酶的微生物L时,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应该是_____,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L时,一方面需要为L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另一方面需要_______,以获得纯净的培养物。
(2)将微生物L研磨破碎得到提取液后,可采用凝胶色谱法分离纯化其中的乳糖酶分离过程中,比乳糖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在凝胶中的移动速度比乳糖酶_____(填“快”或“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工业生产中,若要将乳糖酶固定化,一般____(填“适宜”或“不适宜”)采用包埋法原因是________,与使用游离酶相比,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酶的优点是________。
【答案】
(1).乳糖
(2).防止杂菌污染(3).慢(4).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移动速度较慢(5).不适宜(6).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物中漏出(7).酶不易失活,可以重复用,能提高产品质量
【解析】
【分析】
筛选产乳糖酶的微生物L时,宜用乳糖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即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
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细胞在多步酶促反应中发挥连续催化作用,但如果反应底物是大分子物质,则难以自由通过细胞膜,从而限制固定化细胞的催化反应。
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实现酶的反复利用,并提高酶稳定性,酶的各项特性(如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依然保持。
【详解】
(1)筛选产乳糖酶的微生物时,宜用乳糖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
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一方面要为培养的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另一方面需要防止杂菌污染。
(2)用电泳法纯化乳糖酶时,若在相同条件下分离带电荷相同的蛋白质,则其分子量越小,电泳速度越慢。
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3)固定酶化的方法包括化学结合法、包埋法、物理吸附法等。
由于乳糖酶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物中漏出,工业生产中,若要将乳糖酶固定化,一般不适宜采用包埋法,乳糖酶宜采用化学结合法(共价键结合法)进行固定化。
与使用游离酶相比,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酶的优点是酶不易失活,可以重复用,能提高产品质量。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及酶的固定化的有关知识,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12.现代生物科技在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器官移植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免疫排斥。
目前临床上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的主要措施是使用____,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这些药物可使免疫系统中的______淋巴细胞增殖受阻。
(2)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可简称为EK细胞。
EK细胞可从_____中分离出来,这类细胞在功能上具有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
通过对患者的EK细胞进行_______,可培育出特定人造组织器官,进而解决免疫排斥问题。
(3)人们发现小型猪的器官可用来替代人体器官进行移植但小型猪器官细胞表面的某些抗原仍可引起免疫排斥,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将某些调节因子导入小型猪基因组中,以期达到的目的是______。
该过程中的目的基因可以从cDNA文库中获取,cDNA文库的构建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免疫抑制剂
(2).T(3).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4).具有发育的全能性(5).定向分化(6).抑制小型猪器官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7).将某种生物发育的某个时期的反转录产生的多种互补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储存在受体菌群中
【解析】
【分析】
1.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详解】
(1)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且引起免疫排斥的主要细胞是T细胞,因此目前临床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在分化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可使其分化为心脏组织等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
通过对患者的EK细胞进行定向分化,可培育出特定人造组织器官,进而解决免疫排斥问题。
(3)为了防止小型猪的器官替代人体器官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科学家正试图利用基因工程对小型猪的器官进行改造,如将器官供体基因组导入某种调节因子,以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或设法除去抗原决定基因,再结合克隆技术,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猪器官。
将某种生物发育的某个时期的反转录产生的多种互补DNA片段或一定大小范围的DNA分子分别与载体连接起来,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成都市 届高三 下学 第二次 诊断 检测 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