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docx
- 文档编号:25626735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06.39KB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docx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考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沿革过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是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出现在宋朝重文轻武故应该排除②④。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答案】D
本题考察西汉时期对割据势力的治理。
题干中叙述了主父偃对西汉时期王国制度的意见,抓住题干“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一句作为目的,其做法是下令诸侯将自己的土地逐渐分给子孙,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属于推恩令内容。
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不符合“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说明王国势力强大;推恩令的目的不是调整统治内部的关系而是消除对抗中央的力量,因此C项不能选。
3.图7是《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湖广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
当时“湖广”指的是今天的()
A.湖南、广东B.湖南、湖北C.湖南、江西D.广东、广西
【答案】B
考查识图能力。
根据历史常识,明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仍习惯称为行省,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从地图上的阴影部分与江西、广西、广东、陕西等接攘,可知是湖南、湖北两省。
4.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A.分封制B.宗法制C.古代建筑D.科举制
【答案】A
5.下列历史小论文题目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A.《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
B.《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君主专制的削弱》
C.《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D.《巴黎公社与国际工人运动》
【答案】B
6.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设置参知政事 ②废丞相、设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④创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答案】D
北宋设置参知政事;明朝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设内阁;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
本题选D
7.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8.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答案】B
从“社会政治大转型”可知,本题应从政治角度入手,那么,AC选项可以排除,因为它们分别属于经济、思想两个方面;社会政治大转型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帝”,显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巩固大一统,那么,废分封行郡县,与题意相符。
9.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答案】A
本题稍难,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心”出现在周时期,因此C.D排除。
又根据材料中“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说明这一制度对后世有影响,由此可以判断出应是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后世并未有充实、扩充。
10.秦朝时为避“赢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而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的是()
A.专制皇权B.重视人才C.尊崇自然D.宗法观念
【答案】A
材料反映了封建君主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实行避讳制度。
本题选A项。
11.宋代福建产生了7607名进士,约占进士总数的四分之一。
其中有19人考中状元,最为著名的是永福县(今永泰县)“七年连中三状元”,一时传为佳话。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宋朝以文治国,重视科举取士
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和政治中心南移,促进福建经济文化发展
④福建是朱子学的发源地,教育事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12.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
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答案】A
考查中外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周代中国实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下降,诸侯争霸,列国分立;古代希腊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政体由君主制到贵族制再到民主制,与周代同时期是贵族制,因此,正确选项是A。
13.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答案】C
本题缺乏科学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变化反复、复杂,C项最切合实际,其他几项图示较单一。
14.有学者指出:
“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宗法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信息“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分析,私人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分封制主要是秦朝以前,王伟世袭制属于权力的继承不是国家政体,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机构,因此应选D项。
15.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
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
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中央与地方官员职权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参知政事行使丞相的行政权。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6.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
”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内外服制
【答案】B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家政指的是家族内部关系符合要求的政治制度应该是宗法制。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7.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A
分析材料可知,所指制度是秦代确立的郡县制,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本题选A项。
18.“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B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
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后一句:
心相同志向就相同)。
材料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家庭婚姻的关系。
本题选B项。
19.史记•商君传》:
“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这则材料不能反映()
A.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
B.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C.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
D.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答案】D
本题要注意材料出处。
材料来自于《史记•商君传》,商君即商鞅,当时秦还未实现统一,只是反映战国时期秦的状况,故D说法不正确。
20.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内外朝制
【答案】B
21.明太祖朱元璋说: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同时据《明史稿》记载,明成祖继位后,明代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
”两则材料说明()
A.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B.明朝放弃了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答案】D
22.“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常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上述材料反映出()
①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②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③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④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
各级机构设置完整的官职,配置相应的官员,一般以蒙古人为各级机构首长,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
结合各选项,第①项“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正确,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第②项说法正确;第③项根据材料和所学,说法正确;第④项根据材料“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说明元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本题选D项。
23.(2011年3月厦门质检)《大清律例》载:
“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
”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
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B.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C.子女都有平等继承权D.嫡庶长幼之趋于淡化
【答案】D
2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即济评价某制度时说: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敝……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和。
”他评价的是()
A.察举制B.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D.科举制
【答案】D
分析材料大意是说:
前代采用州郡察举的方法,到齐、隋时期,这一制度的弊端越来越多,隋代开始采用新的选官制度,意义很大。
根据所学,材料所指制度是科举制,本题选D项。
25.“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废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答案】A
材料反映了明太祖废除丞相后(D项所述),全国重大政务都由自己决断,每日的工作十分繁重,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本题选A项。
B项是在明成祖时;C项确立起来是在仁宗、宣宗年间(朱高炽、朱瞻基)。
26.(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3题)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D.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
【答案】B
此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皇权至上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皇权至上不仅表现在经济特权、而且是政治、司法、军权等权力全部由皇帝一人总揽。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7.(2011年1月杭州质检)《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B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大意是将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巩固辽阔的疆域,稳定政治秩序。
联系所学,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皇帝制和郡县制建立于秦朝,与材料信息无关。
本题选B项。
28.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答案】C
时间是“西周时期”、都城修建的周长中天子到子男是递减的趋势,联系所学知识,这是西周实行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29.晚清谴责小说家李伯远的《官场现形记》中描述了官场的一种现象,文官凭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成小集团。
有学者概括称之为“姻谊”“乡谊”“年谊”等。
其中的“年谊”是指()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B.同年为官的各级官员
C.同乡的举人或进士D.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
【答案】D
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
“年谊”是指由于同年登科而形成的关系。
30.《唐摭言》载: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
“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B
考查科举制度。
解题须阅读分析材料,把握材料观点,“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说明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ACD并未从材料中反映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31.(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
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3分)
材料二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
(2分)是如何解决的?
(2分)
材料三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4分)
【答案】
(1)作用:
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3分)
(2)问题:
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2分)解决:
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2分)
(3)中国:
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4分)
第1问要求回答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需对材料一进行认真分析、概括,主要有:
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等。
第2问分析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教材学习中有相关内容,问题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针对政治松散状态,以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来加强中央集权。
第3问根据所学,分析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可回答,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而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地方有一定的权力。
32.(12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3分)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
(2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4分)
材料三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3)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
(3分)
【答案】
(1)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3分)
(2)完美:
不流血、妥协。
(2分)
办法:
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4分)
(3)实行议会制;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
(3分)
33.(2011年3月泉州市质检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
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
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
……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材料三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
1953年3月,宪法起草委员会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宪法草案初稿,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宪法草案。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
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广泛的基本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与迁徙、人身等自由。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清代君臣关系出现的变化。
该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图11到图12君臣关系的变化对国家决策产生的影响。
(11分)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什么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和废除分别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10分)
(3)材料三中宪法制定的过程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哪些特点?
材料三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分析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
(10分)
(4)材料二、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着本质不同,试以文明史观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案】
(1)变化:
君臣之间的等级尊卑愈演烈(或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官僚地位不断下降)。
(3分)
实质: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2分)
评价: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强化了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决策失误。
(6分)
(2)原则:
三权分立(权利制约与平衡)。
(2分)
影响:
它的实施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矛盾有所缓和,遏制了法西斯势力,走出经济危机困境;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辟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新模式。
(4分)
它的废除,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竞争机制;防止出现独裁,维护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民主原则。
(4分)
(3)特点:
中共领导;人民民主;民主集中。
(4分,答出2点即可)
原因: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君主,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
(6分)
(4)认识:
政治体制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政治体制的选择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国情决定的。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6分,答出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4.(15分)“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元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人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中国 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