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地质学课外练习.docx
- 文档编号:25625330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92.02KB
动力地质学课外练习.docx
《动力地质学课外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力地质学课外练习.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力地质学课外练习
动力地质学课外练习
第一章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重要术语
类地行星、类木行星、陨星、陨石坑、重力分异、原始气圈、原始水圈、陆核、三叶虫、笔石、头足纲、腕足类、恐龙、沉积相、古地理、指相生物、集群绝灭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宇宙大爆炸
2.哪些现象是科学的太阳系起源假说合理解释的?
3.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主要区别?
4.何为生物起源的“热液说”
5.天文时期的地质作用的特点有那些?
6.隐生宙时期的地质作用特点有哪些?
7.地球上生命演化的主要阶段。
8.谈一谈你对古生代末和中生代末的生物大绝灭原因的理解
第二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1.固体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A.大气圈B.水圈C.地壳D.地幔C
2.软流圈位于( )的上部
A.地核;B.地幔;C.地壳B
3.在地球表面北纬20°测得的地磁场磁倾角比有北纬40°测得的磁倾角
A.小B.大C.相等D.不能确定A
4.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其界面划分的依据是
A.各圈层厚度不同B.岩浆物质组分不同D
C.岩浆的比重不同D.地震波速突然变化
5.上地幔盖层和地壳组成的圈层称为
A.构造圈B.软流圈C.岩石圈D.低速层C
6.岩石圈之下的圈层为
A.构造圈B.软流圈C.地核D.地幔
7.构造圈是指
A.地壳+岩石圈B.岩石圈+软流圈C.岩石圈+上地幔盖层D.地壳+地幔B
8.地震作用是一种地应力缓慢积累和快速释放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导致岩石圈物理状态的一系列变化和岩石的变形与变位。
9.按地震形成的成因,自然界中常见有()、()和()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10.地震通常用()、()和()描述。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11.根据地震的震源深度不同,可划分出(),其深度小于70km;()其深度介于70和300km之间;()其深度大于300km等。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12.地震的大小等级一般用()和()来度量。
震级和烈度
13.地震震级一般是根据震源释放能量的多少划分的,通常可划分出2~8级地震,破坏性地震是指大于6.2级的地震。
14.地温梯度即地热增温率,它代表深度每增加()时所升高的温度。
以℃表示。
100m
15.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表明,地球并不是均质体,除地球外部分圈层外,其内部亦分圈层。
由浅部到深部主要分为()、()和()三个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
16.地球内第一个明显具有全球性质的不连续界面是()界面,P波速度从界面以上的7.0km/s左右向下跃变为7.8-8.1km/s。
莫霍
17.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一圈称为()。
它的厚度变化大,大陆区(平均35km),最厚达70km;海洋区厚(5-8km)。
垂向上,大陆地壳一般分为(上、下)地壳,其间存在()次级界面,上地壳叫硅铝层,下地壳叫硅镁层;洋壳缺失硅铝层。
地壳;康拉德
18.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称为()。
地幔
19.地球的外圈包括()、()和()。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0.海底重要的地形单元有()(洋脊,海沟,大洋盆地,海山,大陆边缘等。
也可仅列举三个)
21.海沟也被称为(),从地质构造角度看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地方。
板块消减带
第三章地球的物质组成
一、是非题
1. 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
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
3.矿物都具有解理。
()
4.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
5.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
6.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
7.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
()
8.石英是一种晶面具油脂光泽,断口具玻璃光泽的矿物。
()
9.黄铁矿也是一种重要的炼铁原料。
()
10.石英、玛瑙、玻璃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因此它们是同质多象矿物。
()
二、填空
1、矿物的相对硬度计是由十种矿物组成,硬度从1到10对应的矿物是:
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2常用矿物硬度计为指甲和小刀,其中指甲的硬度为(),小刀的硬度为()。
2-2.5;5.25-5.5
3矿物的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
根据矿物反射率的大小,一般将矿物的光泽分为四级:
玻璃光泽、金刚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金属光泽
组成地壳的物质可分成()、()和()三个不同的级别。
4. 地壳物质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是()、()和();含量最多的两种矿物是()和();根据化学组成,含量最多的是()盐类矿物。
5.肉眼鉴定矿物时,主要根据矿物的()和(、)等物理性质。
6. 肉眼鉴定矿物时,可将矿物单体形态分成()、()和()三种类型。
7.写出下列矿物的常见解理特征:
方解石为();黑云母为();辉石为();长石为();石英为();橄榄石为()。
8. 写出下列矿物相对硬度:
石英为();刚玉为();磷灰石为();白云母为()。
9. 写出下列矿物所属化学类别:
自然硫为();磁铁矿为();方铅矿为();萤石为();重晶石为();和蓝闪石为()。
10.除一般的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外,下列矿物可作为鉴别时的特殊性质分别有:
磁铁矿的();滑石的();石墨的()和();云母的()和()。
三、选择题
1.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
A.断口B.节理C.片理D.解理
2.黄铁矿属于
A.氧化物矿物B.卤化物矿物C.含氧盐矿物D.硫化物矿物
3.黄铜矿属于
A.氧化物矿物B.卤化物矿物C.含氧盐矿物D.硫化物矿物
4.正长石属于
A.氧化物矿物B.硅酸盐矿物C.碳酸盐矿物D.硫化物矿物
5.石英属于
A.氧化物矿物B.硅酸盐矿物C.含氧盐矿物D.硫化物矿物
6.方解石属于
A.氧化物矿物B.碳酸盐矿物C.含氧盐矿物D.硫化物矿物
7. 列全由矿物组成的一组是()
a. 石英、玛瑙、煤、云母;b.辉石、沥青、石油、金刚石;c.人造水晶、矿泉水、长石、方解石;d.雪花、高岭石、石英晶簇、花岗斑岩中的长石斑晶。
8.下列纯属硅酸盐类的矿物组是()。
a. 钾长石、高岭石、红柱石、滑石;b.石英、橄榄石、天然泵、钾长石;c.萤石、石榴子石、白云母、角闪石;d.辉石、方解石、石膏、黄铁矿。
9. 下列具有极完全解理的矿物是()。
a.方解石;b.白云母;c.辉石;d.橄榄石。
10.下列均无解理的矿物组是()。
a. 黄铜矿、石英、橄榄石、赤铁矿;b.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石榴子石;c.黄铁矿、铝土矿、石榴子石、磁铁矿;d.褐铁矿、磷灰石、萤石、石盐。
11. 下列均能被石英所刻动的矿物组是()。
a.石墨、石膏、方解石、磷灰石;b.萤石、长石、云母、滑石;c.橄榄石、角闪石、辉石、刚玉;d.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石榴子石。
12.矿物是——
A.在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
B.是由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
C.具有均匀且比较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稳定的晶体结构
D.具有均匀且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稳定的晶体结构
13.解理——
A.矿物晶体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形成平面的性质
B.常平行于晶体结构中质点最密集、联结力最强的面
C.只见于完整晶形的矿物上,晶形不完整时不产生解理
D.同种矿物可依据形成条件和地点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解理
14.硬度——
A.是指矿物抵抗外界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
B.取决于矿物内部质点间的联结力及晶体结构的紧密程度
C.以共价键为主的矿物硬度大
D.用作矿物相对硬度计的十种矿物,相邻矿物之间硬度的差异是相等的
15.矿物的比重——
A.取决于矿物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原子量大的比重大
B.矿物结构中质点排列越紧密,比重越大
C.化学成分相同的不同矿物,比重相同
D.高温下形成的矿物通常具有较大的比重
16.矿物的磁性——
A.产生于组成矿物的原子或离子的自旋磁矩
B.可分为铁磁性、顺磁性和逆磁性三种类型
C.具有顺磁性的矿物可以被普通磁铁吸引
D.铁磁性矿物在一定温度下可以转变为顺磁性矿物
第四章风化作用
一、是非题
1.风化作用只发生在大陆。
()
2.最有利于冰劈作用发育的地区是永久冰冻区。
()
3.岩石是热的良导体。
()
4.机械风化作用几乎不引起岩石中矿物成分的变化。
()
5.石英硬度大、颜色浅、化学性质稳定,因而含有大量石英碎屑的沉积岩抗风化能力很强。
()
6.硬度不同的矿物,硬度大者其抗风化能力必然很强。
()
7.碳酸盐类矿物在弱酸中比在纯水中易溶解。
()
8.风化带可能达到的深度在一般情况下均大于氧化带。
()
9.水温及水中CO2的含量,控制着水的解离程度;水的解离程度又控制着矿物水解的速度。
()
10.在水解与碳酸化作用过程中,钾长石比斜长石更易分解。
()
11.钾长石经完全化学风化作用后可形成最稳定的矿物是高岭土。
()
12.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经水解作用后可逐步分解成褐铁矿和粘土矿物。
()
13.在自然界的水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CO2参加作用。
()
14.赋存在方解石及白云石中的Ca2+、Mg2+离子比赋存在硅酸盐中的Ca2+、Mg2+离子容易迁移。
()
15.水溶液的化学活泼性愈强,其迁移元素的能力也愈强。
()
16.气温相对高的地区,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深度相应比较的啊。
()
17.干旱、极地及寒冷气候区等都是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的地区。
()
18.土壤与其它松散堆积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
19.矿物成分相同的岩石,由粗粒矿物组成的岩石较由粒径小或粒径均匀组成的岩石抗风化能力强.()
20.火成岩中矿物结晶有先有后,先结晶者较后结晶者易于风化。
()
21.化学风化作用可以完全改变岩石中原有的矿物成分。
()
22.石灰岩是抗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的一类岩石。
()
23.矿物的稳定性主要是指矿物抵抗风化能力的强弱。
()
24.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比南坡气温低,由此可以推知其北坡的冰劈作用比南坡强烈。
()
25.元素迁移的能力是指元素被介质迁离原地的能力。
()
26.碳酸化作用随水中CO2的增多而增强。
()
27.差异风化是由不同气候造成的。
()
二、选择题
1.下列矿物中相对最易氧化的是()。
a. 黄铁矿(FeS2);b.磁铁矿(Fe3O4);c.赤铁矿(Fe2O3);d.褐铁矿[Fe(OH)3]。
2.下列各类矿物中最易溶解的是()。
a.卤化物类;b.硫酸盐类;c.硅酸盐类;d.碳酸盐类。
3.下列哪一种气温幅度变化较大或速度变化较快时最有利于温差风化的进行()。
a. 年气温;b.季气温;c.月气温;d.日气温。
4.松散堆积物的自然稳定角(边坡稳定角)一般是()。
a. 20°左右;b.30左右;c.40°左右;d.50左右。
5.破坏硅酸盐矿物的主要风化作用方式是()。
a. 溶解;b.氧化;c.水化;d.水解。
6.下列各种矿物耐风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 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卤化物;b.氢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卤化物;c.氯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硅酸盐;d.氢氧化物>卤化物>硅酸盐>硫酸盐。
7.下列矿物抗风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 石英>白云母>黑云母>辉石;b.石英>白云母>橄榄石>辉石;c.白云母>长石>角闪石>橄榄石;d.石英>黑云母>橄榄石>角闪石。
8.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下列各类岩石中相对易风化的是()。
a. 粗粒花岗岩;b.中粒花岗岩;c.斑状花岗岩;d.细粒花岗岩。
9.化学风化作用通常在下列哪种气候条件下进行得最快()。
a. 干燥;b.寒冷;c.温暖;d.湿热。
10.在极地、温带、中低纬度荒漠、热带雨林四类不同地区中,化学风化作用的深度由深到浅的变化规律是()。
a. 热带雨林区—中低纬度荒漠区—温带区—极地区;b.热带雨林区—极地区—温带区—中低纬度荒漠区;c.热带雨林区—温带区—极地区—中低纬度荒漠区;d.极地区—温带区—中低纬度荒漠区—热带雨林区。
11.下列最易形成球状风化的岩石(岩层)是()。
a. 裂隙发育、粒度均匀的块状火成岩及厚层砂岩;b.裂隙发育、粒度不均匀的块状火成岩及厚层砂岩;c.裂隙发育、粒度均匀的块状火成岩及薄层砂岩;d.裂隙发育,粒度不均匀的块状火成岩及薄层砂岩。
三、填空
1.风化壳最发育的地区是( )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极地冻土区。
2.球形风化是()风化
A.物理;B.化学;C.生物
3.珠穆朗玛峰地区常见的风化作用是
A.温差风化B.根劈作用C.冰劈作用D.水解作用
4.塔里木盆地地区常见的风化作用是
A.温差风化B.根劈作用C.溶解作用D.氧化作用
5.溶解作用强烈发育地区是
A.华南地区B.东北地区C.西北地区D.华北地区
6.土壤是
A.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B.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C.物理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D.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7.在风化过程中,石英通常是以
A.物理风化为主B.化学风化为主
C.生物风化为主D.物理和化学风化均强烈
8.在风化过程中,方解石通常是以
A.物理风化为主B.化学风化为主
C.生物风化为主D.物理和化学风化均较弱
9.根据风化作用因素,作用方式和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其作用方式为(温差作用)、(冰冻作用)、(盐分结晶)及(层裂);化学风化作用,其作用方式为(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
10.完整的风化壳剖面,由下至上为基岩,碎屑残积带,粘土或红土带,土壤。
11.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
气候,地形,地质。
12.风化作用:
使岩石在原地发生物理状态或化学成分变化的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
按风化作用的因素、作用方式和性质,一般将其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13.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产物残留在原地形成的一层不连续的薄壳叫风化壳。
14.差异风化:
岩石的性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套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被风化剥蚀时,形成低凹的负地形;而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则形成凸起的正地形。
这种岩性不同使岩面或地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现象叫差异风化。
15.古风化壳:
风化壳形成后,如果被后来的堆积物所覆盖而保存下来叫古风化壳。
在古代地层剖面中发现古风化壳代表被风化壳分割的上下两套地层中曾经发生过沉积间断,说明该地区风化壳形成时期曾经发生过地壳上升。
16.什么是土壤?
土壤形成与地质作用的关系是什么?
答:
是指生物、气候、母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等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形成与地壳的长期抬升、土壤原岩及风化地质作用的强烈程度关系密切。
第五章风的地质作用
一、是非题
1.地球上沙漠的分布与大气环流程式有关。
()
2.沙漠可以形成于干旱气候区高大山脉的背风面。
()
3.风积物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5——40°之间的大陆内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
()
4.在大部分荒漠中,沙丘是主要地形。
()
5.干旱气候区的山前侵蚀平原主要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
()
6.风并不是在塑造荒漠地形中占优势的作用。
()
7.风棱石可以有凹凸不平的表面,且棱面总是面向风的。
()
8.沙漠主要是由风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而与其它外动力地质作用无关。
()
9.风和流水作用相同,都能在其沉积作用的表面上形成波痕。
()
10.新月型砂丘背风面与迎风面呈对称状态,且逆着风向迁移。
()
11.沙漠中也常出现:
“瞬时”洪水。
()
12.石英颗粒是组成沙丘的主要物质。
()
13.风蚀地形主要是由于风蚀作用独自形成的。
()
14.沙波纹通常与风向垂直,并顺风向迁移。
()
15.沙漠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并受地形影响。
()
16.黄土的沉积场所受当地地形和地质条件控制。
()
17.所有的黄土都具有极其明显的层理构造。
()
18.被风吹扬起的砂量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
()
19.风成砂中一般不含有任何生物遗迹。
()
20.新月形的沙丘,其迎风面较缓、背风面较陡并呈向内弯的凹面。
()
二、选择题
1.风蚀能力的大小与风所夹带的碎屑颗粒有关的性质是()。
a. 颗粒的成分;b.颗粒的比重;c.颗粒的大小;d.颗粒的形状。
2.某地区的风蚀作用极限面——风蚀基准面是()。
a. 当地最低地面;b.当地河水面;c.海平面;d.当地的地下水面。
3.沙漠地区中之所以能形成“绿洲”的主要原因是()。
a. 该地区有较丰富的将雨量;b.风蚀作用使该地区地下水面出露地表;c.该地区有较多的耐干旱植物;d.该地区风蚀作用较弱。
4.最易使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磨圆的介质是()。
a. 流水;b.海水;c.风;d.冰川。
5.风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a. 悬运;b.跃运;c.推运。
三、填空题
1.风蚀作用的主要方式是风的()作用和风的()作用等两种类型。
2.沙漠地带“瞬时”洪流中的水,会由()和()而迅速的消失。
3.风蚀盆地中的风蚀作用极限仅受()深度所限制。
4.风成沙常具有以()等矿物为主、()好、()好、表面具(),沙层常具()和()层理等特征。
5.新月形沙丘多发育于()较多、()较平坦、()较稳定的沙漠边缘地区;其排列方向多与风向()。
6.纵向沙丘发源于供砂量()、有强烈的()的沙漠地区;其延伸方向与风向()。
7.若风速同于流水流速,风比流水的剥蚀力()。
8.()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
9.沙丘移动的过程体现在()、()和()三个方面。
10.根据荒漠地面形态和堆积物的特征,将荒漠划分为()漠、()漠、()漠和()漠等四种类型。
11.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广泛发育有()、()和()等三种主要地貌形态。
12.古代()沉积物是蒸发岩矿物的丰富源泉。
13.风棱石棱脊线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当时的风向(),是风蚀作用的重要证据。
四、问答题
1.影响风蚀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为什么说沙漠的存在可以作为干旱气候区的一种特殊标志?
3.以蘑菇石为例说明风蚀作用的异同点。
4.试比较风和流水搬运作用的异同点。
5. 风的堆积方式及其堆积物有何特点?
6. 风成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 依据沙漠形成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世界上现代沙漠的分布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带?
8. 黄土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9. 新月型沙丘是如何形成的?
它有哪些特点?
10.为什么沙丘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1.你认为哪些证据足以表明半干旱区的黄土是风成的?
12.风蚀作用可以形成哪些类型的风蚀地貌?
13.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黄土状沉积物在成因上与半干旱气候区的黄土有何不同?
14.黄土为什么常出现在沙漠的边缘?
成分上有何特点?
15.古代风成砂多已固结成岩,风蚀和风积地形早已荡然无存。
那么识别古代风成砂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16.著名的“丝绸之路”绕塔里木盆地边缘通过,试分析其原因?
17. 研究风的地质作用有何意义?
1.风的剥蚀作用又称(风蚀作用),其包括(吹蚀作用)、(磨蚀作用),其作用可产生一些特有的岩貌和地貌,如(风棱石)、(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谷)、(风蚀盆地)。
6.风的搬运形式有(悬移)、(跃移)、(推移)。
7.根据荒漠地面形态和堆积特点,可将荒漠划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8.风成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
9.从风的地质作用角度,论述其对沙漠化的影响或作用方式。
答:
沙漠指为大量沙层覆盖的地区,常分布于干旱,较低洼且有充足沙源供应的地区。
内陆的沙漠颗粒来源于相邻的砾漠和岩漠,故沙粒的分布具有分带现象,靠近砾漠较粗,向远逐渐变细,沙漠的分布于风向,风速和沙供应量有关。
风的剥蚀作用称为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风蚀作用可以破坏地壳表面使其高程降低,自至地下水面。
从而可以为沙漠提供充足的物源。
风的搬运作用可以将地面松散碎屑物以及其剥蚀破坏的物质吹起,搬运到别的地方。
其方式有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方式,以跃移为主。
所搬运的颗粒大小与风力大小成正比,与搬运的距离成反比。
经风的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砂叫风成砂。
风成砂可以大面积覆盖于地面,形成沙地。
风的进一步作用是沙地扩张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六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一、是非题
1.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常常终年积雪形成冰川;而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
()
2.雪线位置最高的地区在赤道。
()
3.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川是由海水长期冻结而成的。
()
4.雪线以上地区都能形成冰川。
()
5.高纬度地区雪线高度比低纬度地区高。
()
6.雪线通过所有的活动冰川。
()
7.冰斗的位置可以作为识别雪线位置的依据之一。
()
8.一般来说,山的东坡与北坡比山的西坡和南坡雪线位置低。
()
9.冰川流速小,所以其剥蚀和搬运能力都很小。
()
10.冰川冰与沉积岩类同,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
11.冰前的进或退主要取决于冰川的流速。
()
12.某地冰溜面上钉字型擦痕的尖端指向南东,由此可判断古冰川流向为北西。
()
13.冰碛物沉积的主要原因是冰川流动速度减小的结果。
()
14.世界上哪里气候最冷,哪里就有冰川形成。
()
15.海平面不仅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也是冰川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
16.冰川冰中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
17.冰床基岩突起处迎冰溜面挖掘作用强烈,背冰溜面磨蚀作用强烈。
()
18.羊背石是冰蚀作用的产物,鼓丘是冰川沉积作用的产物。
()
19.凡具有擦痕的砾石,都是冰川砾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力 地质学 课外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