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习题2.docx
- 文档编号:25620907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1.65KB
文化概论习题2.docx
《文化概论习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概论习题2.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概论习题2
疑点难点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疑点难点问题
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
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
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
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
5.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
6.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7.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
8.文化传统有那些性质和特点
9.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0.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1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12.宣传传统文化就是复古
13.如何掌握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
14.地理地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14.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15.中国古代的几条交通线
16.中国近千年气候变迁的趋势和分期
17.中国饥荒的总体情况
18.气候变化与饥荒有没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
19.从地理条件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
20.中国大一统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1.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
22.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移动的趋势
23.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是互相对峙的形势
24.九州的划分及不足
25.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
26.典范人物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27.司马迁史记里把中国划分为
28.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
29.中国古代文化基干包括
30.地域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
31.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观点
32.中国古代是如何重视土地的深度利用的
33.运河的开通和使用对两岸人民的经济生活的影响
34.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同时有哪些失误
35.山西为何历来天下形势之说
36.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和作用
37.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
38.大一统文化观念与地域文化观念是否冲突?
它们的关系
39.新石器时代特征
40.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是什么
41.夏代文化的特征
42.商代文化的特征
43.西周文化的历史功绩在于
44.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条件
45.儒家的思想的主要特征
46.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
47.法家的思想的主要特征
48.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
49.阴阳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50.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51.汉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52.汉代独尊儒术的方针是如何确立的
5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
54.两晋时代为什么发生民族的大迁徒原因
55.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56.魏晋时期士人在文化上有什么特点
57.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主要流派
58.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有哪些争论
59.中唐以后门阀贵族衰落的原因
60.中唐以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61.元代行省制度的内容
62.元代的民族是如何分等级的
63.明代文人的正统和非正统的含义
64.清初三先生的主要贡献
65.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是如何发展
66.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67.唐朝两税法的意义
68.道统观念对唐宋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影响
69.元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70.明清两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的交流情况
72.明清时期中央集权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的
73.简述明清时期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74.我国农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75.我国的主要农业著作有
76.我国民族商业有那些特征
77.市商贸易的方式
78.我国市商经营有哪些传统的方式
79.我国市商经有那些习俗
80.行业的管理方式有哪些
81.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众不同的特点
82.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
83.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
84.饮食的文化观念包括
85.服饰的构成要素
86.服饰的形制有
87.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与含义
88.中国人的人生仪礼有
89.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
90.社区文化的历史价值
91.我国传统的天文学
92.我国的传统算学特点
93.我国的方技包括
94.中医四诊法
95.中国药学的基础理论有
96.中医腑脏学说包括
97.什么是家风,它的影响
98.为什么说夏商时期的中国的农耕生产已经达到了新的水平
99.明代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全国土地、人口的控制的
100.我国传统的医学有两在体系
101.我国农民提出的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102.我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有
103.服饰的自然范围内的文化标志
104.人文范围内的文化标志有
105.居住建筑有哪些文化标志
106.皇帝对相权的限制
107.汉代察举制度与科学考试制度的区别
108.科学制有哪些特点
109.十恶包括的内容
110.礼包括的内容
111.礼与俗的联系与区别
112.礼的调和作用表现在
113.古代五礼
114.山川祭祀的方式主要有
115.祭祖的原则
116.冠礼的内容
117.周公六礼的内容
118.民间礼俗与贵族礼制的联系表现在
119.周期性出现的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轨范的意义
120.中国三大悼忘节的区别
121.社日的内容
122.家事的主要内容
123.宗法制的特点
124.君主是两在职能的体现者
125.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26.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政治结构的渗透表现在
127.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有
128.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表现在
129.传统礼俗的特点
130.婚姻仪礼的家庭原则
131.中庸的含义
132.中和的含义
133.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134.中国古典舞蹈的特点
135.中国画的特点
136.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内涵
137.老子关于对立变化的规律内容
138.易传关于对立变化的规律内容
139.中国古代在天人关系方面的观点
140.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41.中国古代知行学说有
142.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特点
143.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有
144.中国戏曲的共同特点是表演方式的程式化
145.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
146.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47.中国古代艺术的精神体现在
148.中国古代艺术有那些审美观念
149.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
150.文字产生的前提条件
151.中国语言分那几大语系
152.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
153.汉字的特点
154.少数民族是如何仿造汉字
155.中国人的语言文化观念包括
156.20世纪后期人们对汉字进行思考和论争的成绩表现在
157.中国传统语言教育的特点
158.语言文字与民俗关系突出地表现在
159.传统识字读物的特点
160.汉字构形特点为艺术审美提供的变与常的可选择条件表现在
161.建国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
162.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有
163.为什么说文字是重要的文化事类
164.为什么说历代的统治者对汉字的规范力度比较大
165.什么叫避违?
通过汉字进行避讳的方式
166.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主要有
167.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大致分为
168.中外文化的第二次交汇的特点
169.中国近代以来传统社会在外国冲击下向现代社会变迁经历了三大阶段
170.现代儒学的新特征
17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是
172.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
17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
174.新世纪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应该做出的十大创新
第二部分疑点难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疑点难点回答
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⑴文的本主是错画,也就是花纹的意思⑵化的本义是改易⑶文化很早就已合成。
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⑴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⑵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⑶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⑴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⑵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历史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⑶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
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而文化则指的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
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发概括的认识产物。
5.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
多元性在于: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统一性在于: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统一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其形成原因⑴有着共同的文化源⑵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⑶汉族文化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上层文化是由统治阶级和上层文人创造的,其传播途径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
而底层文化是由广大人民创造的,它主要是靠人们的口头才得以传播的;联系:
无论是上层文化不审底层文化,它们的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虽然在后代有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互相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这由这两个文化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就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荟萃。
7.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
传统文化指历史上贵留下来的所有人文精神的总和,是全部的文化遗产,带有整体性。
文化传统就比较概括一点,它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的特点。
它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并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又通过不断的传承逐渐积淀下来,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就带有各个时代的普遍特性。
8.文化传统有那些性质和特点:
特点: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性质:
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
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9.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基于文化的本源和沿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文化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但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10.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⑴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⑵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1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而应该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才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的。
12.宣传传统文化就是复古(见题9)。
13.如何掌握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
⑴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⑶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⑷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⑸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14.地理地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它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化的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因此,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要注意的是,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是互动的。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14.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15.中国古代的几条交通线:
我国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颁布,发现了远古中国的交通线。
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
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列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16.中国近千年气候变迁的趋势和分期: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主要有温暖期、寒暖交错期、方志时期(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
17.中国饥荒的总体情况:
见18题。
18.气候变化与饥荒有没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是有直接关系的。
中国的灾害性气候非常多,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特别是自中国的气候转入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
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
19.从地理条件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去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地理特征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
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各地理单元都有着很大的独立性,而地理环境的独立性决定着每一个地域上的人口构成的相对单纯;而且那里不太适宜农业,这又决定着它经济上对外依赖性,海上贸易及掠夺盛行,曲此一个商业形态的城市民主文明得以形成。
而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大地域上的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和融合。
中国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0.中国大一统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天在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在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论,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21.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
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不同于现代的观念。
它所指的是当中国文化中民调整期怕,与北方范围更加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该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的地缘关系,那里?
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22.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移动的趋势:
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实际上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
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对峙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23.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是互相对峙的形势:
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的现象起了新的变化,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北方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在南方,早已经过去这样的阶段而进入农工商留全面兴旺的局面。
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得小农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政策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南对峙,变成政治与经济上的对立和矛盾,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开始。
24.九州的划分及不足:
九州分别是冀、讼、青、扬、荆、豫、梁、雍。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代限制,中国其他的地理上自成一体的区域没有涉及到。
25.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西方有史学家曾经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就不能理解了。
26.典范人物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感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得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
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27.司马迁史记里把中国划分为:
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的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一是山西地区(即关中)二是山东地区(大臻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三是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28.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
地域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外在条件的变化,可以使一个地方经济及附着在经济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
精神方面,一些没有被一方人民重视的东西,也容易淡漠甚至遗忘。
新的因缘,则带来新的现象。
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如广州、福州等,在与西方的商贸往来中,文化观念首先发生变化。
近代革命先从南方兴起,不是没有道理的,那里得风气之先。
29.中国古代文化基干包括:
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在晋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文化及楚辞文学。
它们后业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30.地域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
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但我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的凉州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脉重要的资源。
31.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观点:
孟子的不违天时的观念。
孟子的一些言论在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明显的包含的保护自然的意识在内。
不过,总体看来,古代许多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都是与其他观念相关的行为。
32.中国古代是如何重视土地的深度利用的:
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信纸经营的特点。
汉武帝时期曾 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
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
深度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
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勰,都提出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而不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的主张。
33.运河的开通和使用对两岸人民的经济生活的影响:
⑴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⑵历代统治者为保证漕运畅通,甚至严禁东北、山东一带的农民引用沿线支流溉田,致使广大的华北地区河道淤塞、沟渠荒废,农业经济日趋停滞。
34.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同时有哪些失误:
主要是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35.山西为何历来天下形势之说:
⑴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⑵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蒙古高原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⑶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
36.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和作用①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人们的生存质量②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③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区域文化最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和高度④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
37.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利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38.大一统文化观念与地域文化观念是否冲突?
它们的关系:
没有冲突。
中国这样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存在区域性的文化颁布是必然的。
地域文化与大一统文化观念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资以为用的。
脱离开地域文化,大一统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水之水,不能发展下去,而地域文化又是在大一统中不断发展的,它受其影响、制约,沿着大一统的文化观念的方向前进,并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源。
39.新石器时代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时代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40.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是什么:
在原始社会文化里,宗教信仰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帝时期的历史,实际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达。
它所以能将众多的人群辐辏到在一起,是因为这求教中心涵盖着先进的文化。
可以这样说,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41.夏代文化的特征:
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42.商代文化的特征:
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43.西周文化的历史功绩在于:
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林立的人群中,拉平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44.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条件:
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
这又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
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展。
各国的强权竞争,有意刺激了本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列国林立,加之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面求的大增,为民间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隙、机会和条件。
民力发展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45.儒家的思想的主要特征:
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的最基本要求。
孟子发展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概论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