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串联电路的电阻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5617656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90
- 大小:286.14KB
九年级物理 串联电路的电阻导学案.docx
《九年级物理 串联电路的电阻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 串联电路的电阻导学案.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串联电路的电阻导学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串联电路的电阻导学案
班级姓名
几个导体串联时,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要,是因为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串联电路随着用电器的个数增加,其总电阻;n个R0串联,总电阻等于。
(3)电流规律:
,表达式:
。
1.欧姆定律:
,表达式:
;运用欧姆定律时要注意性,性,
性,
2.分析电路时,电流表相当于,电压表相当于。
3.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接法、作用?
【课堂研讨】
1.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R1∶R2=2∶3,则通过两电阻的电流之比I1∶I2=,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2.如图1所示,已知R1=6Ω,U∶U2=4∶1,则R2的阻值是Ω,U1∶U2=.
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U和电阻R1,根据下表的示例请你补充已知条件,
提出问题,并写出结果表达式.(说明:
要求做出两组,不能完全和示例相同)
4.
在如图2所示电路,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V1、V2的读数分别为6V、4V.则电阻R1和R2的阻值之比是。
5.两定值电阻甲、乙中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如图3所示,甲的电阻为Ω;将甲和乙串联后接在电压为3.OV的电源两端,通过乙的电流为A。
6.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20Ω时,闭合开关,电流表的示数为1A;若将R1换成40Ω,闭合开关,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大于O.5AB.小于O.5AC.等于0.5AD.无法判断
7.电阻R1和R2串联后接在电压为9V的电源上,通过R1的电流强度是0.3A,R2的阻值10Ω,求R1两端的电压和电阻大小.(要求画出电路图,在图上标出有关物理量)
8.电阻为12Ω的电铃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6V,若把它接在8V的电路上,需要给它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要求画出电路图,在图上标出有关物理量)
9.
如图电路,若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电阻R1=10Ω,滑动变阻器R2的变化范围是0~20Ω.求:
(1)欲使电压表的示数为4V,则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多大?
滑动变阻器连人电路的电阻是大?
(2)当滑动变阻器连人电路的电阻为20Ω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分别是多大?
【课堂反馈】
1.
如图1所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是7.5Ω,电压是1.5V.如果电源电压为4V,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应串联一个变阻器分去电压V,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为A,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Ω.
图2
图3
图1
2.如图2所示,电流表的示数是0.3A,灯泡L的电阻为3Ω,整个电路的电阻为30Ω,那么,灯泡两端的电压为V,电压表的示数是V.
3.如图3所示的电路,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由U1变化到U2,已知U1∶U2=5∶2,则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前后,通过电阻R的电流之比为().
A.5∶2B.2∶5C.1∶1D.无法判断
4.将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
R1=3R2,总电压为4V,则R1两端的电压为().
A.4VB.3VC.2VD.1V
5.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锰铜丝,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则().
A.粗的电流大,且电压也大B.细的电流大,且电压也大
C.粗的、细的电流一样大,但细的电压大
D.粗的、细的电流一样大,但粗的电压大
6.一段导体的电阻增加3Ω后,接在原电源上,发现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是原来的4/5,则该导体原来的阻值是多少?
7.
如图4所示的电路,R1=20Ω,变阻器R2的阻值范围为0~40Ω,当变阻器滑片P移至变阻器的中点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A,那么当变阻器滑片P移至阻值最大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多大?
图4
【课后巩固】
8.电阻R1和R2串联后接在电压为9V的电源上,电阻R1=3Ω,电路的总电阻为9Ω,则电阻R2 =Ω,通过R1的电流为A,R2两端的电压为V.
9.两只电阻R1=6Ω,R2=4Ω,若将它们串联接人某一电路的两端,用电压表测出R1两端的电压为3V,则流过电阻R1的电流为A,电源电压为V,该电路总电阻为Ω.
10.如图5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0V,且保持不变,电阻R1=20Ω,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是30Ω,则当滑片P在滑动变阻器上滑动时,电流表、电压表上示数变化的范围分别是()
A.0.2A~0.5A,6V~0VB.0.2A~0.3A,6V~0V
C.0.2A~0.5A,4V~10VD.0.2A~0.5A,4~6V
11.如6图所示,V1和V2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压表,都有O~3V和0~15V两个量程,闭合开关后,发现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则()
A.R1:
R2=1:
4B.R1:
R2=4:
1C.R1:
R2=l:
5D.R1:
R2=5:
1
12.如图7所示的电路,电压表V1示数为3V,V2示数为4V.若把电阻R2与R3位置对调,其余元件位置不变,此时有一只电压表示数变为5V,则电源电压U=V.
13.如图8,R1=10Ω,R2是阻值为0~40Ω的变阻器,电源电压为12V.当P在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多大?
当P在AB中点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各多大?
14.
如图9,当开关S接1时,R1和R3两端的电压之比U1:
U2=1:
3,当S接1和S接2时,两种情况下电路中电流之比I1:
I2=1:
2(电源电压不变),求:
(1)当S接2时,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比;
(2)当S接1时,R3两端的电压与S接2时R2两端的电压之比.
15.在如图10所示电路中,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的示数为6v时.电流表示数为0.5A;当电压表的示数为7.2V时,电流表示数为0.3A,则电阻Ro和电源电压各是多大?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了解分子运动论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
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
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
分子运动论。
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
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
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学习:
扩散现象
猜想:
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
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
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察得细致。
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在体和体之间、体和体之间。
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这说明扩散也可以在体和体之间发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
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
想想议议: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
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学生讨论)
是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铅分子聚合在一起的。
[演示实验]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如图(a)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这个实验表明。
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
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另一种作用力——斥力。
正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请看课本图16.1-6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课堂收获:
四、自我检测:
五、拓展
如图(b)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把玻璃板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向上提弹簧测力计,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大,请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五、板书设计
护散现象
分子间的作用力
第二节内能
【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具】
上面固定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辆,试管及橡皮塞,两个相同的烧杯,内能、机械能互变演示器(J·铎尔实验仪),硝化棉,乙醚,高锰酸钾晶体,纱带,钢锯条,粗铁丝,冷、热水,小球,火柴等.
【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边学边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
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
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
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
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
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
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
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
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
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
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
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热量:
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第三节比热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难点:
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
自主探究:
(学)
1、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平P130前面的“?
”,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2、
(1)演示实验:
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
“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
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
教师指出:
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
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
(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引导学生看书P131----133,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二、完成预习作业(验)
三:
交流合作(讲)
1、分小组讨论预习作业,然后分组抽问答案,教师纠正个别错误。
2、教师抽问刚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其他组的学生或教师解答。
问题
(1):
(2):
(3):
3、由教师重点强调指出:
①对于演示实验:
在探究活动之前,先要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所用的水和沙子的质量相等,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要相等(适当强调升高温度)。
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和注意点(如天平、盛放水和沙子的杯子要型号相同、加热所使用的酒精灯型号要相同),可以想到吸收热量的多少就是根据酒精灯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既加热相同的时间,代表水或沙子吸收的热量相同。
在实验前要提示学生:
●实验所研究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等时,吸收热量是否相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演示实验)
●实验过程中所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
●实验前后需要记录的物理量(加热前后水和沙子的温度)
实验前对酒精灯加热位置的确定也是本实验的一个要点。
实验中可以同时完成两个结论的探讨:
(1)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现沙子的温度升高的比水的要快;
说明:
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升高的温度比水的大
(2)要让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要的加热时间的比较;
说明:
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比沙子的多
总结上面的实验,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可以类比密度),这说明不同物质在这种性质上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
(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从而引出
比热容的概念。
②比热容的单位是有热量、质量和温度的单位共同组成的组合单位,可对应其物理意义来相互对应理解。
③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个问题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去加深理解。
如:
一滴水与一盆水的比热容是相等的、一根铁钉一段铁丝的比热容是相等的……
给学生介绍比热容表,以某种物质为例子,对其作全面的解析,并同时介绍出比热容的注意点,如:
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比较出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并带出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一些自然现象。
④小结热量的计算公式:
吸收(放出)的热量=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升高(降低)的温度
即:
Q=Cmt
四:
当堂抢答练习(测)
五、学习评价(评)
1、评选出本节课的聪明1、2、3号
2、本节课你:
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哪些收获?
哪些问题自己还不理解:
评价本堂课自己的表现(自学过程是否投入、听老师讲课注意力是否集中、讨论问题是否参与等):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一节1热机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内能来:
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3常识性了解火箭原理。
重点
内能利用两种方式。
难点
内能做功过程中能的转化。
教具
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内能?
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2)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二.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
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
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三.进行新课
1.内能的利用。
(1)加热
举例:
煮饭、取暖、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不利方面:
能源浪费大,污染环境,应提高内能的利用率。
(2)做功
演示:
书中图3一5所示的实验。
教师:
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分析过程:
燃烧(化学能)――供给水和水蒸汽――水蒸汽对外做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教师:
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用来对物体做功
2.热机
(1)介绍热机的发明
(2)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称为热机。
3.火箭
演示气球,反冲运动。
讲解火箭的升空原理。
介绍三级火箭的好处。
4.分层练习评析。
5.小结。
第一节2热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利用动画、图片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了解现代汽车的一些常识.
●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难点:
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效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进行新课
内燃机:
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
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
(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
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2)工作原理。
(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
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
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
这是第一个冲程。
〈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
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这是第二个冲程。
〈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
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这是第三个冲程。
〈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
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3)能的转化:
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2.柴油机:
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
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构造方面:
些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同
4.小结(略)
第二节热机效率
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常识性了解热机的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3培养学生重视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
热机的效率
难点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教具
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新课引入:
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三.新课内容。
1.热机是利用燃料来做功的装置。
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做功)。
2.热机的效率:
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占最多,应减小废气的能量损失。
由于损失的原因比较多,所以热机的效率一般都较低。
(参阅课本中的几种热机的效率,内燃机的能流图以及火电站的能流图。
)
3.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效率?
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减小内能损失,运动部件润滑良好。
4.内能对环境的影响。
(1)废气污染(CO、SO、酸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物理 串联电路的电阻导学案 九年级 物理 串联 电路 电阻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