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5613882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97KB
《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docx
《《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
《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
《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
刘永生
晨读广场
名句积累
莫烦恼
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白了少年头,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未老先丧生。
(狄更斯《德鲁德疑案》)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
——狄更斯《远大前程》
要是人家骗了你,他也不必生气,因为人人都想活,生活的门路却到处都很狭窄,所以就不能不擦碰别人。
——高尔基《苦命的巴维尔》
要走的东西会走的;不管你是否坐在那里保卫它,它仍然要走,肯定要走。
——泰戈尔《家庭中的泰戈尔》
用不着操心去装门面,不必苦心焦虑去勾心斗角,也不必为了妒忌别人和患得患失而烦恼。
——马克吐温《镀金时代》
保持健康的秘密就是适当地节制食物、饮料、睡眠和爱情。
(雨果《巴黎圣母院》)
专心于健康的事越少,变为不健康的倾向的危险就越大。
——狄更斯《双城记》
有规律的生活原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
——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风雅的生活,就其广义而言,是使休息活泼的艺术。
——《巴尔扎克论文选》
西班牙斗牛之类的畸形的运动是野蛮表征。
但是专门的运动却是文明的表征。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清新、健康的笑,犹如夏天的一阵大雨,荡涤了人们心灵上的污泥、灰尘及所有的污垢,显露出善良与光明。
——高尔基《老板》
能生点病是有福的,可以使你摆脱某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不包括死亡,因为死亡虽说可以使你永远摆脱人间一切烦恼,可是你却又要到地狱去受折磨。
——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多和朋友交游无疑是医治心病的良方。
——泰戈尔《沉船》
【抚摸经典】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天宝十三年(754)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品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
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
“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
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
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
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
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
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
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
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
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
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
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穿越历史】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形象留成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
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就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山,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抹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
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句生活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倒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年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分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
金瓯阙,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诗人。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
他亲身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
他是诸葛亮、范仲淹、贾谊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
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
他们交织在一起,如地壳里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途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好词了。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写的吗?
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
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快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素材存盘
不留退路才有出路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
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遛达遛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
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了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
这样一来,因为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一连数月足不出室,演讲水平突飞猛进。
经过一番顽强的努力,戴摩西尼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与此相似,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
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
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写作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脱稿。
这部仅用了5个月时间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分析:
两则事例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断掉退路来逼着自己成功,是许多智者的共同选择。
话题:
我们没有退路退路是借口斩断后路才能勇往直前
学习目标:
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把握《死水》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二、诵读指导贯穿全诗教学,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三、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习重点:
一、领会《死水》“反讽”“象征”的手法。
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预习指导:
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2、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曾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诗集著有: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有:
《再别康桥》、《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轮盘》;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学习过程:
阅读《死水》:
一、初读《死水》,整体感知。
读诗歌,思考问题:
1?
说说读这首诗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2?
说说读这首诗想到了哪些画面。
3?
你觉得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以上问题,学生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不难感受。
提示: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是它的特征。
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生事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
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二、再读《死水》,探究意象意义,体会诗人的感情。
1?
死水的“绝望”表现在哪里?
提示: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
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
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
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
可见,死水的“华美”,处处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就是绝望、无生气。
2?
如何表现这种“绝望”的?
分析:
诗人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
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
探究形象意义。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
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
你认为死水象征什么呢?
指导: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
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
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从而体味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象征意义的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
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
“1925年4月”。
这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
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
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忆菊》等。
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
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种看法:
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
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种看法:
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
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
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
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
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
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小结: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三读《死水》,分析句式上的特点,体味“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1?
确立朗读停顿,体味节奏特点。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322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2322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2322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2232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3222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2232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2232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3222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3222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3222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2322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2322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2232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2232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2322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2232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322
小结: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从形式看,全诗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内部又有变化,结尾双音节收尾;从韵律看,二四句为脚韵,每节有所变换,读起来十分和谐。
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
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
从这个角度上说,体现了音乐之美。
2?
分析“建筑美、绘画美”。
(理解到句式整齐、全诗遣词造句多绘声绘色即可)
四、拓展:
读下面几首诗,就闻一多先生诗歌中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任选角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了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
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
黄鹂有何特点?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
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
你觉得“黄鹂”象征什么?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
黄鹂有何特点?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
你觉得黄鹂象征什么?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
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
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五)、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1、思考
(1)?
比较三首诗意象的特点。
(2)?
谈谈这三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2、讨论
(1)?
比较三首诗意象的特点。
a《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b《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现代诗二首 中国 现代诗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