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询课堂诗意的语言幽默.docx
- 文档编号:25610486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39KB
探询课堂诗意的语言幽默.docx
《探询课堂诗意的语言幽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询课堂诗意的语言幽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询课堂诗意的语言幽默
探询课堂诗意的语言幽默
探询课堂诗意的语言--幽默
在披荆斩棘后,伤痕下面是荆棘般的韧劲,这是探路的代价,也是一种收获。
--题记
读完《教师最需要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纸团的故事》:
一位优秀的教师曾经恰当地利用教室门口丢了一个纸团,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天他兴冲冲地走进教室准备上课,赫然看见门口一张废纸,煞是醒目。
同学们陆续回到了教室,他们一个个轻巧地从那个鲜红的纸团上迈过,有些人的脚正好踩在了纸团上,但他们好象没有看见一样。
他扫视了一下同学们,然后紧盯着那张纸。
同学们很纳闷:
"老师在看什么呀?
"终于发现老师看的是地上的废纸。
有几个机灵鬼心领神会,冲上来争着捡。
"别捡,废纸在说话呢。
"我说:
"听,它在批评我们丢失了一次捡起它的机会。
我们把这个机会让给还未走进教室的同学,看着这当中谁最有公德心。
嘘,有人进来了。
"大家若无其事地坐下等待…有两位同学笑着走进教室。
看见老师后迅速走进座位上,莫名其妙地东张西望,又有两位同学牵着手从那张废纸上从容地跨了过去。
同学们的心揪紧了,恨不得马上飞身上去将"触目惊心"的废纸捡走,他们一次次热忱地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同学身上,可又一次次的失望了。
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从纸团上一迈而过,教室里的叹息声随之不时响起。
进来了一个,又进来了一个…学生的心灵在进行着一次次荡涤。
就在同学们绝望之际,一个平时不引人注意的女孩走进来,本来她已经从纸团上迈了过去,可好象又发现了什么,回过身,很自然地捡起地上的纸团。
全班同学一起为她的行为欢呼起来,有的同学甚至大声叫嚷着:
"某某,你真棒!
"骤然间,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听到同学们的羞愧、庆幸、自豪和他们的反思,看到了这件事给同学们的震撼。
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
"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不在于我们有轰轰烈烈的行为,只在于捡起一张小小的废纸,我们都能做到的,是吗?
教室门口丢了一个纸团,就成为了我宝贵的教育资源,用无声的教育在等待着下一个捡起纸团的同时,学生们的内心一定在自责:
为什么我没弯一下腰,把这个纸团捡起来呢?
这样的质问远胜于教师声嘶力竭的高喊:
"同学们,我们要保持环境卫生,做到'我不丢,我会捡'!
"
在这个案例里,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作为人民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
苏联著名家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
"是啊,如果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能认识到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中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汉民族语言的魅力,那么这样的课堂,该是一种怎样的风景!
可以说老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一个教师讲课若能声情并茂,那么他的声音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把学生带进美好的艺术境界里。
而大量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语言组织有很大关系。
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让教学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因此,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创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学、会学、善学。
幽默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能让人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心情,在短期内缩短人际交往的距离,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
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教师的循循善诱,支撑起最重要因素。
其中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之一。
而语文作为和人的心灵直接对话的学科,最贴近学生的情感和生活。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恰当幽默,将激趣因子适时引进课堂,学生会因情绪愉悦而学习兴趣倍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堂幽默语言运用的可行性及益处
(一)课堂组织中的幽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间彼此陌生,尤其是刚接触的一个班级时,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往往因为陌生,恐惧等心理,保持沉默,不敢举手发言,这时,教师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不妨看看王开东老师的精彩语言组织。
【案例1】"同学们,今天是几号?
"
"3.15"
"3.15是消费者权益日。
现在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霸占了同学们的话语权,今天我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大胆地维护自己的话语权"
一席幽默的话语,抓住今天日子的特殊性,深深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也鼓舞同学要积极举手发言,这实际上是在长时间的沉默中激发出的活跃,在消极等待中催生些许主动,不仅活跃了气氛,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也是有帮助的。
也许有人说这则案例没有借鉴的意义,毕竟每年只有一天。
如果说这番鼓励有它的局限性的话,那么下面幽默语(特别是借班上公开课时)就不妨借鉴借鉴了:
"语文科代表在哪里?
关键时刻需要关键人物,来,说说看。
"
(二)课堂评价中的幽默性
课堂往往一个群体环境,学生的回答主要是在表达自我的同时获得成功的自信,任何不恰当的评价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从而削弱其语文学习的热情。
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丰富性,创造出一种能使师生双方摆脱对抗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生态得以和谐。
在上《木兰诗》(人教版七年级下)的时候,让学生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
没想到,一位学生站起来大讲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的电视剧,面对这样的局面,如果直接否定,势必会引起全班同学的哄笑;如果避开内容加以评价,会误导包括该学生在内的部分同学。
于是,我笑着说:
"某同学给我们讲的是现代版的《木兰从军》,口才很好,那么哪位同学再来给我们讲一下古代版的《木兰从军》?
"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比较两位同学讲的《木兰从军》,让学生学会辨别影视片中的历史剧与历史的不同。
教师的幽默评价不仅消除了学生的尴尬,而且让学生学会理智的看待历史剧,教师也因自己再课堂上创造性的表现获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师生的情感融洽,课堂的氛围轻松而有建树。
【案例2】(教参的观点让学生试着修改)
"同学们,你们说改得好不好?
"
"改得好"
"我觉得改得不是好,而是--很好!
"
前后看似矛盾的语言中折射出教师的智慧,幽默效果突显:
既培养了学生怀疑的精神,又让学生得到了"随风潜入夜"似的精神陶冶。
(三)课堂管理中的幽默
不仅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处处闪烁着幽默语言,同样在课堂管理中尤其是处理偶发事件幽默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管理的对象都是些渴望长大、渴望独立但又有些叛逆,有些冲动的中学生,想要与之相处和谐,幽默管理就成为必修课了。
【案例3】一个春天的早晨,一位女同学迟到了,正在上课的老师顺便问了一句"怎么迟到了"众目睽睽之下,女生答到"春眠不觉晓"轰的一声,教室发出一阵笑…面对如此情景,教师如果真的和她较真,其结果肯定回影响正常的教学,还有可能发生师生冲突,但如果置之不理有会影响教师的威信,那么教师该怎么办呢?
(片刻思考后)聪明的教师笑着对那位迟到的同学说:
"冲着你诗意的回答,我原谅你的这次迟到。
"这样幽默机智的处理,将一场即将爆发的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既维护了教师自己的威信,又含而不露的提醒了学生。
受教育的同学心悦诚服。
【案例4】一生在课堂上突然学起鸡叫来,其他学生哄堂大笑。
师看了看表说:
"这只表误事了,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不过,请同学们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本能。
"适时运用了看手表这一无声冷静幽默,照顾了学生的自尊,也含蓄的批评了学生。
实在是高明!
当然,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但我们可以发现:
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突发事件,孩子们身上存在的些现实问题,都应该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活动的最佳契机。
当然,只有那些随时关注孩子成长、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老师才能有这样的敏感性,能有这样的智慧,并及时地捕捉教育契机,随机施教,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了良好的道德修养。
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智慧,有了这样的修养,才能擦出幽默的火花。
而这些"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
"也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
总之,课堂上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灵感的钥匙;是教师组织管理课堂的法宝之一。
正如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所说:
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二、生成课堂幽默语言的方法
尽管语言能力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实践,也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来掌握和提高,但规律性的知识和语言能力举推与提高有关联,那么如何生成在课上中的幽默语言呢?
首先,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的基础之上,一个人只有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谈资丰富,妙言成趣。
因此,培养幽默感须从广泛的涉猎开始,时刻充实自我,不断从好烟如海的书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以上事例就是本人在平时看书时收集的,课堂实践后效果还不错),从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撷取幽默的精华所在。
幽默还是一种宽容精神的体现,它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乐观的对待现实,所以要使自己学会幽默,就要学会大度宽容,同时保持乐观。
具体来说,在课堂上出现突发事情时,教师应保持冷静,切忌发火。
否则,适得其反。
举个例子,面对打瞌睡的学生,教师该怎么办,生气的责骂学生一顿?
虽然能提醒学生,但前提是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灵,同时也触动老师的情绪,影响后面的教学。
这时老师若大度些佯装万分抱歉说"真对不起,如果不是重要事情,我决不会叫醒你""听好,从现在起,你需要站立5分钟,赶走睡神,因为这是课堂!
"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所谓"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
"语言是"肺腑"、"精神"的体现,是内心的表白,是思想的外观。
其次,需要扩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从而形成头脑风暴,产生与众不同的思路,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为实现创造幽默语打开大门。
目前,在国内外本国的教学中,中学极端处于最、最紧要的关头。
由于数理化和外语的压力,语文教学有降低水准的倾向。
在外语文教学中,除了读写教材外,还有听话和说话教材,如日本、西德等。
而我过的听说教材基本上没有。
国内在实施语文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轻能力,重智力因素等倾向。
从能力发展出发,把语文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结合起来,应该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因为在言语表达中,思维和语言始终相随而且可以不断转换,就其过程而言,双方在不同层面上不断要求对方并不断成就对方:
思维要求语言介入,选择语言表达;语言使思维有凭借,得以固定,变得显豁,自身也因此得到有组织有意义。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用语中多一些幽默,那么学生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倾听,心灵的愉悦,又能使学生的大脑思维有一听前和听后的冲突,从而形成头脑风暴,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其以后的语言也势必朝幽默方向发展。
所以培养机智、敏捷、多角度的思考能力也是提高幽默表达的重要方面。
例如:
在上课铃声响起后还有学生吵架的情况,发生,聪明处理是:
开始不说话(同学发现老师来了马上安静下来,这种氛围停滞了近10秒)"好了,这场戏就演到这!
同学们这就是班级内部不团结的生动写照,我特意请两位给大家做了示范,不过幸亏我们班级成员都都团结一致,这样使我们班级欣欣向荣,两位同学的表演水平虽说差了点,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情有可原呀!
"全班暴笑。
同时两位当事人都低下了头,课后再找两位同学了解事情的情况,借此机会教育他们一番。
这实际上是运用了逆向思维方法,改变语流的语义方向,使学生的心理期望突然落空,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如此幽默的语言处理,可谓睿智!
第三、教学语言幽默与一般的幽默艺术不同,它需要契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般的教学语言符合语言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文字的形式和内容的联系是规范的。
词语之间的搭配是常规的,因而与语言幽默无缘。
但是如果突破语言、文字、词汇、语法和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变格运用语言材料并与学生的特殊心理活动过程有机结合,语言的幽默氛围自然就产生了。
例如:
著名特级教师张国生,是在语文课堂中大力提倡"玩"学的人,请看他在教学《斑羚飞渡》中是如何与学生在一起将幽默进行到底的:
片段一:
师:
下面同学们玩的内容应该是--
生:
学羊叫。
师:
光学羊叫还不行,还得把"羊语"翻译成汉语。
(学生大笑)--过去你们只做过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把英语翻译成汉语,恐怕没有做过把"羊语"翻译成汉语。
--镰刀头羊一共"咩"了几次?
生:
三次。
师:
第一次是怎样"咩"的?
请你学一学。
有点不好意思是吧?
没关系,咱们不是"玩"么,别拘束!
生:
咩--
师:
不行,这只是"咩",不是"哀咩",再"哀"点。
生:
(努力进入"哀咩"的状态)咩--
师:
这回不错。
是什么意思?
再翻译一下。
生:
唉,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
在上面引用的教学片段中,张老师善于深挖文本,依据学生的心理惊醒巧妙设计,于是便将一堂普通的阅读课上得妙趣横生,意趣盎然。
此外,教学语言幽默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语言的场所是课堂,对象是学生,它的深浅度应与学生对幽默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相一致。
初中生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辨证思维发展还不够,不能完全理解深层的语言内涵,因而幽默运用的层次应不能太深。
否则幽默只能成为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意大利的索非亚·名兰曾说:
"我相信幽默感也是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了幽默感,人民可以在一种非常融洽的气氛中彼此交流思想和看法。
缺少幽默感,生活就变得非常单调和枯燥。
"总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倒好处的幽默能力化滞涩为顺畅,化沉闷为活跃,化紧张为轻松,为课堂带来一缕春风,引进一股清泉,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峰回路转,别开生面。
教师幽默的语言魅力也自然地吸引着学生,从而达到让学生学得乐在其中,学得欲罢不能的效果。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语序倒置。
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由于叶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
如杜运燮《秋》:
"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这里的"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了"的倒置。
这样写,突出了夏季过去的时间意识。
再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这里的"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如何让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诗句突出了"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
明乎此,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善于将倒置的诗句还原,以便于把握诗歌的内容。
同样,台湾诗人纪弦的《你的名字》中第一节"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两句,将"每夜每夜"置于"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之后,强调了"轻轻地呼唤"之意。
第二,成分省略。
日常表达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随意地省略,必备的成分必须交代清楚。
而在诗歌中,为了使表达更凝练,更简约,使诗句更硬朗、更坚实,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让读者去体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
如,舒婷的《神女峰》(第二节):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这里,诗人将"神女峰"这一陈述对象省略。
其意为,诗人对神女峰"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美丽的梦"(神话传说),却留给了神女"美丽的忧伤",进行了历史反思:
"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诗人揭掉了"神"的面纱,将"神"还原为大写的"人"!
和诗的结尾"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相呼应,凸现了呼唤人性复归的主题。
再如,唐祈《老妓女》:
"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生命在生活前匍伏,残酷的买卖,/竟分成两种饥渴的世界。
""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分别省略了"嫖客"和"妓女",二者对比,寓意自明。
第三,词性转变。
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
如闻一多《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句中的"坚贞"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转变成了名词。
余光中的《碧潭》写道: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
句中的"玻璃""舴艋"本为名词,在这里,余先生用作动词,其用语新奇,意蕴丰厚。
玻璃"透明,"舴艋"小巧,诗句蕴含着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泛舟,思念的忧伤已使小船承载不起("我的忧伤就灭顶")之意。
"舴艋"句,语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余光中先生在这里,活用词类,新颖别致,引人联想,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鉴赏诗歌语言时,遇到这类词性转化的地方,需要仔细品味,因为这往往是作者苦心经营的地方。
第四,语句凝缩。
"诗家语"具有含蓄、凝练的特质,这就决定了诗句必须高度凝练,大幅跳跃,以一当十。
其留下的空白,需要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如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的末行: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这高度紧缩的诗句,意为:
五点钟的时候,天空灰暗苍茫,带有雪意,此时此刻,我的友人来了。
这样诗句就具有"弹性",留给人想象的余地。
再看舒婷的《路遇》第一、二节:
"凤凰树突然倾斜/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地球飞速地倒转/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凤凰树重又轻轻摇曳/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黑暗弥合来又渗开去/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叠"。
诗人调动人的听觉、嗅觉、视觉等心理感觉,将复杂的情感交织转换,浓缩了十年,跨越了两个时空。
大幅跳跃的诗句,捕捉了友人刹那间的心理变化,暗示了二人心灵的默契("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叠")。
第五,反常搭配。
"诗家语"除了具备上述特点外,反常搭配的"陌生化"处理,更是数见不鲜。
它不同于日常用语的逻辑思维,而更强调从诗的角度,尽可能地使语言有新意(形象艺术思维),从而抓住读者的阅读感受,为品味诗歌,搭建好语言的平台。
北岛的《红帆船》:
"被黑夜碾碎的沙滩/当浪花从睫毛上退落时/后面的海水却茫茫无边。
/可我还是要说/等着吧,姑娘/等着那只运载风的红帆船。
""被黑夜碾碎的沙滩""浪花从睫毛上退落"之类的句子,在日常用语中,会被人斥为不通顺,不合语法规则。
但从诗的角度去理解,恰好是很成功的表达。
这里的"黑夜"象征一种强硬野蛮的异己力量;"浪花"暗指泪水;"海水""茫茫无边",是喻指潜藏在心底的泪水(忧伤)之多;"红帆船"是暗喻某种希望。
再看几个例子。
①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
②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王媺《等待》)
③根须扎进《诗经》/伸出一枝枝唐诗/一叶叶宋词/柔风的唇轻吟/押声声柳韵依依(伊德超《折柳》)
例①用"很瘦很瘦"修饰"虫鸣",富有质感。
例②用"朵朵"和"鲜绿"修饰"诗词",与前面的"池畔""荷塘"协调一致,扩大了诗词的容量,开拓了诗的意境。
例③不以常见的"首"、"阙"而以"枝枝""叶叶"来量化"唐诗""宋词",使之与"柳"浑然一体,自然推出后面的"柳韵依依"。
综上所述,诗歌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
要更好地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绝不能用理解日常用语的方法去解读诗歌语言,而是要在阅读鉴赏的实践中,熟练掌握"诗家语",练就敏锐的"读诗的眼睛",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诗的王国,去感受、去品评她美的魅力和神奇,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诗歌创作是体悟、找到切入点、构思、遣词造句等一系列的过程,写诗也是精细活,一首好的诗歌要经过不断打磨,完善,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才能让诗越写越好,反之,不断重复一些基本的毛病,会让诗歌创作原地踏步,极大影响水平的提升。
下面是我这几年来写诗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陆续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探讨。
1、技巧性复制16岁的时候,我读一本叫《怎样写新诗》(王光明著)的书,记得有一节对诗歌技巧的分析,举了舒婷的《路遇》为例:
凤凰树突然倾斜
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
地球飞速地倒转
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
凤凰树重又轻轻摇拽
铃声把破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
黑暗弥合来又渗开去
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叠
也许一切都不曾发生
不过是旧路引起我的错觉
即使一切都已发生过
我也习惯了不再流泪
作者指出:
"铃声把破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是对"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一句的手法上的复制,而这种复制大大削弱了句子的新奇感和震撼力。
这一点我印象极深,仔细分析,这两句手法确实雷同,"铃声"是无形的,而"新"的地方都是对"铃声"进行可感的、形象的处理,但在同一首诗中,一种手法的重复使用却让新的东西不新了!
我把这种毛病称做"技巧性复制"。
刚开始写诗,偶尔想到一句新颖的句子,甚为欣喜,于是就不自觉地重复使用,反正复制自己的手法又不算"偷"。
其实,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法是完全可以借鉴的,不管是模仿别人,还是对自己发明的"模板"多次使用,都无可非议,但在一首诗中重复运用却是要慎重的。
如果是一首本来就想靠"新"来取胜的诗,这是致命的错误;而在一些诗中虽然冲击不太明显,但细读起来还是会影响整体感觉。
再举一例,这是我2003年写的一首名为《梦回故乡》的诗中的两节:
油菜花开得多么灿烂
金色花瓣纷纷扬扬
悠然飘至眉间
等你和她一起笑
紫云英最让我怜爱
她们只活一个春季
她们希望看见一个少年
在阳光下的田野放风筝后来我重读这首诗时,发现这两节手法是雷同的--完全借助拟人成立的句子,都使用了"她",这两节放在一首诗中,而且相邻,不能不让我面临一种取舍:
当初,我倒不是想复制自己的手法,只是出于把记忆里的景象写"全"的念头;况且,油菜花这个意象确实不错,很有画面感。
经过权衡,我还是把这一节去掉了--留下来,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询课堂诗意的语言 幽默 探询 课堂 诗意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