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5602087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31KB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docx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篇一:
中国的茶阅读答案】
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②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但此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
《茶经》云: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
《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也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③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个义项。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④茶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
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
因此每天喝三两杯茶可抑制细胞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饮茶也需注意,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不宜餐前睡前喝茶﹐餐前喝茶容易刺激肠胃,睡前喝茶则容易影响睡眠品质;茶水不宜过浓,也不宜置放太久;服用药物时,不可以茶水配服,会影响药效。
⑤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选自XX百科,有删改)
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大家都认为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b.中国人皆爱饮茶,茶对人体诸多器官均有益处,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国之饮。
c.探究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必须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来进行。
d.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但文章作者认为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2.文章第②③④⑤段分别从哪个角度介绍了有阅读题及答案关茶的知识,请简要概括,每句字数不超过8个字。
【篇二:
高二月考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试卷
命题人:
李雪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
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
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老子说: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
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
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
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
陵叩头自请曰:
“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上曰:
“毋骑予女。
”陵对:
“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诏陵以九月发。
.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
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叹曰:
“吾不死,非壮.
士也。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时,陵与韩.
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
“无面目报陛下!
”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迁盛言:
“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注】①贰师:
指贰师将军李广利。
②上:
汉武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b.徒斩车辐而持之.
c.单于遮其后.
d.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涉:
到,进入。
徒:
空。
遮:
遮盖。
脱:
逃脱。
()()②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陵军队骁勇善战的一组是(3分)
①力扼虎,射命中②千弩俱发,应弦而倒③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④陵军战一日数十合⑤四面射,矢如雨下⑥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
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分散单于的兵
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敢。
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
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
战愈勇,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四百
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d.李陵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
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长门怨(其一)
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注释:
长门宫,冷宫的代名词;昭阳宫,泛指得宠官妃所居之处。
8.这首诗描写了长门宫里什么样的环境气氛?
第三句中的“不学”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6分)
9.诗人把“长门”与“昭阳”对照着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宫妃什么样的情感?
(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乡场上
何士光
在梨花屯乡场,冯幺爸这个四十多岁高高大大的汉子,是出了名的醉鬼,一个顶没价值的庄稼人。
现在呢,却咧着嘴笑着,等候大队支书问话,为两个女人的纠纷作见证。
“冯幺爸!
刚才,你是不是牵着牛从场口走过?
”支书曹福贵这样问。
在场的人都明白,曹支书是偏袒罗二娘的。
冯幺爸眨着眼,伸手搔着乱蓬蓬的头发,嬉皮笑脸的,说:
“一条街上住着,吵哪样哟!
”人们哄的一声笑了。
小小的街子上聚集着半条街的人,好比一粒石子就能惊动一个水塘。
他咧着大嘴,好像是害羞,又引起一阵笑声。
他身边矮胖的罗二娘冷笑起来了——她是冲着对面那个瘦弱的女人来的,说:
“冯幺爸,别人硬说你当时在场,全看见的呀!
——看见我罗家的人下贱,连别人两分钱的东西也眼红,该打?
?
”这女人一开口,冯幺爸带来的快活气氛就淡薄了,人们的心里就像被雨水湿透了,只留下苞谷残梗的田野那样抑郁、寂寥。
这女人三十多岁,两件灯芯绒衣裳迭着穿在一起,上面有好些油迹,她是卖肉的,她男人是乡场上食品购销站的会计。
那瘦弱的女人,她男人任老大,在乡场的小学里教书,是多年没转正的老实巴交的民办教师。
“请你说句话,冯幺爸!
我那娃儿,实在是没有?
?
”任老大女人怯生生地望着冯幺爸,恳求他。
女人身上的衣裳,就和她家那间愁苦地立在场口的房子一样,补缀不尽;尖尖的下巴,一双黯淡无光的大眼睛,孱弱、本分。
“没有!
——没有把人打够是不是?
我罗家的娃儿,在这街上就抬不起头?
?
?
呸!
除非狗都不啃骨头了?
?
”
罗二娘早就这样在任老大门前骂了半天。
这女人一天若是不骂街,就好像失了体面。
“吵,是吵不出名堂的!
”曹支书比罗二娘有算计,“既然任老大家说冯幺爸在场,还是让冯幺爸来说。
”
“今天早上呢,”冯幺爸有些慌了,“我?
?
倒是犁田回来?
?
”
他又咧了咧嘴,但没笑出来。
他不敢说。
他在这乡场上低人一等,他有女人,有六个娃儿,做活路不在意,又没别的手艺。
到秋天,分那么一点点粮,他还要卖一升两升,打一斤酒,分一半猪杂碎,大醉一回。
还不到春
【篇三:
2014-2015年度第一次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分数:
150分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中国茶道
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
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老子说: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
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6小题。
褚彦回幼有清誉。
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
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
或讥之,褚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
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褚彦回下帘不视也。
又有门生盗其衣,褚彦回遇见,谓曰:
“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责乃归罪,待之如初。
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
湛之卒,褚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
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
“人无知者。
”褚彦回曰:
“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
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此人大惧,收金而去。
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褚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
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
褚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
“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
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帝不从,珍奇寻又叛。
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帝怒曰:
“卿痴不足与议事。
”褚彦回惧而奉旨。
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
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
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褚彦回不能禁也。
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
娶b.莫不延首目送之延:
邀请c.时人以方何平叔方:
比作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令:
美好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3分)
①可密藏之,勿使人见②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③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④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⑤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⑥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
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2)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二)阅读下面的这首清代诗歌,完成第8-9小题。
(11分)
小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
菊花。
8.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6分)
9.这首诗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
2、,铁马秋风大散关。
3、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
4、定乎内外之分,,斯已矣。
5、,梨花一枝春带雨。
6、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
百岁杨绛:
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
“没有这份野心。
”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
“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
“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
“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
”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
“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低调:
“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茶文化 阅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