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docx
- 文档编号:25599340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27KB
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docx
《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
文本解读的观点和方法
引言:
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
1.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2.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3.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
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
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模糊性,优秀的文本内涵含蓄而丰富,这就使得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个文本,会读出不同的意义。
一、放松心态: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
《谈美》
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
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3期沈大安文)。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诗,指《诗
经》。
古人读书目的为“以意逆志”。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
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
其中“敢”、“终于”、“多么”、“多么”都值得探究。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中哪几个字“不宜忽”?
(李铁英:
第一次专家与教师互动开始,老师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肥”,表现了作者安逸满足的生活心态;有的说全诗中写颜色的词;有的说“不须归”。
但都没有提到沈老师所注重的“青”和“绿”,原本箬笠和蓑衣都应该是泛黄了呀。
)
三、知人论世:
这也是孟子的文本解读思想。
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能够协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郑雪琴老师上课时“后发制人”,让学生先说说老翁为什么“独钓寒江雪”?
当学生有各种猜测时,教师出示了诗人的生平简介,明白了,是表现诗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清高。
而不是学生所猜的“郁闷说”、“兴趣说”、“寻找清静说”等。
四、寻找缝隙:
“文本细读”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的口号。
这个流派强调文本是一个独立的存有,要求读者寻找文本中的矛盾与缝隙,从而发现作品的意义。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李铁英:
沈老师请一位男老师朗读这首诗,这位老师说他从未读到过,但他朗诵地深情并茂,博得了大家的掌声,还说了自己比较准确的感受:
善良的诗人希望人们都幸福。
)
从这首诗中发现了哪些矛盾或者漏洞?
(李铁英:
第二次互动开始,可能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个次,老师们发言更加踊跃了,找到了文本中很多矛盾处,品出了诗作可能是诗人告别世界的宣言。
)
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他理应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
——茅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是孤零零的一条船吗?
这儿就有一种“过尽千帆都不是”的感觉。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普通地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一夜的工作》
我们往往用演绎法来上,抓住“劳苦”、“艰辛”来展开研读。
不过,文本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读,才能读出很多,如:
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其实,这儿很多学生的理解是不准确的,他们有的认为是周总理年纪大记性差怕忘记……如果一点一点读,会读出很多东西,而不但仅是艰辛和劳苦,还有周恩来总理的谨小慎微、举轻若重、鞠躬尽瘁等。
五、多元解读:
《红楼梦》是中国很多人都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作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美学”在德国崛起,并迅速风靡世界。
这个流派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但仅作者创造的,而是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作品的意义也不是“客观”和固定的。
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
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在实际作品中通过语言词句表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
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既互相依存,又有差异。
(李铁英:
沈老师请前排的一位老师朗读了《去年的树》,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
《去年的树》作者的本意可能是什么?
(李铁英:
第三次互动开始,大家揣摩这位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的创作意图:
歌颂友情;表现承诺和诚信;宣传环境保护等。
)思考之一:
我们能不能还原作者的本意?
思考之二:
我们有没有必要还原作者的本意?
(李铁英:
第四次互动应该是比较精彩的,因为老师们的观点会不同。
有的老师很肯定地回答:
不能还原;有的老师觉得需要并能够一点点还原。
因为时间关系,沈老师没有让讨论再继续。
)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
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
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理应克服的。
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美〕哈罗德·布鲁姆
我们是否该读出我有用的东西。
就像于丹的《论语心得》一样。
张伟对《再见了,亲人》的当代解读:
谁是亲人?
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
志愿军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
和平时期有没有亲人?
只要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
谁也不知道:
她以前看到过那些美丽的东西,她以前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于“幸福”在新时代的解读。
文本解读的历史比较:
时期
流派或代表人物
方法
中心
中国古代
孟子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作者
中国现代
叶圣陶
潜心会文,推敲词句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英美“新批评”
细读文本
文本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接受美学
多元解读
读者
抓住主导倾向把握教育价值。
如《三打白骨精》:
你喜欢这个故事中的哪一个人物?
学生回答喜欢白骨精,因为她孝顺。
对于这种不是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另类思维,我们要准确把握。
如《去年的树》:
人文内涵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生与死是一道不能逾越的界线,《去年的树》中鸟和树的友情却超越了这道界线。
生死不渝的友谊是一种感人肺腑的永恒情怀。
新美南吉在一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后面,蕴藏着对生命和友谊的深刻感悟。
——沈大安
《去年的树》的另一些解读:
A树用“他”,鸟用“她”,作者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吗?
B世事多变,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C既然践约是如此困难,当初就不该轻易承诺。
六、换位思考:
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
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
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
他们会误读吗?
……
《三个儿子》:
抓结尾问“为什么老爷爷只看到一个儿子呢?
”二年级小朋友会怎么回答呢?
有的回答老爷爷年纪大看不清了,老师继续问:
他看到的是哪个儿子?
学生回答是那个翻跟头的儿子,还说从插图中看出来。
让孩子早熟,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深度语文”我不赞成。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深入浅出”。
《泊船瓜洲》:
对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深掘,如踌躇满志或是忧心忡忡等都不合适,只到思乡之情的理解即可。
《珍珠鸟》:
结尾让学生讨论“珍珠鸟究竟有没有自由”远离文本。
《清平乐村居》:
谈到“居安思危”或“居危思安”都太牵强。
即使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够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
他们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我们不能把成人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
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理解水平。
《一夜的工作》设计思路:
看周总理怎样审阅一个文件
看周总理怎样审阅一夜文件
看周总理一天的工作﹙1974年3月26日﹚
结语:
我们走过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文本解读心路历程——摆脱功利目的,自由欣赏作品;
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也读出自己的独到感受;
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协助学生阅读文本。
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
——王崧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本 解读 观念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