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5594997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36KB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ocx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 大英县玉峰镇小学校李冬梅
一、研究背景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使学生既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又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
从古到今,所有研究教育的人无不重视养成教育。
孔子说: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在“六艺”中把“礼”(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放在首位。
蔡元培曾说: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叶圣陶则说过:
“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说过: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
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国内像这样的研究有很多:
有许多学校在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如深圳市就把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十五重要课题进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小学潘来强提出抓好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五个着力点,他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后,应该在日常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中具体指导受教育者的行为,予以榜样示范,通过训练和多次重复,不断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其巩固,在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熏陶感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
在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
一些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如日本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高度重视,具有悠久的历史。
日本十分重视习惯养成教育,注重德育的价值,注重德育的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每个家庭子女不是很多,特别是独生子女占有一定的比例,家长把孩子都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他们身上即使有些不良习惯,也是听之任之,不以为然。
再加上我们学校有75%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多为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主要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的成长,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或是有想法,但由于方法欠妥,效果不佳;部分年轻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误区,有的甚至认为做人就该强势才不会吃亏,一些小毛病根本算不了什么,自己不能正确的言传身教。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长评价学校和老师的重要依据。
在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造成的,教师的培养是徒劳。
近年来,在我们学校,打架骂人说脏话、随手乱丢垃圾,不能遵守校纪校规,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不懂文明礼貌、做人不诚实说谎话,纪律观念淡薄不守秩序,这样的现象屡禁不止,而我们采取的是头痛医头,并没有从根源上去根治,结果是教师花了功夫,学生却总是屡教不改。
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将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以,我们认为,对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理念必须进行纠正,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已迫在眉睫。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
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
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
基于上述情况,故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文件中还明确指出:
“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
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守则新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明确指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应从小培养,应从学会做人、做事、学习等几方面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小学儿童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
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现代教学论认为: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
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
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以“建立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研究内容为:
1、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规范的研究;
具体细化为十个方面:
(1)、举止文明的习惯
(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 (6)、勤俭节约的习惯 (7)、遵守秩序的习惯 (8)、勤于动手的习惯 (9)、锻炼身体的习惯 (10)、讲究卫生的习惯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的研究。
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3、健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主要是以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
1、调查研究法
在全校分年级开展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问卷调查,了解分析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及成因,研究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通过有效的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行动研究法:
把每个学生作为研究个体,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究适合农村小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3、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将对各自的研究工作进行客观的反省和思考,通过反省和思考来认识我们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修正和完善,总结推介优秀的研究成果,使研究工作朝着预定目标顺利推进。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9—2012、2)
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2012年2月,我们向遂宁市教研室提交了课题立项申请,2011年10月份接到立项申请通知,叶桥华同志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组负责人培训会。
回校后,他立即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课题研究的相关培训。
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确定了我校的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不少可行性建议,同时叶桥华同志执笔制定了2012年下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在全校发放了《玉峰小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问卷调查表》。
并根据回收的问卷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由卢叶红执笔写成了《玉峰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问卷调查》的调查报告。
报告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成因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确定了我校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3、在全校发放“播种好行为,收获好习惯”的告家长书。
向每位家长告知了我校的这一工作,争取家长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实施阶段(2012.2—2012.12)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准备,特别是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同事之间的交流学习后,对课题研究由原来的一抹黑,渐渐开始入行了;广大学生家长、社会各界都对我们这一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各方面的工作都已准备就绪,实施课题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
我们决定:
在2012年上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启动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明确养成教育要求。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因此,组织学生重点学习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红星学校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红星学校学生课堂常规》、《行为规范三字歌》、《文明礼仪三字歌》等,让学生明白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有章可循。
2、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提炼上墙,使校园里的墙面达到育人和宣传的效果。
在教学楼过道、走廊张贴醒目的标语,提示牌,每间教室全部张贴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挂图,学校设立活动宣传园地和评比栏。
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3、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
我们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学校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制定了值日制度,选拔了值日生。
对学生在校内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情况实行监督管理。
值日情况每天登记,每周将检查情况在学校日志上公布。
同时在学校还选拨了一批卫生监督员、文明宣传员,监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
4、建立一套完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评价机制
围绕学生行为习惯的十个方面,建立一套评价方案,分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四个方面对每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两年的成长档案,全面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和效果。
并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评价等级的评定。
同时每位课题组成员每个学期确定一至两名特殊学生以教育案例的形式进行转化教育,积累经验,以便今后借鉴推广。
5、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2013年5月:
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感恩教育倡议书”拉开了这次活动的帷幕。
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感恩于心,感谢以行”。
分为两大系列:
为玉树地震死难同胞开展的纪念活动,为灾区及我镇光明小学廖梦娇同学开展的捐款活动;庆祝母亲节开展的系列活动。
在捐款活动中,最多的彭盼捐款108元,五年级彭鑫林同学左腿截肢,家境贫困,但也将自己攒下的5元钱捐了出来,四年级的周斌从自己的贫困补助中捐出了10元,全校师生共捐款4000多元,为灾区人民和廖梦娇小朋友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在母亲节前夕,学生们有的以书信,有的自己制作了贺卡或手工作品、有的给妈妈洗一次脚或做一次家务,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同学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感恩于心、感谢以行”的主题。
(2)、2013年6月开展的行为规范教育。
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熟悉作为社会公民所必须掌握的一些行为准则,如交通法规、公民道德等。
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3)、2013年9月份,我们配合湘乡市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历时三个月,开展了诸如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
活动效果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2013年上学期,我们学校合格学校建设启动,校园内各项基建工程陆续开工,原本整洁的校园一下变得脏乱不堪,一些学生的不良卫生习惯也开始蔓延。
为此,我们在全校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红星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一些列活动的开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有力地整治了学生中的不良卫生习惯,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美化了校园环境。
一些卫生检查评比制度也由此常态化,为创造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打下了基础。
(5)、2014年6月,配合建党90周年,在中高年级开展了了征文活动。
让学生深切领会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风雨历程和丰功伟绩。
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初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
(6)、2014年9月,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
向全校师生发出了“走文明路、说文明话、做文明人”的倡议,摒弃一切不文明的言行,让文明之花在我们的校园开花结果。
本次活动与湘乡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遥相呼应。
由于效果显著,我校被评为2014年度月山镇中心学校“文明校园”。
6、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1)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要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
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途径,努力寻求家校合力,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使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源。
在此期间,学校组织了两次家长会,向家长传输了一些先进的家教理念,共同探讨和分享成功的经验。
我们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对所在班的学生,一年要进行一次家庭普访。
针对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多的情况,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平时多通过电话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家长的家庭教育也很有新意。
如陈靓老师发现他们班叶梓同学和妈妈的“亲子日记”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模式。
妈妈每天把对孩子一天表现的评价、建议或期望写在日记本上,语言委婉恳切温馨。
母子通过日记的形式平等的交流沟通,用日记记录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和心路历程,感人至深。
(2)、我们始终坚持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德育紧密结合,不仅抓课堂的落实,也注重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熏陶。
如学校每年重阳节组织学生去月山镇敬老院进行慰问,清明节组织学生去太平彭国辉烈士墓祭扫,培养学生敬老爱老及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还聘请了市关工委的吴映丰老师来校做了一场“立志报国,发奋读书”的主题演讲。
7、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
每次活动结束后、每学期的期末、每年的六一,学校都要进行认真的总结,表彰奖励一批活动积极分子:
如“爱心天使”,“感恩之星”,优秀队员、学习标兵、卫生积极分子、文明礼仪之星、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队员、优秀卫生监督员等,在对他们表彰奖励的同时,通过黑板报、广播、校会等媒介重点对他们的优秀事迹进行了大力的宣扬,树立好标杆。
在这期间,我校课题人员异动比较大。
相继有几位核心成员调出,又有新成员加入。
我们这个集体总是团结一致,共同应对。
有问题一同探讨,有经验共同分享。
(三)、总结阶段(2014.2----2014.8)
我校的课题原定于2014年5月结题。
但由于课题只开展了两年,感觉结题为时尚早;另外就是2014年正是我校合格学校建设接受验收的关键时期,课题组成员手头工作十分繁重,难以集中精力来系统地总结整理。
在征得刘力平书记的同意后,我们将结题时间推迟到了2014年8月。
六、研究结果
本课题的研究历时将近三年,在教研室专家刘力平书记的亲自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收获如下:
(一)建立和健全了红星学校学生行为习惯规范。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将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细化为十个方面:
(1)、举止文明的习惯
(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 (6)、勤俭节约的习惯 (7)、遵守秩序的习惯 (8)、勤于动手的习惯 (9)、锻炼身体的习惯 (10)、讲究卫生的习惯;每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蓝本,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制订了《红星学校学生一日常规》、《红星学校学生课堂常规》、《行为规范三字歌》、《红星学校学生八要八不准》、《红星学校学生文明公约》、《文明礼仪三字歌》、《红星学校值日要求》、《红星学校卫生制度》、《红星学校午睡纪律》等一系列校纪校规,再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使这些制度不再停留在纸上,而是潜移默化深入了学生的内心,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
我们认为:
对小学生而言,制度不能大而全,而要小而细,要把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分得清清楚楚,才会对他们的行为有指导意义,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所以在制定校纪校规时,我们尽量做到详细具体,同时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完善,使这些制度通俗易懂,便于操作。
(二)初步探索出了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
1、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
针对部分学生“知行脱节”的情况,我们通过设立红领巾监督岗,聘任如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各种监督员,参与监督学生行为习惯的表现,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
这种全员参与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能将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大家的监督下,不可任意而为,达到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红领巾监督岗值日生苏懿、朱曦月、周庆南、彭浩、叶梓、彭新航、田可欣等同学不仅多次被评为学校的先进分子,升入中学后,迅速成为学生会的骨干。
2、定期评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先进分子,表彰奖励,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发挥好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教育。
在评优评先中,我们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谁是否优秀不是班主任老师说了算,还要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是否有不良记录,对于选送的候选人,学校课题组老师认真审查后,最终确定。
对当选的学生的优秀事迹,我们除了在校会上进行表彰奖励外,还在学校日志栏集中展示。
两年来,我校共评选出了“文明礼仪之星”、“感恩之星”、“卫生先进分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习标兵”、“爱心天使”等共计75人次、评出了“三好学生”、“美德小标兵”、“优秀队员”、“优秀干部”等先进个人将近300人次,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困难的个别学生,学校与家庭联手实行“一对一”帮扶,重点转化。
我们规定:
每个课题组成员每个学期要确定一到两名学生作为重点转化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如周雪辉老师就与我们课题组成员分享了她对班上一名出了名的问题学生李星的转化心得:
李星是一名五年级学生,是一个让老师、家长头疼的角色,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的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的潦草,还有一些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就连他爸爸都说管不了他,随他去。
我也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知错能改,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他口头上答应得很快。
一出办公室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快,忘得也快”。
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但我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逃避,不能因为他一个人无法的转变而影响到整个班集体,必须正视现实!
他无进步,或许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或许在他的心里他的进步与否没有人关心,近年来,来自单亲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增多,特殊的家庭环境,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难以抚平的伤痕。
于是我决定对他进行详细了解,才知道他的一些具体情况:
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母亲不久便再婚,使他难以得到健康的家庭教育,更别说母爱了。
父亲很少关心他的学习,不是喝酒就是打牌,爸爸常把对妻子的不满迁怒于他,动不动就狠命的打。
他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年迈的奶奶也管不住他了,放学后就成了野孩子。
得知这一情况后,我改变了策略,以母亲般的爱去温暖他那颗早已冰凉的心,他常常衣衫褴褛的,从来不见他有一身合身的衣服,冬天,别人都是棉衣棉裤,而他却是一条薄的不能再薄的单裤,和一双单鞋。
看着他,我心碎了,这孩子是多么的让人心疼,于是我把我侄儿穿过得棉衣给他穿上,他没有说一句话,眼睛直望着我,而眼泪却在眼眶里面打转。
五年级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看着他瘦小的身材,和那面如菜色的脸,我心痛了。
每当吃饭的时候,我多次把他叫到我的家里,和我的家人同桌就餐,我总把最好的往他碗里塞,看着他吃得津津有味,我笑了。
同时,为了改掉他的坏毛病,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
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学生进行了一番谈话:
为了班集体,为了我们班一个也不落下,我们要帮助他,不要歧视他,要尽你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开导他,使他进步,让他看到我们的关心和爱。
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刚开始他很排斥彭鑫,觉得她管他管的太宽,有时还恶语相冲,彭鑫好几次抹着眼泪和我说,老师您这样是白费心机,他已经无可救药了。
此时,我就跟她说:
人要有耐心,慢慢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一下去改变他,他是无法适应的,那样的效果适得其反。
后来,当他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彭鑫同学的帮助,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在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为此,我会心的笑了。
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
“老师,彭鑫同学这样关心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
”我笑着说:
“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
老师真替你高兴。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由十几分上升到了六十几分,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个日记本。
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
同时,我和他约定,如果下学期成绩能到七十分以上,我就奖一套衣服给他。
第二学期,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小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 教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