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docx
- 文档编号:25593492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4.67KB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docx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根底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理论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理论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深化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根底。
教育者
是指可以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响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消费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消费或生活中别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展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展的教育活动,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将来的开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开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开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开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所进展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开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拟,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拟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消费需要和人的开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消费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消费和生活经历;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开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开展和社会开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表达,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如今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开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才能或承当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到达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德育
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标准的内在建构和外在表达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修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开展的教育活动。
智育
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开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
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开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才能的教育。
美育
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开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才能的教育。
第四章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那么。
它包括互相联络的两个根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那么。
学校教育制度〔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那么,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考研真题〕
是国家统一施行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承受的教育,是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对于人的开展、教育开展和社会开展都有重大意义。
第五章老师与学生
老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立者、进步民族素质的使命。
从广义看,老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老师专指学校的专职老师。
老师专业开展〔考研真题〕
又称老师专业成长,是指老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业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才能,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它包括老师群体的专业开展和老师个体的专业开展。
老师群体的专业开展
是指老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到达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老师个体专业性开展
老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才能、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拟成熟的开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开展成为专家型老师或教育家型老师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开展成为专家型老师或教育家型老师的过程。
师范教育
是老师个体专业开展的起点和根底,它是建立在老师的专业特性之上,为培养老师专业人才效劳。
学生的社会地位
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
就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详细包括: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师生关系
是老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互相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的教育关系
是指老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开展和自主开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是指老师和学生为维持和开展教育关系二构成的内在联络、包括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等。
教书育人
就是老师通过承当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展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来促进学生安康、快速地成长。
第六章课程
课程〔考研真题〕
是对育人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和设计,是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施行过程的总和。
课程目的
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详细目的和意图。
他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开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根底。
课程标准〔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老师有效地、连接地、目的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材
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详细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学科课程〔考研真题〕
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根底,其优点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开展学生的智力,易于评价;其缺点在于忽略学科之间的联络,无视学生的需要、经历和生活。
综合课程
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方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根底。
核心课程
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局部学科或学科内容,如中国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也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国家课程〔考研真题〕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施行和评价的课程。
负责国家课程的课程编制中心具有以下特征:
权威性、多样性、强迫性。
校本课程〔期末重点〕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施行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课程施行
是指把课程方案付诸理论的过程,它是到达预期课程目的的根本途径。
学业评价
主要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老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业,可以理解学生学业的进步或者退步状况,掌握教学与学习效果。
测量〔考研真题〕
是学业评价的一种特殊手段,它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做出评定。
终结性评价
是指一门课程完毕时或者一个学年完毕时进展的评价。
它比拟注重总体分析,力图说明课程目的、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并对课程的有效性和施行效果做出判断。
形成性评价〔考研真题〕
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它比拟注重细节的分析,旨在寻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使课程更加趋于合理。
第七章课堂教学
教学
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才能、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考虑和行动的主体,在与老师的交往和谈话中,大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到达自己最正确开展程度的活动。
教学理论
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提醒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术。
学习理论
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根底学科。
它是指描绘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教学设计
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即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的操作方案
教学目的设计
是对教育活动预期所要到达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是老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题局部,其质量上下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教学策略
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明晰认识的根底上对教学活动进展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讲授策略
是指老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学生心理障碍
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重要别人一词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详细人物。
偶像性重要别人
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欢、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典范的详细人物。
学习压力
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以解释说为:
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当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响。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班级组织
是一个有一定人数的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的、有方案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成文的制度
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求,既施行常规管理。
它直承受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标准的制约,既反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条例等方面的宏观层次的内容、又反映学校拟定的规章制度和公约等微观层次的内容。
非成文的制度
是指班级的传统、言论、风气、习惯等,即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
第十章学生评价
教育评价
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施行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展科学评定的过程。
学生评价
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展的价值判断。
诊断性评价
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方案施行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才能、情感等开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为方案的有效施行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
形成性评价
主要是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展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响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展有针对性的矫正。
终结性评价
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展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
相对评价法
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假设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展对照比拟,断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法
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展比拟,以判断其到达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开展程度为标准,判断其开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学业评价
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局部,主要是指一国家的教育教学目的为根据,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搜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展价值判断的过程。
测验
就是通过让学生答复一系列与教育目的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从学生对问题的答复中提取信息,并根据一定的标准进展判断的过程。
准备性测验
一般是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进展的,也称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它可以采用标准参照测验的方法。
结果性测验
也称终结性测验,一般是在一个学期完毕或一门课程完成时进展,测验的目的主要是在鉴于别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一定的区分意义,可以采用常模参照测验法。
标准化测验
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由学科专业人员和测验编制机构共同编制的。
在编制过程中,一般有测验指导书或测验大纲,以及根据测验大纲制定出的测验命题细目表,而后再编制出成套试题。
同时还要对试题进展预测,严格制定评分标准,统一要求阅读步骤,提供解释分数的常模。
客观性试题
是学生在测验中从事先提供的多种答案中确认出一个正确答案,如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
主观性试题
是让学生对测验所提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形成答案,如解答题、阐述题、案例分析题、应用题、作文题、比拟题。
信度
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程度。
效度
指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的程度,即通过测验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程度。
技能
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
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中,有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局部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进展的活动。
心理技能
是指借助于内部语言顺利完成某些任务的活动,它又分为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
品德
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那么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固定的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局部〞。
学生道德行为
是指学生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它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重要标志。
整体印象评价法
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通过日常对评价对象的观察和理解,经过综合分析法并依此对评价对象的品德状况给予终结性整体评定的方法。
操行评定评价法
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个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理解,用书面语言描绘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开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操行计量评定法
是指以百分为总分值或实行百分制积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计分规那么,根据学生的品行变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
第十一章老师的教育研究
“老师的教育研究〞的真义
老师的教育教学生活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有老师自己来研究;老师不仅是被研究者,也是研究者;老师不再被视为外在的研究对象,而是自己进展研究,敏锐地观察、探究自己的教学,参与教育教学革新行动。
老师专业化的要义
一是老师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不是人皆可师,人易成师;二是这种专业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而获得持续的成长与开展。
“拉磨式〞循环
是老师开展形式的一种。
是一条形式上动态,实际上停滞的开展道路。
它主要是指老师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经历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变,又不擅长考虑和总结,总在一种机械重复的圈子里循环。
“螺旋式〞上升
是老师开展形式的另一种。
是一条老师内在充分开展之路。
老师对外虚心学习,广泛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和经历,对内兼收并蓄,进展创新和研究,不断追求新的教学境界,教学才能日益进步,真正成为教育教学专家。
自我更新关注
是老师专业成熟的标志,表现为老师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开展,关注课堂内部活动及其实效,关注学生是否真在学习。
老师个人的理论知识
是指老师关于课堂情况和课堂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识,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是一种表达老师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的知识。
根底研究
是指研究者希望自己的发现能符合自己或专门研究领域学者的兴趣而进展的理论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醒普遍规律而促进理论的建树与开展。
应用研究〔或称开发研究〕
是指研究者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方案和理论方法。
行动研究
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展的反思性探究,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考虑、尝试和解决问题。
群体动力研究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于1946年提出。
研究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假如只凭个人兴趣,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实际工作者如不去研究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问题,就无法做出有条理、有成效的行动。
强调了行动与研究之间的亲密关系。
问卷调查
是采用书面问卷的形式理解某一问题的方法,它的过程是根据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设计调查问卷,组织施行的。
访谈
是按调查提纲个别进展的一问一答的谈话,这种方法有时规定访谈内容,又是采用开放构造,围绕一个问题由被访者答复,访者再根据调查需要追问,但不可分散中心主题,跑题漫谈。
座谈〔又称团体访谈〕
它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导语
是整个问卷的开头局部,其作用是告诉被调查对象研究的意图与用处,更重要的是交代清楚如何填写问卷,以防止误解带来的过失。
观察
是作为研究者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展有目的、有方案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参与式观察
研究者通过参加观察对象的活动而到达观察目的。
构造性观察
事先经过设计,规定好观察工程,选定观察对象,采用观察工具,在观察中填写观察量表等方式进展。
所得的资料可用来进展定量分析,故又称定量观察。
非构造性观察
这种观察无既定不变的观察提纲和量表,只有一个观察思路,记录也不要求规定的工具,研究者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详细的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本来本的记录,还可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及当时的情景做详细描绘。
也称定性观察。
个案研究
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或事件〕的变化过程进展深化的、剖析的研究方法。
教育教学经历
是老师在事件和研究中亲身经历、尝试和考虑过的认识与思想。
教育教学案例
通过对详细事件生动、真实的描绘,直观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过程,使读者对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获得直接和直观的理解与理解。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开展
毛入学率
指某一级教育如小学这一级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与符合官方为该级教育所规定之年龄的总人口之比。
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是二战后相继出现的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是二战后教育开展与改革的航标。
它们既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教育潮流,又互相联络、互为补充;既是二战后教育开展的总结,又是21世纪教育理论的先导。
它们的产生和开展是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
“学会生存〞的教育思潮——要请教育担负起传授年轻一代在当代社会剧烈变化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的各种知识和才能。
“学会关心〞——在教育哲学观上,21世纪的教育需要强调一种全球合作的精神。
在学习观上,21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社会更多的参与学校与学校更多的参与社会,并学会合作。
在社会观上,强调“全球合作〞精神,倡导“国际合作〞和“国际文化〞,唤起人们关心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学会生存、学会关心〞既是世界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高度兴旺的产物,也是促进世界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和谐开展的有效措施。
国家主义教育
是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以后,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为配合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开展而在教育领域兴起的一股新思潮。
强调民族、国家利益,推崇教育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开展中的作用。
净入学率
是指某一级教育适龄儿童的实际入学分数与该级教育适龄儿童的总人数之比。
生师比
即学生与老师的比例,既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情况,又是考察教育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
毛入学率
是某一级教育如小学这一级教育的在校人数与符合官方为该级教育所规定之年龄的总人口之比。
全民教育
是针对世界教育开展中所存在的如下一些严重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随着21世纪的到来显得更为迫切。
其根本含义是〔1〕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开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开展的需要;〔2〕全民教育史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递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型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3〕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终身教育
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场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开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开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基础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