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docx
- 文档编号:25590684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24KB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docx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以人为本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决定》十分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这使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了十分具体的着力点。
《决定》指出,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8项重点工作。
在此方面,《决定》都作了相关部署,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等等。
3、下一个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
第一,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
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
发展要求消除限制以人为中心发展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目标的所有障碍。
第二,扩大就业应成为重中之重,据有关部门估算,在宏观经济运行三大指标中,2004年就业指标最不理想,城镇真实的人口失业率从2003年的10.99%上升到了11.45%。
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应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创造就业岗位的内容不仅包括为城镇居民创造就业岗位,也应当包括农村劳动力安置。
第三,缩小国内的不平等程度。
2004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而且,城镇居民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显著快于低收入组,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60%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
第四,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
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
从国际经验看,这种情况曾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只有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市化,才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才能最终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城市化目标。
否则不仅会使那些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市民因为无业而陷入贫困,也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第五,社会安全网问题,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
首先,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建设相当薄弱,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抑制了居民的消费。
其次,由于“空账”情况严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巨大风险,如果不进行调整,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将面临巨大风险。
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国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社会居民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条件。
第六,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
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单独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
现在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
教育事业不在于是否产业化,而在于是否严格区分教育事业产业经营和教育事业的社会目的。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亦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概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的阐述: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以及年轻人应该做些什么?
指导思想。
第一: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第二: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第三: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目标
第一: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三: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五: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第六: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第七: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第八: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第九: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对于我们怎么做,这个问题就应该切合实际,并针对上面的基本原则,落实到位,到实际行动,多写点就可以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的每一个能否实现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和谐社会每个构成要素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顺利地构建,它们的实现都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着直接的关联,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执政。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基础设施因素、经济水平因素、民族文化因素、民主法治因素、思想道德因素、知识技能因素、地域因素、环境因素等
一、党的领导和执政,是民主法治能否建设和实现的根本政治保证、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民主法治的实现与否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在建设民主法治的过程中,不能没有、缺少或离开党的领导。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国家根本没有什么民主法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的民主法治才成为了事实,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才得到了不断的加强,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才得以制定和通过,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
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不可能真正地当家做主,所谓的人民民主也就不可能存在;缺少、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一系列民主制度根本不可能创建、制定,即便创建、制定了也不可能得到很好地执行,更不可能得到发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其自身若不能坚持民主法治,缺乏民主法治的意识,和谐社会之民主法治也不可能建设和实现。
可见,民主法治的实现与否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离开了党的领导和执政,当代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法治。
二、党的领导和执政,是公平正义能否实现的根本政治保证、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为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全方位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其中根本的、起基础和保障作用的,首先是制度建设,因为“现代社会中许多不公正的问题实际上是制度体系的不公正或者制度体系的欠缺和不完善引起的”[1],“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2],所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并把公平正义纳入到社会制度的视野中才能得到有效及合理的解决。
加强制度建设,必须重视并努力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覆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体系化的法律制度,确立法律在整个社会中的权威地位,必须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使这种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党的领导和执政,为这样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才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和体制:
建立和完善了确实保障广大民众基本权利的民主政治体制,巩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夯实了实现公平正义的法治基础;建立和完善了司法体制机制,加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司法保障;建立和完善了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和完善了收入分配制度,规范了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理顺了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等等。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地坚持并做到以“起点的平等、机会的平等、条件的平等为新的社会秩序标准”[3],制定一系列人民内部政治生活关系上一律平等并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才能及时地调整和改革政治体制中有违平等和公平正义的政策、制度。
离开党的领导和执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这些基础和条件就不可能拥有和存在,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系列制度原则就不可能制定、制定了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三、党的领导和执政,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得以建设的根本保证、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在建立社会诚信的过程中,政府诚信、政务诚信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它对社会诚信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构架的主要推动力[4]。
政府及其职能机关不仅是国家政策法规和行政事务的执行者,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作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国家政策法规、行政事务的执行者,政府及其职能机关若能以诚心诚意的态度和方法取信于民,改进工作作风,形成高效、廉洁、守信的行为规范,那么,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友爱”主要是指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相互协调、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彼此信任的关系。
这一关系的形成,不但需要公民自身要大力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自觉彰显和发扬乐善好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及“邻里相帮,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同时还需要公民通过强化道德自律以获得“‘与人为善’,‘讲信修睦’,‘成人之美’,‘去争斗之心’”[5]的人生情怀,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教育、管理和规范,需要政府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工程建设,强化道德教育。
可见,政府在诚信友爱的实现过程中都居于重要的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党是当代中国的执政党,政府、领导干部及政府职能部门都是在其领导下产生的。
产生什么样的领导干部,组成什么样的政府,政府职能部门起到什么样的表率作用,政府该如何加强道德教育以及如何引导公民的道德建设走向,等等,都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性质和宗旨有着直接的关联。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其根本利益,人民的冷暖安危、喜怒哀乐始终是其执政时关注的焦点、重点和最重要的牵挂,所以,只有我党才会始终做到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忠于职守、千方百计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
只有在这样的执政党的领导下,政府诚信、政务诚信才有可能,政府公信力才会一步一步的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的社会风尚才能得以不断的形成,整个社会关爱行动的制度建设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公众参与关爱行动的积极性才能得以不断的提高,激发爱心、连接爱心的力量才能得以不断的增强[6];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保障诚信友爱实现的法制才能得到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如果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对人民缺乏关爱之心,不能始终做到言行一致,总是说大话、假话,甚至出尔反尔、朝令夕改,其领导下的政府极有可能也会如此,那么,人民就会对其领导下的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并疏远之,这将对社会的诚信友爱理念构成致命打击,进而对社会诚信友爱的构建产生严重的破坏。
所以,若离开了能够坚持诚信友爱并始终保持诚信友爱之理念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谐社会之诚信友爱的建设就失去了方向、没有了前提和保证,更难以真正的落实和实现。
四、党的领导和执政,是社会能够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从根本上说,社会的活力来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只有得到解放,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在中国建立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
在当代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坚持并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才能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不断克服和扫除影响、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破除影响人们创造力发挥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才能得以逐步的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复习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