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5配套教学案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三节.docx
- 文档编号:25586308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3.84KB
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5配套教学案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三节.docx
《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5配套教学案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三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5配套教学案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三节.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5配套教学案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三节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知道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
4.了解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类型。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1.常见的生态破坏
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①土地沙化、森林枯竭、②草原退化等,从而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
2.土壤侵蚀加剧
(1)概念:
土壤侵蚀加剧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③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后果:
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后,土层变薄,④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易加剧⑤旱情,暴雨时易形成山洪。
沟谷侵蚀的发展,容易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在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⑥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3.土地荒漠化
(1)人为因素:
主要是过度放牧、⑦乱砍滥伐、开垦草地等不合理的耕作而造成的植被破坏与地表裸露,从而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的速度。
从世界范围看,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2)危害:
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⑧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思考
1.土壤侵蚀为什么会加重洪涝灾害?
答案 在侵蚀区,土壤遭受侵蚀后,大量泥沙被流水携带至下游地区,随着地形趋缓、河道变宽,使得流速减慢,大量泥沙就会沉积在河床或与河流相连通的湖泊中,结果造成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洪蓄洪能力降低。
所以,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1.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带来的灾害越来越多,其中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导致的损害是区域性的,而⑨气候变化、⑩臭氧层耗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损害则是全球性的。
2.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⑪温室气体的增加。
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⑫森林破坏和大气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2)后果: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⑬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现象一再发生,给各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3)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造成⑭海平面上升;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⑮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⑯人类健康。
(4)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主要影响有对⑰农业的影响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3.臭氧层空洞
(1)臭氧层破坏:
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具有非常强的吸收⑱太阳紫外线的功能,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⑲氟利昂等。
目前南极上空已发现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2)危害:
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到达地面的⑳有害紫外线增加,会损坏人的免疫力,使
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4.物种灭绝:
人类活动对
森林、
草地的大规模破坏和对
生物物种的过度利用等,造成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思考
2.二氧化碳的增加为什么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 二氧化碳除吸收少量太阳的短波辐射外,还大量吸收地面的红外线长波辐射,并由此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增强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促使入射能量和逸散能量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变化,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地面辐射增强,从而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大型工程诱发自然灾害,如许多大城市面临着严重的
地面沉降、
地裂缝等问题。
人类采掘地下矿产资源造成地表沉降、
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表失稳现象。
人工边坡也经常出现崩塌、滑坡等地表失稳现象。
大型水库蓄水后,容易诱发
地震。
思考
3.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答案 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探究点一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50%以上,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50多个县区的森林覆盖率只剩3%~5%。
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3%。
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000多平方千米减少到1985年的2690平方千米。
材料二 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图。
(1)引起鼠类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2)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答案
(1)一是气候变暖;二是由于滥捕野生动物和投药灭鼠误害其他动物导致老鼠天敌减少。
(2)原因:
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
从人类活动方面看,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被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草皮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
防治措施:
禁止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
反思归纳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
土壤侵蚀
原因
自然
降水丰富且集中、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风力较大
人为
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
危害
侵蚀区
耕作层流失、土层变薄、保水蓄水能力降低、旱情或山洪加剧
沟谷区
侵蚀加剧,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
下游
泥沙沉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降低;湖泊淤浅,调洪蓄洪能力降低,增加洪涝发生频率
土地荒漠化
原因
自然
气候干旱少雨,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稀少,地表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为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不合理耕作而造成的植被破坏与地表裸露
危害
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农牧业减产,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迁移应用1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处阴山山脉北坡,内蒙古高原南缘。
年降水量316.7mm,年蒸发量为1748mm。
读“多伦县牲畜头数年变化图”,回答
(1)~
(2)题。
(1)从干湿地区划分看,多伦县应属于( )
A.干旱区B.半干旱区
C.半湿润区D.湿润区
(2)牲畜头数的变化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B.盐碱化
C.水土流失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
(1)B
(2)A
解析
(1)根据多伦县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数据可判断出多伦县属于半干旱区。
(2)牲畜头数的不断增长意味着过度放牧,易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探究点二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西哥坎昆当地时间2010年12月11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落下帷幕,本次大会取得了部分积极成果,但对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标准的第二承诺期并没有达成协议。
材料二 “冰雪之都”奥斯陆的2月,以前平均气温是-2℃,而现在极端最低气温仅-2~-3℃;现在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甚至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同期宽了不少。
材料三 墨西哥坎昆位置示意图
(1)下列气候资料中,与坎昆气候特征相符的是( )
(2)根据材料,可获取全球变暖的证据有哪些?
二氧化碳等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的原理是什么?
(3)全球变暖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哪些危害?
答案
(1)C
(2)气温升高,海冰减少。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3)①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③导致洪涝、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增加;④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第
(1)题,坎昆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分旱雨两季。
第
(2)题,该区域气温升高,海冰明显融化减少,出现无冰地带。
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合理即可。
反思归纳
环境污染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向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属等,使环境的生态功能受到破坏,导致区域性公害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放大”灾害的危害程度,部分物种因受损害而灭绝。
二是燃烧煤、石油等燃料,造成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加剧,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和生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
三是冰箱、空调释放的氟利昂等破坏臭氧层,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造成人类与其他生物免疫力下降,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下降,病害的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增加。
迁移应用2
读下面漫画图,判断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破坏地球生物生存环境
答案 C
解析 ③图所示应为排放工业废水引发的水污染,为环境污染问题。
探究点三 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探究活动
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此幅漫画的标题应为____________,长三角地区发生此种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长三角地区发生此种地质灾害的直接威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漫画中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种灾害已在我国呈大面积区域性扩展,形成了北方以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和南方以________为中心的两大区域。
前者主要是______________缺水造成的,而后者主要是____________缺水引起的。
(4)下列四条建议能够有效控制此种地质灾害发生的是(多选)( )
A.控制巨型建筑的无序建设
B.科学规划地下空间的开发使用
C.以行政区划为界,禁止超采地下水
D.在合理开采地下水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地下水人工回灌
答案
(1)地面沉降 过量开采地下水
(2)建筑物下沉开裂和地下管网断裂;使河道淤积,降低河流的泄洪能力;桥基下沉失稳,影响交通运输;加重海水入侵、洪涝和风暴潮等灾害,加剧海水侵蚀作用,淹没滩涂和湿地。
(3)黄淮海平原 长江三角洲地区 资源性 水质性 (4)ACD
反思归纳
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
后果
表现
过度开采地下水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
地面标高降低,河口、沿海地区潮水上岸,地面积水,桥墩、码头下沉,地下管道开裂、错位以及部分建筑物被破坏,给市政建设、工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和损失
地面沉降、地裂缝
竖井或斜井开采地下的矿产资源
老矿区形成采空区
地面沉降、地裂缝、塌陷
工程建设如公路、厂房的建设
挖高填低
崩塌、滑坡
修建水库
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
诱发地震
迁移应用3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所示)。
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答案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
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黄土的性质及黄土分布地区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结构与降水集中时期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关系。
根据黄土的特性,结合现代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降水集中等方面分析回答。
1.过量开采地下水能诱发的灾害是( )
A.地面沉降B.干旱
C.地震D.火山喷发
答案 A
解析 过度开采地下水易造成地面沉降。
2.由于大量排放氟利昂,可能对大气圈造成的危害是( )
A.臭氧层空洞B.温室效应
C.酸雨D.气温较高
答案 A
解析 大量排放氟利昂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
3.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有( )
①全球陆地面积减小 ②中纬度温带草原地区气候变干
③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 ④高纬度地区蒸发量加强,降水更少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将导致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加快,因此沿海低地被淹没,全球陆地面积减小;喜马拉雅山雪线升高;同时蒸发加强,中纬度温带草原地区有可能退化成荒漠,高纬度气流上升加强,降水可能增加。
4.下图是修建山区公路前后的两幅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1)修建公路后,该山区环境的稳定性会__________,小河沟的含沙量会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此下去,该公路附近可能会诱发__________等灾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
(1)变差 增大 该山体坡度较陡,修路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2)滑坡、泥石流 山区坡度陡峻,植被破坏严重
(3)修筑水泥护坡;植树种草等。
解析 人类的工程活动使地表环境变得不稳定,山区易出现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所以在工程建设时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遭开垦,造成了一次“黑风暴”,刮走了三亿吨尘土。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中央大草原被开垦种粮后,发生了一场大风暴,遭风蚀的耕地达几亿公顷。
据此回答1~2题。
1.产生两场大风暴恶果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干燥B.风力太大
C.土壤疏松D.不合理垦殖
2.对上述事件的最佳治理方式应该是( )
A.人工降雨B.植树造林
C.退耕还草D.扩大耕地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不合理的开垦是造成大风暴的主要原因。
第2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退耕还草,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之一。
3.我国西北地区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B.不合理灌溉
C.超载放牧D.气候变暖
答案 C
解析 超载放牧是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4.下列环境问题不能够反映当代环境问题的规模性、全球性特点的是( )
A.臭氧层破坏B.生物多样性锐减
C.海洋污染D.水土流失
答案 C
解析 海洋污染属于区域性环境问题。
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38,却拥有全国60%以上的生物物种,其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在全世界罕见,堪称世界“基因宝库”。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正以高出平常的速度减少,25%的物种濒临灭绝。
据此回答5~6题。
5.造成云南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类为追求商业利益破坏环境 ②地壳运动、气候变迁 ③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④可再生资源有限,资源的后备储量不足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6.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 )
①全面封山育林,禁止当地居民入山 ②停止一切商业活动,加大执法力度 ③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开展生态旅游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人类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第6题,①②说法过于绝对。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完全禁止采伐,适当的、有计划的采伐,不仅能够促进林木产品循环更新,还可以减轻环境污染。
7.根据上海市地下水水位与地面沉降关系图,判断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降水不断减少B.过度抽取地下水
C.第三产业发展快D.建筑物高度增加
答案 B
解析 上海使用地下水较多,在地下水开采过量的地方,因地下水的补给量不足以补充地下水的抽取量,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而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严重时就会造成地面沉降。
8.不考虑岩性影响,在①②③④四处修建越岭的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应该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若不考虑岩性影响,修建越岭公路容易出现滑坡的应是②和④,因为②和④部位修建公路后,上面的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从而形成滑坡。
[能力提升]
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
A.水土流失严重B.洪水频繁
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D.海水入侵
10.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
A.过量开采地下水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C.沙尘暴盛行D.拉尼娜现象影响
11.该问题诱发的渐发性自然灾害是( )
A.地震B.山崩
C.塌陷D.地面沉降
答案 9.C 10.A 11.D
解析 第9题,由图中三条曲线可以看出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并有加快的趋势。
第10题,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原因一般有两个:
一是补给水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地下水。
对于拥有众多人口的北京市来说,过量开采地下水是主要原因。
第11题,该问题会导致地面沉降这一渐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
下图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某灾害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反映的灾害最可能是( )
A.暴风雪B.飓风
C.水灾D.沙尘暴
13.该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砍伐森林B.过度垦殖
C.温室效应D.大水漫灌
答案 12.D 13.B
解析 第12题,根据图中灾害发生的区域判断,它多发生在落基山以东和中央大平原之间,可以判断为沙尘暴。
第13题,由于该地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过度垦殖是产生沙尘暴的主要原因。
14.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答案
(1)断层、坡度
(2)崩塌 洪灾 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解析 第
(1)题,由图知,高风险区多断层,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第
(2)题,暴雨可破坏土体平衡,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洪灾提供水源条件。
泥石流流向低处,应向高处逃生;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可以最短路径远离危险区。
第(3)题,主要措施有:
对不稳定山坡加强监测;减少破坏山体平衡的工程活动;采取措施加固坡体,修建排水工程,减小流经滑坡体的水量。
15.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2000年到2009年短短的十年间,从中华白鳍豚到圣赫勒拿岛红杉,因为过度捕猎和开采、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污染以及人类活动,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们,一些已在野生环境中消失或者被宣告彻底灭绝。
材料二 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
白鳍豚的眼很小,它利用声纳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
声纳信号还用于白鳍豚个体之间的通讯联系。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着灭绝。
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答案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主要是人为因素:
乱捕滥杀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强化宣传生物的多样性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解析 第
(1)题,材料中显示白鳍豚正面临灭绝的危险,该生态问题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第
(2)题,白鳍豚数量的减少最主要的原因与人们的乱捕滥杀有关,同时白鳍豚属于水生生物,其数量的减少还与繁忙的水上交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以及水体污染有关。
第(3)题可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作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5配套教学案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三节 高中地理 湘教版 选修 配套 教学 第一章 自然灾害 概述 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