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井地质综合评价》.docx
- 文档编号:25585024
- 上传时间:2023-06-1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01KB
《单井地质综合评价》.docx
《《单井地质综合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井地质综合评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井地质综合评价》
《单井地质综合评价》
一、地质资料评价
1、地震资料
1)用地震测井、声波时差测井资料与地震所采用的时深转换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验证地层层速度。
2)检验地震剖面解释方案、断点平面组合、构造形态及范围的符合程度。
3)用各主要反射层构造图与钻井地质资料进行对比,以检验目的层地震反射波组对应地层层位的符合程度。
4)用地震特殊处理剖面特性与地质录井、测井、测试资料对比,分析其符合程度。
5)利用钻井地质资料对地层地层学研究成果进行信息反馈,修改补充完善已有成果。
6)根据钻井地质资料对构造、圈闭进行综合评价。
2、地质录井资料
1)建立综合柱状剖面图,对地层时代,岩性组合及沉积旋回进行划分及评价。
2)对油气显示的级别,产状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3)研究储油气层的特征、产状;泥质岩的厚度变化、矿物成分、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对生、储、盖的组合进行评价。
4)依据地震资料和钻井地层研究成果分析地层接触关系。
3、测井资料
1)对全井油、气、水层进行解释。
2)用孔隙度测井分析储层的物性并进行评价。
3)定量解释渗透层的有效厚度、孔隙度和饱和度,对油气层进行评价。
4)用地层倾角资料、裂缝识别资料的分析地层缝洞发育情况。
5)用声波测井资料分析地层的层速度。
4、测试资料1)分析测试层的产液性质及产能。
2)分析测试层的地层压力、流动压力,评价储集层的性质;3)计算有效渗透率、地层系数、流动系数、表皮系数、堵塞比、堵塞引起的压力降,分析储集层的地质特征;4)有条件的井要初步计算油水界面深度及预测储量;5)对下步工作措施提出建议。
5、化验资料
1)岩矿分析:
根据岩矿特征及结构确定地层沉积相;2)研究古生物的种属、数量、组合及分布,对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进行评价;
3)根据岩石组分、胶结类型、物理性质等,对储集层特征进行分析评价;
4)研究生油层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井结合沉积、岩性特征进行生油评价;
5)研究油、气、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变化规律,对成油环境条件进行评价;
6)对岩石绝对年龄的测定及研究(时代不清的基岩)。
二、地质综合评价
1、区域探井。
提供盆地(凹陷)构造发展史、沉积史和生油史,搞清砂岩体、三角洲等大的沉积相带分布概况,对全区油气远景进行评价,估算各二级构造带重点圈闭的油气储量,确定地震详查区带,选择最有利的构造带或圈闭提出勘探总部署意见。
2、圈闭预探井:
根据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果进行圈闭评价,确定主力含油气层系及油气藏类型,对驱动类型做初步认识.对油气层油气藏的产能进行预测,计算控制储量,提出评价钻探方案和优选地震精查地区.
三、单井地质评价的任务
1、区域探井评价任务:
1)划分地层,确定地层时代,分析沉积特征和沉积史;2)确定岩石类型和沉积相,并借鉴地球物理勘探资料提供盆地(凹陷)构造发展史;3)确定生油气层、储集层和盖层、研究生储盖组合,分析生油史;
4)确定油、气、水层位置、产能、压力、温度和流体;5)确定储集层的性质,进行储层评价〔岩石矿物成分,特别是粘土矿物成分、含量;储集空间结构和类型等;探讨在钻井、完井和试油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和改造油气层的可能途径;
6)分析油气藏的形态、相态、驱动类型;7)计算油气藏的预测储量;
8)根据井在油气藏中所处的位置及井身质量,确定本井的可利用性;
9)通过投入和可能产出的分析,预测本井的经济效益;10)提出下步勘探方向。
2、预探井评价任务:
1)确定地层时代;2)确定岩石类型和沉积相;3)对生储差组合进行评价;4)确定油、气、水层位置;
5)确定油、气层的性质(岩石矿物成分,特别是粘土矿物成分,储集空间的结构和类型等),以及在钻井、完井和试油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和改造油气层的可能途径;
6)确定和预测油气层的相态和形态,以及可能的驱动类型;7)计算油气藏的控制储量或探明储量;
8)根据井在油气藏中所处的位置及井身质量,确定井的可利用性;
9)通过投入和可能产出的分析经济效益;10)指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
3、评价井的评价任务:
1)划分地层,对比确定地层时代;2)确定岩石类型;
3)确定所评价油气层(藏)的位置和流体性质;4)确定所评价油气层(藏)的厚度、孔隙皮、饱和度;5)确定所评价油、气储集层的性质(岩石矿物成分,特别是粘土矿物成份,储集空间结构和类型等),以及在结井完井和试油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和改造油气层的可能途径;6)计算所评价油气层(藏j的探明储量;7)提出开发方案。
4、单井地质综合评价所必要的条件
1)必须提供齐全准确的10项基础资料及评价意见;
(1)由录井单位提供全井地质录井资料,必须按有关规范取全取准各类各项资料数据,并要求提供地质录井资料评价意见;
(2)由钻井施工单位提供全井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资料;
(3)由钻井施工单位及岩心化验分析单位提供取心资料。
(4)由测井单位提供全井电测资料及其解释成果报告;(5)由测试单位提供dst测试资料;(6)由测试单位提供rft测试资料;
(7)由化验单位提供全部化验分析资料,特别是与保护油气层和改造油气层的有关资料;
(8)由井下作业施工单位提供完井液、射孔、系统试油的全部资料;
(9)由施工单位提供油层改造资料;
(10)由物探施工单位提供地震资料、vsp(垂直地震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成果及相关图件。
2)必须提供5项评价报告:
(1)勘探单位提供地震资料评价报告;
(2)录井单位提供地质录井资料评价报告;(3)测井单位提供泅井资料评价报告;(4)测试单位提供测试资料评价报告;(5)化验单位提供分忻化验资料评价报告。
3)由油田研究院提供邻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4)必须按规定选送化验分析样品;
5、区域探井地质综合评价报告的编写提纲1)概况
(1)基本情况:
井号、地理位置、构造位置、井位坐标、井别;设计井深、完钻井深、完钻层位、开钻日期、完钻日期、完井日期、钻探目的、完钻依据、地面海拔、补心高度、补心海拔、人工井底等;
(2)所在构造数据:
构造闭合面积、闭合高度、闭合深度、油层顶底深度、油层总厚度及层数、油水界面深度、含油厚度(或高度)、含油面积、单储系数、储集层位、储集层岩性;
(3)分层数据、钻井液性能及井身结构表、包括层位、底界深度、厚度、岩性、钻井液密度及粘度和井身结构图;
(4)固井情况数据表,包括套管层次名称、尺寸、壁内径、下深、联入、套补距、水泥牌号、用量、水泥浆密、替量、钻井液性能、碰压试压、固井质量等;
(5)井斜数据表及井斜概况,包括最大井斜深度、方位、总位移与方位、油气层顶底位移;
(6)油气水层综合统计数据表,包括层位、录井和测井解释、综合解释等内容;
(7)碎屑岩油气显示综合表、非碎屑岩油气显示综合表,包括序号、层位、井段、厚度、岩性、含油气级别、钻时、气测、钻井液显示、荧光、含油气岩心长度、井壁取心、浸泡时间、测井解释、综台解释等项内容;
(8)钻井取心统计表,包括取心次数、层位、井段、进尺、心长、收获率、累计收获率,含油气岩心分级统计长度等内容;(9)井壁取心记录表,包括编号、油气级别、荧光等;(10)地层测试数据表,包括序号,测试日期、层位、射孔段、厚度、测试器类型、封隔器与压力计下深、温度、油咀、压力、油气比、产量、生产指数等;高压物性、油气水分析等;
(11)试油成果表,包括序号,层位、日期、基本数据、测试方法、工作制度、产量.结论、温度、含水或沙、油气比、油气水分析、高压物性等;(12)送样统计表,包括层位、井段、项目名称、分析数等;
(13)化验分析成果报告统计表,依次将分析成果填入统计表中。
2)地层评价
(1)地层的划分a)岩性特征分析
①微观分析;按化验分析资料,
②宏观分析:
按沉积旋回、岩性组合、对岩性的纵向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描述;
在编制综合柱状图的基础上,研究岩性特征,提出以古生物资料为依据的地层划分意见;
b)古生物特征:
分段总结古生物,特别是微古生物(介形虫、孢粉)在纵向上的种属及数量变化、分布规律,提出确定地层时代的依据;
c)测井曲线特征:
分段总结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岩电关系,提出分层的具体意见;
6.地震地层学特征:
利用声波测井资料,研究岩性界面与地震反射面的关系,编制人工合成记录剖面和时深转换的钻井地质地震综合图;
依据地震地层层序的划分,研究地层接触关系,提出地层划分及横向延伸、对比的意见.
(2)沉积相的划分
a.岩石矿物标志:
利用岩石类型、碎屑成分、粒度、颗粒定向排列、自生矿物、颜色等分析岩石的沉积环境及成为环境,对单井进行沉积相的划分;
b.沉积构造标志:
原生沉积构造是判别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参考沉积期形成的构造及同生构造,对单井进行沉积相的划分;
c.古生物标志:
根据标志古生物、生物组合、生态特征及演化,对单井进行沉积相的划分;
d.地球化学标志:
根据沉积岩中的微量元素、同位素及有机组分含量变化,判别和划分单井沉积相;e.岩性组合及垂向程序:
单纯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特征来分析单井沉积相类型,往往具有多解性或不确定性,因此综合分沂剖面中的岩性、结构、构造、冲剧面等的组合形成和变化趋势--垂向层序特征〔旋回性或韵律性〕能增加相分析的依据;
5.测井相分析。
利用测井资料划分沉积相,然后与岩心分析及其它资料所划分的沉积相进行相关对比。
6.地震相分析。
根据上述各项相分析资料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划分地震相,分析地质体形态、结构、类型及延伸方向、平面展布,推测物源方向、古水流、预测有利的生储油区。
在地层划分沉积相后,要编制出该井的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及相分析柱状图。
3)生油层评价
(1)沉积时代及环境分析
分层段总结生油岩的沉积特征;包活沉积厚度、沉积环境、以及岩石、矿物、古生物、构造、地球化学中的各种生态环境标志;
(2)确定有机质类型
根据有关地球化学指标编制相应图件。
(3)有机质丰度
按层段总结有机质丰度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有机质富集段的一般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4)有机质的成熟度、成熟期
有机质成熟度及确定成熟期的依据,与邻区相同层位同类生油岩的成熟度及成熟期进行对比,确定适于本井区的生油门限值;(5)生油层的分布情况及厚度变化
按层段叙述各生油层系在纵向上的分布情况及厚度变化,单层生油岩的一般厚度、最大值、最小值,生油层集中段的生油岩层数及总厚度,生油门限传值内的有效生油岩在纵向上的分布状况及单层厚度变化;
(6)评价生油岩,指出生油中心
按层位将生油岩的各项指标汇总于生油岩评价综合柱状图上;(7)油源对比利用原油及生油岩抽提物中的物性、原油孢粉、钒、镍及琉元素含量、族组成分类、正构烷烃及一般环烷烃类、基团类、同位素类、生物标记(化学化石)等进行对比,借以判别储集层原油来自何处;(8)计算生油量4)储油气层评价
(1)岩性、电性特征
按层段总结储集层的岩性、电性、岩电关系,油气显示程度及纵向分布规律;
(2)储油气层分布层位、厚度变化
按层位统计储油气层厚度及层数,叙述其一般厚度范围,单层最大、最小厚度;储油气层集中井段及层位;分析储油气层分布位置与地质界线的关系。
(3)油气层储集类型特征
按油气储集空间类型(孔隙、裂缝、洞穴、缝洞、缝隙)、类别、成因(原生、次生、内因及外因)、形状、大小及组合关系,分布规律、连通情况、相互关系、充填物及其性质、充填程度、张开程度、次生矿物及结晶程度、次生矿物性质及分布状况等,从微观分析延伸到宏观分析。
对储油气水空间有较深较广的认识。
(4)油层物性
叙述油层物性,主要说明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的资料来源,是岩心试验数据、测试分析数据,还是电测曲线推算而来。
其它资料如:
相渗透率、润湿性、储集层岩性、电镜扫描、铸体或铸体薄片等,均加注明,以提高储量计算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加深对地下油层情况的了解。
(5)油层压力及产能
说明压力资料数据的来源,是中途测试、完井试油数据,还是按产量、流压推算得来。
叙述计算产量公式的理论依据;编结深度与压力的关系曲线、产量与压力恢复曲线,分析产能、压力、深度的关系。
(6)地面地下流体性质
a.地面流体性质--地层产出的油、气、水样在常压下的物理性质;b.地下流体性质--高压密闭取样条件下取出的流体样品,在地面实验室内用人工模拟地下高温高压条件测定的流体物理性质;
对资料来源进行分析比较,选其准确性、可靠性较好的资料应用于储量计算。
(7)油、气、水分布规律
对已钻穿底界的各油、气、水层,要论述油、气层在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分析含油、气层的分布位置与地层界线、油气层与隔层厚度、单层产量与该层厚度的关系;
对未钻穿的油气界而、油水界面、油气藏底界的油(气)藏,要叙述油气界面、油水界面的推算原理、理论依据及计算公式,确定含油的有效厚度;对实测的油气界面、油水界面要说明判断依据。
(8)油气层保护、改造措施
根据储集层化验分析资料及井下情况,提出改造油气层的措施。
最后要编绘该井油层综合评价图,其内容包括井深、层位、岩性、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储层岩石的吸水性、润湿性)、储集层岩石的化学分析,矿物名称及含量、泥物性质及含量(包括粘土矿物性质及含量)、酸不溶物含量、碳酸盐含量,测井解释成果、试油情况,几条重要的能说明问题的测井曲线等。
5)综合评价1)区域地质背景
a.地球物理勘探程度:
叙述该井所处凹陷地震测线密度,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成果和钻井地质成果,确定地震详查和三维地震工区;b.地质沉积史及构造发展史:
结合地质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化验分析成果、测试资料,对该井所钻凹陷、局部构造的地质沉积史、构造发展史、沉积相、生油史进行概述,划分构造单元及沉积相带,叙述沉积凹陷边缘及基底的岩性、时代、埋藏深度、超覆情况;c.已钻构造与断层分析:
利用钻井地质资料,结合地层资料对所钻构造层位、岩性、构造形态及类型,与断层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断层、构造的关系。
(2)生储盖组合分析
a.生储盖组合特征:
叙述所钻地层生储盖组合的套数及特征;b.含油气层组合特征及平面展布:
叙述含油气生诸盖组合特征,并借助物探单位提供的资料,分析其形态与含油气面积的关系;e.最佳含油气组合层位及井段:
详细叙述该井所钻地层含油气最佳组合分布的地层时代及井段,含油岩性特征,组合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分析含油性最佳或含油最多的原因。
(3)已钻油藏评价
a.油气藏相态及形态分类:
借鉴地震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油气藏进行构造类型及形态分类;
b.油气藏驱动方式分析:
确定油气藏的驱动方式,分析影响采收率的各种因素,说明驱动方式的判断依据;
c.计算地质储量、预测储量。
对已发现气层,并钻穿油气层底界或油水界面的区域探井,要计算所钻构造的预测储量,并估算该构造带的地质储量;概述计算公式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资料的可靠程度。
(4)综合评价,
a.构造形成及油气聚集分析:
分析构造形成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利用油源对比标志、生油岩成熟期与构造形成期说明油气运移方向及可能聚集区;
b.有利含油气区的预测及预探意见:
指出油气运移方向,预测本凹陷有利含油气区;
c.资源预测及经济效益。
根据生油层评价报告提供的资料,结合地震资料,预测所属凹陷的资源量,根据预探方案,估算预探成本及经济效益。
6、预探井地质综合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1)(内容同区域探井)2)地层评价(内容同区域探井)3)储油气层评价(内容同区域探井)4)综合评价
(1)地质背景
a.地球物理勘探程度:
叙述该井所处构造带的地震测线密度,应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成果和钻井地质成果,确定地震精查及三维地震位置;b.已钻构造及断层分析:
利用钻井地质资料,结台地震资料,对所钻构造层位、岩性、构造类型及形态,构造与断层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油气运移聚集与断层、构造的关系。
(2)生储盖组合分析
a.生储盖组合特征:
叙述所钻地层生储差组合套数及特征;
b.含油气组合特征及平面展布:
叙述含油气的生储盖组合待征,并借助物探单位提供的资料,分析其形态与含油气面积的关系;
c.最佳含油气组合层位及井段。
叙述该井所钻地层及含油气组合分布的地层时代及井段,含油岩性特征,组合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分析含油性最佳或含油最多的原因。
(3)油气藏评价
a.油气藏相态及形态分类:
借鉴地震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油气藏类型及形态分类;
b.油气藏驱动方式分析:
确定油气藏的驱动方式,分析影响采收率的各种因素,说明驱动方式的判断依据;
c.计算预测储量及控制储量。
对已发现碎屑岩油气层,并钻穿油气层底界或油水界面的预探井,要计算所钻构造的预测储量;若为碳酸盐岩层状或块状油气藏,只有一口井且钻穿了油水界面的,可将储量级别上升为控制储量或探明储量。
(4)综合评价
a.确定主力合油气层系分析:
根据测试、测井及地质录井资料,综合评定主力含油层系,说明主要依据;
b.提出评价钻探方案:
根据构造含油情况分析,提出评价钻探的井位布置方案,并说明各井的钻探目的及任务;
c.对油气层、油气藏进行产能预测。
综合分析试油、地震、地质录井资料,预测所钻油气层、油气藏的产能。
7、评价井地质结合评价报告缄写提纲1)概况(内容同区域探井)2)地层评价(1岩性特征
按岩性、岩性组合、沉积旋回总结其特征
(2)电测曲线特征
综合岩性及电测曲线特征,编制地层综合柱状图及地层对比图,分析地层变化情况。
3)油气层评价
(1)岩性、电性特征:
按层段总结储油层的岩性、电性特征,岩电关系和油气显示程度及纵向分布规律;
(2)分布层位及厚度变化:
按层位统计储油气层厚度及层数,叙述一般厚度范围,单层最大、最小厚度,储油气层集中井段及层位,油气层的有效原度及变化规律,分析储油气层分布位置与地质界线的关系,主力油气层与一般油气层的关系;
(3)油气层储集类型特征:
按油气储集空间类型(孔隙、裂缝、洞穴、缝洞、缝隙型)、类别、成因(原生、次生、内因、外因)、形状、大小、组合关系、分布规律、连通情况、相互关系、充填物及其性质、充填程度、张开程度、次生矿物及结晶程度、次生矿物性质及分布状况等,从微观分析延伸到宏观分析,从而对储油气空间有较深较广的认识;
(4)油气层物性:
叙述油层物性,主要说明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的资料来源,是岩心试验数据、测试分析数据,还是电测曲线推算而来;其它资料如:
相渗透率、润湿性、储集层岩性、电镜扫描、铸体或铸体薄片,均加注明,以提高储量计算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5)油气层压力及产能分析:
说明压力资料数据的来源,是中途测试、完井试油实测数据,还是据产量、流压推算得来,叙述计算产量公式的理论依据,编制深度与压力的关系曲线、产量与压力恢复曲线、分析产能、压力、深度的关系;
(6)流体性质。
叙述油气水地面、地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变化律,对原油性质进行评价。
(7)搞清“四性”:
搞清岩性、物性、电性与合油性的关系,分析油气层有效厚度及变化规律;
(8)确定油水界面:
叙述各油气层的油水界面位置及确定依据;(9)油气层保护、改造措施:
根据储层化验与分析资料及井下情况,提出保护油气层及改造油气层的措施。
主力油层评价时,要综合各项油气层物化资料,绘制出油层综合曲线图、油层对比图、油层构造图、油藏剖面图。
图上反映出油(气)层特征及其横向变化、油气水分布情况。
4)综合评价
(1)所评价油气层构造与断层分析:
利用钻井地质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对主力油层构造形态、范围、面积、岩性进行分析,说明断层与构造的关系,油气运移聚集与断层构造的关系;
(2)确定含油范围、油层厚度变化情况:
据钻井地质、测井、试油及地震资料,确定构造含油范围及油层厚度变化情况;
(3)搞请油气水分布状况:
综合油层各项地质资料,说明各含油层的油气水分布状况及油气、油水界面深度;
(4)计算所评价油气探明储量:
概述储量计算公式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
(5)估算邻近构造油气储量:
利用所钻构造油气探明储量的各种计算参数,对邻区油气储量进行估算.(6)提出主力油层开发方案:
根据主力油层的构造形态、油层厚度变化及油气水的分布状况,提出开发方案及井位部署,写明各井的钻井目的及任务:
〔7〕预测油田产能。
根据所提开发方案及完钻井试采资料能。
内容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井地质综合评价 地质 综合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