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历史 第1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docx
- 文档编号:25580419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10.52KB
高考二轮历史 第1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docx
《高考二轮历史 第1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历史 第1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二轮历史第1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对应学生用书第21页)
[阶段特征] 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的大动荡。
隋唐(581—907年)和宋元(960—1368年)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国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2)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
(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经济核心继续南移。
(3)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
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3)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21页)
一、政治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中枢权力体系沿革
(1)萌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形成: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成为国家中枢权力机关,有利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正确决策,标志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成熟。
(3)演变:
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相权进一步削弱;元朝实行一省制,相权有所扩大。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1)唐朝:
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2)宋代:
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转运使牵制地方,中央集权加强。
(3)元代:
在全国范围内设置行省。
3.选官制度的变革
(1)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2)科举制:
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
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二、经济上——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1.农业
(1)生产工具: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土地制度: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租佃关系: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4)经济重心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手工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元朝
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3.商业的繁荣
(1)魏晋南北朝:
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
(3)宋朝: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4)元朝:
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纸币流通广泛。
4.城市的发展
(1)严格限制阶段(唐以前):
市的经营时间及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
城市的主要职能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
(2)放松限制阶段(宋以后):
市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3)唐宋时期的城市类型:
海上贸易兴盛,沿海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扬州等兴起。
5.商业政策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如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三、文化上——理学的形成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理学形成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2)隋唐时期: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3)宋代:
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用“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2.科技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
3.文学艺术
(1)文学:
唐朝时,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宋代,主要文学成就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宋词和元曲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2)书法:
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等;唐代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宋代追求个性,忽视法度,代表为北宋四大书法家。
(3)绘画:
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戏曲: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国家分裂,北方战乱频繁,使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南方地区环境相对安定,江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
(2)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佛教、道教得到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3)南北方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南北方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
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
2.魏晋南北朝承秦汉启隋唐,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1)选官用人制度:
自察举、征辟之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2)中枢机构:
三公九卿制转向三省六部制。
(3)土地制度:
曹魏“屯田”发展到北魏“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继承,是发展小农经济的举措。
这些重要的制度,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支撑着国家机器运转,又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及制度的创新提供了制度保证。
3.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
(1)政治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集于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且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2)经济制度
①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②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③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
①府兵制:
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②募兵制:
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4.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
子的社
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
考向一 政治制度的调整和思想文化的繁荣
■真题引领——已考视角···································································
1.命题点: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 [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故C项正确。
]
2.命题点: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宋代官僚体制的变化
(2018·全国卷Ⅲ)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B [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
]
3.命题点:
以家国情怀创新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
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
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
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
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
]
4.命题点: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重史传统对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
(2016·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A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
5.命题点: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代字体的演变
(2016·全国卷Ⅱ)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 [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
三体皆工整精能,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
A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
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
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
6.命题点: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王羲之的艺术地位
(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C [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D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C项符合题意。
]
7.命题点: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宋代理学
(2014·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
8.命题点: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汉代以后儒学的发展
(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9.命题点: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唐代宗教思想的发展
(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排第一、儒学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
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为C项。
]
■预测演练——待考视角·····································································
1.预测点:
以历史解释考查汉魏时期中枢权力机制演变
(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三国志·魏书·苏则传》),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
D.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
B [由材料可知门下省主要是皇帝的近臣,地位低下,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说明皇帝重用近臣以削弱大臣的权力,这是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故B项正确。
]
2.预测点: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三省体制演变
(2018·保定二模)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
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
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
材料中三省制演变( )
A.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
B.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C.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三省制演变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故C项正确。
]
3.预测点: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行省制的全面认识。
(201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钱穆曾评价:
“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强调这种制度( )
A.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B.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D.易于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
D [材料“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说明行省制易导致地方割据.故D项正确。
行省是元代中书省派出机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行省制对中央集权的不利影响,故B项错误;行省制在保障中央集权的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但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
4.预测点: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程朱理学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这说明程朱理学( )
A.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
B.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
C.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
D.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
A [根据材料“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可以得出程朱理学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故A项正确。
]
5.预测点: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隋唐立法指导思想
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例律首列“十恶”为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皆在严禁之列。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
B.与孔子“仁爱”思想背道而驰
C.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
D.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
A [根据材料“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可以得出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故A项正确。
]
考向二 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格局的变迁
■真题引领——已考视角···································································
1.命题点: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A [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
2.命题点: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唐朝农业
(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A [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正确。
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
]
3.命题点:
以时空观念隐性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C [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
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
4.命题点: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宋代租佃关系的发展
(2016·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B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
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
5.命题点:
以家国情怀创新考查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A [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
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C、D三项。
]
6.命题点: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C [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二轮历史 第1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高考 二轮 历史 魏晋 隋唐 宋元 中国 古代文明 成熟 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