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与政治.docx
- 文档编号:25579806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2.74KB
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与政治.docx
《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与政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与政治
第九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重要概念:
1.第三世界
2.不结盟运动
3.七十七国集团
4.南北对话
5.石油输出国组织
6、民族主义思潮
7、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概况
1、概念
2、共同特征
发展中国家概念
在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
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建国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
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
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
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不结盟运动以反对霸权主义为重要内容,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独立和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
1、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化
在发展中国家中,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广大亚非拉人民在数学、天文、医学、等多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为当代社会文明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历史命运
近代史上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在各种形式下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压迫。
第三世界的国家大都是原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
经过战后长期、艰苦的民族解放运动,遍及亚非拉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争得了独立。
3、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
包括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捍卫国家
主权和民族独立。
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世界的兴起分为四个阶段
标志性事件有:
万隆会议的召开、
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的历史意义、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团结的表现。
1961年6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联合提出不结盟运动的设想,并确定了以国家名义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
1)一切参加国的政策应当是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
2)它应该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它不应当使本国卷入大国冲突的军事集团并成为它们的成员国;
4)它不应当同任何一个大国签定双边协定,建立带有军事性质的联盟;
5)它不允许大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有25个国家参加。
会议通过的宣言提出:
与会各国全力支持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各国人民,要求撤出一切设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设施,消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
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是:
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化。
在此旗帜下,发展中国家多次召开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截至2000年,不结盟运动共召开了12次会议,成员国已发展到114个国家。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在反帝、反殖、反霸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主要表现在:
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
不结盟运动以反对霸权主义为重要内容,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独立和世界和平;
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兴起和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亚非会议的召开,是第三世界兴起的时期。
在此期间,受中国革命的影响,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其他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也纷纷从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在非洲,加纳、一系列的非洲国家先后获得独立。
同时拉丁美洲也有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这一阶段运动的中心是亚洲,也包括北非的几个国家,主要的形式是由共产党或民族主义政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
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从分散走向联合斗争,发展中国家力量日益壮大。
在这一阶段,原来被殖民、被奴役了数百年的非洲大陆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
特别是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非洲迎来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到60年代末,共有32个非洲国家争得了独立,仅在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
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步伐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此期间,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吉布提和津巴布韦等殖民地获得独立。
1990年3月,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摆脱南非的殖民统治而宣布独立。
与此同时,拉丁美洲又有8个殖民地相继独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逐渐从单纯争取政治上的独立地位转向巩固民族独立的成果,摆脱西方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控制,以实现完全的独立。
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局面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大多没有加入到任何一方,而是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的旗帜,形成国际社会的第三种力量。
第四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三世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五国发起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
因会议的召开地是在印尼的万隆,也被称为“万隆会议”。
这是亚非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主召开的会议。
29个亚非国家参加了万隆会议。
在万隆会议上,与会国家排除了西方国家的干扰,弥和分歧、团结协作,取得了重要的合作成果。
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宣布殖民主义是与会国家应当迅速根除的主要祸害;提出以和平共处十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友好合作的基础;通过了指导各国友好共处、平等合作的十项原则;并且倡导在第三世界国家内部团结合作、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独立、捍卫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杰出的
贡献。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在
与会各国矛盾重重的关头,排除
了障碍,为会议的胜利召开,形
成团结一致的“万隆精神”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及最后通过的会议公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自发组织和参与的国际会议,它排除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干扰,显示亚非人民已经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殖民主义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同时还标志着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第三世界开始兴起。
2、亚非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反对殖民主义,事实上也起到了推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作用。
会后,新一轮民族自决、民族独立浪潮风起云涌,殖民统治加速瓦解。
3、亚非会议确立了“亚非各国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强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团结、合作、保卫世界和平而进行斗争”的“万隆精神”,促使各国超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等障碍,彼此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携手反对霸权主义对于建立平等、和平、公正的国际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七十七国集团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进行反帝反霸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世界性国家集团。
1964年3-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发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共同签署并发表了《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强调要保持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一致,不断加强接触和磋商,其目的在于增进彼此在经济上的合作,打破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控制和掠夺,同时制定共同的目标和国际经济合作的联合行动纲领。
这些国家所建立起来的争取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同盟从此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以后,大力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和斗争,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懈努力。
目前拥有128个成员国的七十七国集团,一直以来活跃于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中,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改革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例如,在每届联合国大会和贸发会议召开前夕,七十七国集团通常都要举行部长会议,研究和讨论对策,协调立场,统一行动,以便在南北对话中达到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目的。
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国际经济地位,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以后长时期的南北斗争和南北对话的力量,为南北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1、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使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2、发展中国家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要力量
3、第三世界是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4、全球性的问题需要第三世界国家的参与
第三世界的兴起,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主要表现在:
第三世界的兴起促进了世界政治力量的重新分化和组合,使战后两极政治格局受到冲击。
二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达到130多个,占到世界国家总数的三分之二。
这些国家不但是冲破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强大力量,而且还使国际关系的中心发生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倾斜,以往几个大国就可以决定世界事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了一定的基础。
另外,新兴的第三世界形成一股不可小视的“中间势力”。
当整个世界被铁幕划分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下的东西两大阵营时,“中间势力”的存在极大冲击了两极格局。
在国际斗争中,团结起来的第三世界是世界政治格局中反对强权、保持稳定的积极力量,对美国和苏联集团都是强大的制约。
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的存在和发展还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化走向多极化。
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力量。
冷战期间,超级大国之间并未发生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主要是因为全面对抗很可能导致双方的同归于尽。
但双方在国际舞台上的争夺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并且,这种世界范围内的争斗、角逐主要是以第三世界国家为场所和目标的,使得身处美苏双重霸权压迫之下的第三世界备受伤害。
即使苏联解体,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已不复存在,但世界性的霸权主义和地区性的霸权主义依然存在。
第三世界既是霸权主义的侵害目标,同时也是反对和制止霸权主义的直接而现实的力量。
实际上,第三世界争取自身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的斗争,就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直接打击。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作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由于第三世界的反对,超级大国无法为所欲为,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削弱。
第三世界是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建立世界新秩序,就需要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剥削和压迫,改变不合理、不公正、不平等的旧秩序。
为此,第三世界国家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努力。
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使该组织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由少数几个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在许多问题上,第三世界国家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上,第三世界国家就冲破了一些国家的阻挠,在联合国大会上以压倒性的优势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对塑造新的国际政治结构影响巨大。
除了政治上的斗争之外,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上升。
这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始终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加强了经济斗争中的合作与协调,尝试拿起经济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1973年,为反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阿拉伯石油生产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武器,同西方国家和以色列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斗争的重点开始从政治领域逐步转向经济领域。
发展中国家开始用争取经济独立的方法来巩固政治独立,并逐步将政治斗争同经济斗争结合起来。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整
一、经过战后四个阶段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
一定成就,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国民经济有所发展
(二)、经济结构有所调整
(三)、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四)、经济自主性增强
(五)、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四个阶段
经过战后四个阶段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战后至60年代中期的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普遍落后,但已有初步的发展。
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最重要的经济任务是从原殖民统治者那里收回国家的经济主权,把国民经济命脉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同时进行必要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为全面开展经济建设做好准备。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高速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和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努力发展经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就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1956年——1960年,年均增长4.9%;1961——1965年的年均增长达到5.1%;1966——1970年则上升为6.6%,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并且分别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水平。
(三)80年代——失去的十年
20世纪80年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停滞不前、徘徊于低谷的十年。
虽然一些国家,如“亚洲四小龙”、拉美国家等发展比较迅速,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大为下降,经济上困难重重,粮食、债务等问题都成了挥之不去的困扰,难以解决。
经济的低迷和危机迫使这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走上调整和改革的道路。
(四)90年代以来的经济调整和深化改革阶段
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新技术革命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分别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积极调整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战略,走出经济困境,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五方面成就
(一)国民经济有所发展
据世界银行统计,1955到1970年,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5.4%,高于西方工业国家的4.7%。
1970到1980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为5.3%,而同期西方国家的增长速度为3.2%。
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增长率达到5.5%。
(二)、经济结构有所调整
发展中国家独立之初,单纯依靠生产和出口一种或几种农产口或矿产品的畸形经济结构依然存在。
在发展中国家从事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现代工业、尽早实现工业化。
目前来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产值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三)、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从1960年的14.5%提高到1980年的18.6%。
在世界经济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四)、经济自主程度有所加强
独立前,这些国家的经济在完全被宗主国所控制,没有经济自主权。
独立后,它们收回了海关及征税权、货币发行权、黄金外汇管理权和资源的开发权等,取消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特权,实现了经济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同时,发展中国家现在能够按照自身的国情和发展意愿来选择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制定经济政策,不但增强了对本国经济的主导权力,还通过各种措施使外国企业能够按照本国的民族意愿来发展经济。
(五)、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本国工业的同时,也增加了用于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其他服务事业的开支,使得普通人接受初等、中等、甚至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断上升,人均寿命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
上述事实表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明显的增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发展中国家出现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几个发展层次
(一)、石油输出国
(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三)、中下收入国家和地区
(四)、最不发达国家
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四种类型:
1、高收入的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输出国。
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卡塔尔等。
这类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1973年后,随着石油价格大幅度提高,这些国家的石油收入猛增,成为高收入国家。
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还不高。
同时过分依赖国际石油市场,经济脆弱性和依赖性很强。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成立日期】1968年1月9日由利比亚、沙特、科威特在贝鲁特成立。
【宗旨】加强和密切成员国在石油工业方面的关系与合作,维护其在石油领域的个体和整体权益,协调各成员国的行动以公平、合理的份额向消费市场供油,为石油工业吸引资本和技术创造良好气氛。
【活动】协调成员国的石油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协调成员国运作中应遵循的法律机制,交流技术和情报,尽可能为成员国公民提供训练和就业机会,利用成员国的资源和潜力参与石油工业项目。
【成员】1确良个(1997年):
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埃及、伊拉克、卡塔尔、科威特、利比亚、沙特、叙利亚、突尼斯。
突尼斯的成员国资格在其要求下自1986年起被冻结。
【主要负责人】主席阿卜杜勒·哈迪·穆罕默德·坎迪勒(AbdulHadiCandil,埃及人),1989年11月当选。
秘书长阿卜杜勒·阿齐兹·图尔基(AbdulAzizAL-Turki,利比亚人)。
【总部】在科威特城。
【组织机构】
(1)部长理事会:
最高权力机构,由各成员国石油部长组成,主席由各国轮流担任,每年召开两次会议。
(2)执行局:
由各成员国石油副部长组成。
(3)秘书处:
按理事会和执行局制定的政策处理日常事务。
由秘书长领导,下设经济、技术、石油开采和生产、新闻信息、公关管理和财政等部门。
(4)裁决论坛:
由正副主席和5名法官组成。
【出版物】《OAPEC月报》,阿拉伯文、英文;《能源观察》,季刊,阿拉伯文;《石油与阿拉伯合作》季刊,阿拉伯文;《秘书长年度报告》(SecretaryGeneral'sAnnualReports),阿、英文。
2、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抓住历史机遇、适时发展,形成了一批以“亚洲四小龙”,即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和台湾以及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3、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这一类型。
这类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有的还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但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如它们的产业结构还未根本改变,不少国家仍然依靠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作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受到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民族宗教问题的干扰等,从而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4、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为典型。
这类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增长很快,债务负担沉重。
再加上有些国家经常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乱和灾荒中,因此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和经济改革
(一)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困境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开始显现和爆发,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其影响一直波及到今天。
80年代却被许多学者称之为“失去的十年”。
主要表现为:
1、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整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不但低于60、70年代经济发展高潮时的速度,甚至还低于同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国际收支严重失衡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
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并不发达,国内资金并不充足,因此,吸引外资和举借外债是必然的选择。
但如果债务过重,超过了本国的偿债能力,则会发生债务危机。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窘境。
1999年,发展中国家所欠外债总额已突破3万亿美元。
3、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1983年后,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从59%上升到1989年的435%。
许多国家物价上涨、财政状况恶化,经济面临严重危机
4、人民群众社会水平日益下降
发展中国家群众失业和贫困现象加剧。
发展中国家处于赤贫状况的人数达8亿人之多。
5、严重的粮食危机
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粮食与农业形势”年度报告说:
“令人震惊的事实是,与整个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发展趋势相反,最贫穷国家的饥饿人口自1969-1971年度以来直到现在一直未能减少。
”目前,全世界有31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共有8亿多人口仍然处于饥饿和长期营养不良的状态,其中有2亿5岁以下的儿童缺少足够的食品。
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和南亚。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
1、重新强调加强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改变了重工轻农的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和政策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产品价格、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以解决粮食问题。
2、实行经济开放政策、有效利用国际资本
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利用外国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自己。
包括对外资实行优惠的政策,减免外国企业的所得税,保证投资安全等等。
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3、鼓励发展私人经济、推进市场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内外压力的作用下,开始调整经济政策,推行私有化,通过税收,贷款等一系列措施,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开始注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建立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流通的体制。
4、发展多种经济、改变单一的畸形经济结构。
主要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农产品或初级品生产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产业的多样化和工农业品自给的程度。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
(一)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二)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
对二战后发展中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许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宣布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据统计,1955到1990年间,先后有55个发展中国家宣称搞社会主义,但严格意义上讲,它们都不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对于这股“社会主义浪潮”,我们的评价是:
1、充分说明当时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吸引力。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同时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显现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事物所具有的感召力。
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人民解放、经济振兴,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体系,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和民族解放运动。
这对刚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无疑具有强大吸引力。
2、尽管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并不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但这些国家进行的国有化和反对垄断资本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做法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利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政策指导经济也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1、这些国家独立前是西方宗主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民经济命脉控制在外国垄断者手里,本国的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中国家 当前 经济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