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专业论文.docx
- 文档编号:25576733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64KB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docx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专业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
教师的语言艺术
【论文提纲:
】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语言艺术。
(一).教师讲话的声音要宏亮清晰。
(二).语调要富于变化。
(三).快慢适中的语速也是教师语言表达的要点。
(四).教师在运用语言时还应注意音节的调配。
(五).教师应做到语言富有形象性。
二、教师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可应用的表达艺术。
(一)激励的艺术。
(二)暗示的艺术。
(三)表扬的艺术。
(四)批评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艺术
【摘要】:
教师的语言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教师要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语言就要追求表达的艺术性。
教师的语言艺术,应受到全体教师的特别重视。
本文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语言艺术”、“教师在教育管理时可应用的语言艺术”两大方面论述了怎样追求教师的语言艺术。
以达到育人的艺术富有创造性,语言的技巧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教师语言艺术教育教学教育管理
教师的语言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语言的艺术。
”教师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应受到全体教师的特别重视。
教师要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要追求其语言的艺术性。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语言艺术
在教学中,语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所以要求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和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
(一)、教师讲话的声音要宏亮清晰。
这个要求主要是针对教学而言的。
在课堂上,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接受刺激,获取知识和其它信息。
通常,教室大、学生多,有时难免出现嘈杂现象,教师声音宏亮清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讲授效果。
(二)、语调要富于变化,抑扬顿挫,节奏鲜明。
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觉器官在经受长期不变的声音刺激之后,对该声音的感受性就会降低,且会导致人的疲劳。
就教师方面来看,教学的内容有主有次,感情有浓有淡,这就决定了声音应富于变化。
如内容庄重,就用严肃的语调;感情兴奋,就用高亢的语调,等等。
语调的变化,不仅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师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求。
另外,语调中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即注意语言表达的轻重缓急,中断延续,并根据讲授内容来把握。
当讲富有激情的高潮时,一般要声调高昂,语速加快;当讲雄壮的结束时,要适当停顿,使教学语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但应注意语调的变化适度,不可大起大落,正好像马卡连柯所说:
“声调的运用应具有意义,声调的变化是为了能够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滥用声调最终只能造成讲授的失败。
”
(三)、快慢适中的语速也是教师语言表达的要点。
教师能否把握好语速,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语速过快,像打“机关枪”,发送信息频率太高,势必造成学生听不清,记不住。
反之,四平八稳的缓慢语速,像“催眠曲”,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而且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大脑皮层转入抑制状态,出现厌倦情绪,降低了听讲的兴趣与效果。
合理处理语言速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因素,学生年龄越小,越要相应放慢讲授速度,反之则可以相应加快;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处,要放慢一些,而学生熟悉的内容,则可加快速度;还要考虑到环境因素,教学场所空间大,师生之间距离远,语速要相应放慢,以免后面的学生听不见而产生脱漏;教学环境不安静,也相应放慢速度。
教育过程中,如说服、讨论、表扬、批评等,教师讲话的速度太快,也使学生感到不太亲切,不够耐心。
教师讲话语速快慢应适中,而且宜慢不宜快。
语速略慢的语言,便于展现说理的思路,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使听众忘了自己的存在,而完全被说者精辟的思想和见解所征服。
(四)、教师在运用语言时还应注意音节的调配。
注意音节的调配才能使语言节奏鲜明,让人听起来清晰明快,和谐顺畅,这样才能始终吸引住听者的注意力,引导听者关注话题的中心。
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节奏,停顿来表达,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
“小明穿好/衣服”和“小明穿/好衣服”,这两句表达的意思就大不相同。
可见语言的节奏不可忽视。
教师讲课,属于口头语体,因声音一忽而过,难于捕捉,为了表意的清晰,不妨把有的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
为了突出讲课的条理和层次,主题句应该注意选用结构相同,节奏一致的句子。
(五)、教师应做到语言富有形象性。
1.要善于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形象材料。
小学生的教材,尤其是文科教材,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内容,教师可通过语言的再度创造,使这些形象性的内容更活跃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绝不能把本来形象的材料搞得枯燥、乏味。
实际上,即便是非常抽象的事物,也可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
2.善用比喻。
在教师语言中,特别是在教学中,常用到比喻。
如果在比喻中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则教学效果会更好。
有位化学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记得我在学习分子运动论时,对一瓶酒精和一瓶水混合后不够两瓶的实验感到惊奇,道理也想不通。
后来老师打了个比喻说:
一斗芝麻和一斗黄豆倒在一起会有二斗吗?
这一形象的比喻使我立刻恍然大悟,并且一下子就把问题弄清楚了。
3.善于启发诱导。
在教学中,启发诱导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由被动变为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这过程中,如能重视语言的形象性,则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有一次特级教师袁微子教识字,她用火柴点燃了瓶子里的纸团,这时孩子们马上叫道:
“火!
”于是袁老师板书“火”字,又用一块硬纸板盖住瓶口,倾刻间,孩子们都看到“火灭了”。
袁老师趁机启发:
“当我用一块硬纸板盖住瓶口的时候,瓶里的火熄了。
火字加一横就是灭字。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横应加在什么地方?
”学生纷纷举手,一个男孩子走向黑板,在火字上添了一横,学生很快牢固掌握了“灭”字的写法。
由此可见形象的启发诱导的作用之大。
4.善于运用形象性的解释。
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或者要求教师对某一问题做阐述时,都涉及到解释。
怎样向学生解释得更清楚,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905年,爱因斯坦以首创的精神宣告了狭义相对论的诞生,但这种深奥的理论超越了同代人的理解力。
一位青年请求给予解释,科学巨匠这样说:
“如果你在一个渴望接近的人身旁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上,片刻就像一个小时。
这就是相对论的意义。
”这样的解释多么富于形象!
相对论深刻的意义,通过这些具体的可感的文字完全表达出来了。
如果教师能掌握这种形象性的解释方法,那么在教学中就会省时省力,学生学起来也易记、易懂。
5.熟练地运用形象的语言。
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事物的规律、形态、特性等方面有较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根据事物的不同形状、特征来进行有区别的讲述。
此外,教师还要积累丰富的词汇,以便在讲授时,随时都可以在丰富的词语中选取同讲授内容的形状、特征有联系的词句,去进行描述和刻画。
老是用几个单调、重复的字眼,是很难做到形象性的。
二、教师在教育管理时可应用的语言艺术
语言的艺术,既包括教育教学时表达的技巧,也包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师在注意授课的语言艺术的同时,在组织教学,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语言的表达艺术。
(一)、激励的艺术。
俗话说“响鼓也要重槌敲。
”即使是素质很好的学生,教师也要用鼓槌敲打,他们的人生才能发出震耳的轰鸣。
激励,则是一只很好的鼓槌。
探索一下善教者的成功之路,就可以发现,他们都很会激励学生,激励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进行激励时,针对性要强。
要从教育的目的,效果出发,根据不同的对象的不同心情,不同想法,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语言应有的放矢。
1.理想激励。
擅长于教育的教师都很擅于使用理想激励法,在学生心田撒播理想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小学教师最常使用的理想激励形式就是“长大了你想当什么?
”其实用理想激励法来激励学生,即可以提出世界著名难题,介绍科学尚未解决的疑团,也可以讲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正在公关的课题;即可讲名人立志的事迹,为理想付出的,也可以介绍某一急需人才的情况等等。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一般来说,自己对这一学科也都极为热爱,钻研都较深,因而搜集的材料也较多,讲课时所表现出的极大兴趣和热情,也往往会无形中感染和激励学生。
2.目标激励。
进行目标激励时,“分程度定级”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既根据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如:
本人素质、学习条件、学习基础、学习环境等,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丁四个不固定的、由师生内部掌握的程度定级,以制定不同的前进目标,并分辨他们的前进与后退。
对于不同程度定级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来激励他们,如果他们在原有的程度定级上有所前进,就给予充分的鼓励、肯定。
作为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一个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的奋斗目标,再引导他们定出学年、学期中某个阶段的具体目标,注意检查达标的情况,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鼓励,使他们胜不骄、败不馁,朝着目标不断进步。
一位学生在比赛中没取得名次难过得哭了,老师安慰到:
“也许在你们中间会出现全国冠军、世界冠军,但那是将来的事。
现在的比赛主要是体验平时的训练,培养力争上游的精神。
你这次表现很好,我满意!
”王老师为学生定出了全国冠军、世界冠军的大目标,又注意当时训练的小目标,激励学生败而不馁。
3.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学生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德育手段,但在当代,这种手段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快速发展的时期,各方面的变革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随着以网络为主导的现代化传媒手段的普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生观纷纷登场。
而且,随着传统观念遭受挑战,一些过去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当下有时反而受到“新生代”的轻视与嘲笑。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我们认为经典的榜样,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
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一德育手段时,也应该与时俱进。
首先,德育榜样的时代应该“新”。
从小学开始,学生在班会课上已经认识了很多的榜样人物,如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十佳少年赖宁、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等等,对他们的事迹也大都耳熟能详。
到了中学,我们的德育如果还是采用这些榜样人物的话,学生自然会感到缺乏新意,觉得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德育也就无法收到预期的目的。
甚至学生还会觉得与教师存在代沟,无法沟通。
时代在进步,英雄人物也不断涌现,作为德育活动组织者的教师也应当选取一些这个时代的新榜样来开展自己的德育活动。
例如,在以拼搏奋斗为主题的班会上,我们可以采用雅典奥运会后涌现出的以刘翔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运动员为例,号召学生学习他们的顽强精神,这就比举海伦的例子要生动的多,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其次,激励榜样的范围应该“广”。
人的思维总是容易产生定势的,比如一提到自学成才,克服困难,我们就想到爱迪生,一提到刻苦的精神我们就想到陈景润的几麻袋草稿纸。
其实不只著名科学家,各行各业都有一些可作为榜样的人物。
我向学生介绍了清华大学餐厅的张立勇师傅自学英语的事迹,学生们都被这个普通打工仔的事迹感动了,德育也就收到了预期效果。
类似的这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事迹的人,是不是更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撼,更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呢?
并且,广泛地选取榜样人物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明白每种职业都是高尚的。
第三,德育榜样的距离应该“近”。
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学生不能充分的感受那些远离他们生活榜样的号召力,比如有的学生就曾经对一些科学家的例子不屑一顾,原因是他们离自己的生活太远。
所以,我们还可以选取一些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来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班级、年级的“每周之星”,每次考试中取得较大进步的同学。
如果是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甚至可以以他的好朋友、学习对手为榜样,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习这种榜样更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他们的事迹更直观、更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在我的班级里就有这样的一对同桌,他们主动要求坐在一起,原因是两个人可以展开学习的竞争,并以对方为榜样激励自己前进。
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事实证明他们也的确起到了彼此激励的作用。
在教育工作中,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善于抓住身边先进的典型,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4.自信心激励。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
“坚定不移的信心,常常是取得胜利的唯一法宝。
”充满自信之后,智慧之门才会开启,潜能才可发挥出来,因而取得成功。
怎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呢?
“你真行!
”“你会成材的!
”“你这次少考了几分,但是很快可以赶上!
”这些肯定的、积极的语句,就是帮助学生增强自信的法宝。
教师首先要有这样的信心和责任感:
只要是我的学生,即使是愚蠢的、顽皮的,都有把他们教育好的责任。
只要有满腔的热情,火热的爱心,坚强的意志,高明的教育教学艺术,一定能把学生教育成材。
这样,就能以坚信的表情、真诚的态度、充满信心的语气、语调,反复的强调“你行!
”“你不错!
”教师的这些激励,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自信的心态。
对于一些“双差”学生,教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对于他们,教师仅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无济于事的。
首先要做的是打消他们的自卑心理,以极大的热情想方设法激励他们的自信心。
5.前景激励。
马尔兹博士说:
“人类的自动诱导装置是在无意识世界之中运动的,所以不要抱怨‘努力无用’。
应该设定可能达到的目标,然后在脑子里形象化地描绘目标达到和满足后自己的姿态。
”作为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为他设计一个既是可能但又是较高的目标,并多次描绘目标达到后的前景,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努力去追求美好前景。
这种前景激励的方式,即可采用口头形式(多采用个别谈话),也不妨采用书面的形式。
如在日记或周记本、作业本、奖品上,或描绘目标达到后成功的前景;或写一段祝福的话;还可抄一段针对性很强的名言、诗句、词句。
6.利用逆反心理的激励。
有的教育对象,如果他们气质是胆汁型的,争强好胜,易于被激,但个性又较强,有时多次耐心说服却无效果,这时不妨试用逆反心理的刺激。
或故意假设对方没有能做某件事情,或批评时用较重的言辞刺激他,或巧妙的表达出对他们现状的不满、看不上,使对方有被贬低之感,利用他们的逆反心理,激发他们产生巨大的力量。
(二)、暗示的艺术
所谓暗示,朴吉春先生指出:
“暗示是指人们通过生命、行为、智慧的代码--言语、体语、手势语、情境等来释放主体能量的过程。
”心理学表明,普通人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
在某种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其下一步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意想不到的结果。
小学生因为其个性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接受暗示的可能性更大。
暗示的结果使人的心境、兴趣、情趣、爱好、心愿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的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发生变化。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他曾经在纽约的一所学校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
先在各班随意选出10多位学生的名单,然后私下鼓励他们一番,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点,并宣布他们都是最有前途的学生。
随后把这些学生的名单交给该校的教师。
当然,这些名单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是随意拟定的。
但正是这份特殊的名单,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对这部分学生的期望。
在教师的关怀暗示和积极鼓励下,这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不断努力。
结果在学期结束时奇迹出现了,期末统考中,这些随意抽出来受到鼓励的学生,包括原来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处于中下游的同学,成绩全部达到优秀。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暗示的最大效果,是要影响心理,让他自动自发,不是完全听命于人。
由此可见,暗示是一种可以把握、操纵、驾御个性的思维智慧术,是一种可以开掘人的潜能,创造出奇迹的教育手段。
暗示有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教师常运用的是他人暗示。
教师要善于利用暗示,利用得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用得不当,害处也同样是很大的。
暗示应该成为教师手中的魔方。
怎样转动这个魔方呢?
1.把赞扬作为暗示启用。
“赞扬的暗示”对于树立良好的风气,倡导某种好的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功效。
通过赞扬的方式来暗示学生,使他们在和谐、融洽、轻松的气氛中懂得应该怎样做才对,怎样做才好。
其教育效果远比用教训的方式,强制的手段好得多。
例如:
在刚打过上课铃之后,老师来到教室,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吵嚷,这时如果是挨个制止,不起作用,大发雷霆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还耽误时间。
老师只要找到一个当时相对纪律较好的学生,对他进行表扬,学生就会马上静下来。
对个别学生的表扬就是对所有人在纪律上的暗示。
2.用期待表达暗示。
哪位教师对学生没有热切的期待?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语言,甚至包括手语、体语,把热切的期待表达出来,从而产生“暗示效应”的奇迹。
教师针对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独特的兴趣爱好,给予真诚的期待,学生在这一暗示下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个二年级男孩,入学时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高。
老师在课下无意中发现他对玩具的结构很感兴趣。
经过观察,看到这个孩子想象力丰富,创造能力突出。
在谈话时老师表扬了他的优点,孩子非常高兴。
教师顺势做出暗示:
“你能成为中国的爱迪生!
”学生从老师兴奋的眼神,期待的话语感到荣耀。
这个学生很快有了明显的进步,并在机械、物理方面建立了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3.名言的暗示。
富有哲理的名言,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语言之中,给人以人生的开导、启迪。
不少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发挥名言的暗示效应,常用名人名言来开导学生。
皮尔博士曾建议一名长期被不安和恐惧感所纠缠的人,细读名人名言,将有关勇气与信心的话,用红笔画出来。
这个人照博士的话去做了,短短几周内,他从萎缩和绝望状态之中解脱出来。
4.情感暗示。
爱的暗示,是一种至高的暗示语言。
语言若能融注爱心的暗示,将变得无比奇妙,教育的效果远远超过预想。
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爱心巧妙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使自己对学生的爱、对大自然的爱渗透于言语行为之中,使学生受到这爱心的抚慰、熏陶。
加拿大有一所学校,每年对低年级学生近行一次“耳语测验”。
学生站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住耳朵,教师在讲台上轻声说一句话,然后让学生把它说出来。
轮到一位天生兔唇的小女孩了,她有畸形难看的嘴唇,倾斜的牙齿,说话还结巴。
教二年纪的老师伦纳德夫人,在讲台上轻声说:
“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
”这位老师是多么善于传达自己的爱心!
这名学生因模样不好,常常受到同学们的讥笑,自己为此而经常气恼、难受。
她认定除父母外没人会喜欢自己,听了这话后感动极了。
后来她还以“难忘的八个字”为题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随笔。
伦纳德夫人育人有方,既把阳光撒播到了小姑娘心里,又为同学们树立了关心同学、爱护同学的榜样。
(四)、表扬的艺术。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因此,表扬应该成为教师时常用到的法宝。
有的学生爱好某一学科,往往和这一学科的老师多表扬了几次有关;有的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往往也和这位老师称赞了他分不开。
翻看一些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经验选编,发现他们无一不是擅长表扬的高手。
表扬,是他们时常用到的法宝。
他们表扬的语言都热情洋溢、充满赞美,令人耳热心跳,无疑给了学生巨大的鼓励和力量。
教师在表扬时也要讲究表达方式。
批评要看对象,要顾及讲话的效果,多数人能重视这一点。
而表扬时也要注意语言表达艺术,不少人却忽视了。
有的人认为“油多不坏菜”,多说好话总不会错。
因而表扬时信口开河,随心所欲,高帽子满天飞,结果不但没有起到鼓舞和激励的作用,反而使教师的威信下降了。
有的教师爱说“张某今天做了什么,李某今天做了什么,王某做了什么,这都很好,值得大家学习,希望他们继续努力”,这种寡淡的表扬,不能激起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也很难使学生产生羡慕和向往的心理。
还有的老师表扬时欠慎重,情况尚未完全了解,就轻易的表扬,结果同样的情况,有的表扬了,有的却遗漏了,因而影响了这些同学的心理平衡,产生了消极作用。
还有的老师爱用比较式来表扬,“和某某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和某某比起来,一个是大拇指,一个是小拇指”。
结果,另一部分同学因对老师的说法不满,产生了抵触情绪。
用说风凉话的方法,打击没受表扬的同学。
由此可见,表扬也要讲究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个性,运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还应讲究语言的运用。
教师通过表扬的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
读读那些实现了人生理想的胜利者--富兰克林、爱迪生等人年轻时写的东西,就会发现他们全都高度评价自己,高度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就连眼瞎耳聋的海伦·凯勒也不例外。
帮助学生找出优点或特长,然后高度评价他们,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也提高了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树立起成为卓越人物的伟大目标,产生无穷的前进动力。
(五)、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教师运用语言手段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
对教师来说,批评与表扬一样,是教育教学中鞭策学生不断成长进步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一手段,能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奋发上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有的老师认为,“打是疼来骂是爱,反正我是为学生好”。
因此,他们不太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
常常把自己摆在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批评学生时,只管自己骂个痛快,甚至连及家长。
他们的话容易使人产生反感,因而达不到教育效果。
批评学生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对方,要先来个“心理位置互换”。
如果我是学生,此时此地的心情如何?
处境如何?
什么样的话听的进?
什么样的话会反感?
经过这番心理位置互换,批评就能言和色宜,容易被对方接受了。
有的老师批评学生时,爱用一些带刺激性的表达方式,他们以为这样可使学生幡然醒悟,但效果往往事得其反。
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对立情绪;有的因此而不愿上学;有的干脆放弃某一学科。
一些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所接待的学生、家长中,就有不少是学生受了老师的批评,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要想换班级、换学校,家长又无能为力;有的老师批评时爱用挖苦的说法,这样的批评很容易刺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开口批评时,特别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应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尽量使语言顺耳,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以下四种艺术性的批评方式,可供教师借鉴。
第一,婉曲式批评。
喜欢听顺耳的话是人的一个特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人总是“委婉之言听之,训斥之言恶之。
”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及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分析,教师批评学生同样需要幽默、委婉,幽默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润滑剂,是成功批评的催化剂。
第二,暗示式的批评。
教师适当地沉默,作点按时提醒,要比直截了当批评或斥责更能震慑学生的心灵,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
教育效果。
比如考试时某同学拿出了事先准备的小条子,当他的目光与教师的目光相遇时,教师只要摇摇头就可以了,如当着学生的面批评他那么既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又有可能造成他从此破罐子破摔。
第三,激励式批评。
人才学家戴尔•卡耐基说:
“听到别人对我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得到批评,心里往往好受的多。
”所以,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再进行激励。
这样,不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第四,模糊式批评。
这种批评适合于自尊心强,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脆弱的学生。
例如发现某个学生身上明显的问题,不点名,直接就事论事。
总之,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应具有艺术性。
只在把握好批评的艺术,教育教学实效才会提高。
“教育是一种艺无止境的艺术”。
正因为育人的艺术先于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教师要提高语言的艺术,首先要提高教育的艺术。
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有了这个前提,教师的教育艺术才会富有创造性,语言的技巧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巴特尔编著《教育格言》内蒙古出版社1996年9月第二版
2.朴吉春编著《暗示术》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3.江绍伦著《课堂教育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4.任顺元著《批评学生的心理原则与实用技法》杭州大学出版
1997年12月第二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管理 专业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