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环卫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570654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27.06KB
《卫生学》环卫教案.docx
《《卫生学》环卫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环卫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学》环卫教案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卫生学
章节(课题)
绪论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学时
2
授课地点
教学
目的
与
要求
1.熟悉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了解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3.掌握卫生学的定义、卫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掌握三级预防策略。
5.掌握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教学
重点
与难
点
重点:
卫生学的定义、三级预防策略。
难点:
三级预防策略。
教学
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督导式教学
教具
电脑幻灯片
板书
提纲
绪论
健康: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一、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卫生学(Hygiene):
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群、环境
卫生学的研究任务—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二、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1.萌牙时期
认识:
疾病与环境关系
发明:
养生除病之道
特征:
个体摄生
2.18世纪中期
产业革命:
城市人口集中、环境恶化
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
病原、病理
特征:
群体疾病防治
3.20世纪
工业、社会发展变化:
*病原变化
*疾病谱变化
*健康观变化
*医学模式变化
特征:
国际合作、全社会参与、综合的预防对策与措施: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三、我国卫生工作成就、战略方针与三级预防策略
卫生工作战略目标: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一级预防:
病因预防,主要指疾病前期(或称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第二级预防:
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
第三级预防:
临床期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四、卫生学的主要内容
1.环境与健康
2.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3.医学统计方法
五、学习卫生学的必要性和目的
1.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解和掌握;
2.学会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并能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医疗保健服务中的有关问题;
3.掌握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及控制有害环境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
4.了解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中有关防病和保健的政策和措施。
教学
步骤
1.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5分钟
2.卫生学的发展史25分钟
3.我国卫生工作成就、战略方针与三级预防策略25分钟
4.卫生学的主要内容13分钟
5.学习卫生学的目的10分钟
6.小结2分钟
思考
题或
作业
1.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是什么?
2.卫生学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3.什么是三级预防策略?
课后记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卫生学
章节(课题)
第一章第一节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学时
2
授课地点
14教室
教学
目的
与
要求
6.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7.熟悉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概念。
8.掌握生物圈、食物链、生物富集作用的概念。
教学
重点
与难
点
重点:
卫生学的定义、生物圈、食物链、生物富集作用的概念;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难点:
生物富集作用;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教学
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督导式教学
教具
电脑幻灯片
板书
提纲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
一、人类环境
环境:
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又包括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生物圈:
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的环境构成,包括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构成
(二)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三)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环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该作用的强弱可用生物富集系数Cb/Ce表示。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明显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
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②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④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二)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相互作用
教学
步骤
1.人类环境15分钟
2.构成环境的四大因素15分钟
3.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构成15分钟
6.生态平衡10分钟
7.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25分钟
7.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8分钟
8.小结2分钟
思考
题或
作业
4.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5.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6.什么是生物富集作用?
7.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课后记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卫生学
章节(课题)
第一章第二、三节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学时
2
授课地点
14教室
教学
目的
与
要求
1.掌握环境污染、公害、公害病、环境污染物的概念。
2.掌握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3.掌握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掌握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掌握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病。
4.了解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作用。
教学
重点
与难
点
重点:
环境污染、公害、公害病、环境污染物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病。
难点: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学
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式教学
教具
电脑幻灯片
板书
提纲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概念
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
2.公害(publicnuisance)
3.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
一、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称环境污染物(pollutant)。
(一)生产性污染
♣废气
煤烟和粉尘;有毒粉尘;有害气体
♣废水
化学毒物;有机溶剂;农药
♣废渣
Hg;Cd;Pb;HCN;Cr;P等;有机废渣
(二)生活性污染
生活“三废”:
污水、粪尿、垃圾。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三)其他污染
♣交通污染、噪声、噪光、放射元素等。
二、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
(一)分布与迁移
物理作用(稀释、扩散、沉降):
浓度
化学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中和):
分解、无害化
生物体内—生物转化、生物蓄积、生物分解、生物放大、生物富集
(二)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
自净是运用环境自身能力消除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物理净化:
稀释、混合、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
化学净化:
氧化、还原、水解及中和、光解
生物净化:
吸收、分解或降解、转化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
1.呼吸道:
气体、蒸汽、气溶胶(粉尘、烟、雾)
2.消化道:
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3.皮肤:
主要经表皮,少量经毛囊、汗腺、皮脂腺
(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1.分布:
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2.贮存(storage)
靶器官:
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
贮存库:
化学物含量高,但不显示明显毒作用的部位
蓄积:
——物质蓄积:
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功能蓄积:
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
(三)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
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biotransformation)
(四)环境污染物的排泄
1.经肾随尿排出:
主要途径
2.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
3.经呼吸道排出
4.其他:
毛发、唾液、乳汁、月经
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
(一)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量(LD100):
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最小致死剂量(LD01):
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LD0):
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半数致死剂量(LD50):
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二)阈剂量
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EL)
♣急性阈剂量(Limac):
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
♣慢性阈剂量(Limch):
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阈剂量
(三)最大无作用剂量(ED0)
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受试对象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四)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Zac):
LD50/Limac
♣慢性毒作用带(Zch):
Limac/Limch
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环境致病因素:
能使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的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
(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广泛性(university)
♣多样性(diversity)
♣复杂性(complexity)
♣长期性(long-term)
(三)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特异性损害
(1)急性损害
环境污染物在短期内突然增高时,引起机体急性中毒
(2)慢性作用
1)慢性中毒
2)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
3)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
4)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非特异性损害
(四)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
六、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化学结构:
♣物理特性:
(二)剂量或强度
(三)作用持续时间
(四)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1.相加作用;2.协同作用;3.加强作用;4.拮抗作用。
(五)个体感受性
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
教学
步骤
1.概念5分钟
2.环境污染物的来源10分钟
3.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10分钟
4.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0分钟
5.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10分钟
6.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8分钟
7.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20分钟
8.环境污染的防治5分钟
9.小结2分钟
思考
题或
作业
1.什么叫环境污染?
何为公害?
什么是公害病?
2.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3.什么是环境的自净作用?
4.环境污染物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5.毒作用带的卫生学意义是什么?
6.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有那些?
7.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8.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有那些?
9.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有那些类型?
10.环境污染的防护原则是什么?
课后记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卫生学
章节(课题)
第二章第一节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学时
2
授课地点
14教室
教学
目的
与
要求
1.了解空气离子化;了解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效应;了解气象因素的卫生学意义。
2.熟悉空气的物理化学形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3.掌握紫外线各段的生物学作用。
4.掌握大气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可吸入性颗粒、细粒子、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5.掌握大气污染及其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6.掌握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如SO2、NOx、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及其对这些污染物的卫生学要求。
7.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教学
重点
与难
点
重点:
紫外线各段的生物学作用;大气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可吸入性颗粒、细粒子、光化学烟雾概念;大气污染及其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如SO2、NOx、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及其对这些污染物的卫生学要求。
难点: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如SO2、NOx、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及其对这些污染物的卫生学要求。
教学
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式教学
教具
电脑幻灯片
板书
提纲
第二章生活环境和健康
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一)化学组成
(二)物理性状
1.太阳辐射
(1)紫外线
A抗佝偻病作用
B色素沉着作用
C杀菌作用
D红斑作用
E紫外线的其它有利作用
(2)红外线
(3)可见光
2.空气离子化(Airionization)
负离子的生物学作用
3.气象因素
4.室内微小气候
二、大气污染与疾病
(一)大气污染及其来源
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
(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炎症
(3)变态反应
(4)致癌作用
(5)非特异性疾病多发
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1)气候改变
2)形成酸雨
3)产生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
4)臭氧层空洞(ozonedepletion)
(三)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SO2:
眼、上呼吸道刺激;吸附SO2颗粒物变应原哮喘;促进B(a)P致癌性
2.NOx:
♣呼吸系统:
对深呼吸道、细支气管、肺泡刺激
♣血液:
亚硝酸根与Hb结合MeHb组织缺氧
♣NO2促癌作用
♣形成光化学烟雾
3.颗粒物:
♣局部组织的堵塞作用:
慢性炎症、COPD
♣载体作用:
SO2、NOx、石棉、BaP、重金属、病原体
♣催化作用:
SO2生成SO3的过程
♣远期潜在危害:
致突变、遗传毒性、诱发局部肿瘤
4.光化学烟雾:
♣眼刺激作用:
红肿、流泪
♣鼻、咽、喉、气管、肺刺激炎症肺水肿
5.多环芳烃(PAH):
致癌作用
6.二噁英类:
♣内分泌干扰物:
♣皮肤损害:
角化过度、色素沉着、氯痤疮
♣免疫抑制:
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致癌:
第I类致癌物,多器官癌症
三、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一)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燃料燃烧
2.人类活动
3.建筑和装饰材料
4.家用化学品
5.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
(二)主要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四、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教学
步骤
1.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20分钟
2.大气污染及其来源8分钟
3.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15分钟
4.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10分钟
5.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5分钟
6.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10分钟
7.主要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5分钟
8.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5分钟
9.小结2分钟
思考
题或
作业
1.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空气物理性状包括哪些?
2.各段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是什么?
3.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作用是什么?
4.什么是一次污染物?
什么是二次污染物?
5.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有那些?
6.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有那些?
7.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什么?
8.什么叫光化学烟雾?
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课后记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卫生学
章节(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学时
2
授课地点
14教室
教学
目的
与
要求
1.了解水源的种类极其卫生学特征;了解水源的选择及防护。
2.熟悉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3.熟悉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熟悉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熟悉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
4.掌握生活饮用水的细菌学指标。
5.了解水源选择的卫生要求。
6.熟悉生活饮用水的净化。
7.掌握水的氯化消毒原理、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及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教学
重点
与难
点
重点: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的细菌学指标;游离性余氯;介水传染病;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水的氯化消毒原理、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及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难点:
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教学
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式教学
教具
电脑幻灯片
板书
提纲
第二节水
一、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1.降水(fallwater)
2.地表水(surfacewater)
3.地下水(undergroundwater)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一)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
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2.毒理学指标
3.放射性指标
4.细菌学指标
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游离性余氯:
三、水污染与疾病
(一)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生物性污染:
工业废水、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
2.化学性污染:
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3.物理性污染
(二)水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介水传染病流行特点:
①水源被污染后可呈爆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
②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
③一旦对污染源采用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三)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汞:
水俣病
2.铬(chromium)
Ø六价铬毒性最大
Ø消化道症状
Ø神经症状
Ø肾毒性
Ø致癌
3.氰化物(cyanide)
4.酚类化合物(phenol)
5.多氯联苯
四、改良饮用水质的卫生对策
(一)水源选择及卫生防护
1.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
1)水质良好
2)水量充足
3)便于防护
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
(二)水的净化(waterpurification)
1.混凝沉淀(coagulativeprecipitation)
在天然水中加入适当的混凝剂,使难以自然沉淀的的细小悬浮物,特别是胶体颗粒等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降
1)混凝剂:
金属盐类---硫酸铝和三氯化铁
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聚丙烯酰胺
2)混凝沉淀的原理:
压缩双电层作用
电荷中和作用
吸附架桥作用
3)影响因素:
①水中微粒的性质、粒度和含量;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的成分及含量;③水温;④水的PH值和酸度;⑤混凝剂的种类、质量和用量等。
2.过滤(filtration)
(三)水的消毒(waterdisinfection)
1.氯化消毒(chlorination)
(1)原理
消毒剂:
漂白粉(Ca(OCl)Cl)、漂白精(Ca(OCl)2)
杀菌机制:
Ø穿过微生物细胞壁
Ø强氧化作用
Ø对病毒的作用:
对核酸的破坏
(2)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
♣普通氯化消毒法、过量加氯消毒法、持续加氯消毒法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水的pH值
♣水温
♣水的浑浊度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其他消毒方法
教学
步骤
1.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10分钟
2.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15分钟
3.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5分钟
4.水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0分钟
5.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8分钟
6.水源选择及卫生防护5分钟
7.水的净化15分钟
8.水的消毒30分钟
9.小结2分钟
思考
题或
作业
1.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是什么?
2.什么是细菌总数?
有何卫生学意义?
3.什么叫游离性余氯?
其卫生学标准是多少?
4.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是什么?
5.什么是介水传染病?
其流行特点是什么?
6.造成水俣病的污染物质是什么?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那些?
7.水源选择有那些卫生要求?
8.饮水的净化包括几个过程?
其目的是什么?
9.什么叫混凝沉淀?
常用的混凝剂有几种?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10.常用的消毒方法是什么?
氯化消毒的原理是什么?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那些?
课后记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卫生学
章节(课题)
第二章第二、三节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学时
2
授课地点
14教室
教学
目的
与
要求
1.熟悉碘缺乏病的发病原因、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其防治措施。
2.熟悉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和机制、氟斑牙和氟骨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
重点
与难
点
重点: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的发病原因及明显的表现形式;碘缺乏病的病区地理分布特点;地方性氟中毒的特征。
难点:
碘缺乏病的发病机制。
教学
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式教学
教具
电脑幻灯片
板书
提纲
第三节地质环境和土壤
一、地质环境与疾病
化学性地方病:
由于地壳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卫生学 环卫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