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568419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8.57KB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课题京韵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聆听《京调》,表演《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歌曲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如京戏)、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
全曲以
“”这样一个乐节为动机而展开。
歌曲以内容的情节发展而分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8小节,四句组成。
每句2小节。
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
词曲结合贴切,平稳而带有叙述性。
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9小节(包括说白的1小节),也是2小节曲调为一句,曲调由第一乐段的动机
“”倒逆为“”而展开,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
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由六句组成,基本是2小节一句。
(但倒数第5小节的“”是3小节一句)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节奏拉宽,带有戏曲的拖腔味,表现二位吹牛大王,越吹越大,正在洋洋得意之际,音乐突然出现一个前八分休止符,转入另一个情境:
“走来一只大公鸡”,用连续七个四分音符:
“”形象地把公鸡“一口一个”把它俩全吃了。
风趣而完满地结束了这一闹剧。
歌曲以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的聆听与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
体会“京韵”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2、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
教学难点:
感受京剧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
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
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
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
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见教材分析),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
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
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
本唱段是二黄腔。
(3)伴奏特色:
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5.试奏京剧锣鼓经《慢长锤》进行实践与体验,一组学生演奏锣鼓经(曲谱见课本。
打击乐器不够可以用嘴念代替),一组学生随锣鼓点节奏走圆场。
然后双方交换。
6.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二、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介绍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情(见教材分析)。
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并作唱段内容简介。
2.解释:
“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3.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眼”(弱拍)跟唱。
唱会一句再唱下一句。
一句一句学唱。
第一句:
从开始到“不登门”。
第二句:
从“虽说是”至“还要亲”
第三句:
从“爹爹和奶奶”至“猜出几分”。
第四句:
从“他们和”到“红亮的心”。
演唱时指导学生用假嗓唱,音量不要大。
分句演唱时,教师适当点拨每句的情绪的起伏。
拖腔处要提醒学生仔细听,认真模仿,这是唱出京味的关键。
4.在分句唱好的基础上,随录音完整地跟唱。
5.请基本模唱像样的1—2位学生试唱。
6.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选段,实践体验京剧的韵味及剧中人物的品格。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教学过程:
一、聆听《京调》
1.从《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选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剧的唱腔,现在请听这段笛子吹出的曲调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1)设问:
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
(2)听辨教师弹奏这两个主题的某一主题,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是第一还是第二主题。
(3)哼唱:
视谱哼唱这两个主题的曲调。
3.欣赏全曲。
设问:
全曲分为几部分?
如果第一主题用A表示,第二主题用B表示,那么全曲的结构图式是怎样的?
(ABABA)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二、表演《蝈蝈和蛐蛐》
1.聆听范唱《蝈蝈和蛐蛐》。
设问:
歌曲讲述什么内容?
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歌曲曲调的风格与情绪怎样?
2.分段跟唱。
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
(1)第一段从“我是蝈蝈——吹牛皮”。
(2)第二段从“蝈蝈对着蛐蛐笑眯眯——叫谁向东它不敢朝西”。
(3)第三段至最后结束。
3.完整唱全歌。
4.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分角色设计表演唱。
(教师为他们准备道具,如头饰彩色纸等。
)
5.表演唱《蝈蝈和蛐蛐》。
6.回家学一段地方戏曲,下节课在班上唱给同学听。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我是中国人》
2、编创与活动
3、简介京剧小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制作脸谱
教学过程:
一、表演《我是中国人》
1.“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
京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
2.聆听范唱。
全体学生跟随着范唱用手指点着“板”
3.分句跟唱。
(1)点着“板”跟唱曲调。
(2)点着“板”跟唱歌词,注意唱好最后的一个字“人”的拖腔,尽
量做到“字正腔圆”。
4.跟着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
5.以自豪的情感跟着伴奏带唱好京歌《我是中国人》。
6.分组编排表演唱《我是中国人》。
7.召开戏曲演唱会。
二、编创与活动
自制京剧脸谱
1.介绍京剧人物“行当”:
生、旦、净、丑及其脸谱(见教材分析后的小知识)。
2.准备一部分脸谱的图案供学生自制时作参考。
3.学生在课前也可收集一部分京剧的各种行当的脸谱图。
4.学生分组自制京剧脸谱。
5.展示会。
学生各自戴上自制的脸谱在锣鼓(经)点的伴奏下走着步子,在教室内走圆
场。
6.把课上学会的京剧选段或京歌回家唱给爸爸妈妈或周围邻居听。
参与社区的文娱表演活动。
三、京剧小知识
〔行当〕
生:
男性正面形象。
中老年男性称“老生”,又可分为“文生”与“武生”;
年轻男性称“小生”;小孩子称“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形象。
其中,端庄娴静的形象,唱功为主的称“青衣”;活泼、
泼辣的形象,以念、做为主、以唱为辅的称“花旦”;以武技擅长的称“武旦”;老年女性称“老旦”。
净:
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
丑:
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也有“文”、“武”之分;
能言善语、幽默诙谐的中老年妇女称“丑旦”。
〔脸谱〕
红脸:
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
白脸:
表示奸诈狠毒,如曹操。
黑脸:
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
蓝脸和绿脸:
中性,表示草莽英雄。
金脸和银脸:
表示神秘,代表神妖一类者。
四、课后小结
课题友谊
教学目标:
1.师生性、生生情,人间最珍贵的是友谊。
通过学习主题鲜明、情绪热烈的《手拉手》、《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可爱的苹果》等作品,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友谊永存。
2.唱好二声部合唱《手拉手》、《可爱的苹果》,从和谐的音色中享受友谊给我们带来的乐感,并进行儿歌歌曲创作活动及艺术实践活动,表达对老师的情谊。
3.欣赏声乐曲《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体验人间的情和爱,并编创舞蹈动作。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
2、表演《手拉手》、《可爱的苹果》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歌曲《手拉手》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
歌曲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和真情,热情地颂扬了欢乐的友谊。
歌曲采用44拍,大调式,曲中每乐句中
“”切分音的运用很有特点,使得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
句中伴以拍手声热烈地渲染了歌曲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儿童们为创造一个充满友爱、温暧的世界的美好愿望。
歌曲以六度大跳进入合唱部分(8小节),在曲调上采用了重复的手法,配以衬词“啦啦啦”使同学间欢乐的友谊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地抒发。
第29-33小节又以齐唱形式、重复的音调出现,末句旋律逐渐向上推进形成高潮,最后结束在“”主音上。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和歌唱体会友谊
教学难点:
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手拉手》
2、创作动作:
为儿歌谱曲
教学重点:
唱出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表演《手拉手》
1.从文明礼貌习惯导入。
设问:
人与人表示友好、友谊、友爱等,最常用的是什么动作?
2.聆听范唱:
(1)说说这首歌讲些什么内容?
(2)这首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哪一种节奏型出现很多次?
你能拍击一下吗?
3.学唱歌曲。
(1)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曲调(第1—6小节),注意乐句的完整性,注意切分节奏。
学唱时,让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把握住节奏。
(2)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第二、第三乐句。
在自学前,教师先范唱这两乐句曲调,并要求学生听辨这两个乐句的曲调与第一乐句的关系(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以提高学生分析、听辨的能力。
(3)在能流畅地唱好第一乐段的曲调的基础上学唱第二乐段。
(4)第二乐段的二声部并不难学。
因8小节的合唱实质上是两个4小节的重复。
可以让学生自学,在合成时教师注意调整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接着的单声部比较简单,学生能视唱。
(5)完整地、以稍快的速度、有朝气地唱好全曲调。
(6)填上歌词以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4.表演歌曲。
(1)按歌谱上要求,在第一乐段长音处加上集体拍手。
(2)让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其基本音型为“”,在歌
谱上有色块处用“”节奏,以烘托热烈的气氛。
(3)有条件的班级,可用竖笛、口风琴为歌曲伴奏。
(4)编创设计一组舞蹈动作为歌曲伴舞或排成表演唱。
二、创作动作:
为儿歌谱曲
1.让学生熟读儿歌,能有感情地背诵。
2.创作好第一句歌词的曲调,反复咏唱体验,在自己满意的前提下,唱给周
围的同学听。
3.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创作第二、三、四句,运用以前学到的模仿、重复等手
法进行创作。
4.完整地唱给周围的同学听,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后为大家表演。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2、表演《可爱的苹果》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中的友谊
教学难点:
歌曲的弱起节奏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1.回忆儿时的情景导入。
设问:
在小时侯是否玩过“找朋友”的游戏活动?
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吗?
2.设问:
你听!
这首歌是否也在找朋友?
(1)欣赏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2)讨论:
歌曲的内容、情绪及演唱形式。
3.板书歌词(有条件的学校,将歌篇扫描到计算机内,在大展幕上展示,
效果更好)。
看着歌篇再次聆听。
4.以歌曲为背景音乐,研究讨论集体舞的设计方案,并请几位有舞蹈
特长的学生设计舞步,示范集体舞舞步,全体跟学。
5.在《我的朋友在哪里》的歌声中,翩翩起舞,全班跳集体舞。
部分
学生可戴上头饰及披肩扮演不同肤色的世界各国儿童。
6.小结:
友谊长在,友爱永存。
二、表演《可爱的苹果》
1.以水果的形状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的形状并涂上红色。
设问:
这个图案的形状是什么?
它代表什么?
2.聆听范唱并介绍歌曲。
歌曲背景:
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词作者是北京女三中初二班的学生们。
她们怀着对老师的崇敬心情,集体创作了这首词,苹果比喻学生火热的心去慰问老师。
3.分组学唱。
(1)教师范唱曲调(齐唱部分),学生仔细聆听并用手划34拍指挥图式,感受三拍子的节拍及曲调的情绪。
(2)分成两组学唱——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指导。
甲组学唱第1——14小节。
乙组学唱第15小节到齐唱结束。
(乙组较难唱,教师在分组时要适当顾及学生水平。
)
(3)两组曲调接唱。
教师表扬学生自学的能力,并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
(弱起拍的乐句节奏可能学生唱不整齐,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
(4)学唱最后的二声部合唱。
(甲组唱高声部,乙组唱低声部,教师重点指导乙组。
)
(5)全曲合成。
以崇敬的心情、稍快的速度唱曲调。
4.表演歌曲。
(1)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2)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3)分组讨论演唱形式。
(4)各组展示,师生点评。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让世界充满爱》
2、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让世界充满爱》
1.歌曲背景介绍导入。
在大型运动会上,经常能听到郭峰创作的歌曲,这些歌曲的主题都是反映“友谊”与“和平”。
本课介绍其中一首——《让世界充满爱》。
2.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设问: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
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3.看着教材上的歌词,再次聆听。
设问歌曲的风格是通俗的还是其他类的歌曲?
通俗歌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征,你能说说、唱唱吗?
4.跟着录音哼唱,也可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哼)边跳,或做表示友谊的各种即兴动作。
5.小结:
“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世界充满情和爱”。
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1.活动的主题:
师生情演。
2.这一活动的要求拟在课前先告诉学生(上节课结束时与学生沟通一下),请他们收集有关材料。
3.汇总各人收集的材料,分组讨论,选编其中一种形式并进行排练。
教师分别深入到各组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4.选出节目主持人,在教师指导下编排节目顺序及准备简单串联词。
5.教师也应准备节目参与,或参加到学生的节目中去作为普通的一员。
6.“师生情谊”艺术活动展示。
7.小结。
三、课后小结
课题百花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
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表演民歌《盼红军》、《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
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
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3、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
蹈。
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
品格。
教材分析:
歌曲《盼红军》:
这首歌原句为《采花》,是流传于四川南坪的民间小调。
歌词采用传统的民歌手法,按一年的月序和应时花卉咏唱,使人们从中获得不少生产和生活知识。
语言朴素、精炼,每段仅两句歌词(第三乐句重复第二乐句的歌词)。
歌曲采用2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由三个乐句组成。
几乎每隔一小节都出现“”的切分节奏,使流畅的旋律略带轻盈跳荡的感觉。
这三个乐句在节奏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对各句的句幅和句尾的节奏作了微妙的变化,使之各具特点。
第一乐句为4小节,句末采用一字多音的拖腔,显得灵巧轻盈,这与歌词中借影抒怀、表达喜事将临的欢乐心情相吻合。
第二乐句节奏与上句大体相同,但句子在第4小节的强拍上刹住,使乐句少了一拍,造成不稳定感,第三乐句的句首则在第二乐句末空出的弱拍切入,同样的歌词从强拍移向弱拍,歌词节奏作了紧缩,充分表现了四川人民期待红军早是来到的殷切心情。
紧接着节奏比较舒展,有如人们想像着红军到来后的舒心和快慰。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与表演体会“百花”的温馨
教学难点:
歌曲《盼红军》“”的切分节奏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牡丹之歌》
2、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重点:
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难点:
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牡丹之歌》
1.由植物中花的知识导入。
设问:
谁见过牡丹花?
能介绍一下它的形态吗?
(花大而美丽,有深红、粉红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在百花园中是最鲜艳的一种。
)
2.初听男声独唱《牡丹之歌》。
介绍《牡丹之歌》的背景及含义。
(影片《红牡丹》插曲,借物喻人。
详见教材分析。
)
3.欣赏《牡丹之歌》。
(边听、边阅读教材上的歌词,边从歌声中体验歌曲的意境并展开想像)。
设问:
你从歌声中获得什么启示?
(高贵品格)
二、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1.从所给的开始4小节曲调及最后的结束小节,可以断定是小调或羽调式(不给学生讲调式)。
2.要求创作第二乐句、第三乐句2小节及第四乐句。
启发学生用已学重复、模仿等手法进行创作。
但千万不要把学生框住,要让他们放开创作。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花之歌》
2、表演《编花篮》
教学重点:
学唱河南小调《编花篮》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设问:
你能闻到花香吗?
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
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
(课前准备卡片,卡片的正面画上乐器图,反面写该乐器名称。
准备好木管、铜管、弦乐等各种乐器的卡片一套,给一组的学生听辨选择。
)
(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
在下节课我们开一次班级音乐会。
二、表演《编花篮》
1、设问:
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老家是河南籍的?
能说一两句河南的地方语言吗?
聆听范唱(如教师能用方言范唱效果更好。
)
2、设问:
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3、(第一段是“编”……第二段是“摘”……)
4、.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5、.学生划拍自学曲调。
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6、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
涂一涂,唱一唱。
7、试唱全曲,教师指导并纠正,注意要唱好风格。
8、学生自学唱歌,与周围同学交流。
9、自我推荐表演,师生互评。
10、小结:
百花园真美。
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盼红军》
2、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
表演《盼红军》
教学难点:
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盼红军》
1.以社会生活导入:
田野、山川、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所以,民歌中以花为主题的乐曲比比皆是,本课的歌曲《盼红军》原名为《采花》。
2.教师范唱。
设问:
歌曲中唱了几种花?
采花献给谁?
3.听辨曲调范唱。
设问:
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击出来?
(“”)
4.学生划拍自学曲调。
当自己感到有把握流畅唱出时,举手示意。
(供老师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及时调控。
)
5.集体、小组、个人试唱曲调,教师点拔纠正。
注意要唱出民歌的风格。
6.按节奏念歌词,然后跟琴将歌词填入。
7.跟伴奏带,以迫切地盼望的心情演唱。
8.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课前应与学生沟通),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一部分学生亦可即兴舞蹈,抒发对红军到来的殷切
9.小结:
表扬以最简单的废品自制有效果的打击乐器参与表演的同学,以及即兴以最简易的动作,表达对亲人盼望的心情参与表演的同学。
二、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1.分组准备与选举音乐会主持人。
(1)推选节目主持人(2—3)人。
主持人的任务是收集各组的节目进行串联、编排。
(2)分组讨论参加全班音乐会节目并进行排练。
要有集体节目,也要有个人节目,每组至小要有2—3个节目参与。
(3)形式不拘,但主题要鲜明——花之歌。
(4)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各组的排练演出,教师也应准备节目参与演出,师生共演师生共乐。
2.音乐会演出开始。
主持人主持并报幕。
3.教师小结。
三、课后小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音版 音乐 小学 年级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