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5559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75.56KB
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2016.3.5
由长郡中学;衡阳八中;永州四中;岳阳县一中;湘潭县一中;湘西州民中;石门一中;澧县一中;郴州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株洲市二中;麓山国际联合命题。
总分:
100分时量:
90分钟
考试时间:
2015年3月5日上午10:
30~12:
00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
1.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白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
这反映了周以后( )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天命观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由“天”为最高神到“顺天应民”的天命观变化,增加了“应民”的内容,实际上是关注了人民的利益,是历史的进步。
宗法制强调的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维系等级制度,“应民”与血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其社会性质决定了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层的利益,人民的主体地位确立不正确,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巩固等级秩序,“家”“国”相结合,此为借助人伦秩序,题目中的天命观只是增加了“应民”与人伦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答案】D
2.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答案】A
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与郡县无异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而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非临时机构,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一级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与郡县均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题目中并未提到郡县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4.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
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
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
A.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B.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C.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D.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知识点】清末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布政使”是为节制地方的财政权所设,在明朝时地方上也设立了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别管理地方行政、军政、监察,实现地方的相互牵制,实现中央集权,清朝时,布政使作为地方督、府的附属机构,依然起到牵制财政权的功能,但“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从中看出布政使的财政权被巡抚剥夺,加强了巡抚的权力,削弱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根据分析,故B项正确;地方权力制衡遭到了破坏,故C项错误;地方的财政大权落到了地方行政首领巡抚手中,并未集中到中央,故D项错误。
【答案】B
5.“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有所为有所不为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知识点】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主张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朱熹的“天理”和“公”在社会道德的反应是“三纲五常”,其中对于官员来说,结合题目应当严格遵守“君为臣纲”,“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的实践,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D项错误。
【答案】C
6.“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试题解析】题目中出自《庄子》,是道家学派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属于道家的思想,故B项正确;“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于心学的思想,故C项错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儒家荀子的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7.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交子”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即可得知,故A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目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
【答案】A
8.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
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
A.参政议政的权利B.公共事务的意识
C.公民的义务责任D.公民的身份特权
【知识点】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公民观念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的公民是指拥有城邦祖籍、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
兵役的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未成年人是被排除在外的,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可以通过公民大会享有参政议政、参与公共事务,A、B、C项均是近代公民与古希腊公民观念的相同之处,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
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
这一现象( )
A.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D.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知识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解体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原棉出口”“进口机制纱”,打破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故说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题目中只说明了1899年原棉出口大于进口,并未代表说明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只说明了从印度和日本进口低廉纱,并不能说明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的加强,故D项错误。
【答案】C
10.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
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
①五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治外法权④公使驻京
A.②③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知识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约内容)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道光年间”,可以推知道观在位时期(1821—1850),故考查的是《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内容,根据题目中的“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故应为中国
主动放弃的,五口通商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并非主动放弃,故①错误;《南京条约》附约中国主动放弃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关税协定权限,故②③正确,公使进京属于1856年签定的《天津条约》的内容,不属于道光年间,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1.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
其中之一就是( )
A.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C.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D.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
【知识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根据所学知识,日内瓦会议是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万隆会议是没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从中看出两次会议均与实现民族独立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相关,和平共处和周边稳定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特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B项正确;从两次会议看出,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遏制资本主义不符合,故C项错误;此时的中国倒向社会主义苏联,冲击两极格局并不合适,故D项错误。
【答案】B
12.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
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的留学热潮
①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实业救国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②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③
A.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建设国家B.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C.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创业立业D.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创业立业
【知识点】近现代中国留学热潮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晚清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思想,实现富国强兵,新中国成立主要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故留学目的地主要是苏联,目的是建设国家,改革开放以后,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创新和创业,故目的是创业立业,根据分析,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3.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
A.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
个)B.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
家)
C.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
千万两)D.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
千万两)
【知识点】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数据,两个高峰分别集中在1896—1899年和1903—1910年,根据所学知识,两个时间段正好对应着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洋务企业兴盛于19世纪60—90年代,与数据中的时间点不符,故B项错误;对于对外贸易顺差值,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贸易顺差应该会不会出现数据中的急剧下降的现象,故C项错误;对外赔款的数额属1911年签定的《辛丑条约》最多,与数据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4.很多重要领导人如汪精卫、孙科、宋子文、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何香凝、唐生智等均在这个政府工作过。
他们在这里共作出200多项重要决议,内容涉及整顿交通、金融,处理劳资纠纷,惩治土豪劣绅等。
“这个政府”是指( )
A.南京临时政府B.武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十三 校届高三 第一次 联考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