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集体主义策略讨论稿.docx
- 文档编号:25554143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6.02KB
品社集体主义策略讨论稿.docx
《品社集体主义策略讨论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社集体主义策略讨论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社集体主义策略讨论稿
《品德与社会》集体主义教育专题教学策略(初稿)
一、策略构想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而人作为社会中的“一滴水”,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从学生时代的班集体、学校,到成年后的踏入社会,人与集体始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
从根本上说,让学生了解集体,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恰当处理个人与集体及集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承担起对未成年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责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标准”中关于集体教育的内容,专列了“我与学校”这一专题,这部分内容根据学生年段的特点分列在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也在相应改变,它们呈“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趋势。
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提高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培养主人翁意识,学习做集体的主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校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去感受个体的人离不开集体,并从活动中去体验、领悟、内化,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活动体验式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策略
1.课前体验
学习目标:
学生课前到集体中进行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或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形成个体的体验与感受,初步对集体概念产生个性化的认识。
操作要领:
课前,教师根据集体主义专题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事先进行现场调查、活动体验、调查访问、资料搜集等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与集体主义专题有关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带着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课上活动及课中的深入体验做好准备。
2.课中感悟
(1)创设情境,感受集体
学习目标:
创设一定的集体生活教学情境或交流课前学生收获,引入本课的教学,引发自身的体验,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对集体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
操作要领:
教师应根据活动主题内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或激发兴趣,或设置悬念等,尽快将学生的学习情感集中到集体活动上来,让学生初步感受集体。
(2)活动体验,走进集体
学习目标:
在课前体验的前提下,在课初进一步体验或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集体生活,感悟道德,产生正确的集体主义认识。
操作要领:
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将课前和课中的观察或体验对接起来,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将对集体的体验内化为自我感悟。
使学生真正走进集体,感受到参与集体生活的快乐,学会与集体成员之间相处与合作,提高集体中的规则意识、现代民主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
(3)拓展深化,融入集体
学习目标:
补充相关材料,打开学生视野,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这个大集体,丰富学生已经获得的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认识内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操作要领:
教师通过补充材料、总结提炼、评价反思等方式,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集体生活,深化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指导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现实的集体生活中。
3.课后践行
学习目标:
通过课后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现实中的集体生活,在集体中学习、在集体中成长,逐步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
操作要领: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及时地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践行中内化集体主义道德感悟,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将形成的集体主义观念演变为集体主义行为。
三、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集体主义教育专题内容的教学。
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体验、课中感悟、课后践行,其中课中感悟又分为三步:
创设情境,感受集体;活动体验,走进集体;拓展深化,融入集体。
当前,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这种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使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交往、谦让、帮助和照料的体验,再加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单元楼房的居住环境使中小学生平时也缺少与其他的人、群体、同龄孩子间交往和合作的机会,“集体”、“他人”和“大家”的观念差,有的甚至造成个性、心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
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其学会关心他人,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合作,适应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主义是一条“主要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
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把道德教育独立于生活之外,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意旨鲜明,人性突出。
真实的生活世界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永不枯竭的理想沃土。
该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的“生活”特点,以“自主、体验、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体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体验集体生活的规则,借助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道德认识,并将这种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目标。
(一)课前体验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因此,课前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
由于学生每天都生活在集体之中,班集体和学校都成为他们最真实的体验场所,在这种真实的集体环境中生发出来的集体主义情感是触动学生心灵的,所以在集体主义教育中,要充分重视课前的体验活动,借助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重新审视每天经历的集体生活,并对集体产生初步的、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为课中的感悟深化奠定基础。
教师设计课前体验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内容的明确性
学生要做课前调查体验,在内容上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那么,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
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前体验活动时,应该紧紧围绕课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适合学生的课前准备内容。
2.内容的层次性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和同阶段的学生均存在个人能力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层次性。
不然,学生如因难度的问题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那课前准备也就失去它的实际意义。
面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设计的内容要简单、具体、明确。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和各方面能力的增强,设计的内容相对来说就要比较复杂、概括,这样才能给高年级学生更大的空间发挥他们的能力。
3.内容的生活性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
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集体,用自己的心灵感受集体,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集体。
这样联系儿童现实生活产生的集体主义道德认识才会有针对性,才是有效的。
(二)课中感悟
这是本策略的核心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获得情感的升华,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对集体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我的集体主义道德品质。
1.创设情境,感受集体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因此,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要能吸引学生,精心创设集体生活教学情境或交流课前学生收获,引入本课的教学,引发自身的体验,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步入探求知识的“情感领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把学生最容易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作为知识的切入点和情感的兴奋点,把教学内容自然地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愿望。
通过课前的调查、体验,学生已对集体生活充满了期待。
这时老师创设情境引入话题便是顺理成章。
2.活动体验,走进集体
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体验感悟的载体是活动。
策略中的“走进”强调的是身临其境,身心的全部投入。
本环节应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活动,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融入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碰撞、交流、反思、体验、感悟,教师进行评价引领,逐步形成集体主义认识。
在集体活动中努力使学生认识到:
我们的成长,各种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依托集体生活,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当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集体更加强大!
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把握活动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活动的灵魂所在。
集体主义教育专题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纠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品德倾向,强化学生对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小集体与大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我们在引出和开展一个活动时,要做到目标明确,活动清晰。
究竟从中要激发学生哪种情感,生成或改变哪些态度,培养什么行为习惯,使学生知道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关注哪些过程,学会什么方法,教师都要准确把握,科学设计。
如果活动的过程中偏离了活动目的,活动就会进入误区。
一句话,我们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交流而交流,为表演而表演,而要讲究活动的价值取向。
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个主题的价值内涵充分地凸现出来。
(2)面向全体,提高活动参与度
每位教师都应确立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活动时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受益。
在确定合作主题时,让孩子们都有机会讲出想要参与的主题,师生一起来选择和过滤;提供活动材料要尽可能丰富多样,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在选择合作交流形式时,更要尊重孩子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不只是走过场而已,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
(3)科学评价,调控活动过程
评价具有教育性,教师在评价时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在知识、态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个体,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进行鼓励,对学生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强化和教育功能。
在活动教学中进行即时评价、过程性评价能更有效地调控活动的秩序、进程及成效,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3.拓展深化,融入集体
课标指出: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产生的集体主义道德认识,对学生而言只是初步的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升华,把学生初步的道德认识内化为行为习惯,深化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这一环节分两个层次完成。
(1)拓展补充,提升认识。
教师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补充相关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集体主义的道德认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2)升华情感,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求得新的发现,升华自己的集体主义道德情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课后践行
课标指出: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
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或课外活动等,有计划的参与到真实的集体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反思,将形成的集体主义观念演变为集体主义行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过生活。
课后践行的方式有:
1.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因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所以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停止,更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
我们应该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利用班队等活动课践行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所呈现的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学生德育文本资料,而且是活页的、可让教师和学生随机取用的教育素材和话题。
因此,我们必须走出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
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班团队等各种德育阵地作用。
3.开展多个主题活动践行
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主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儿童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儿童们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儿童内化道德认识。
4.课后跟踪学生已经形成的基本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学完一课后,学生对每个主题的道德认识已初步形成,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反思、实践自己的行为;教师再利用一定时间(结合后面的品社课、结合学科、开展其它活动等形式),及时地跟踪指导,抓落实,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教学案例】
《谁说了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说了算》是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科版)第二单元《我们都有发言权》第一个主题活动。
本主题围绕课标中“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等内容要求而开展。
教材以“家里谁说了算”“班里谁最有发言权”“好伙伴中听谁的”这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话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现状、明白道理,并学习解决班级和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同时,本主题还由班级、家庭生活中的民主,拓展到社会生活其他范畴中的民主,如职工代表大会、村务公开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公平、民主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设计理念】
本活动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以活动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培养道德意识,形成道德品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教学目标】
1.观察身边的民主现象,感受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2.分析家庭、学校生活等民主现状,明白集体的事要大家商量说了算。
3.知道在我们国家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民主权利。
4.学会运用大家商量、投票表决等公平、民主的方式解决集体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集体的事一定要大家商量。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感悟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人人享有发言权,事情大家说了算”,感受民主的好处。
【教学准备】
若干调查表格、教学课件等。
【课时安排】
建议授课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体验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引领学生做了一系列的调查体验活动,如:
1.学生根据调查表,调查在家里、在班内谁说了算。
2.学生调查在学校、城市、农村等社会上的民主状况。
二、课中感悟
(一)创设情境,感受集体
1.开门见山,引入话题
师:
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学习哪一个活动主题吗?
(生:
谁说了算)和老师一起写板书。
(教师板书:
谁说了算)
【面对五年级的孩子,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这样显得干净、利索,开门见山,直奔活动主题。
】
2.特别调查,初感民主
师: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根据这个调查表进行了一次调查活动,调查在家里、在班级里谁说了算,你们都完成了吗?
把你们的调查表拿出来,老师要了解一下你们的调查情况。
谁说了算调查表
地点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答案不止一项)
家里
()事情父母说了算。
()事情自己说了算。
()事情家庭成员商量着说了算。
班级里
()事情老师说了算。
()事情同学们商量着说了算。
一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适时评价。
师:
同学们的调查任务完成得非常好。
通过开展这次调查活动,你们明白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总结:
是啊,生活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班级里,有些事情并不是由一个人说了算,而是需要大家共同的商量才能决定。
【调查表交流的事情都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系的,通过引导学生调查体验、分析现状,让学生明白:
社会生活中,有些事情并不是由一个人说了算的,而是需要大家的协商决定,让学生初步感受民主的意义。
】
(二)活动体验,走进集体
活动一:
商量班费,体验民主
1.师:
现在有件事情就需要大家的协商决定。
(教师出示200元)瞧,这是什么?
这200元钱将作为我们本学期的班费,为我们的班级做一件事情,你们打算做什么?
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吧,每个同学都必须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赶快行动起来吧。
学生小组内商量。
2.师:
商量完的同学请坐好,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的商量结果。
面对不同的商量结果,有的学生议论纷纷。
师:
同学们,在商量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意见,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允许不同的意见,不正体现了我们班级的民主吗?
所以,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别的小组的意见。
小组长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学生的意见(板:
买图书、买奖品、郊游等)。
师:
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时,小组内每个同学的意见都不一样,你们是怎样达成一致的,谁来说一说你们商量的过程。
学生汇报交流。
师:
(老师问2个小组后)其他小组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吗?
很好。
(出示课件)也就是每个同学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当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小组内的同学投票或者举手表决确定结果。
3.师:
现在,我们各组的意见都不一样,那你们说怎么办?
学生交流:
投票、举手表决等。
教师询问学生:
还有不同意见吗?
如果有,你们想用哪种,为什么?
师:
同意举手表决的同学请举手,好,全票通过。
你们说了算。
下面,我宣布五年级×班有关班费的使用问题举手表决大会现在开始。
每个同学们只能举一次手,也就是说,每个同学只有一次表决的机会,你们可要慎重选择哟。
学生举手表决,有的同学的意见发生了改变。
师:
在商量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的想法也在改变,这就是有事大家商量着办的好处,它能集中大家共同的智慧。
师:
通过同学们的举手表决,本学期五年级×班的班费将用于——(说出学生举手表决的结果)。
4.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集体商量了班费的使用问题。
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商量集体的事情时,应该怎么做?
学生交流。
5.老师提升:
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在集体商量事情时,我们应做到:
(1)集体的事不能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在活动中出现不同意见,其实是正常的现象。
(2)我们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大家商量着办。
(3)我们可以先在小组内商量交流,商量时,每个同学要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当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时,我们可以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做到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
6.师:
同学们,通过商量班费的使用问题,我们知道了有事可以大家商量着办。
那这200元班费究竟由谁来保管呢?
请就同学们按刚才的方法来商量决定,在全班同学当中推选出一名责任心特别强,你们特别信任的同学来保管这200元钱。
好,开始吧。
7.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如果意见不统一,举手表决。
8.师:
通过同学们的集体商量,这200元钱由××同学来保管。
大家掌声有请××同学上来。
师:
大家很信任你,希望你好好保管这200元钱。
能做到吗?
老师相信你。
9.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成功地商量了班费的使用问题和保管问题,我宣布五年级×班有关班费的讨论大会圆满结束。
(鼓掌)
【学生集体商量班费的使用问题和保管问题,是本节课活动的一个重点,学生集体商量班费的使用问题时,老师引导着学生进行,并从中提升出一定的道德认识,即用民主的方式商量集体的事情。
通过这个范例的引领,学生自己商量交流班费的保管问题。
通过开展班费的讨论问题,让学生领悟到集体中的许多事情应由大家商量说了算,并从中感受到这样做的好处,进而能真正解决班级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
活动二:
商量班级事情,学会民主
师:
同学们,通过我们集体商量班费的使用问题和保管问题,你认为有事大家商量着办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
(学生说,老师板书:
人人都有发言权,公平,公正等。
)
老师总结:
是的,有事大家商量着办,能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可以使事情得到公平、公正地处理。
既然这种方法这么好,在我们班,哪些事情也可以由你们说了算?
(选运动员、选班干部、庆祝元旦、排座位等)
师:
非常好!
今后,我们班级的事情由你们说了算!
【通过商量班费的活动,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识。
现在,教师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民主的方式解决班级的事情,让学生的道德意识及时得到巩固。
】
(三)拓展深化,融入集体
1.拓展补充,提升认识(走进社会,深悟民主)
师:
不只我们班级的事情,我们学校里的很多事情也是由大家说了算的。
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举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同学们很会观察,老师这也有一部分,请看(出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的工作信箱,如果你们对学校有什么意见或者想法可以写下来,放在里面,也可以拨打上面的电话号码或者发送电子邮件。
师边播放课件边解说:
这是学校的校务公开栏,通过它,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学校的信息,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大队委是通过候选人的竞选演讲,同学们投票选举产生的。
这是我们学校召开的第××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选举新一届的学校领导,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师:
除了学校,在社会上你还听到或见过哪些事情是由大家说了算的?
比如在你生活的小区、你父母的工作的单位或者我们国家的大事等等。
学生交流。
教师随时了解学生信息来源途径:
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课件)
教师解说:
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会学习。
老师也有一部分资料,请看:
居委会干部是居民们用投票的方式选出的。
这是企业的企务公开栏,随时接受职工的监督。
临沂公安局的领导参加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的行风热线节目,好多同学可能在收音机中听过这个节目。
制订决策前,召开听证会,听听各方人士的意见,可以使决策更加合理,更能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
通过“民意调查”、“民意测验”等方式,领导干部可以了解到大多数百姓的心声,根据大多数人的意愿改进工作,做出决定。
全国人大代表是由各地区的选民们投票选举出来的,他们将代表这一地区的所有选民,行使民主权利,参政议政。
如果你年满18周岁就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甚至我国的国家领导人也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的。
这是胡锦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国家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三月在北京举行一次。
2.升华情感,指导行为
师:
同学们,结合着我们班有关班费的讨论大会,还有看完了这一幅幅图片所表现出来的事情,你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平等、民主)
师总结:
是啊,同学们,无论是在学校、工厂,还是在农村、城市,事情都由大家说了算。
(看板书总结)在我们国家人人都享有发言权,事情可以得到公平、公正地处理,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权利,这就叫民主。
【由班级、家庭生活中的民主,拓展到社会生活其他范畴中的民主,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感受到民主、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三、课后践行
师: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就快到了,我们应该怎么庆祝呢?
相信每个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体主义 策略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