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554109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52.14KB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
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2.能力:
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
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 :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2.难点 :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学习过程设计】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战灾难
→
二月革命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行反人民政策)
<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十月革命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党)
<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B、教师归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
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
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
A、.起义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
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
(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板书设计】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1.知识:
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2.能力:
①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 :
①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2.难点 :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学习过程设计】(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
(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
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的原因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
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2.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
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
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
如何发展农业。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
(看书P10)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标要求】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
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能力:
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重点 :
①《凡尔赛和约》。
②《九国公约》。
难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国分赃的会议?
A、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新秩序”。
B、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
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的地位也相差甚远。
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C、在“福煦车厢”里发生过的“换位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实施了报复。
这说明巴黎和会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D、美国一位当代历史学家说道:
“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
”这句话反映出《凡尔赛和约》是怎样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的?
它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E、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英、法、美等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而且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特权由日本继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2、怎样区别《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
(运用课件演示大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配合教师讲解)
A、《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集团同德国签订的条约;
B、“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
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3、根据17页“动脑筋”:
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
(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太平洋、东亚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所以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这次会议。
2、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因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
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3、“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
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
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板书设计】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课标: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2、要使学生认识:
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3、能力:
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难点:
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
提问: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
有何影响?
简结: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
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
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
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
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
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
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
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
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
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
(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
(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
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2.危机的特点(板书)
特点一,范围广。
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
特点二,时间长。
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年)。
特点三,破坏性大。
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
3.危机的影响(板书)
(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
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
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
(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
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罗斯福新政(板书)介绍罗斯福生平时,
新政的目的:
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
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新政的效果:
经济方面:
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
政治方面:
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板书设计: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党,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打击,希特勒与纳粹党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要使学生认识:
通过对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而演变的政治危机,是其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反犹狂潮
难点: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讲授新课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1.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在三个法西斯国家中,意大利早在一战后就出现了经济衰退和政治混乱的严重局面。
利用这样的条件,墨索里尼在1922年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墨索里尼加紧了世界范围的武力扩张。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0年代下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道威斯计划后大量流入德国的英、美资本。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英、美抽走大量资本,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使德国成为首批牺牲者而很快卷入危机。
另外,由于德国是战败国,既丧失了全部殖民地,又不能以关税壁垒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因此,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
(思考《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对德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
纳粹党正是利用了人们对现实和《凡尔赛和约》的不满,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煽动民族复仇情绪,骗取了社会各阶层日益广泛的支持,势力大增。
在此基础上,希特勒又乘机向对他夺取政权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垄断资产阶级靠拢。
对于政权武装力量的支柱——国防军,希特勒也极尽争取拉拢之能事,最终换取了他们的支持。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总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二、 反犹狂潮
德国法西斯政权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最后大量犹太人被迫抛弃财产,逃离德国。
(爱因斯坦)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
这次经济危机对它的打击就更显严重。
1931年经济危机发展到最严重的地步。
日本政府加强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
在这种形势下,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
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军部为核心力量。
(解释注①)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扩张。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对纳粹党能够在德国夺取政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比较找出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方式与德国有什么不同呢?
2.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1936年3月,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四、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在扩张过程中,三国相互勾结,相互承认掠夺的成果,于1937年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从此法西斯国家依仗联盟,更加有恃无恐地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
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德军攻占北欧,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珍珠港事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要使学生认识:
通过慕尼黑协定的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
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
重点:
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
难点:
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讲授新课
【复习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的战争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统治,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一、慕尼黑阴谋
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
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
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而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被排斥在会外。
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阴谋从狭义上讲,是指1938年,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是一个大阴谋。
从广义上讲,人们把帝国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纵容侵略,出卖其他国家的阴险行径,统称之为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纵容的延续。
是绥靖政策的顶峰,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希特勒看到英法等国对侵略的纵容,便得寸进尺,与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随即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波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德军突袭波兰(1939.9)
德军进攻波兰,此时的西线,英法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却按兵不动,坐视波兰亡国。
英法既然已经对德宣战,为什么坐视自己的盟友波兰灭亡呢?
教师归纳:
这一行径是英法纵容政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应用。
2.德国进攻北欧和西欧
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政策自食其果,导致了法国的灭亡。
当德军进攻西线时,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
走上了与法国不同的道路。
3.英国坚持抗战:
法国投降后,德国准备大举进攻英国,为取得制空权,德军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英国军民在新任首相邱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抗拒,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无限期地搁浅了。
纵观西欧战事,北欧被占,法国沦陷,英国损失惨重,这是英法长期推行纵容政策的必然结果。
三、苏德战争的爆发
1.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6)了解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世界大战开始扩大化。
2.莫斯科保卫战
德军用精锐部队进攻莫斯科。
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的认识。
明确该战役也改变了英美对苏政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12)
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刺激了日本的野心。
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解释:
日军通过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至此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范围扩大。
法西斯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
为了共同的目的,被侵略的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板书设计: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识:
《联合国家宣言》;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大战结束。
2、认识:
通过斯大林格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九年级 历史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