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数学.docx
- 文档编号:25553915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3.20KB
教学案例数学.docx
《教学案例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数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案例数学
《几倍求和应用题》教学案例一、现场观察背景和目的:
1、样本
学校类型
年级
学科
课型
班额
教师
性别
年龄
教龄
学历
职务
农村示范学校
三
数学
新授
42
男
26
6
大专
老师
2、教学变量控制:
本节课是某一天参加昌化片青年教师比武中所上,课时计划40分钟,实际共用了41分34秒,授课中有20多位老师随堂听课、观察,基本反映了自然情景下的教学。
3、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交流讨论,掌握几倍求和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解答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学会解答综合算式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观察目的:
(1)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
实践反思,促进观察者被观察者的专业成长。
(2)对教学时间的掌握,教师提问技巧,小组活动,语言互动进行专项分析,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组织活动分析,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前后知识,能力上的转变情况,以促进教师对学生和教材的全面把握。
5、主要观察技术的选择:
(1)逐字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程序表;
(2)主要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表;
(3)课堂教学过程时间分布;
(4)课后师生反馈意见表。
二、观察结果记录及分析
表
(1)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表
老师讲解
师生问答
合作学习
总教学时间
学生回答
管理方面
时间
7分0.8秒
19分20妙
3分10秒
11分56秒
41分34秒
占总时间
17.16%
46.51%
7.62%
28.71%
100%
表
(2)课堂教学过程霎时间分布表
引入课题
实践探索
交流分析
知识运用
课堂总结
时间
6分06秒
8分27秒
15分1秒
10分59秒
1分21秒
占总时间
15.2%
20.5%
36.8%
25.6%
2.9%
表(3)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1、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你们知道我们临安哪“三宝”吧?
(2)你们知道我们昌化最有名的哪“一宝”吗?
(3)你能说一说你家去年山核桃的产量吗?
(4)你能算算你和某一家一共有多少山核桃吗?
学生回答:
“茶叶、笋干、山核桃。
”
学生回答:
“山核桃。
”
学生踊跃报出自己家去年山核桃的产量。
个别学生回答。
采用“山核桃”的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乡土知识。
同时出示几张采摘山核桃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出示图片,字编例题。
(1)今天,老师这里也有两位同学家里去年山核桃的产量.请看幻灯片:
把82千克山核桃装一袋,张明家有一袋,李四家有五袋。
(2)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根据以下条件,你想提哪些问题?
张明家去年有山核桃82千克,李四家去年的山核桃是张明家的5倍,
学生看图.
学生回答:
A:
张明家有多少山核桃?
B:
李四家有多少山核桃?
C:
张明和李四家共有多少山核桃?
D:
张明家比李四少多少?
E:
李四家比张明家多多少?
因为数学本身源于生活实际,又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我采用身边熟悉的问题设计成数学题。
一是能让学生容易理解题,二是让学生懂得我们身边也有数学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二
实践探索
尝试解决
1、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1)请各组交流解决以上同学们所提的问题。
(2)老师巡回指导,适当提示个别小组。
2、交流讨论,找寻方法。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
(2)老师对个别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
3、根据小组意见,归纳总结列出解题算式。
4、同学们我们一起来重点看一下这儿C问题,你还能有其它的方法吗?
5、再一次讨论,寻找不同方法.
请同学们来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我把重点放在了第2、3种的解题思路的引导.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问题。
(同学们都很投入,大家算得很认真.)
2、学生交流意见,
根据题意和图示想出解决方法:
A:
张明有82千克.
B:
李四:
82×5=410千克
C:
张明和李四:
82+410=492千克
D张明比李四少多少:
410–82=328千克
……
(1)张三家有82千克,李四有5个82千克,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的。
列式:
82+82+82+82+82+82=492
(2)根据李四家是张三家5倍,可以先求出李四家有多少千克,再加上张三家的82千克,是一共的。
列式:
82×5=410千克410+82=492千克
(3)张三家有一个82,李四家有5个82,一共有6个82,
列式:
82×6=492千克
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思考。
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让学生大胆说,自由说。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三
交流评价
深化探究
1、教师让学生说说刚才三种解法中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2、让学生自由站起来说说自己小组的意见。
3引导和帮助学生说清楚自己表达的意思。
4、教师随即出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比较得出结论,究竟哪一种更易让人理解。
(1)问:
如果问题是“李四家的山核桃比张明家多多少千克”该怎么做?
(2)老师再次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指导个别小组讨论。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学生讨论,探寻方法。
2、学生交流意见:
学生认为第二种好,因为要求李四家和张明家一共有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李四家有多少,张明家有多少,然后把两家的加起来就是一共的。
这样想,意思清楚明白,使人听了容易理解。
而第一种和第三种如果没有图帮助理解,很难理解。
3、认为第二种好,根据第二种可以直接把李四家的减去张明家的,容易理解。
而一、三种想法一下子不容易理解。
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要总结出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得出补偿贸易掌握的解题思路。
四知识运用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一个数学应用题:
今年小红7岁,爸爸的年龄是小红的5倍,爸爸和小红一共几岁?
(1)要求学生理解题目后,独立完成。
(2)老师个别指导学生如何解答。
(3)指名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2、课后几个练习题
书本P121页
学生自由读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回答:
“要求爸爸和小红共几岁,必须知道爸爸今年几岁,通过条件知道爸爸是小红的5倍。
可以求出:
7×5=35岁
因为小红的年龄是已知的,所以35+7=42岁,爸爸和小红共42岁。
学生独立练习.
给学生一题目,把一个实际的数学问题转变成一个身边抽象的数学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年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我们的数学中往往有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五
课堂总结
1、师生谈话:
你能说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样的应用题吗?
几倍求和的应用题。
2、教师总结谈话:
你以后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吗?
3、课后疑问: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还有D、E两个问题你们还能用其它方法解决吗?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几倍求和的应用题。
让学生巩固知识,并学会总结归纳。
过度到下节课所上几倍求差应用题
课堂教学分析
1、本节课的目标定位:
本节课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字编题,交流讨论等形式掌握几倍求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其中难点是例题中82这个已知条件在解答过程中使用两次,要引导为什么使用两次,使他们学会用综合式解答应用题。
2、教学特点的分析:
(1)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
使学生看到家乡的山核桃一下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我们身边就存在着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让学生采用“自编自解“方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老师直接抛给学生。
使学生能独立分清数量关系并且根据数量关系编应用题,其实在编应用题过程中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应用题间数量关系。
老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3)对于数学过程流程分析,本堂课在教学过程流程中从引入课题→实践探知→交流讨论→深化探究→巩固知识是层层递进,从易到难,适合学生的学习。
课后学生和听课教师反馈
课后,对全班42位学生作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
选项
人数
所占百分比
1、你喜欢这堂课吗
A喜欢
36
85.7%
B比较喜欢
4
9.55
C无所谓
2
4.8%
D不喜欢
0
0
2、你喜欢上这种小组合作,实践探索的学习方式吗?
A喜欢
38
90.4%
B比较喜欢
2
4.8%
C无所谓
2
4.8%
D不喜欢
0
0
3、你对上课内容掌握了吗?
A很好
30
71.4%
B较好
8
19.9%
C一般
3
7.2%
D不好
1
2.4%
4、这堂课你最感兴趣是哪一部
A引入新课谈话
10
23.8%
B看图编题
13
31%
C小组讨论
9
21.4%
D一题多彩
6
14.3%
E解决实际问题
4
9.5%
从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很喜欢上这堂课,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对老师的表现都很满意。
学生对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编自解、一题多解等方式的学习比较喜欢。
课后对20几位学生中、12位老师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反馈如下:
项目
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课的总体印象
75%
25%
教学目标定位
25%
68.75%
6.25%
教学目标体现
93.75%
6.25%
主动探索思想体现
6.25%
62.5%
25%
6.25%
基础知识表现
12.5%
87.5%
老师的表现
11.8%
65.8%
22.4%
学生的表现
20.8%
65.5%
12.3%
1.4%
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引入课题情境比较好,作为临安昌化土特产山核桃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问题,非常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小组合作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学生活动过少,老师讲稍微偏多,即可再放开些。
(4)巩固练习部分可再多一点时间,以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知识。
从调查总体来看,在课的总体印象,、目标定位、目标体现、基础知识、学生参与情况这几方面来看,大家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较好。
有的认为当“双基”掌握后还必须有一定题量的练习.把前面讨论,交流时间还好压缩一下.
执教者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这堂课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优点:
(1)引入课题很切合实际,我采用谈话式、拉家常、询问家里山核桃的数量,这关系到学生家里的事,所以积极性很高,有的多的几千斤,少的十几斤,大家有说有笑,一下子活跃了气氛,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有助于后面的学习。
(2)实践探索,一题多解部分能够充分发挥的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讨论,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讨论,一题多解可以发挥学习的多问思维的分析能力。
(3)设计的例题和巩固练习题适合学生的能力,前者例题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山核桃为例,比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并掌握,后者慢慢从身边实例转化成抽象的年龄数字问题,让学生从直观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不足之处:
当学生在讨论一题多解列出了如下算式:
A、82+82+82+82+82+82=492(千克)
B、82+85×5=492
C、82×6=492
我在肯定计算式都有各自己的算理后,在讲解算理过程中,没有进下分析算理的思路,讨论的还不够到位。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
一:
课前谈话:
师:
本周一是3月15日,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日子吗?
(生抢答: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你还知道关于“3.15”的哪些知识?
(生1:
打假!
生2:
工商质检部门查处假药假货……生3:
“3·15”的主题是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简单地说,是要提倡真实诚信,反对虚假欺诈。
(板书:
真和假)在生活中如此,在我们的学习中也更应如此。
希望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能扎扎实实地学到最真的道理。
[评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一片断更能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单纯的数学,更有育人的道理。
]
二、准备题:
1、投影出示P86准备题,指名口答。
师:
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分数等于1?
(分子等于分母)
2、游戏
①(媒体出示一组图,见例1),师讲解游戏规则:
在涂色结束后,公布分数之前抢答出正确分数的,算赢。
提前或推迟答出的都不算。
②学生抢答后,统计赢的情况。
(师表扬!
)
[评析:
以竞赛的形式出现,既可以促进学生的竞争性,又能活跃氛围。
]
三、合作研究。
1、发现问题:
①师:
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分子小于分母分子大于分母分子和分母相等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②师:
请根据你们的发现,找出每种类型的分数。
(板书相应分数)
③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类型的分数,探索它们的奥秘。
2、选择问题:
①师:
(手指上三种类型)在教学中,把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与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归为一类。
这样,6个分数其实被分成了两类。
请小组讨论后确定,你们组将要选择哪一类分数进行重点研究?
②学生分组,自动选择各种类型,讨论后汇报。
3、探究问题:
①投影出示研究主要方面:
这类分数有什么共同点?
这类分数与1相比,谁大谁小?
这类分数的名称是什么?
(提示:
可查阅教学书P78)
②师巡视,参与探究。
学生把发现填入表格中。
③分组汇报,总结出真、假分数的概念及特征。
(板书:
在“真”、“假”后填写“分数”、“分数”小于1大于1等于1)
4、解决问题
①投影出示例2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②你还能举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吗?
同桌互相说说看。
③辨析:
□/8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5、再探究:
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研究?
(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你能再举2个这种分数吗?
(根据回答同时板书)
②想知道这类分数有什么奥秘吗?
请打开书自学P87,找出其中奥秘。
③学生汇报:
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分数实际上是整数。
可以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这样的假分数化成整数。
如:
4/4=4÷4=110/5=10÷5=2熟练以后,可以省略中间步骤。
④学生书面齐练,完成练一练2
6、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都开动了脑筋,通过合作研究出了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及它们的特征。
甚至还能通过自学,找出了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的奥秘,把假分数化成了整数。
[评析:
以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带领学生走入研究性学习之门,在不经意之中,学生就能学到研究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研究”、“怎样去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并能充分采用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使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收获。
]
四、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1、填空:
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个,其中最大的是();
分母是6的假分数有()个,其中最小的是()。
2、判断:
①真分数都比1小。
()
②假分数就是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
()
③2/7的分数单位是1/7,2/7再加上4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假分数。
()
④4除5的商用分数表示是4/5。
()
五、阅读:
(投影出示)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产生。
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更详细的知识。
[评析:
课内延伸至课外,既可拓宽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六、总结: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用真分数或假分数说一句话吗?
七、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略)
2、课外作业:
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评析:
课外作业的设计,是本课教学的浓缩和升华。
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体现了自主学习,自主设计的目的,是反馈,更是下一节课的准备!
]
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
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反思本课教学,有三点启示:
其一,研究要有物。
在选择可供研究的内容时,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尽量选择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避免使学生空想纯理论的东西,研究无物,言之无物。
其二,要有实践空间。
一幅好的水墨画,必须留有一定的空白。
同理,在研究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但最终仍将为实践所检验。
再直观、形象的材料也只是材料,并不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解决而后迁移”的目的才终将达成。
其三,研究要有分工。
小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若一个孩子负责一项研究的全过程,似乎勉为其难。
若教师能及时组织学生分组后再分工合作,则集众人之力可大成——研究易成,团队精神易存!
疑惑之处——研究中分组的方式,是按座位分组,按兴趣、爱好分组,还是按学习能力强弱搭配分组?
这几种分组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其中任一种分组方式,长期下去,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心理的形成有无不良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大势所趋,我们在《小数新课标》理念指引下,继续在一线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必将找到一条更利于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数学教学之路!
9加几进位加法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①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法,体验算法多样化,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初步理解“凑十法”。
②能正确进行9加几的口算。
③培养学生合作和用数学的意识。
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
师:
上上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你们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的比赛?
生1:
我参加了接力赛。
生2:
我参加了跳远。
生3:
我参加了100米和60米跑步。
获得了第二名。
师:
今天张老师再带小朋友们到运动场上瞧一瞧。
(课件出示场景图)你们看运动场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1:
有跑步的小朋友。
生2:
有踢键子的小朋友。
生3:
有的在跳绳。
师:
参加各项比赛的各有多少人?
请你数一数。
生:
一共有17位。
师:
那么有这些人中,参加各项比赛的各有几人?
比如说跳绳的有几人?
生1:
参加跳绳的有3位。
生2:
参加踢键子有9位。
生3:
跑步的有5位。
生4:
跳沙坑的有7位。
生5:
1位。
师:
他们在干什么?
生:
在跳远。
生:
还要准备呢!
生:
后面6人在准备。
师:
他们准备参加什么比赛?
生:
跳远。
师:
我们小朋友也参加过跳远比赛。
师指着一群在分饮料的小朋友问:
你们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
生1:
喝牛奶。
生2:
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他们在数钥匙,我看见盒子里有好多钥匙。
生3:
我不同意何俊择和田杰的意见,我认为是饭盒。
生4:
我不同意田杰的意见,因为这个钥匙是细的,我认为是在分牛奶。
师:
那么箱子外面有几盒牛奶?
生:
2盒。
师:
看着这幅图,你认为可以提些什么问题?
生:
我是提数学问题。
是11-2=9。
师:
表示什么意思?
生1:
本来箱子里11盒牛奶,拿出来2盒。
还剩下9盒在箱子里。
生2:
有5位小朋友在跑步,9位小朋友在踢键子。
9+5等于几?
生3:
不是这样的。
应该是5位跑步的小朋友和9位踢键子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位?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
那么求合起来一共有几位?
用什么方法做?
生5:
用加法。
9+5是14
师:
都同意是14吗?
生:
箱子里是鞋子,不是牛奶。
生2:
我认为他们在摸奖。
师:
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可以怎样列算式?
生:
9+5等于几?
师:
9+5等于几呢?
生:
14。
师:
9+5是等于14吗?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两分钟思考时间)
师:
想好的小朋友举起勇敢的举起你的小手。
生:
因为9+1等于10,10+4等于14。
师:
1是哪来的?
生:
从5里面拿出来的。
师边表述边板书:
你的意思就是把5分成1和4,9和1凑成10,10再加4等于14。
师:
他这样想可以吗?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三、巩固练习。
运动场上的比赛还没有结束呢?
请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像田杰那样的问题,你还能提吗?
生1:
9位踢键子的女孩和3位跳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几位?
9+3等于几?
生2:
3位跳绳的小女孩和5位跑步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位?
5+3等于几?
生3:
张老师想跟你说为什么有一个球门没人踢?
生4:
我不是9加几,我是7加几。
(这个我们以后再学)
生5:
5+7等于几?
生6:
9+7等于几?
跳键子和跳远的一共有几人?
因为他们都是用到脚的。
师:
小朋友说了这么多,请你选最喜欢的一题,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小朋友听。
生:
9位踢键子的小女孩和在分矿泉水的6个人合起来有15人。
9+6等于15。
师:
刚才你们列的9+4、9+5、9+6。
你能不能把他们补充完整。
生:
我是来问你们的!
9+1等于多少?
9+2等于多少?
9+3等于多少?
9+4等于多少?
9+5等于多少?
9+6等于多少?
9+1等于多少?
9+7等于多少?
9+8等于几?
9+9等于几?
师:
算式都列出来了,请你给它们排排队。
生:
9+2排第1,9+3排第2,9+4,9+5,9+6,9+7,9+8,9+9。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师:
接下来我们要来玩一个小游戏。
看看是你们的小脑袋转得快,还是电脑老师变得快。
师:
刚才在变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生:
顺序变乱了。
生2:
一个9没变,另一个加数变了。
从9+6变成了6+9。
师:
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
因为反过来了。
师:
什么在娈,什么没变?
生:
其实也没变,只是位置变了!
师:
冬天来到了,天气渐渐变冷了,爱运动的小鸟却仍旧飞出去。
回来的时候却找不到家了,你们看该怎么办呢?
他们来了!
还好小鸟妈妈在它们的身上做了标记。
(4个人一小组,把自己想送的小鸟送回去。
)
生1:
我要送9+4=13,因为13这座房子很漂亮。
生2:
我要送9+6=15,因为15这座房子好像在海边的。
所以我要送这只。
生3:
9+7送16。
师:
哇!
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回家,身上的标志也看不清了,你们说说看这只小鸟身上的标志是什么?
生:
9+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案例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