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音乐.docx
- 文档编号:25553422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73
- 大小:70.88KB
教科版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音乐.docx
《教科版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音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音乐.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音乐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五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
主要内容包括:
架起沟通的桥、泥火传情、明月寄深情、美妙的创造、人类的朋友、茶香飘飘、哭泣不是错、艺术家的故事八个单元。
教材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突出艺术学习的艺术价值;以学科知识技能为隐线,更注重感性的积累和体验;采用点式、跳跃的、随机的、积累的方式,服从、渗透于人文主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艺术能力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
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内涵,从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选择人文主题,并注意单元主题的延伸与拓展。
教材内容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
每一单元都有“做做游戏,练一练”的活动中,继续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各种有意思的多声部的节奏配合,结合音乐结构发挥我们对动作与声音之间关系的想象,学习七声音调的多声部歌唱以及音乐的“变奏”]等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重视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规律,激发少年儿童的活泼、朝气和对艺术的向往与憧憬。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不盲目的把艺术学科简单的叠加,而是强调学科之间的连接与互渗。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美术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音乐继续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各种有意思的多声部的节奏配合,结合音乐结构发挥我们对动作与声音之间关系的想象,学习七声音调的多声部歌唱以及音乐的“变奏”]等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艺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做小老师的兴趣及自学水平,也有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发展;先为学生分好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合作与探究,合作作业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欣赏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如: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采访有经验的家长等。
橡皮泥雕课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进行合作练习。
而造型表现课、游戏式活动方式的课业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集体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体验。
创造性的培养: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和切近自己生活的设计、制作能力。
采取巧妙的设计提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艺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艺术素养。
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第一周
《高高低低的桥》
第二周
《小桥流水》
第三周
《我心中的桥》《化土成器》
第四周
《泥儿生花》
第五周
《月亮的情怀》
第六周
《月亮的遐想》《月亮颂》
第七周
《神奇的洞洞舞动的圈圈》
第八周
《川剧的变脸多彩的面具》《创意无极限》
第九周
《沙漠之舟》
第十周
《跪拜的藏羚羊》
第十一周
《我们该怎样对你》
第十二周
《歌乡茶舞》《小茶壶的世界》
第十三周
《一只流浪的猫》《怎么哭了》
第十四周
《对着镜子笑起来》
第十五周
《多才多艺的李叔同》《色彩与浪花的印象》
第十六周
《点线面的交响》
第十七周
《不屈的巴托克》
第十八周
期末测评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架起沟通的桥
单元包含课题:
《高高低低的桥》
《小桥流水》
《我心中的桥》
单元教材分析:
桥对于交通来说太重要了,它使天堑变通途,桥也记载了历史的发展,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不同风格、材料。
造型各异的桥还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本单元力求从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相联系的视角,引导学生了解桥的重要,知道桥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和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单元共设计了《高高低低的桥》、《小桥流水》《我心中的桥》三个课题,通过绘画、立体制作、歌曲演唱、乐曲欣赏、舞蹈、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演唱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
欣赏桥的图片,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制材料设计与制作折纸简单的桥梁模型。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桥梁实地艺术考察或收集图形材料信息,撰写一篇相关艺术考察报告。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独立或集体制作一座拉索结构的桥梁模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
初步树立学生桥梁设计制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
难点:
让学生从观察、发现、收集、整理中找出适合纸质桥梁模型设计制作的设计构思。
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课时安排:
5课时
课题:
高高低低的桥
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设计、运用”学习领域中的阶段目标设置。
本课的学习主要为欣赏和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制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
欣赏桥的图片,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制材料设计与制作折纸简单的桥梁模型。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桥梁实地艺术考察或收集图形材料信息,撰写一篇相关艺术考察报告。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独立或集体制作一座拉索结构的桥梁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
初步树立学生桥梁设计制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
难点:
让学生从观察、发现、收集、整理中找出适合纸质桥梁模型设计制作的设计构思。
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第一节
(一)欣赏讨论:
欣赏不同造型的桥梁图片,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问题的探索热情。
1、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飞跃。
2、位于湖南省通道县的普修桥,建于清代,它与当地的侗族民俗习惯、民俗活动有密切联系。
3、河北省赵县的安济桥,建于隋朝,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
(二)考察安排:
1、把全班分成几个考察队。
2、分配考察任务。
选出组长。
3、每队提出考察方案,讨论确定,课外实施。
(三)发展阶段:
1、学生欣赏桥梁模型。
(运用多媒体)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桥梁?
这些桥梁的造型有何不同?
(对桥梁的作用、造型结构、艺术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
3、教师:
古往今来,桥梁一直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角色,人们对桥梁也倾注了许多美好、丰富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用简易的桥梁折纸设计立体贺卡,表达一份对朋友的友情吧。
(四)演示讨论:
1、展示桥梁立体贺卡。
2、平展贺卡,展示平面效果。
3、课件演示制作桥梁折纸立体贺卡。
(三维动画效果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
4、学生观察思考:
1)材料要求
2)结构要求
3)制作步骤
4)制作要领
学生针对所要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
材料需要用硬卡纸,结构上可以采取拱桥式的造型;制作时运用切割和折叠的技巧。
(五)学生尝试动手:
1、学生制作折纸桥梁贺卡,写上祝福的语言。
(注意:
设计卡片时应要考虑文字的位置。
)
2、展示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六)课堂小结:
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工具,以两名到三名同学为一组带纸板、剪刀、胶水、棉签、彩笔。
札记:
正值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启发学生将自己藏在内心中想对老师说的感激的话、委屈的话、祝福的话、秘密的话全写在自己制作的连心桥的后面。
然后把这件作品当成一件礼物送给老师,使这件作品真正成为“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施教时间:
施教时间:
8月29日-9月1日
第二节
一、整理考察结果:
1、引导学生分析考察成果。
2、课后整理、加工考察结果。
3、建议撰写考察报告或写一篇考察心得。
二、桥梁常识:
1、现代大型桥梁设计的两大类型:
斜拉桥、悬索桥
A、斜拉桥:
用锚在塔柱上的多根斜向钢缆吊住主梁的桥。
(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
多罗多大桥813米)
B、悬索桥:
有缆索(包括吊柱)、塔和锚三者组成的桥梁。
(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悬索桥:
明石海峡大桥,主跨1991米,建成时间是1998年,在日本)
2、欣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桥梁:
金门大桥、悉尼跨海大桥、香港大桥等等。
(多媒体图片)
3、其他类型的桥梁:
拱桥―――赵州桥
城市中常见的桥梁类型:
高架桥、人行天桥、立交桥等等。
4、桥梁的基本结构:
支撑作用部分:
柱、墩、供、梁、架、索。
交通部分:
桥面
安全与装饰部分:
护栏
5、桥梁的种类。
根据用途分:
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等;根据材料分:
竹桥、石桥、木桥、铁索桥、钢筋水泥桥等;根据外观分:
平桥、拱桥、曲桥等。
三、学生尝试:
1、教师用筷子搭一座桥。
提示:
如何做到搭建不用连接的配件,大家观察步骤。
2、学生分组搭桥比赛,看谁又快又好。
3、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拱桥,称为虹桥。
引发学生对桥梁结构与力学原理的思考。
四、欣赏讨论:
1、欣赏济南黄河搭桥图片。
2、从桥的造型、线条、色彩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了解斜拉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缆索、塔柱、桥墩、主梁和辅助墩等。
4、斜拉桥塔柱结构的主要造型变化:
四种。
五、制作步骤:
1)设计草图。
2)按尺寸制作塔柱与桥面(注意色彩搭配)
3)利用缆索平衡塔柱与桥面。
4)根据设计粘接缆索,固定桥梁结构。
六、学生分组设计制作,教师表扬好的作品并展示。
札记:
用筷子搭桥实在是太困难了,因为筷子底部的支撑点太小,除非用橡皮泥在底部固定。
孩子们想出了各种条状材料来代替筷子,比如报纸卷成的卷、厚的瓦楞纸板材成条并层层加厚……最棒的一位同学使用的是卷烟里的长过滤嘴(因为他的家长是卷烟厂的职工),一条条的粘成了大桥。
由于过滤嘴质量很轻,也容易粘连,底部又较平整,所以粘出的桥即平整又美观。
所以说课本上的作业要求并不是都适合课堂实际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作业要求、选择作业材料。
施教时间:
9月5日-9月6日
课题二小桥流水桥流水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欣赏的形式分别向学生展示绘画作品中的桥和古代设计优秀的桥梁。
配以美文引导学生欣赏,启发创造。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美术创作,利用身边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表现。
2.在美术作品欣赏中能够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关联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1.有关国庆节的影视资料。
2.歌曲《小桥流水》CD光盘。
3.美术活动的材料。
,
4.有关桥的诗歌与散文等。
课时:
2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颂歌献给我的祖国
1.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桥的资料(图片、文章、诗歌、歌曲等),由学生个人或集体进行朗诵,导人课题“小桥流水”。
唐代诗人张继在科举落榜之后曾夜泊枫桥,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采取接龙式的活动,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知道的桥。
每个同学说一说,看谁说得最好最生动。
还可以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讲述自己的感受,分别进行总结。
3.每个同学根据自己家庭、身边学习和生活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桥对桥的理解和爱,并写成一篇短文。
4.分小组将自己收集到的诗歌为同学们朗诵,要求富有表情,满怀激情,可以单独朗诵,
也可以两三个同学为一组合作朗诵。
在此基础上,结合课题中《枫桥夜泊》和的创作手法,进行
形象的组织,用绘画的语言,将自己对祖国的感受表现出来。
启发,你所联想到桥的具体形象是什么?
用自己的画笔将他们组合在一起,采用适当的表现方式进行刻画。
活动二:
让我们相聚在小桥前
1.在放暑假的日子里,王小芳和她的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北京,北京有好多小桥,各种各样的图像的欣赏,看一看北京的桥,今天她们终于来到了北京,亲身感受这样的气氛。
每个小组推选三名同学参加表演活动,注意步伐和节奏,感受自己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节奏。
2.课件:
欣赏各种表现小桥的艺术作品,例如,邮票、舞蹈、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
其中,邮票作品中,建国15周年时和建国25周年时采用的形象和内容就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感受艺术创作构思的不同角度与表现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进行美术创作。
札记:
有一首歌叫做《北京的桥》,里面唱到了北京的各种桥,实际也是日常见到的各种类别的桥。
我请同学们认真聆听这首歌,默默记住歌词中唱的桥,然后边看课件再听一遍感受各种桥的美。
有了这一层铺垫,再欣赏时孩子们的观察点都上升了一步。
施教时间:
9月7日-9月8日
第二课时
活动一:
1.欣赏美术作品《水乡》(于炳强作),欣赏后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都表现了什么?
从画中桥的表现猜测一下,这幅画产生于哪个年代?
画中的人物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这样?
给大家讲一讲。
2.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画一幅桥的儿童画创作,作画的工具和材料可以自由选择,并将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和班级里进行展评,由大家评价作品。
3.在乐曲(歌曲)的伴奏下进行美术(手工)创作,请你设计一座桥,看看怎样的桥既美观又实用,题材可以多样化。
活动二:
我们的主题班会
1.通过开故事会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班会。
因为国庆节时常与中秋节临近,有时还会在一天,将这个传统的节日和国庆节连起来同时进行有着特殊的意义。
中秋的团圆气氛与祖国节日团结的气氛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教师启发学生从桥的变化引申到祖国的变化,展开艺术活动。
根据自己的经历,分小组编排故事表演,共同演唱和朗诵等。
2.对节奏和形体组合进行练习,自己创编歌词或表演形式,唱唱自己身
边所发生的变化,展开小组活动。
教学评价建议
将同学和自己的艺术活动按照不同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拍摄自己和班里的艺术活动照片、文章收集、文本展示等形式。
札记:
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小学的泥塑桥的作品集,播放给同学们看,受到启发后,孩子们也用泥塑的形式来表现桥,有堆塑的,有镂空雕刻的,有泥板雕刻的,效果还真不错。
施教时间:
9月12日——9月16日
课题三我心中的桥的桥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上几节课所学的历史的桥、文化的桥、学习的桥引申到“心灵沟通的桥”。
激发学生对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渴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对有关桥的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良好品质。
2.通过艺术课的学习,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材料进行桥的造型艺术的表现。
3.尝试运用艺术手段进行以桥为题材的艺术表现,陶冶情感,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材料进行桥的造型艺术的表现。
在艺术学习与创作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桥的录像资料,有关表现桥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歌曲、影视艺术等。
2.桥造型表现所需的工具材料。
3.学习歌曲、舞蹈时所需的录音带、道具等。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折一折(手工制作)
1.通过观察、讨论,使我们认识到桥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不但和生活、文化、科学相关联,而且还寄托着人们的某些感情。
造福人类,而且它们奇特的生理特征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
2.借助相关乐曲或录音资料重新给同学们创设一个自然界小桥氛围,使同学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中自由地进行艺术表现。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不同需要,建议性地向同学们介绍几种有关桥造型表现的方法如撕纸、剪纸、折纸多种材料制作等。
3.利用制作完成的手工作业来进行角色玩偶游戏,演一演你手中可爱的小青蛙。
活动三:
学生有感情的表现
画一画,画出未来的桥,学生进行创作设计,看看谁设计的桥美观,实用,而且富有创作性。
活动四:
展示作业,提出期望。
札记:
对学生来说,画未来的桥比做现在的桥要简单的多,因为可以不受外形和功能的限制,大胆的想象。
学生设计出了诸如:
连接各星球的天体桥,海底桥,地下桥等等,想象力极其丰富。
真如古人所云:
画鬼容易画狗难。
施教时间:
施教时间:
9月19日——9月21日
第二单元泥火传情
单元概述:
陶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陶艺则是人类最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在儿童所喜爱的各种活动中,玩泥巴是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
“玩陶”就是玩泥巴。
在儿童玩陶的过程中,你能感觉到他们心灵的快乐,你会发现他们脸上充满动人的表情。
他们的双手在不停地摆弄,或搓,或揉,或压,或刻,使手中冰冷的泥团变得温热,变得富有灵性。
在这种思考、把玩、创造的过程中体验着“玩陶”的快乐。
陶艺造型的基本方法是乎捏成型、泥条盘筑和泥板拼接,儿童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后可任意发挥,创造出无穷的生动
形象。
当一只神态憨趣的小狗、一座童话中的小房子、一只好看的罐子、一个构思独特的“牛角杯”等渐渐地显现出来时,你会惊叹人类的童年和人的童年何其相似。
不管是古代先民还是现代儿童,在与泥土的交互作用中往往折射出生命的痕迹。
玩陶的快乐就源自这种不自觉的生命体验,玩陶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生命价值的过程。
本单元分为“化土成器”和“泥儿生花”两个课题。
在第一学段“感受泥性”“初识陶土”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参观、游戏、创作等活动开发儿童更多的智慧和天性,继续探索陶艺的历史和文化,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与解说表演,在陶艺与人们的生活、情感、文化和科学的关联中,寻找泥与火的生命意义和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泥土情怀。
美术侧重的课时:
4课时。
课题一:
化土成器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把玩、鉴赏、表演等多种艺术活动中,体验玩陶的快乐,感受古代陶艺作品带给人的独特的审美趣味。
初步探索陶艺的历史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提高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
2.在仿古游戏活动中,简单了解陶的历史发展是人们审美智慧、创造精神、科学意识及综合素养的结晶。
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民间艺人的泥塑作品和各种陶俑的活动,学生有兴趣探讨陶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尝试将其中的情节表演出来。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古代陶艺作品图片或光盘、绘制有仿古图案的素烧陶坯或白瓷盘、惠山泥人、民间泥塑作品图片、光盘,埙二重奏《楚歌》音像资料等。
学生准备:
收集的陶艺作品、泥团、素烧陶坯或白瓷盘、水粉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我的创意作品
1.学生在捏泥过程中了解认识泥性。
2.在交流和实践中展示不同的捏泥的手法:
如捏、搓、捻、揉等。
3.欣赏民间陶质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知道它们的不同造型。
4.学生欣赏教材上的作品,多角度地赏析,获得陶艺制作的基本常识。
如捏制比较大的球体时注意要用大拇指将泥团捏成空心,这样在烧制时才不会炸裂。
5.学生进行创意制陶活动并展开作品展示交流活动。
活动二陶艺与陶的故事
1.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各种古代陶艺作品,将自己的作品和古代先民的陶器作品进行比较,上课时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对作品的感受。
2.了解什么是陶艺: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人们的创造意识智慧地通过对陶瓷原材料加工后并进行造型、装饰赋予人为的形态,经炉火烧炼获得新形态的全部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3.探索陶艺的历史:
中国历来就有“陶瓷的故乡”之称。
在距今约10000年前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就制作了丰富多彩的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人类的审美智慧创造性地得到了发挥。
恩格斯论述人类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
4.了解陶艺的起源:
陶艺起源于大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代先民在对土壤的开垦和接触中,逐渐认识并掌握黏土的可塑性能,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懂得了土块经过烧烤之后而变得坚硬,于是人类尝试将黏土制成泥坯,把它烧制成能盛放液体并能耐火烧的陶器。
陶艺的工具材料:
儿童玩陶的工具材料有很多,除泥以外,竹签、梳子、牙签、筷子、擀面杖、树皮、纱布等都可用作工具材料。
活动三美丽永恒的陶器
1.欣赏黑陶《蛋壳黑陶豆》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舀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属东农山文化的胶县三里河出土的蛋壳黑陶盘口花柄圈足豆,轮廓曲折多变,造型稳健俊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欣赏彩陶《人面鱼纹盆》和《舞蹈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盆》:
在滚圆的脸庞上,画着三角形的鼻子,修长的弯眉,眯成一线的双眼,头上戴尖顶饰物,或在耳旁画出双鱼,或在嘴边衔着双鱼。
这种人面图案或与大鱼并列,或与网纹相伴。
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纹,堪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
《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
在接近盆口的内壁,绘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1人,皆腰系兽皮,并肩携手,欢快起舞。
画面再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生动景象,堪称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艺术之杰作。
3.欣赏陶塑《少女头像》:
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头像,高12.5米,陶色橙黄,额上用泥条堆塑发辫,脸型圆润丰满,五官部位妥贴,艺术手法颇为洗练概括。
活动四淳朴丰富的民间作品
1.欣赏泥塑《驴背短笛》;欣赏惠山泥人彩塑作品:
通过图片、影像资料观赏惠山泥人——大阿福、少年十八罗汉、水浒英雄等;欣赏天津的泥人张捏的泥塑。
2.欣赏民间说唱俑、舞蹈俑及兵马俑等。
3.将其中的情节表演出来:
学生将泥涂在脸上、身上或手上模拟陶俑进行表演,体验玩陶的快乐。
活动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小学 艺术 年级 上册 教案 音乐